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寺廟中佛像的真實含義和造像的意義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彌勒佛,……到第一千尊就是韋馱示現成佛。

  

  大雄寶殿

  

  大雄寶殿,也就是大英雄寶殿。誰能真正稱得上是英雄豪傑呢?古聖先賢經常告誡我們“人生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”所以,我們要戰勝自己,不但要戰勝自己的煩惱習氣,而且還要戰勝自己的生死輪回,這才是真正的英雄豪傑。誰做到了呢?佛做到了,所以佛是真正的大英雄豪傑。

  

  佛門裏面的建築是藝術,建築也是表法的。大雄寶殿外面看是宮殿式兩層,從裏面看是一層。兩層代表佛家的術語“真谛”、“俗谛”,也就是我們講世間法、超越世間法。兩層裏面是一層,表示世間法跟出世間法是一不是二。迷了就有二,悟了原來是一啊!所謂“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”,不是離開俗谛之外別有真谛。現代人都重視發展經濟,創造財富,如何能夠學到即能創造財富而又不爲財富所累,深深明白擁有財富是福報,善用財富是智慧,不要反被自己所創造的財富推向痛苦的深淵。利用自己的福報與智慧,爲社會大衆帶來沒有後遺症的光明與喜樂,這只有真正明白真俗不二的人才能做得到。

  

  你看它都有很深的用意在裏面。你真正明白佛教建築的藝術、建築、繪畫、音樂、雕塑,收獲就非常豐富了,那是非常圓滿的教學。

  

  大雄寶殿是整座寺宇的中心,縱然是很小的道場,只有一座殿堂,也會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像,名之爲大雄寶殿。顯示出佛弟子不忘根本老師,更顯示出慈悲與清淨是佛法的根本教誨。從現在保留下來的古代叢林來看,一般是以天王殿、大雄寶殿、法堂爲中軸,再因地製宜而配置其它殿堂與房舍,殿堂作爲供奉其它佛菩薩像之用,房舍則是修行人的棲息之所。

  

  釋迦牟尼佛

  

  釋迦牟尼佛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城(今尼泊爾南部)淨飯王的太子,母親是摩耶夫人。他曾經從城的四門出去遊玩,見到老、病、死、沙門等現象,深感人生之苦痛與無常,所以萌發了出家修道尋求解決人生問題的願望。二十九歲出家修道,開始了六年的苦行生活,日食一麻一麥,形體枯瘦,心身衰竭,還是沒有成道。明白苦行不是成道的方法。于是放棄了苦行,接受牧羊女供養的乳糜。恢複體力後,到菩提伽耶村,用吉祥草鋪成座位,盤腿打坐,端身正念,靜心默照,思惟解脫之道。四十九天後,在十二月八日破曉時分,豁然大悟,當時才叁十幾歲。從此以後,開始了他一生義務的社會教育工作,足迹踏遍恒河兩岸、印度各地,乃至今天世界各地,無論男女貴賤,有教無類。

  

  佛陀教育是釋迦牟尼佛創辦的。後人對他尊稱“本師”,是佛陀教育的根本老師。正如同中國人尊崇孔老夫子爲先師----“至聖先師”。南無就是禮敬的意思,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尊敬的根本老師釋迦牟尼。

  

  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,他的名號也是他在這個世界教化衆生的宗旨與方針。娑婆世界的衆生普遍的缺乏仁慈,沒有愛心,而佛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,沒有條件、沒有企求的遍施仁愛,是對我們這個世界崇尚冷酷、喜歡暴力的衆生的教育。告訴我們用暴力不可能禁止種種的怪、力、亂、神,反而會滋生和助長層出不窮的牛鬼蛇神。只有以廣大的愛心,去回報世間可愛之人,去包容世間可憐、可恨之人。古人說“仁者無敵”,真正具有廣大愛心的人,沒有與他敵對的人。這不正是我們眼下所祈求的和平、安定與繁榮的世界嗎?

  

  佛菩薩沒有名號,名是假名。名號的建立不是自己建立的,是因衆生的需要而建立的。因此,這一尊菩薩在這個世界上叫這個名字,可能到別的世界,名字就換了。名字就是這個時代、這個地區教學的宗旨。以這個爲名號,所有一切名號統統是教學的作用。釋迦牟尼佛的名號也是如此,名號都是顯德的。

  

  “釋迦”,翻成能仁。“能仁”是與人相處之道,用真實的愛心,去真誠地關懷、熱心地幫助、沒有條件地愛護一切衆生, “牟尼 ”翻成寂默的意思,“寂默”則是高度的自我修養。寂是滅除一切煩惱,默是煩惱滅除之後清淨無爲的心態。落實到我們的當下,把我們自私自利、貪嗔癡慢的心淡薄一些,對于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的熱情冷靜一些,時時回光返照,檢點自己的修養與智慧有沒有增長,煩惱有沒有平息,痛苦有沒有減少。逐漸做到多一點爲別人想,少一點爲自己想;多一點愛別人,少一點愛自己;多一點心量,少一點自私,這就是在實踐仁慈博愛、恬淡寂默的釋迦牟尼的教誨。牟尼是自利,釋迦是利他。自利利他就是諸佛如來。這也是法身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唯一的一個大事業。

  

  “佛”,梵語的意思是智者、覺者。他是覺悟的人,是一個有智慧的人,他不是神,也不是仙人,他是人間一位具足圓滿智慧,真正徹底覺悟的這麼樣的一個人。我們中國人稱“完人”、“至人”。

  

