..續本文上一頁般的大圓滿智慧及不共同、廣大的願力所致。
初學者對全知麥彭仁波切生起信心極難,往往白天生起信心,晚上就退失,今天的信心,明天就退失。如果我們不斷聞思全知麥彭仁波切的論著,則能真實了知他的功德,就能産生對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堅定信心,即使一切諸佛再顯現一個宣說了義法的化身,也無過于其上。
信心與願心只有聞思修行才能使其增上,大家今天聽到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功德,很是歡喜,但這還遠遠不夠,因通過聽聞功德而生起的信心大多膚淺,容易飄搖,只有通過聞思修行,感受了尊者傳下來的甘露法味時,信心才會堅固、廣大,故應好好背誦聞思修他的論典。
敦珠法王和法王晉美彭措都著有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傳記,欲廣知功德可詳閱之。
至于想真正地學習、了知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傳記,應該背誦、聞思修尊者的《定解寶燈論》、《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》等論著。
丁二:所從屬的經典或論典
從經典方面說,《定解寶燈論》屬于顯宗經典與密宗的續部。具體來講,在顯宗方面,第一、七問題講述般若的究竟空性,故屬于第二轉般若*輪,第二問題直接抉擇了小乘羅漢僅證得圓滿人無我空性,故屬于第一轉四谛*輪,間接抉擇出了圓滿的法無我空性是大乘聖者所證,並抉擇了究竟一乘,故也屬于第二轉般若*輪。第六問題講述如來藏光明及其功德,故屬于第叁轉*輪中的了義經典;第叁、四和第六問題講述初學者正行時,抉擇萬法唯識,識爲空性,從修法上包括了唯識觀點,故也屬于第叁轉*輪的不了義唯識經典。在密宗方面,第五問題等講述了外密宗的事部、行部、瑜伽部,也講述了內密宗的舊密與新密,第五問題等講九乘佛法時,講了舊密的瑪哈約嘎、阿努約嘎、阿底約嘎,並且在第六問題中以竅訣方式講述了它們的究竟意義,同時也涉及到了新密的嘎舉、格魯、薩迦以及時輪金剛等法。
《定解寶燈論》尤其應包括在大圓滿的竅訣部中。第六問題中以竅訣方式詳細抉擇了普賢王如來尚未成佛、衆生尚未轉入輪回時的基的本性。在本論的後善部分,講到了安住于了義的文殊,修究竟的大圓滿法,以及成就普賢王如來的果位。
從論部方面來說,在印度可歸于龍樹菩薩、月稱菩薩所造之論,因爲第一、二、七問題中抉擇了《中論》、《入中論》中的觀點;也可歸于彌勒菩薩的《寶性論》與無著菩薩的《寶性論釋》等,因爲第六問題抉擇了如來藏光明,在第二問題末尾論證了龍樹菩薩、彌勒菩薩觀點互不相違。在藏地雪域,主要歸于龍欽巴尊者與榮素班智達所造之論,因爲第二、七問題主要依龍欽巴尊者的觀點而抉擇,第一、六問題依榮素班智達的竅訣而抉擇。
丁叁:總義
在第七問題的末尾,從“如是此容此妙器,阿者不生之法門”到“德者甚深智慧門”,以高度濃縮的方式將全論的精華歸納在了文殊六字心咒中。法王如意寶在北京“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”等地講授此論時,又將此歸納爲能遣除一切疑惑與增益損減的邪見,對大中觀、大手印、大圓滿究竟之義産生的堅固定解,此定解貫穿于全論始終。
《定解寶燈論》的注疏有很多,普遍流傳的有叁種,即由楚西降央多吉堪布所著廣的注疏,及由堪布剛華和堪布尼登著的較略的注疏。此外,法王如意寶還不共同地指出,上根人可以通過《定解寶燈論》這一書名直接理解全論,就如高明的醫生摸了脈便能了知病情一樣;中根人通過從頂禮句“何意蒙閉猶豫網”到“以理觀察善說義”即可理解全論的緣起、總義;下根人則從“嘎單見謂是無遮”到“如同勝達瓦名也”逐步、詳細地理解七個難題,抉擇自宗、他宗觀點,明了修行的次第。最後又爲上、中、下叁種根器的人,用竅訣方式以文殊六字心咒歸納全論(基道果或見修行果的一切諸法都歸納無遺),並以悟入文殊大圓滿定任運度化衆生。
丁四:爲誰而作
論首“何意蒙閉猶豫網”一句即已明示,本論是爲有無明執著、沒有定解、但又追求解脫的內道弟子而宣說。這是法王在學院廣講《定解寶燈論》時首先提出的。
因明中把一切心識與智慧歸納爲不悟、顛倒、疑慮、證悟四種。不悟心識:如世間放牧人,他們不會長時去聞思修行,無緣了達顯密教法;顛倒心識:是指外道顛倒計執諸法真義。此《定解寶燈論》主要不是講輪回的過患,因果的取舍,而是了義地抉擇顯密的深義,世間人與外道並非這類法的法器,或許聽受後反而産生邪見,從而使傳講者也破叁昧耶戒,對有這兩種心識的人,應漸漸以不了義的方便法接引他們進入佛門後,再次第傳予空性、大圓滿等法。而第四種具證悟心識的是叁世諸佛以及彌勒、地藏等菩薩,他們已通達了諸法實相,故不必再爲遣除相續中的疑惑而去聞思。因此,從理論上也可以看出,正是爲了指引已入內道、期望成就、然相續中仍有疑惑的衆生,全知麥彭仁波切才造了《定解寶燈論》,此論能使他們對諸法實相産生定解,然後精進修行,在有限的一生中證得佛果。
