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造君主法规论。何谓护持诸众生,
君规教言之论典?对治非理之贪心,
以及嗔心与痴心,即是无有贪嗔痴,
宣说自性三对治,彼等分类及功德。
三种对治之等起:乃是慈悲不放逸。
所谓不放逸为何?一切君主如是想:
受用无常如云飘,我亦终将会死亡,
恒时处于正念中,了知贪欲之过患,
并以希求出离心,享用一切诸受用,
严谨依法而治国。所谓大慈大悲心:
莫享非己之受用,非时不享自财富,
即使时间极适合,损害贫者不享用。
饥馑灾时救他人,制止盗匪抢劫之,
互相害时行饶益,赈济贫困无怙者,
于诸蛮横凶恶者,施以正当之制裁,
应当依此护众生。如何依靠诸惩罚,
制裁蛮横凶恶者?正当应时及具义,
适量慈悲共五种,君主以此行制裁。
第一正当之制裁:理应处罚狡诈者,
倘若惩治无辜者,将成极为颠倒处;
第二应时之制裁:如若君主具威力,
应据罪情来处治,否则将成为非时。
第三具义之制裁:当按初订条例行,
随心所欲违法规,将成不具意义也。
第四仅仅以批评,不能起到作用者,
虽然理应予制裁,亦莫断肢杀除根。
慈悲绑缚入牢狱,殴打恐吓作惩罚,
没收财产驱出境,应当合理来制裁。
倘若越此施暴力,则将成为粗暴行。
君主乃护众生故,如若屠杀野蛮人,
彼等多数以嗔心,死后随入恶趣中,
久远生生世世中,亦将结上仇恨缘。
倘若断肢根残废,尔后不能得恢复,
此外绑缚殴打等,能恢复故可施行。
假设于诸野蛮者,未以慈悲心护持,
则护众生之事业,君主未曾圆满也。
第五何谓以慈悲,粗暴惩治野蛮众?
譬如父于蛮横儿,为制止其造罪业,
并非残酷杀害之,而是殴打呵责等。
无害心之调伏法,必定无有罪过也。
理应依法予制裁,蛮横之人有五种:
于彼君主作损害,彼此之间互残害,
不听君主之教言,依靠邪命过生活,
步入邪道之诸人,搅得世间不安宁。
首先谋害君主命,侮辱王妃毁财等,
予以讥讽不保密,造作此等损害者。
应据罪情予惩罚,呵责批评没收财,
绑缚驱逐出境等,如是今后无损害。
相互之间损害者,应施责骂恐吓害,
殴打关入监狱等,依此惩罚可阻止。
虽在自己所属境,不听君主吩咐者,
依靠威力制服之,莫将彼等逐出境。
因自未被驱出境,于君主生报恩心,
以恐吓令众人服,君主名扬获福德。
猎人屠夫猖妓等,不持戒律恒作恶,
于以邪命过活者,威严厉声告诫说:
今后切莫如此行,否则必受此制裁,
应当如此遮罪行。诸如持执非理见,
失毁戒律邪命活,一切步入邪道者,
想方设法令改过。于诸破戒邪命活,
丧失威仪邪见者,僧众协商欲摈除,
即使各自已承诺,若时无法摈除彼,
君主善加观察后,应当支持僧众方。
倘若双方之僧众,诤论出现毁戒等,
君主如若知佛法,则应自行而解决。
抑或招集本境内,沙门以及婆罗门,
精通佛法高尚士,平息彼等之争论。
尔时君主应支持,合情合理之一方;
当以恐吓逐出等,阻止对方入歧途。
行法君主国境中,父母老时不孝敬,
不施亲友奴仆等,合理饮食与财物,
指使做事极辛苦,此等野蛮者属于,
五种不驯善何种?于彼饶益自己者,
不予合理之布施,所有财产自享用,
乃为大邪命之故,属于邪命不驯善。
出言不逊恶语伤,乞食沙门婆罗门,
邀请作客后断食,违法供斋殴打等,
不敬理应承侍处,此等即是大邪道,
是故诸如此类者,属于步入邪道也。
当知以此为范例,非理邪命邪道者,
彼等皆可包括于,后二不驯善之中。
任何国境区域内,步入歧途者若多,
天众应时不降雨,成为饥馑荒凉地。
非天散发瘟疫等,遭受种种之危害,
寿减财损健康衰,是故止彼国境善。
假设一切诸君主,成为野蛮凶残者,
谁人于彼作惩罚?君主本人惩罚己。
如何惩治自己耶?自若放逸无悲心,
则以智慧观察后,思维恶名恶趣畏。
行法君主一切时,就向自己国境中,
被人誉为高尚士,精明沙门婆罗门,
具有知识之学者,请教何善何不善,
如何而行成善妙?如何而行成罪恶?
