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寺廟中佛像的真實含義和造像的意義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花好是告訴我們要種善因,你將來一定得善果。一定得佛菩薩的保佑,一定過幸福美滿的生活。

  

  水果

  

  代表果報。佛家常講“因緣果報,絲毫不爽”也就是提醒我們要想得到好的果報一定要種善因。善因善果,惡因惡果。有因必有果。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。

  

  燈燭 表示燃燒自己,照耀別人。今天一般人講的犧牲奉獻。

  

  水

  

  表心,我們看到水要象水一樣清靜沒有汙染,像水一樣平等不起波浪。因爲我們的心一天到晚妄念很多,妄念是波浪。心裏面的貪嗔癡慢是染汙。所以不能供茶,茶有顔色,水被染汙了,供茶就等于供貪嗔癡慢,一定要供清水。所以,水也不是佛菩薩要喝的,這個道理要懂。

  

  那什麼是貪嗔癡慢呢?凡是順自己意的即爲貪,貪的意思也很廣,像嗜好、貪財,貪名、貪利、占小便宜,聽好聽話……等等都屬于貪。總而言之,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等等一切貪欲,都是造餓鬼道的因,將來是要到餓鬼道去受報的。凡是不順自己意的即爲嗔,包含的意思也很廣,比如厭惡、嫉妒、嗔恨....。。等等。其實,我們不要看別人,常常想自己,自己從早到晚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是不是搞這些,如果真的還是搞這些,這些可是地獄道的果報啊!癡就是愚癡,所謂愚癡就是是非顛倒、善惡顛倒、真妄顛倒,把假的當真的、把惡的當作善的,甚至于學佛,佛法裏面有真佛法,有假佛法。把假佛法當作真的,把真佛法當作假的,還要毀謗,所以,愚癡顛倒是造作畜牲道的業因;慢是傲慢,自以爲是,貢高我慢。還有疑,疑就是懷疑、疑惑,對聖賢人的教誨、對佛菩薩的教育懷疑、不以爲然。佛告訴我們,這是劇毒啊!嚴重傷害我們自己,使我們無量劫來在六道(天人道、阿修羅道、人道、畜牲道、餓鬼道、地獄道)裏輪回流轉,苦不堪言。佛還告訴我們,所有一切善法都從根中生,稱之爲善根。善根有叁個:無貪、無嗔、無癡。趨吉避凶如何落實呢?那就是斷惡修善,功夫用在平時。平時念念是善念,行行是善行,無往而不吉啊!

  

  觀世音菩薩,是華人社會中知名度最高、影響力最大、最受歡迎的一位菩薩,真可謂是婦孺皆知,人皆歡喜。套一句俗話來說,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人,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佛教,有佛教的地方沒有不知道觀世音菩薩的。觀世音菩薩慈悲心重,真正是不忍衆生苦,時刻不忘爲衆生拔除痛苦而施予安樂。經上說“世間善男子、善女人,若有急難恐怖,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,無不得解脫者。”衆生多苦,所謂叁苦、八苦、無量諸苦,衆苦交煎,正希求一種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輔助與指導,而菩薩普運智悲,“叁十二應周塵刹,百千萬億化閻浮”,真可謂得民心者得天下,菩薩以其平等普遍廣博的愛心,贏得了“戶戶觀世音”的擁戴與尊敬。唐朝時候,爲避太宗李世民的諱,略去“世”字而簡稱觀音菩薩,相沿成習,所以世人多稱觀音菩薩。

  

  觀世音菩薩在《楞嚴經》中,以耳根圓通,而被文殊菩薩揀選爲二十五圓通中第一圓通。因爲“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”。《華嚴經·入法界品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觀世音菩薩是他所參訪的第二十位善知識,善財到補怛洛迦山菩薩住處,菩薩爲他解說“大悲行法門”。《法華經·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,敘述觀世音菩薩見到衆生種種苦難,隨時隨處,應以何身而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予以救濟。凡是遇到危難的人,稱念菩薩的名號,他會實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。以上叁部大經中專門敘述觀世音菩薩的篇章,夏蓮居老居士把它合編在一起,名之爲《觀音叁經》,這是我們了解觀世音菩薩的經典依據。

