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弥勒佛,……到第一千尊就是韦驮示现成佛。
大雄宝殿
大雄宝殿,也就是大英雄宝殿。谁能真正称得上是英雄豪杰呢?古圣先贤经常告诫我们“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”所以,我们要战胜自己,不但要战胜自己的烦恼习气,而且还要战胜自己的生死轮回,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。谁做到了呢?佛做到了,所以佛是真正的大英雄豪杰。
佛门里面的建筑是艺术,建筑也是表法的。大雄宝殿外面看是宫殿式两层,从里面看是一层。两层代表佛家的术语“真谛”、“俗谛”,也就是我们讲世间法、超越世间法。两层里面是一层,表示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。迷了就有二,悟了原来是一啊!所谓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”,不是离开俗谛之外别有真谛。现代人都重视发展经济,创造财富,如何能够学到即能创造财富而又不为财富所累,深深明白拥有财富是福报,善用财富是智慧,不要反被自己所创造的财富推向痛苦的深渊。利用自己的福报与智慧,为社会大众带来没有后遗症的光明与喜乐,这只有真正明白真俗不二的人才能做得到。
你看它都有很深的用意在里面。你真正明白佛教建筑的艺术、建筑、绘画、音乐、雕塑,收获就非常丰富了,那是非常圆满的教学。
大雄宝殿是整座寺宇的中心,纵然是很小的道场,只有一座殿堂,也会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,名之为大雄宝殿。显示出佛弟子不忘根本老师,更显示出慈悲与清净是佛法的根本教诲。从现在保留下来的古代丛林来看,一般是以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法堂为中轴,再因地制宜而配置其它殿堂与房舍,殿堂作为供奉其它佛菩萨像之用,房舍则是修行人的栖息之所。
释迦牟尼佛
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城(今尼泊尔南部)净饭王的太子,母亲是摩耶夫人。他曾经从城的四门出去游玩,见到老、病、死、沙门等现象,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,所以萌发了出家修道寻求解决人生问题的愿望。二十九岁出家修道,开始了六年的苦行生活,日食一麻一麦,形体枯瘦,心身衰竭,还是没有成道。明白苦行不是成道的方法。于是放弃了苦行,接受牧羊女供养的乳糜。恢复体力后,到菩提伽耶村,用吉祥草铺成座位,盘腿打坐,端身正念,静心默照,思惟解脱之道。四十九天后,在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,豁然大悟,当时才三十几岁。从此以后,开始了他一生义务的社会教育工作,足迹踏遍恒河两岸、印度各地,乃至今天世界各地,无论男女贵贱,有教无类。
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创办的。后人对他尊称“本师”,是佛陀教育的根本老师。正如同中国人尊崇孔老夫子为先师----“至圣先师”。南无就是礼敬的意思,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尊敬的根本老师释迦牟尼。
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,他的名号也是他在这个世界教化众生的宗旨与方针。娑婆世界的众生普遍的缺乏仁慈,没有爱心,而佛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,没有条件、没有企求的遍施仁爱,是对我们这个世界崇尚冷酷、喜欢暴力的众生的教育。告诉我们用暴力不可能禁止种种的怪、力、乱、神,反而会滋生和助长层出不穷的牛鬼蛇神。只有以广大的爱心,去回报世间可爱之人,去包容世间可怜、可恨之人。古人说“仁者无敌”,真正具有广大爱心的人,没有与他敌对的人。这不正是我们眼下所祈求的和平、安定与繁荣的世界吗?
佛菩萨没有名号,名是假名。名号的建立不是自己建立的,是因众生的需要而建立的。因此,这一尊菩萨在这个世界上叫这个名字,可能到别的世界,名字就换了。名字就是这个时代、这个地区教学的宗旨。以这个为名号,所有一切名号统统是教学的作用。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也是如此,名号都是显德的。
“释迦”,翻成能仁。“能仁”是与人相处之道,用真实的爱心,去真诚地关怀、热心地帮助、没有条件地爱护一切众生, “牟尼 ”翻成寂默的意思,“寂默”则是高度的自我修养。寂是灭除一切烦恼,默是烦恼灭除之后清净无为的心态。落实到我们的当下,把我们自私自利、贪嗔痴慢的心淡薄一些,对于世间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的热情冷静一些,时时回光返照,检点自己的修养与智慧有没有增长,烦恼有没有平息,痛苦有没有减少。逐渐做到多一点为别人想,少一点为自己想;多一点爱别人,少一点爱自己;多一点心量,少一点自私,这就是在实践仁慈博爱、恬淡寂默的释迦牟尼的教诲。牟尼是自利,释迦是利他。自利利他就是诸佛如来。这也是法身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唯一的一个大事业。
