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若在梦中,因其未了知梦为梦故,也就罢了。梦醒之后,还继续执著实不应理。可见实执深重者即使是对单空的闻思修也极为不够。现空二谛增上通达至究竟时,为现空双运,与大离戏之一切不承认。此即应成派之见解。此大中观之见,是显宗中之最高见解,也是密宗明空双运,乐空双运,觉空双运等之基础,也是内外道在见解上之根本差别,即使以分别心通达,也能强力对治执著,若具此正见,则会从内心深处皈依佛法,并且对说法者之佛,修法者之僧众,亦皆深心皈依,对自己能平息世间八法,对他能无勤生起悲心等,故极为重要。
究竟之一谛:
观察彼二之智慧,各自辨别而承认,
如得究竟法身时,一切心与诸心所,
名言之中可说灭,胜义之中灭亦无。
是故以观察各个二谛心所妙慧之正量,可对现空、有无各自分开而承认。犹如获得究竟果位,心与心所之一切二取无余灭尽于法身智慧时,于名言中应承许为灭尽了一切心与心所之二取,而于实相胜义谛中,本来清净故,连灭尽也不存在,应如是承认。
在圣者出定及凡夫分别心前,以二量衡量二谛。在究竟佛果时,一切无余寂灭于法身智慧中,因此时无有寂灭与不寂灭,如《入中论》第十一品云:“如心有相知彼境,依名言谛说为知。”及云:“尽焚所所如干薪,诸佛法身最寂灭,尔时不生也不灭,由心灭故唯身证。”
庚三、摄要宣说:经教中的所有破立之理互不相违
所有佛经论典中,所示一切诸破立,
有些相对胜义许,有些相对世俗说。
佛母般若波罗蜜及宣说二谛与如来藏等经典,圣龙树的中观诸论与《法界赞》等诸大论典,以及补处十地大菩萨弥勒的《现观庄严论》及《宝性论》等论典中,所宣说的一切破立,有些是从空性方面而言,承认一切基道果诸法为空性或无有,有些是从名言显现方面而言,承认有基道果诸法。
经论中的破立或无与有,皆从胜义与世俗方面而言,故若不观待于二谛,笼统而言为有或无则不应理。全知麦彭仁波切亦曾言:“胜义中无有者,不一定在世俗中也无有;世俗中有者,不一定在胜义中也有。”
空性须依于显现:
若以唯有胜义言,众生诸道如来等,
可说一切皆无有,然而不待世俗谛,
彼者唯一不得成,虽无轮涅诸现分,
现量成立显现故。
若仅从胜义空性而言,五道十地佛众生等基道果所摄诸法本来清净故,可毫无疑惑地说为空性或无有。然而,不观待于名言显现的世俗诸相,说彼为唯一无有或空性则不能成立,虽然是无有或空性,然不灭现相缘起故,基道果所摄轮涅诸法之现分,此诸显现无欺现量而成立。
名言须观待胜义:
若以名言量而言,众生诸道如来等,
纵使可说彼等有,然而不待胜义谛,
彼者唯一不得成,虽有如是而观察,
以量决定不成故,
从显现名言量而言,地道佛众生等基道果的显现,全部现量显现故,纵使可以无有怀疑地说为有,然而不观待胜义谛空性,唯一说有或显现不能成立,浩瀚无边的显现虽全部现量而有,然于实义上不成立故,以胜义量可决定其为自相空性。
下面是结语:
是故永时彼二者,一有一无不容有。
是故对有无或现空或世俗胜义的二谛,犹如水与水的湿性一般,永时不能承认一者有而另一者无。故了知不存在一有一无极为关要。
己二、断除二者同力真实之诤论
若承许二谛同力则世俗诸法是否不空?
设问二者力同时,并且若许真实者,
则成有时不空耶?
若问:以二谛量观察所得的现空义,或二谛若势力相等或同等重要,故许二谛皆为真实,如是世俗诸法于胜义中是否成为不空?
世俗诸法于胜义中非为不空:
二者自性不成立,二境实际非异体,
彼性空故怎不空?
二谛本来自性不成故,同为空性。世俗显现与胜义空性二者自性上或实际上不成异体,故任何显现的本体皆为空性,诸法怎不为空性?
现空不可分离:
二者同力显现故,成立空性若不现,
由何了知彼性空?