丁五:作論必要
可分爲暫時的必要與究竟的必要兩種。佛所宣說的顯密教法可歸納在文殊六字心咒中,通過聞思,即可相似通達。又文殊有了義與不了義之分,了義文殊爲分別心的勝義本性,現空大雙運的境界;不了義幻化的文殊有身語意叁種,身文殊是指顯現于衆生面前的十地菩薩,因本論可歸納爲文殊心咒的六字,故此爲語文殊,念誦文殊心咒時應了知心咒中包含了基道果,包含了顯密諸法的精華爲意文殊,如此則語文殊的加持速入自己的心間,就象坐近火爐自然能感到熱量一樣,以上是暫時的必要。
究竟的必要:是聞思《定解寶燈論》後,對諸法究竟本性遣除了疑心與增損的邪見,通達了明空無別的大圓滿本性,如此修行則一生可得普賢王如來果位,任運度生。
甲叁、弟子聽法的規矩
分二:一、發心;二、行爲。
乙一、發心
發心有惡心、無記心、善心之分。弟子在聽法前應觀察相續中的發心,要將惡心、無記心改成善心,按大乘來說即是發菩提心,菩提心是區分大小乘的標志。凡夫要生起清淨、圓滿的菩提心很困難,因此首先應培養相似的菩提心,即應竭力發起對衆生的悲心與爲利衆生求佛果智慧的決心。從悲心方面講,應知叁有的衆生往昔必曾作過自己的父母親,他們對自己的恩德可由現世的父母那裏推知,現世父母將妙衣美食讓給自己,他們自己病了並不在意,而子女病了則心急如焚,視子女的幸福爲自己的最大幸福,視子女的痛苦爲自己最大的痛苦。而這些過去世的父母親,現在仍是衆生,所作所爲都是轉生輪回之因,且大都在操持罪惡之業,絕少有時間行善修法。比如牧民、農民每天二十四小時,除放牧、耕作外,能否有半小時去修法?又如旁生,即使告訴它:只要念一句觀音心咒,即可成佛,它還是一樣的蒙昧愚癡,不會念誦。現在我們得到了人身,遇到了功德圓滿的金剛上師,懂得了因果的取舍,更得到了上根精進者六個月修持即能證悟的大圓滿法,故應精進地忏悔業障,祈禱諸佛上師,修行大圓滿,爲救度六道的父母衆生而願迅速證得佛果。成佛後便具備了度化衆生的一切方便,能無勤、迅速地救度衆生。而挂在嘴上的成佛、弘揚佛法、度化衆生等。並不算菩提心,真正的菩提心不在于語言與外面的行爲,而是看在相續中是否産生了悲心和求得佛果智慧的決心。我們每天在念經、聽法、繞佛塔壇城、打坐修法時,都應觀察自己的發心,比如,若僅僅是因爲人家聽法去了,我也茫茫然隨大家去聽,那是無記發心,若爲將來能榮歸故裏,名噪一時,則是不如法的惡心,這些在形相上雖爲善事,實無多大功德,甚至是惡業。故發心至爲重要,菩提心生起了,連一件小小的善行都會生出無窮的福德資糧來。
密宗在聽法時有五圓滿的觀想(即本師圓滿、境圓滿、眷屬圓滿、時圓滿、法圓滿),依此觀想可獲得無量的功德。沒有菩提心,大乘的見修行果都不會得到,無論修唯識、中觀、密宗的加行與正行,都應一開始就發菩提心。在每次講法前,都要提醒大家發菩提心即是此理。如果口中高唱要馬上證悟大圓滿,度化衆生,其實一切都只爲自己打算,並未思及過衆生,這樣怎麼可能證悟?
乙二、行爲
分二:一、所斷之過失;二、所取之行爲。
丙一、所斷之過失
分叁:一、器之叁過;二、六種垢染;叁、五種不持。
所斷之過失,在《大圓滿前行引導文》中已作廣述,此作略說:即器之叁過、六種垢染、五種不持。
丁一、器之叁過
耳不注如覆器之過:聞法時只是身在經堂,而心不在焉,于妙法無絲毫收獲,如碗口倒置,不可能倒進去東西一樣。
意不持如漏器之過:聽法時對所講內容並未一一次第銘記于心,事後只得了個大概印象,與未聞法並無差別。這樣根本無法産生修行的智慧,就象碗已破漏,存不住東西一樣。
雜煩惱如毒器之過:若夾雜了爲得名利、爭強好勝等不純正的發心,猶如盛有毒液的碗中傾入甘露一般,使學法反成了增長傲慢等煩惱的助緣。
丁二、六種垢染
在上師前生起傲慢心;對上師與法不生信心;不精進求法;分別心外散;分別心內收太緊;因時間長,天氣冷、熱等而生疲厭。
丁叁、五種不持
持文不持義:如兒童采花一般,只求文字語句的精妙而不求實義。
持義不持文:只注重意義,忽視文字的作用,如不背誦頌詞等,最後導致意義難于憶持與通達。
未領會而持:對了義的執爲不了義,不了義的反執爲了義。
上下錯謬而持:如把外道觀點誤認爲是內道的觀點,他宗觀點誤認爲自宗的觀點,把該取的舍掉,把該舍的又執持。
顛倒而持:領會的意義與佛法本義相違,非但虛擲光陰,且易導致謗法。
每個人都有自證分,對自己的發心與行爲應時時觀察,若沒有清淨的發心…
《定解寶燈論新月釋——上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