赐予说法之时机。彼等亦应于君主,
宣讲古代贤善理,若待允许以和言,
指出彼王诸过失。如此依外善知识,
内在己之智慧力,杜绝自己蛮横行。
奉行佛法之君主,保护器世有情法:
当以不焚不毁等,如理如法而护持。
即使君主发怒时,毁诸嗔恨之外境,
焚烧大小之城邑,毁池坏境伐果树,
破坏庄稼毁佛塔,摧毁一切游览地,
修行圣处风景区,优美环境亦非理。
彼诸实物嗔恨境,他众赖以生存处,
彼等并未造罪恶,此外家宅等之处,
住有天神旁生众,毁灭诸多无辜者,
令其不喜或遭殃。若未毁坏诸外境,
护持外境器世界,所摄一切诸众生,
如是保护众有情,尽善尽美行利益。
应当如何来保护,住于国境之天众?
若未损毁诸方处,并且布施食子等,
则已保护诸众生,杜绝一切蛮横者,
无有一切诸罪过,后世增长诸福德。
为成众生各自利,君主如理护有情,
彼国境中诸财物,非属国王一人有。
有财却不向君主,交付合理之税收,
纵然非是不与取,亦成吝啬之罪业。
有财不付合理税,即使君主强暴取,
亦如受薪之比喻,不会成为不予取。
强行收取贫者税,分为有罪与无罪,
为止赌徒娼妓等,挥霍非法之受用,
如是收取成二利,说此即为无罪过。
何人财遭火焚等,损耗之时尚收税,
于彼走头无路众,不加保护成罪业。
具有悲心不放逸,君主具足何条件,
方可被人共称为,一切圆满之法王?
一切福泽皆圆满,眷属调顺智慧胜,
精进恭敬通事理,柔和明晓世间行。
能够忍受诸不幸,受持佛法不颠倒,
具此十种条件者,称为圆满之法王。
以其本身福德力,国境臣等一切人,
健康无害具乐财,称为福泽圆满也。
具有贤善之眷属,君主无勤享安乐,
不失国王之地位,赞其眷属调顺也。
不依他人之君主,了知以法护众理。
及诸善巧方便行,即是智慧圆满也。
于自所作任何事,如理精进之君主,
敌不能害欢喜住,财增宝藏皆圆满。
恭敬佛法之君主,从不失毁诸福德,
杜绝一切蛮横故,即是如法而行持。
精通事理之君主,做事持久不失败,
时时观察所作事,一切心愿速实现。
相续柔和之君主,无论住于任何处,
彼境众人可依赖,一切众生皆云集。
所谓明晓世间行,了知合理与非理,
任何时候亦不会,断绝僧众之受用。
堪忍不幸之君主,毫不畏惧诸痛苦,
国中一切重要事,皆能圆满而成办。
自己能够安住于,趋入胜果之道中,
恒时不离善知识,即不颠倒持正法。
假设圆满行佛法,彼君主之国境内,
发生战争冲突时,应当如何郑重行?
最初中间最终时,当以三种巧方便,
不离佛法之规则,保护自己之国境。
何为三种巧方便?最初自己或臣等,
当依友爱作调解,或行饶益指责等,
种种善巧方便法,阻止无必要战争。
依此若无法化解,中间之时诸法王,
当作三种思维后,回击不可避免战。
第一自言法王我:诸众今受此灾难,
我应制止诸敌害,如是发心护众生。
第二考虑可制胜,侵略之敌诸战策。
第三慎重而思维,保护诸众之生命,
向自四军队下令:排兵布阵来应战。
最后自己军队中,一切下等勇士众,
应排在前当先锋,中等勇士列其后,
当将一切骑兵众,于此二者后派出。
一切上等英雄众,君主同行之军兵,
住于彼后则安全,一切步兵亦掩护,
诸军顺遂得胜利。如此善巧布阵列,
诸军警畏彼君主,并以感恩图报心,
不能当面令不喜。后方军具威风故,
依彼进攻对方敌,尽力反击莫后退,
战略得当方便巧,天众相助得胜利。
如是依靠巧方便,排兵布阵之君主,
虽使对方兵死伤,然其罪过极轻微,
亦不一定受果报。若谓如此为何故?
因彼依靠大悲心,光兵而与敌方战。
君主为护诸众生。子妻家族之利益,
舍弃自己及受用,以此所作为基础,
所具福德更增长。奉行佛法国境中,
不由自主起战争,国王应当如是行。
一切君主恒时中,应当如何作观想?
此即依靠八种想:先于所属诸众生,
生起自己亲子想,犹如父亲教化子,
即使杜绝蛮横者,不舍悲心第一想。
于诸蛮横不驯者,生起染病患者想,
不作损害不嗔怒,断除其过第二想。
于诸痛苦之众生,生起慈悲之想后,
断除损害尽己力,行饶益事第三想。
于诸具足乐财众,应当生起欢喜想,
毫无贪心嫉妒心,欣然随喜第四想。
敌众虽然加害我,彼无自由嗔恨等,
以过患因造罪业,断惑爱敌第五想。
爱护知心密友想,以前如何友爱者,
后亦慈爱情稳固,慈爱诸众第六想。
于彼一切诸受用,当起犹如妙药想,
不以贪欲邪享用,不贪而享第七想。
于己生起无我想,寻求法义依法师,
精勤听闻佛法后,如法行持第八想…
《君主法规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