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心的流露,所以金刚乘与净土是不违悖的。但是修净土的很多人只停留在浅显的持名念佛的层次上,他们不了解观想念佛、实相念佛的境界,对金刚乘的意思也不懂,就执著地认为:你那个是密宗,我们修的是净土,犯了谤法罪都不知道。
其实,从金刚乘的角度来说,显现的一切本身就是大净,是以诸佛菩萨的果地来摄受的,你要有甚深的信心才能与之相应,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弘扬净土,又多从金刚乘的角度来弘扬,这样大家学佛才不会有障碍,也不会迷信。
佛教是智信,是智慧,心灵打开了,原来佛法都是和合一味的,你就不会觉得佛讲的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、金刚乘有什么矛盾了。你要是分别的话,你说声闻乘低不低?小乘哦,好像蛮低的,但是佛讲的都是金刚语,佛的智慧里流出来的声闻乘,你敢说它低?佛讲的法本身都有外、内、密、极密好多层含义,对了义的人来讲,一切都是了义的;对不了义的人来讲,一切都是不了义的。
佛的经典一字都有无量义,当年天台的智者大师开讲《妙法莲华经》,一个“妙”字整整讲了九十天。我们打开任何一本佛经,开头都是“如是我闻”四个字,这个“如”字是什么意思啊?“是”字什么意思啊?这里面都有无量义,你什么样的根器去理解都可以,你敢把它定为声闻乘的还是缘觉乘的?唯识的还是中观的?这些都是凡夫的分别念。佛以一音而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,声闻乘根机的人,听到这个法得到了真实的智慧,这法对他而言就是声闻乘,之后他绝对不会对佛法有毁谤的。
有时候疑惑还是会有的,目犍连尊者曾经有一次对佛讲法的声音,到底可以传多远产生过疑惑,那是因为阿罗汉的智慧神通毕竟有限。我们现在讲话还要拿个麦克风,佛是正遍知,音声无边界,整个法界声波震动的频率都是一样的,所以不可以凡夫的心去测度佛的无边的功德。
我们在初起步时,因为不懂佛法有无量义、有甚深义,这时候最容易犯错,所以现前来指引你的善知识的恩德是很大很大的,在成佛的道路上是不可或缺的。千经万论在强调善知识上都是一样的,特别是《华严经》以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的典型事例,为我们修行人做了最好的榜样。《妙法莲华经》更是这样,不是善知识来开示的话,连声闻缘觉对即身成佛都没有信心,何况我们凡夫?所以我们要知道,学佛修行当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缘,就是——依止善知识。
我们海南近几年在物质上的发展很快,同时精神上的造业也是比较重的,但是我听说,很多活佛堪布和法师都有来海南弘法,这很好,说明海南人还是有大福报的。年前语蔓和我们局长他们几个人,大老远地特意赶到我们慧日寺来诚心地邀请,作为一个法的缘起,我也是很尊重的,我也是观察因缘,随顺了这个法缘。现在看到这么多菩萨聚在这里,我很有感触,迷惑的时候我们造业很厉害,觉醒的时候我们修善也是模范。如果我们这次能够形成一个功德田,对世界能够发出一个好的信息,我们生命当中也因此有了一份真实的礼物。
以后世间的东西会越来越模糊,而佛法上的东西却越来越清晰,临命终时会更清楚,那时候满心欢喜登极乐,所以修行人是越老越值钱。反过来说,世间人做了那么多无功用的事,最后只有后悔的份。佛法不一样,你一点点的功德只要融入佛的功德海中,犹如一滴水滴入大海,永远都不会干涸。
我们这次法会初五是一个高潮,我们要诵《金光明最胜王经》,这部经是佛陀为我们末法世间消大灾难特意而宣讲的,诸菩萨众、诸天善神也都来加持祈福消灾。如果大家都住在庙里的话,早上很早就可以开始诵,到下午四、五点钟大概就可以圆满了。现在大多数人早上才赶过来,晚上还要做火供,为了抓紧时间,我想,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人分成两半,一半人诵经的前半部,一半人诵经的后半部,两边同时诵,这样时间可以缩短一半。法会过后,诵前五卷的人自己去补诵后五卷,诵后五卷的人去补诵前五卷,佛法是边中皆甜,佛法也有很多方便。
有信徒在网上问我:师父,有人告诉我学习经典,要以后面一句来解释前面一句,前面一句来解释后面一句,是这样吗?我说:是的,因为佛经是圆满的。比如“如是我闻”,这个“如”可以解释为“是”,“是”也可以解释为“如”,你不懂就老老实实参学善知识,善知识会告诉你。如果你“如”字真正懂了,那你全部经典就都懂了,一法通,法法通,就像十二因缘构成了我们的生死轮回,你真正明白了一环,一个因缘被你打破了,那么环环皆脱。
也有人来问我:师父啊,我的根本上师在哪里?根本上师又不是你决定的,根本上师或许是一个乞丐也不一定,如果正好是乞丐的那句话令你开悟了,那这个世界上对你恩德最大的人就是这个乞丐,你说是不是?或许这个乞丐他自己也没有开悟,他的话让你开悟了,他却没办法来印证你,但那个乞丐至少也是佛菩萨的一个示现。
