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定解寶燈論新月釋——上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與行爲,則産生智慧、獲得解脫根本不可能。因爲佛法的加持力雖然不可思議,但如果發心、行爲有垢染,則不具備得到加持的條件。斷除了這叁種過患後,已具足了解脫的因。若自己不精進聞思修,而想獲得上師叁寶的加持力,只希望獲得,不想付出,這只是夢想。本師釋迦牟尼佛說:“我爲汝說解脫法,當知解脫隨自轉。”佛已爲我們宣說了聞法、修行、除罪、修善等等的解脫方法,我們按此去勵力實行才能獲得解脫。

  丙二、所取之行爲

  分叁:一、依止四想;二、具足六度;叁、依師威儀。

  丁一、依止四想

  佛于《華嚴經》中說:“善男子,汝當于己起病人想,法起藥想,于善知識作醫王想,殷重修持起醫病想。”仔細思忖一番,我們從無始以來到現在,一直轉生在六道輪回中,相續中充滿了煩惱與業障,這是世俗中真正、了義的病人。幸而現在得到了人身,投生在南贍部洲,遇到了正法與成就的善知識,那麼對上師的教言就應真實去執行,對正法精進去修行,才能漸漸得到解脫;若依然自以爲是,就象患病者不吃醫生的藥,不遵醫生的囑咐一般,永遠沒有痊愈的可能。

  真正想學法的人,每次聽課都應生起這四種想法,如此則會主動去學法,功德才會迅速生起。

  丁二、具足六度

  認真學法的人,每次聽法都可具足六度:每天在傳法前給上師、佛像供香、花、燈等即是屬施度;打掃經堂,並端正發心與行爲即屬持戒度;忍受寒熱、時間過長等即爲安忍度;以歡喜心聽法即是精進度;心不外散即爲靜慮度;聽法後遣除了相續中的疑惑,即是智慧度。

  丁叁、依師威儀

  《毗奈耶》中說:“不敬勿說法,無病而覆首,持傘杖兵器,纏頭者勿說。”即對不恭敬的人不能說法(即指聞法者應恭敬之義),不是病人不能戴帽、蒙頭,上師未開許則不管刮風下雨,都不能打傘,也不能帶刀等兵器。又《本生經》中說:“坐于極下地,當具溫順儀,以喜眼視師,如飲語甘露,當專心聞法。”即上師應坐于高處,聽法弟子坐于低處;調伏自相續,生起聽法的歡喜心;以歡喜的目光注視上師;對聽法如同飲用甘露一般。如此則聽一次法,也能得到無量功德。

  聽法、念咒、修本尊、修空性都是正行,但若前行的發心與行爲不如法,則正行的修持不會有多大的功德。前行若如法,則一個月的正行修法會比泛泛修一百年的功德還大。我們不能以爲這些只是前行而忽視,應該在每次聽法時都提醒自己按這些要求去做,藏地的上師在每次講法前都會反複強調這些內容。

  若切實按照以上要求去做,會産生無量功德,這是佛親口所說的教言。佛曾說:凡夫與菩薩們出定時最殊勝的修法是一人傳法一人聽法。又佛在《聽聞集》中說:“具足了如法的發心與行爲,聽法後了達了諸法的本性與分類,則能遣除相續中的邪見與業障,修行後能得解脫果。”證悟是建立在聞法的基礎上,初學者沒有聞思,不得堅定的伺察智慧,沒有伺察智慧,就沒有修法的智慧,沒有修法的智慧,也就得不到解脫果,故佛說聞法如燈,能除黑暗。

  以上只是略說,詳細內容可參閱宗喀巴大師造的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的“聽聞軌理”部分與《大圓滿前行引導文》篇首“聞法方式”部分。

  沒有聞思過佛法的凡夫如同盲人,今天聽到某人說寶瓶是黃色的,明天又聽到某人說是紅色,因而無所適從。聞思就如眼睛,能辨別正邪,明了取舍,使相續中産生定解。彌勒菩薩在《經觀莊嚴論》中說:若不需通過聞思即可如理修行,則佛根本沒有必要說法。薩迦班智達也曾說:沒有聞思,就好象沒有手的人去攀登懸崖峭壁,結果只有葬身山谷。唯有象普賢王如來那樣根器的人才不需聞思,可以直接修行,但全知麥彭仁波切曾說:“在過去世積累了很多福報,這一世稍經上師指點分別心的來去,便能證悟的人很少很少。”從無始時來到現在,我們一直轉生在輪回中,這一世煩惱依然強大,無明依然深重,故絕對不會是上根利器的人。因此對初學者來說,當務之急不是苦苦修煉,重要的是精勤聞思。全知麥彭仁波切以側重聞、思、修叁種圓滿智慧而分別造了叁部論著:以圓滿的聽聞智慧造了《名相分別智慧寶劍論》,以圓滿的思擇智慧造了《義決定分別寶劍論》,以圓滿的修行智慧造了《定解寶燈論》。故側重修法的弟子尤其應該學好《定解寶燈論》。

  甲一、初善序義

  分叁:一、論名;二、定解的定義、分類;叁、譯禮;四、禮贊

  乙一、(論名)定解寶燈論

  “定解”,在本論中是指凡夫通過聞思顯密諸法後,對法界本性産生的堅定信解。“寶”即如意寶,人們祈禱如意寶可以圓滿世間的一切願望,而通過修學本論後,能圓滿獲得出世間法的一切功德。“燈”爲比喻,燈能遣除黑暗,謂按此定解去修,能遣除相續中的無明。本論具有改造、救護兩大作用,故稱爲“論”。這是對論題作字面上的簡單解釋。