“佛”,梵语的意思是智者、觉者。他是觉悟的人,是一个有智慧的人,他不是神,也不是仙人,他是人间一位具足圆满智慧,真正彻底觉悟的这么样的一个人。我们中国人称“完人”、“至人”。
菩萨也是梵语,古人翻作觉有情,我们大家都是有情众生,有情就是烦恼没有断,习气也没有断。没有断不要紧,烦恼习气断了,你就叫佛。没有断还带着,虽带,但是你也有相当高度的觉悟,也有相当的智慧,这是佛的学生,佛的弟子,统统称为菩萨。菩萨也不是神,也不是仙。我们今天也是佛的学生,也是佛的弟子。从前那些菩萨是佛以往的弟子,我们是现在的弟子。所以,我们跟菩萨是同学的关系,学长的关系,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。
佛是过来人,佛对我们的帮助,就是把他的经验提供给我们作参考。就好像学校的老师将自己所学习的经验传授给我们一样。我们能够受持,受是接受,持是保持,这就是佛对我们最真实的加持与保佑了,这样我们才能得真实受用。所以,我们今天接受佛陀教育,要明白所有一切佛菩萨都是代表我们的性德和修德。我们本性里面有无量的德能,用一个名号没办法显示出来,所以要用许许多多的名号。像一个人在社会上多才多艺,名片一拿出来,几十个头衔。一个头衔就可以了,为什么要几十个呢?必须要几十个才能够真正显示出他的身份德能,是这个意思。所以大家要晓得,佛门中所有的佛菩萨,都是代表我们自己本人,菩萨代表修德,佛代表性德。自己本有的性德。
性德是我们本来所具备的清净本然、真善美慧的品德,但是现在因为烦恼习气而迷失了,不能发挥它本有的作用。但迷失并非真的失去,可以通过修德--恰当而有效的方法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。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,在源头的地方是清清纯然的澄净之水,可以饮用,可以沐浴,怡悦身心,陶冶心灵。离开源头之后,经过许多自然的、人为的洗礼,越来越失去它本来的纯净,而变成散发出种种异味的浊水,不但无用而且有害,让人望水兴叹。这种状况如果不妥善治理,会殃及人类生存环境的诸多方面,所以必须要通过正确的方法,还原它本自清纯的本质,我们方得其用。源头澄水犹如性德,被污染的浊水虽依然是水,但已失去它本来的作用,这就好比我们纯善的性德被烦恼习气所浸染一样,掩蔽了它至纯至善的本能。治理的方法就是修德,修整调治我们充满种种烦恼痛苦的身心,恢复它原本的清净、自在与安祥。
佛像的安祥与恬静是性德的流露,而且除了个别的手印、姿势不同之外,佛像的脸庞、体态与神采都是同样的慈悲祥和,雍容华贵。这表示 “佛佛道同”。每尊佛都亲证了圆满广大的性德,性德是共同的。菩萨像虽也同样具备安和与雅静,但还是不及佛止于至善的圆满。所以菩萨表因位,还是在修行的路上继续向无上觉道迈进。阿罗汉也是出三界的圣人,但是没有佛菩萨悲天悯人的爱心,只愿独善其身,无意兼善天下。虽然他们所断的烦恼与十信位的菩萨相等,但是智慧与福德却是远远不及。所以我们看阿罗汉像,大都呈现出潇洒、飘逸、自在、悠闲的样子,具有闲云野鹤式的逸采。如果比照中国古时候的说法,佛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圣人,菩萨是漫漫觉路上下求索的贤人,阿罗汉是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。
释迦牟尼佛的两边供奉的多是以迦叶与阿难两位尊者为胁侍。他左手边一尊是迦叶(she)尊者,右手边的一尊是阿难尊者。年老的迦叶尊者苦行第一,代表“行”。年轻的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,他代表“解”,代表智慧。一位是心法(宗门)的传持者,一位是经教(教下)的结集者。一位是真修实干(行)的代表,一位是深入经藏(解)的表率。行解相资,方能克显能仁、寂默之德。
供奉在释迦牟尼佛的两边也有是以文殊、普贤二位为胁侍的。他左手边的一尊是普贤菩萨,右手边的一尊是文殊菩萨。普贤菩萨是“行”的代表,文殊菩萨是智慧第一,代表“解”。换句话说,不管有多少,总不外乎“解,行”两大类。我们知道每逢过年过节这些喜庆的日子,我们都有在家门口贴对联的习惯。门的左边为上联,也称之为上手。表示先有上,而后才有下。而佛像的供法也包含了这样非常重要的意义。站在佛的左边的菩萨或罗汉表示学佛的重中之重,如普贤菩萨和迦叶尊者都是表“行”的。“行”要落实在自己的日常行为生活之中,起心动念都要造福于社会,造福于人类。但是“行”也要有真实的智慧呀。所以,“行”和“解”是一不是二,也就是佛家讲“解行相应”。
当我们在顶礼膜拜释迦牟尼佛的时候,无论他是坐像、立像,做什么样的手印,我们都应当这样去观想。然后把这种思想贯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,于己则心地清净,于人则又能遍施仁爱慈悲,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。
十八罗汉
阿罗汉,俗称罗汉,是梵语音译,是指内在修养极高,思相见解纯正(杀贼),而且已经不会像凡夫一样在三界六道中流转,安住寂静的境界中 (无生),有资格接受人天的礼敬与供养的圣人(应供)。我们供养这样的人,能够获得大福报,所以称之为“福田。”经典中记载世尊在世时,赐命十六位证得这种境界的圣者不要迁化,常住世间,作为世人培…
《寺庙中佛像的真实含义和造像的意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