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福的對象。後來傳到中國,有盛傳于世的畫作“十八羅漢圖”,就是由原來的十六羅漢,加上達磨多羅尊者與布袋和尚,或者是降龍、伏虎二尊者,相傳習久,而變成十八羅漢,就是我們現在在許多道場大雄寶殿裏所見列于兩側的十八羅漢。又有根據經典常有“五百比丘”、“五百聲聞”之說,塑造而成的五百羅漢群像,更是栩栩如生,氣象萬千。
阿羅漢的特征是獨善己身,但是當年跟隨在世尊身邊的阿羅漢們,協助世尊弘化四方,所謂 “外現聲聞儀,內秘菩薩行”,所以稱之“大阿羅漢”。我們向他們學習的是,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內在的涵養,有緣就出來幫助社會大衆,否則就專注于充實自己,進德修業以待機緣。所謂“進則兼善天下,退則獨善己身”。
地藏菩薩
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,是四大菩薩教化衆生的道場,代表中國佛教的特質。九華山地藏菩薩代表大願(孝道),普陀山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悲(愛心),五臺山文殊菩薩代表大智(理性),峨嵋山普賢菩薩代表大行(落實)。所以這四位菩薩在中國佛教界的地位非常崇高,縱然不是在這四大名山,一般比較大的道場也都有他們的一席之地,大都有單獨供奉的殿堂。
“地藏菩薩”地是大地,藏是寶藏。不但指地下的寶藏,同時也包含了地面上一切生長的物質。大地含藏萬物,養育衆生,佛用大地來比喻我們的心地。它有無量的智慧、德能和才藝,乃至于一切無量,都是從心地所生。依照心地法門修行就叫地藏菩薩。地藏菩薩代表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。簡單講就是孝親尊師。在這裏我們要學習地藏菩薩的孝行,學地藏菩薩的好學以及尊師重道。
“孝”中國古聖先賢非常重視,可以說,中國文化就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殊不知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。什麼是孝呢?中國文字的確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文字,充滿了智慧。“孝”字上面是個“老”字,下面是個“子”字。這兩個字結合起來就是孝。“孝”是會意,就是教你體會這個意思。父子是一體,西方人父子有代溝,孝就沒有代溝,孝是一體,上一代還有上一代,過去無始,下一代還有下一代,未來也無終,無始無終是一個自體。比如說,我們的老祖宗已經過世幾年、幾十年,甚至于已經幾百年,幾千年,根本沒見過面,爲什麼還要拜他?還要祭祀他呢?生命是一體嘛!這個就是“孝”的觀念。西方人沒有這種觀念,所以他們問中國人爲什麼祭祖先?幾千年前的祖先,你認識?你知道?你們爲什麼要祭他?他永遠無法理解。但是儒與佛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。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社會和睦、四海一家、天下太平。我們每個人都希望世界和平,和平要從哪裏做起?要從這基礎上做起,離開這個基礎,和平只是口號,絕對不能成爲事實。儒、佛的教育都是致力于孝道的發揚光大。
佛法是師道,但師道是建立在的孝道基礎上,否則佛法也無以成立。所以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中所說“叁世諸佛淨業正因”是叁福。叁福中第一福就是“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”,這是佛法的基礎。地藏菩薩所教導我們的就是孝養父母,孝養父母不但是衣食的供養,還要讓父母身安、心悅、志趣超邁(佛道),這才是世出世間之大孝。孝是子女對父母的倫常義務。推而廣之,對子女要慈愛,對兄長要恭敬,對弟妹要友愛,對朋友要講信義,這是把孝道落實到不同的對象上,正是孟夫子所謂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。佛法說的更究竟,“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子是我母”,這就是“孝名爲戒”,對一切衆生沒有孝順奉養之心,就是犯戒。所以把地藏菩薩的孝道提升,就是觀世音菩薩的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。
孝親的範圍很廣,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,我們除了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志,養父母之心呀!讓父母常生歡喜快樂,才是盡孝。父母期望我們成聖成賢,希望我們在社會上做好人,爲社會大衆造福。如果我們做不好就是不孝。父母希望子女有智慧、有道德、有學問、有能力,子女做不到,這是不孝。從小處看,童年做學生,功課不好,使父母操心失望,也是不孝。在學校裏品德不好,不孝。身體不好也不孝。不尊敬老師也不孝。不能與同學和睦相處也不孝。成年之後進入社會,不服從領導的安排,令父母憂心也是不孝。不能與同事互相合作,不孝。不能善待員工也是不孝……。由此可知,孝道之廣大,佛法所說,盡虛空、遍法界,唯一孝道而已矣。
我們怎麼會懂得孝道呢?怎麼知道行孝呢?全是老師教導我們的,所以要奉事師長。老師教導我們的,我們能夠完全把它做到,這才是尊師。不只是對老師的恭敬,那沒有用處,要把老師的教誨應用在日常生活中,處事、待人、接物都要做到。我們佛門裏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,我們叫本師,根本的老師。佛陀教育是他老人家創始的,一直傳到今天,代代相傳。我們始終不能忘本,不忘記根本的老師。我們能夠把老師的教誨落實在自己生活之中,那一定象一位哲學家所講的那樣“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”。但是,如何能活活潑潑的應用在生活上,這才難!這才是真正的智慧。真正的修持,一定要依靠老師教導。所以,我們一生要有成就,師友是很重要的關鍵。要有好老師、好的同參道友。佛教導我們,孝親之下重要的,就是尊師重道,奉事師長。親與師相提並論,這是不可不知道的。
在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裏,爲我們介紹地藏菩薩在忉利天宮接受釋迦牟尼佛的囑咐,在世尊圓寂之後、彌勒菩薩成佛之前,在這一段沒有佛教化的時代,用孝道代替佛教化衆生。並介紹菩薩在無量劫前爲婆羅門女、光目女時,爲了救度生前造諸惡業而墮入惡道的母親,而發大誓願,後人總結爲“地獄未空,誓不成佛;衆生度盡,方證菩提”。地獄當然是實有其處,但是在這個地方,它也是表法,表世間最苦之處。所以凡是至極苦難的時間與處所,都是地藏菩薩救度衆生的場所。因此地獄當然是他救度衆生的場所,因爲這裏最苦。但並不僅限于地獄,所有有苦難的地方都有地藏菩薩的身影。比如世間的種種天災人禍,人們常常形容爲人間煉獄,當此之時,所有來幫助這些受難者人們,不都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嗎?