二谛同等缘起显现,故现空二谛必定同等成立为空性。若无显现,如何了知其为空性?应不能了知,因无法了知无有显现之空性故。
现即是空,空即是现:
是故二者不相违,互为显现于因果,
若知现有空亦有,永时彼二无合离,
现空遍于一切故,如何衡量亦真实。
是故现空二者不仅不相违,而且互相显现为因果,空故缘起,缘起故空。现空二者中一者存在时,另一者也存在,犹如火与火的热性一样互不分离。何时对此生起决定的定解,则无余断除对现空二者永时无有合离义之疑网。是故现空二者无有互不遍者,故任何显现必定为空性,任何空性必定为显现,如何衡量现空二者,也不相违,乃为真实。显现乃空性,空性乃显现故。
有人认为:初学者学习中观时,对外境显现法,通过理证虽能将其抉择为空性,但对消除自相续之烦恼,似乎作用不大,故学习中观也无太大意义。这种看法显然不应理。因为不用说依照胜义理论将诸法抉择为空性,即使是对空性产生合理之怀疑,也能断除轮回之根,《中观四百论》云:“薄福于此法,都不生疑惑,若谁略生疑,亦能坏三有。”那么为什么会感到其对治烦恼作用不大呢?一是没有真正通达空性之见解,仅是表面了知词句而已,设若真正通达即使单空之见解,则现见外境法时,很容易产生此现即为空,乃为如幻如梦之心念,如是则如何会生起很大执著与烦恼呢?而且产生任何心念之时,也轻易能了知此心念也是空,也是如幻如梦,又如何会被心念所转呢?二是没有修持,以分别念大致了知空性后,无有串习修持故,现见外境诸法或起心动念之时,此见解已消失,而无法对治烦恼。故应依于教理再三地伺察修,至见解能自然生起不忘失时,轮番修,再安住修渐至以无二慧现见现空无别之大空性。真正有空性见解时,无情也会说法,也会成为证悟之因。如云:“溪声尽是广长舌,山色无非清净身。”
若证悟现空无别,再也不会起实执:
若知显现即空性,则现证悟无实有,
若知空性即显现,而空不可证实有,
故见无离无合时,实有永时再不翻。
若了知色等显现自体为空性,则可证知其显现为不成实有之空性;若了知空性显现为色等或是色等之显现,则可证知空性亦不成谛实,无有执著故,证悟空性亦不成实有。因此现见现空无合无离双运时,现空二谛将永时不翻成实有,永时不成谛实一体故,而不执著彼也。
任何显现皆为空,如水中月影等;所谓的空即是显现上的不实有,如幻如梦之性。然凡夫以非理作意将显现执为实有,而未作详细之伺察,若少作伺察,任何显现皆非实有,以其无常故。所以帝洛巴尊者云:“显现非为束缚,若耽执则束缚,故当断除耽执。”对初学者而言,中观之理对断除实执有很大力量,但仅以分别心通达空性,则容易退失,唯有以修持而现见现空无别双运之自相时,才不会再起实执。
空性不能离开显现而独存,反之亦然:
一切显现实相者,空故无离亦无合,
由于舍弃显现外,单独空性不成故。
如是无有合离故,色等一切显现其实相为空性,与空性无合也无离。由于舍弃色等一切显现外,另外的空性少许也不成立故,无有单独之空性,因其本来即与显现无合也无离。总之,本来一切显现与空性无合无离,一切空性也与显现无合无离,故宣说为无别或双运。
在《大幻化网根本续》等中讲报身传法时,唯以表示之方便法,如依虚空、回声等来表示心性,其眷属即可证悟成就,其原因也在于现即空,空即现,二者无二无别。在显宗中虽未直接阐述,但间接上还是讲了一些,如外境的无情法是心识之显现,心识之显现为空故,即是般若,如云:“青青翠竹无非法身,郁郁黄花尽是般若。”
轮番修习二谛时,不应取一舍一:
是故乃至轮番时,修习二谛即妙慧,
于此二取轮回时,不稳心与心所故,
真实智慧不显现,观察无垢二妙慧。
无舍无取当摄持,
现空二谛无合无离,同等重要或同力故,乃至以各自二谛量轮番修习各自二谛时,其为具二取之心所妙慧,于此具二取执著之轮回时,以心与心所之动摇,二取分别之障碍,不能显现和证悟远离极细二取执著戏论之无二光明智慧,对所述现空二谛无有迷乱垢染二量之妙慧,不应取一舍一而应同等摄持。
本来现空是无离无合之一体,但凡夫有二取故,不能同时现见双运,仅能轮番而修习,若同等摄持,逐渐可引上双运。若取一舍一,无法引上现空双运之大空性。
二谛妙慧引上双运智慧:
何时其中一不具,彼二所生双运智,
必定不得生起故,犹如燧木燧垫中,
若无一者不生火。
不应取一舍一之原因者,二谛之二量中,若一者不具或无有,则以二谛二量所生之无二双运智慧必定不能生起,由于因不具足故。犹如燧木燧垫二者中,若一者不具则不能真实产生火一样。
此之教证:
如来继承师已说:脱离方便与空性,
此乃不是真实道。
是故胜者如来及其继承师——诸智者成就者于经续论典中数数宣说,脱离方便之显现分与智慧之空性分,则堕于一边故,非为方便智慧双运的真实道。
佛于《般若摄颂》中云:“方便智慧无别而摄持,善根无有偏堕成佛资。”其余般若经中云:“无有方便之智慧,纵使三世勤行持,不得解脱与寂灭,无有智慧方便者,不得寂灭亦如是。”方便与智慧中,若一者不具,则不能获得寂灭之果。《现观庄严论》云:“智不住诸有,悲不滞涅槃。”也间接上说明了此义。龙树菩萨在《中观宝鬘论》中也云:“空悲双运之妙法,唯是大乘不共道。”印度八十大成就者之一萨哈也云:“远离大悲之空非正道,…
《定解宝灯论新月释——下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