  

  菩薩隨類現身,應機說法,應化無方,衆多的感應的事迹,是曆代藝術家創作的素材,尤其是畫家描繪的對象。因此在佛菩薩形像之中,是以觀世音菩薩的造形最爲豐富繁多。這是因爲觀世音菩薩突出的是慈悲心重,而社會也呼喚真實愛心,所以他得到最爲普遍的熱誠。唐朝以後,觀世音菩薩多被塑畫成女性形像,以此來表現他的慈悲。我們知道母親是嬰兒的依靠,是遊子溫暖的避風港灣。遊子思鄉那是對母愛的依戀與呼喚,因此古德希望用母性的大愛來表達菩薩對一切衆生若赤子的慈悲。所以不可以把觀世音菩薩當作是女性菩薩,要知道這是慈愛的象征。在很多觀世音菩薩的感應故事裏,菩薩也大多以女身示現,這是衆生對無私之愛祈求的感應,也是菩薩形象多是女性的原因。

  

  中國民間根據《華嚴經》“五十叁參”中善財童子到補怛洛迦山觀世音菩薩住處參訪他的說法,結合他在浙江定海縣東舟山群島的感應事迹,便認定這裏就是菩薩在中國的住處,名之爲普陀山。沿襲下來,這裏便成了信衆朝拜觀世音菩薩的聖地。根據同樣的典故,而有了“童子拜觀音”的形像。又有人把善財童子,與《法華經》中的龍女,共同做爲觀世音菩薩的左右脅侍。

  

  支持弘法請隨喜捐助佛法僧叁寶網---致十方同修書

  

  文殊菩薩

  

  世間人歌頌母愛是偉大而無私的愛,是付出不求回報的愛,但這種愛心只限于自己的兒女,是以深厚感情爲基礎的愛。正是如此,世間常有因愛成害的非愛之愛--溺愛,所以愛需要理智。菩薩的慈悲,是真誠理性的愛心,沒有任何的附加條件,沒有絲毫的企圖,等視一切衆生如自己的兒女,以愛心呵護之,以智慧調教之。所以觀世音菩薩的慈悲,要以文殊菩薩的智慧爲先導,以免蹈溺愛之覆轍。

  

  佛法常講“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”。又說“慈悲多禍害,方便出下流”。慈悲方便若不是以理智爲基礎,慈悲就變成禍害,方便就變成下流了。爲什麼會因爲同樣的慈悲與方便而有不同的結果呢?關鍵就在于有沒有智慧。有智慧爲先導的慈悲與方便,能長養菩提,接引衆生;沒有智慧的慈悲與方便,是非仁之仁,只能滋生煩惱,讓自己愈趨下流。經裏說菩薩的六波羅蜜,是“般若爲眼,五度爲盲”,所以布施等五度以般若爲導,便是波羅蜜--圓滿功德,否則便很難不淪爲出下流的方便。

  

  世間人的感情是不穩定的,比如小青年談戀愛時候說“我愛你”,變化很大,今天愛,明天不愛,靠不住。世間人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,所用的是“叁心二意”。佛教我們要培養慈悲心,從智慧、理性生出對父母、對兄弟姐妹的愛心,擴大到對家族,再擴大到愛護一切衆生。這是以清淨平等心愛護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衆生,從此地擴大拓開心量,這是真實智慧。

  