我們常見的地藏菩薩的形象有多種,一般廣爲流傳是(內秘菩薩行,外現聲聞形)的出家人形像,左手持如意寶珠,右手執錫杖,或坐、或立于蓮花上。唐朝新羅國王族出身的僧人金喬覺,在唐玄宗的時代,泛舟渡海來到中國,經過安徽池陽時,看見九華山峰巒起伏,林木蓊郁,是修道的好去處,于是在山中擇地而居,潛心修行,得到當時山的主人闵公的護持。而且,闵公的兒子又跟隨他出家,法名道明。後來闵公又拜自己的兒子道明和尚爲師而出家。數十年後,金喬覺以九十九高齡示寂,肉身不壞,全身入塔。因爲他生前笃行地藏菩薩的行願,所以後人便把他當做是地藏菩薩的化身來尊敬。現在九華山地藏菩薩的肉身寶殿,就是當年金喬覺的修道處。後人爲紀念闵公護法之功與道明和尚傳法之德,于是就把他們塑成一僧一俗作爲地藏菩薩的脅侍。
觀世音菩薩
世是世間的意思,不僅僅包含我們這個世間,還包含了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世界的世間。音是苦難的音聲,十方世界有苦難,有苦難他就會發出音聲,菩薩聽到這個音聲自自然然就會來幫助,慈悲救苦救難。爲什麼不叫聽世音,而用觀?聽是耳朵聽,觀是智慧觀。惟有真實的智慧才了解這個音聲裏面的真實狀況。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,慈悲就是仁慈博愛,把我們真誠的愛心推廣到虛空法界,愛一切衆生就象愛自己一樣,自他不二。
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千手是表雙手萬能,千眼表觀察入微。衆生的苦難細微的地方他都能看得很清楚。眼到手到,看到之後沒有不幫助的,沒有不伸手援助的。
學佛從“孝親”學起,然後把孝道發揚廣大。佛教導我們孝順一切衆生,慈悲是觀世音菩薩。觀世音菩薩是地藏菩薩的發揚廣大,我們拜觀世音菩薩,是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,自己就是觀世音菩薩。大慈悲心連劇毒都能化解,能消災免難。若是自私自利,天天向觀世音菩薩磕頭禱告,供一些香花水果,希望他保佑自己升官發財、消災免難、萬事如意等等這種行爲是有罪過的。因爲形同賄賂,把觀世音菩薩看成貪官汙吏了,還以爲自己天天拜觀世音菩薩,一定得到觀世音菩薩的保佑呢!其實不然,爲什麼你得不到菩薩的保佑呢?你是天天在侮辱觀世音菩薩嘛!
所以,你在佛門裏面求願, “求”不是向佛求,不是向菩薩求,不是向鬼神求。求有求的道理,有求的方法,如理如法,沒有求不到的。求不老、求不生病、求不死,都求得到!佛法是智慧的教育,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,才能滿足所求。智慧不是從外來的,智慧是每一個人自性裏本來具足的。“具足”就是沒有欠缺,是圓滿的。你的“財富”是圓滿的,“智慧”是圓滿的,“德能”是圓滿的,沒有一樣不圓滿,都不是從外來的。外面求來得難,不容易!佛法的求不是向外,而是向內,向內求則有求必應。因此佛法稱爲“內學”。佛法要從心性中求,也就是從清淨心裏求,清淨心是真心。
所以,如果你求的是惡願,也就是自私自利的願是沒有感應的。因爲真心是仁慈、是博愛,你所發的願是善願,善願是利益一切衆生,幫助一切衆生的,絕沒有自私的意念,絕沒有私人的一絲毫利益,這個感應就非常明顯。說到香花水果,我們要知道它們也是表法的。
香
表性香,表戒、定、慧。也就是戒香、定香、慧香。我們無論是看到還是聞到,就要想到我們要修戒、修定、修慧。切記,香不是佛菩薩要聞的。
花
世間沒有一個人不希望自己擁有財富、地位、聰明智慧與健康長壽。但是他不知道修因,沒有因哪裏來的果?花代表因,花好果就好,…
《寺廟中佛像的真實含義和造像的意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