印度的那洛巴尊者当年已经是那烂陀寺的大班智达了,但他的护法跟他说:你的生死还没了,了你生死的有缘上师在某个城市,名叫帝洛巴。然后那洛巴怀着强烈的信心及不变的热忱开始寻觅上师,但却由于凡夫的分别念,轻易地错过了上师化现的十二个境界,以至于懊恼得一次次昏倒在地,最后甚至于想自杀,立志来生值遇上师。最后好不容易才见到帝洛巴,帝洛巴当时示现的就是一个疯疯癫癫的乞丐形象,那诺巴真的就跟着师夫学乞讨,饭食讨来供养给师父。师父觉得这个徒弟倒不错,要饭要饭还要了个徒弟,好吧,就让他跟着吧。
然后师父就叫他去偷东西,结果被人发现打了个半死。又叫他从三层楼上跳下去,摔了个半死。又叫他下到潭水里搭桥,成群的水蛭咬噬他的身体。又将芦苇削尖浸上滚烫的油,插到那洛巴的身上,那洛巴痛得浑身僵硬。又叫他跳进燃烧着檀香木的烈火中,全身严重灼伤……每次当他痛苦到极点时,师父一加持,弟子的身体完好如初。就这样那洛巴经历了十二大苦行和十二小苦行,难行能行,难忍能忍,对上师没有丝毫邪见和不满。
为什么那洛巴他能做到这样?因为,当你真正地把一位善知识当作你的上师了,这位上师就代表佛,他说的话就是法,他要你做的事就是戒律。师父要他做的事情都是有密义的,你千万不要从相上去分别,所以这需要弟子对上师有着坚定的不共的信心。要想自己的心与上师的心连在一起,就要把上师当佛看,叫干什么就干什么,没有任何的怀疑和讨价还价。
但那是古时候人心纯朴,现在不行了,现在是师父倒贴他,他还怀疑不信呢,古时候不一样。就像那洛巴与帝洛巴这样的关系,还不能说就是根本上师,直到最后那洛巴被师父一鞋底打得晕过去,醒来之后彻彻底底地开悟了,才确定了帝洛巴是那洛巴的根本上师。根本上师确确实实代表了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,确确实实让你领受到显现在这位师父身上的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恩德,并且是他帮你开了“根本”,这就是根本上师的意思。
你没有受五戒,你哪来的五戒师父呢?你没受菩萨戒,哪来的菩萨戒师父呢?根本上师是你开悟了以后才有的啊。不是说,我看哪个上师的名气大我就自选,给自己脸上贴一个商标:我的根本上师是某某某,这是笑话不要去犯。
学佛真的也有很多笑话,有人自己在家里看书不亲近善知识,还给别人讲解“南无阿弥陀佛”:就是南边没有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在西边。还有我们宁波人读“本师释迦牟尼佛”的口音,别人以为是释迦美丽佛,女孩子听到就很喜欢:好啊,到庙里要拜,拜了之后不化妆也漂亮了。真正佛法的含义没人讲都不知道,学佛倒成了学迷信。
佛法不要说甚深的了,就是最基本的顶礼,没有人教很多人都不会。文殊菩萨就讲过四种顶礼的心态:第一种以散漫心、我慢心在佛前礼拜,不但不如法而且有过;第二种以谦卑心、惭愧心向佛顶礼,与法相应;第三种以恭敬心礼佛,这是有功德的的;第四种实相礼佛,也就是三轮体空,这种礼佛的功德最大。
还有的人说我已经皈依过了,怎么还要皈依呢?我们出家人天天做早课要皈依,做晚课也要皈依,不论做什么首先都要皈依,我们念一句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南无就是皈依,皈依是我们一生的修为。益西彭措堪布翻译的《随念三宝经》译得非常好,对佛法僧三宝的功德、含义都讲得非常圆满,大家可以去学学,在藏传佛教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修法。
在我们汉传佛教早晚课诵里也都要皈依,每天在佛面前要皈依多次,甚至我们修加行,单单皈依就要念十万遍、甚至二十万、三十万遍,难道三十万遍念完就不要再念了吗?“乃至菩提果,皈依诸如来,正法菩萨众,如是我皈依”,因为随着你智慧的升高,你体会的三宝的含义就会越来越深。你像对“僧”的理解,一般来说僧指出家人;再深一点的话,在家人开智慧了也称为僧,因为菩萨很多是显现在家相的。
当年文殊菩萨现童子相讲法,佛忽然起来让座,那些阿罗汉们看了很惊奇:世尊怎么给这个小孩子让座啊?世尊说:你们不知道,他是童真文殊菩萨。菩萨们化现,佛都是知道的,这不是他们自己封的,这在经典里都是有佛陀印证授记的。像我们法王如意宝,释迦佛陀和莲花生大士以及一些大成就者们在经论里都有过授记的,但是法王如意宝他却常常跟我们说:不要说我白天不去想那些,晚上我也不会去想:我是什么什么化身……,为什么不想呢?因为想的心不属于空性,也没有大悲。
虽然我在国内外都是显宗的法师身份,但是我对佛陀的教法普遍赞叹,而且很多时候,我尤其赞叹藏传佛教的那些大成就者们,他们修法的那种精神,像米拉日巴尊者、宗喀巴大师等等,这对我们三宝弟子来说,都是要我们随喜随学的。在我内心对我的恩师悟公上人、法王如意宝、和给我白玛邓灯传承的安鸠活佛、还有白玛邓…
《因机说法 契合佛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