  佛在《楞伽經》中說:“若不立名稱,世間皆迷蒙,故佛巧方便,諸法立異名。”有了書名,上根者可依此理解書中內容,如醫生摸脈而知病情;中根者,可依此而理解大意,如世人根據軍隊的服裝、儀式等判斷其身份;下根者,也可依此書名輕易找到該書,如藥店工作人員按照藥櫃的標簽去抓處方上的藥。

  經論命名的方法有八種:

  根據講法的地點,如《楞伽經》是因佛在楞伽山(今斯裏蘭卡境內)所說而得名。

  根據講法的時間,如《父子相會經》,表明是釋迦牟尼佛與父親淨飯王相會時所說的經,又如《涅槃經》是佛將入涅槃時所說的經。

  因祈請的弟子而得名,如《寶月請問經》、《婆羅門女請問經》等。

  以所诠之義而得名,如《十地經》。

  以頌詞的數量取名,如《般若十萬頌》、《六十正理論》、《戒律叁百頌》、《唯識叁十頌》等。

  以作用而取名,如《現觀莊嚴論》、《中觀莊嚴論》等。

  以比喻取名,如《佛說稻稈經》、《白蓮花經》、《智慧品釋·澄清寶珠論》等。

  以作者取名,如《維摩诘所說經》等。

  其余尚有以上師教言取名,比喻與意義和合等方法而取名。

  《定解寶燈論》是以什麼方式取名的呢?按本論的叁種藏文注疏中講,是以意義與比喻和合而取的名,意義爲“定解”,比喻爲“寶燈”。法王如意寶則只說是以意義而取,定解是抉擇基的定解,寶爲道,因如意寶能賜予一切所欲,證得此定解後,能産生諸多功德;燈爲佛果智慧,得到一切智智的大乘佛果後,能遣除無明業障,了達一切有爲、無爲法的本性。

  乙二、定解的定義、分類

  定解的梵語爲“之劄”,意爲對所知有一定的信解。其體性是對甚深所知法的本性依靠教、理以及上師的竅訣在相續中遣除了對它的疑惑與增損,生起了堅定的信解。

  定解的類別,主要依因、本體、所知緣叁方面而分。

  以因而分:定解可分成根據聖言量、現量、比量而産生的叁類。如顯宗大乘資糧道主要依教、理來觀察從而對諸法本性産生定解,又比如顯宗大乘加行道的定解並不是因現量見法界,也非依教理,而是依照入定時相似見的法界而得,這是屬于比量。如大乘的見道,入定時見到法界的本面,出定時便根據這入定時的現量所見而相應産生出定解。

  以本體而分:分爲有漏法定解與無漏法定解。前者是沒有得到出世智慧的凡夫,對二谛法産生的一種定解,後者是已得出世智慧的聖者們對世俗法、勝義法的定解。依據大、小乘的《俱舍論》:無論有漏法定解與無漏法定解都屬于內境的心所有爲法。但是大圓滿竅訣部的定解則是無漏出世的智慧,屬無爲法。

  以外境所知緣而分:有對基的定解、對道的定解與對果的定解。如本論頌詞中說:“基道果之一切法,決定引得勝解信。”

  定解還有其余多種不同的分類。法王如意寶指出,從舊密宗不共同的角度來看,又可有叁種定解,即有法見、法性見、自證見。在《大幻化網》的衆多舊密注疏中解釋了此叁種見。有法見爲見到一切現法的本性是清淨的光明,法性見爲通達本來的大空性,自證見爲有法見與法性見的雙運、統一。

  以主次而分:全知麥彭仁波切在《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》及其余論著中指出:菩薩的定解主要指出定時的定解。入定時見到了實相,從見到實相這方面來說,也可相似稱之爲定解。對異生(凡夫)來說,在大乘資糧道中定解是主要的,其余的相對次要,因資糧道主要是積聚福慧資糧,著重于聞與思,需要抉擇基道果與法界的本性。

  以前後的次第而分:有聞、思、修叁種定解。聞的定解並非依分別心伺察,也不依入定智慧而産生,而是聽聞句義後所得;思的定解是在聽聞上師講解的句義後,依照一定的理論根據進行伺察後所得;修的定解是在思的定解基礎上,入定修行後所得,上根有緣弟子則可根據經論的意義入定,見到或相似感受法界本面,出定後産生出對諸法的相應定解。另外,上根者也可由圓滿的修慧直接産生聞思智慧。

  以暫時與究竟而分:凡夫的定解均爲暫時定解,佛菩薩的智慧爲究竟定解;又九乘中前八乘的見解爲暫時定解,頂乘密宗大圓滿見是究竟定解。

  以道的梯級而分:有小乘五道定解(包括資糧道、加行道、見道、修道與無學道),依圓滿的人無我空性智慧爲究竟;大乘的五道定解(亦分作資糧道、加行道、見道、修道與無學道),以圓滿的法無我空性智慧爲究竟。若無定解則沒有修與行,也不可能得果。見修行果又有各自的定解。

  乙叁、譯禮

  頂禮文殊金剛上師

  這是當今甯瑪巴大堪布索達吉翻譯本論時所加的頂禮句,主要目的是遣除翻譯過程中的障礙。

  文殊金剛上師有叁種含義:一、金剛上師是法王如意寶,法王形相上示現爲凡夫身,本性則與了義文殊無二無別;二、指文殊化身的全知麥彭仁波切;叁、指文殊本尊。

  法王如意寶曾…

《定解寶燈論新月釋——上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