  菩薩也是梵語,古人翻作覺有情,我們大家都是有情衆生,有情就是煩惱沒有斷,習氣也沒有斷。沒有斷不要緊,煩惱習氣斷了,你就叫佛。沒有斷還帶著,雖帶,但是你也有相當高度的覺悟,也有相當的智慧,這是佛的學生,佛的弟子,統統稱爲菩薩。菩薩也不是神,也不是仙。我們今天也是佛的學生,也是佛的弟子。從前那些菩薩是佛以往的弟子,我們是現在的弟子。所以,我們跟菩薩是同學的關系,學長的關系,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。

  

  佛是過來人,佛對我們的幫助,就是把他的經驗提供給我們作參考。就好像學校的老師將自己所學習的經驗傳授給我們一樣。我們能夠受持,受是接受,持是保持,這就是佛對我們最真實的加持與保佑了,這樣我們才能得真實受用。所以,我們今天接受佛陀教育,要明白所有一切佛菩薩都是代表我們的性德和修德。我們本性裏面有無量的德能,用一個名號沒辦法顯示出來,所以要用許許多多的名號。像一個人在社會上多才多藝,名片一拿出來,幾十個頭銜。一個頭銜就可以了,爲什麼要幾十個呢?必須要幾十個才能夠真正顯示出他的身份德能,是這個意思。所以大家要曉得,佛門中所有的佛菩薩,都是代表我們自己本人,菩薩代表修德,佛代表性德。自己本有的性德。

  

  性德是我們本來所具備的清淨本然、真善美慧的品德,但是現在因爲煩惱習氣而迷失了,不能發揮它本有的作用。但迷失並非真的失去,可以通過修德--恰當而有效的方法來恢複它的本來面目。猶如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,在源頭的地方是清清純然的澄淨之水,可以飲用,可以沐浴,怡悅身心,陶冶心靈。離開源頭之後,經過許多自然的、人爲的洗禮,越來越失去它本來的純淨,而變成散發出種種異味的濁水,不但無用而且有害,讓人望水興歎。這種狀況如果不妥善治理,會殃及人類生存環境的諸多方面,所以必須要通過正確的方法,還原它本自清純的本質,我們方得其用。源頭澄水猶如性德,被汙染的濁水雖依然是水,但已失去它本來的作用,這就好比我們純善的性德被煩惱習氣所浸染一樣,掩蔽了它至純至善的本能。治理的方法就是修德,修整調治我們充滿種種煩惱痛苦的身心,恢複它原本的清淨、自在與安祥。

  

  佛像的安祥與恬靜是性德的流露,而且除了個別的手印、姿勢不同之外,佛像的臉龐、體態與神采都是同樣的慈悲祥和,雍容華貴。這表示 “佛佛道同”。每尊佛都親證了圓滿廣大的性德,性德是共同的。菩薩像雖也同樣具備安和與雅靜,但還是不及佛止于至善的圓滿。所以菩薩表因位,還是在修行的路上繼續向無上覺道邁進。阿羅漢也是出叁界的聖人,但是沒有佛菩薩悲天憫人的愛心,只願獨善其身,無意兼善天下。雖然他們所斷的煩惱與十信位的菩薩相等,但是智慧與福德卻是遠遠不及。所以我們看阿羅漢像,大都呈現出潇灑、飄逸、自在、悠閑的樣子,具有閑雲野鶴式的逸采。如果比照中國古時候的說法,佛就是隨心所欲不逾矩的聖人,菩薩是漫漫覺路上下求索的賢人,阿羅漢是文質彬彬的謙謙君子。

  

  釋迦牟尼佛的兩邊供奉的多是以迦葉與阿難兩位尊者爲脅侍。他左手邊一尊是迦葉(she)尊者,右手邊的一尊是阿難尊者。年老的迦葉尊者苦行第一,代表“行”。年輕的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,他代表“解”,代表智慧。一位是心法(宗門)的傳持者,一位是經教(教下)的結集者。一位是真修實幹(行)的代表,一位是深入經藏(解)的表率。行解相資,方能克顯能仁、寂默之德。

  

  供奉在釋迦牟尼佛的兩邊也有是以文殊、普賢二位爲脅侍的。他左手邊的一尊是普賢菩薩,右手邊的一尊是文殊菩薩。普賢菩薩是“行”的代表,文殊菩薩是智慧第一,代表“解”。換句話說,不管有多少,總不外乎“解,行”兩大類。我們知道每逢過年過節這些喜慶的日子,我們都有在家門口貼對聯的習慣。門的左邊爲上聯,也稱之爲上手。表示先有上,而後才有下。而佛像的供法也包含了這樣非常重要的意義。站在佛的左邊的菩薩或羅漢表示學佛的重中之重,如普賢菩薩和迦葉尊者都是表“行”的。“行”要落實在自己的日常行爲生活之中,起心動念都要造福于社會,造福于人類。但是“行”也要有真實的智慧呀。所以,“行”和“解”是一不是二,也就是佛家講“解行相應”。

  

  當我們在頂禮膜拜釋迦牟尼佛的時候,無論他是坐像、立像,做什麼樣的手印,我們都應當這樣去觀想。然後把這種思想貫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,于己則心地清淨,于人則又能遍施仁愛慈悲,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。

  

  十八羅漢

  

  阿羅漢,俗稱羅漢,是梵語音譯,是指內在修養極高,思相見解純正(殺賊),而且已經不會像凡夫一樣在叁界六道中流轉,安住寂靜的境界中 (無生),有資格接受人天的禮敬與供養的聖人(應供)。我們供養這樣的人,能夠獲得大福報,所以稱之爲“福田。”經典中記載世尊在世時,賜命十六位證得這種境界的聖者不要遷化,常住世間,作爲世人培…

《寺廟中佛像的真實含義和造像的意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教修行的方法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