  “文殊菩薩”,也稱“文殊師利法王子”。“文殊師利”是梵語,翻成中文的意思是“妙德”、“妙首”、“妙吉祥”。也就是自性的智德。文殊菩薩是般若智慧的代表,與普賢菩薩同爲華藏世界的上首。經典中常說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,是諸佛之母。這是說般若智慧是諸佛的老師與母親。衆生非般若不能成就佛果,佛陀非智慧不能出現世間。但是般若智慧無形無像,不可觸摸,很難用言語表達,真可謂是“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”。所以,用文殊菩薩做代表,給大衆一個形像的比喻,希望藉此而理解般若是佛道之必須。如果因此而執定有一位菩薩文殊是佛師佛母,不解經典言外之義,只讓諸佛徒歎奈何,正中孟子所譏:盡信書不如無書矣。

  

  在經典中有說東方清涼山是文殊菩薩行道度化衆生的道場,中國的信衆便以山西五臺山作爲文殊菩薩的道場,久而久之,這裏便成爲信衆們朝拜文殊菩薩的聖地。我們常見的文殊菩薩造像,是座跨青獅,手持寶劍,頭戴天冠,身披璎珞,衣著飄逸雍容華貴柔和雅靜的天人像。獅子是獸中之王,有“獅子一吼,百獸膽裂”的說法。因此經中常常把佛陀講經說法比喻爲獅子吼,形容佛的法音對衆生有振聾發聩的作用。把它作爲文殊菩薩的座騎,則是表菩薩智慧猛利,能伏一切煩惱。更進一步,則是形容(諸佛的)般若勝智,勝過一切菩薩之分證、聲聞緣覺之偏證、一切凡夫之不證。

  

  普賢菩薩

  

  地藏菩薩的孝敬,觀世音菩薩的慈悲,都要有文殊菩薩的智慧作爲指導,否則淪爲愚孝與溺愛,難免禍害及身!有普度一切的願心與悲心,可以說是有了心理上的調適與准備,又有智慧的抉擇,是有了理論上的指導,就更要進一步的提升到普賢菩薩的大行---實踐上,成佛之道就圓滿了。

  

  佛法不但重視理論,更重視實行。理明白之後,如果做不到,則是空的。所以,佛法重在行門,“行門”就是生活。普賢菩薩代表實踐、代表力行,把理論、方法落實在生活上,點點滴滴做得圓圓滿滿,將“孝順、慈悲、理智”完全落實在生活上,衣食住行統統具足孝親、慈悲、理智。把地藏菩薩、觀世音菩薩、文殊菩薩的法門統統做到,這就是普賢行願呀!

  

  普賢翻成中文的意思是“遍吉”,也就是普遍吉祥的意思。代表諸佛的理德、定德、性德,代表我們理德裏面的真如之理。普就是平等,沒有高下的意思。而我們起心動念總覺得自己好,別人不如我,自己贊歎自己,毀謗別人,妒嫉別人,障礙別人。不知道遍法界、虛空界和我是平等的,決定沒有高下。我們尊重別人是尊重自己的性德,禮敬他人也是尊重自己的性德,孝親和尊師通通都是尊重自己的性德啊!換句話說,就是對一切衆生的恭敬跟對諸佛如來的恭敬完全沒有兩樣。哪怕是蚊蟲螞蟻,亦是如此。

  

  普賢菩薩是華嚴會上的上首菩薩,是菩薩最高行門的代表。經中說菩薩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,而且純一妙善,所以稱作普賢。在《華嚴經·入法界品》中,善財童子參訪的第五十叁位善知識,就是普賢菩薩。菩薩給他說十種廣大的行願,善財童子因此而圓滿成佛,所以稱爲大行普賢菩薩。十大行願是普遍而廣大的修學原則,是佛法中一切行門的高度概括,是一切菩薩成佛的必修課程,因此,有說道“菩薩不修普賢行,不能圓成佛道”。一切衆生依此行願而圓成佛道,一切諸佛依此行願而教化衆生。在因地的菩薩稱爲位前普賢,位後普…

《寺廟中佛像的真實含義和造像的意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教修行的方法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