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思维:如果今生不精进地修净土资粮,以求即生超出生死,来世一旦失去人身,哪里还有这样的机会呢?那时就只有无休无止地受苦。所以在现在得到人身的时候,要百倍地精勤,要用最大的真诚来忆佛、念佛。
丙二、劝奉行师教
具德恩师心欢喜,赐予善教之利益,
奇珍摩尼亦难比,莫舍彼教当修习。
我们发起了今生勤修善法的心,想把这个人身用得最有意义。那么,怎么勤修善法呢?这就要有方法,这个方法很主要的部分是具德恩师以欢喜心赐给你的善妙教言。这些教言就是指引你修行的明灯、让你渡过苦海的慈航!
所以,善知识赐予的教言一定要放在心上勤修。这个教言的利益远远超过了摩尼宝。摩尼宝是转轮王拥有的宝贝,非常难得,它能随人的意愿,降下所需的种种衣食资具;而你所得到的教言,如果依教奉行,所得到的利益是无法用语言描述、用数字衡量的!它能让你解脱生死、证成大道、普度众生,世间所有的珍宝加在一起也比不上它的价值。这么善妙的教言,句句是无价珍宝,它教导你怎么成办善趣、怎么成办解脱、怎么成办佛果,确实是法海奇珍,远远胜过了摩尼宝。所以一定要重视教言,要时时放在自己心上修,千万不能舍弃!如果得到摩尼宝,你会百倍珍惜爱护,生怕它丢掉、摔碎、沾上灰尘,所以会放在最高、最保险、最干净的地方。现在善知识给予的教言远远胜过摩尼宝,当然更应该珍藏在心里,时时秉持修习。
丙三、劝速度生死
今值三乘法船时,应速度越生死海,
到达解脱之彼岸,违此岂有更大罪!
现在遇到了三乘法船的时候,应当快速度过轮回苦海,到达解脱的彼岸,这样才是明智的。
要从生死海中度过,到达解脱的彼岸,一定要借助一个法,没有法怎么度得过去?如果自动就能度过去,那久远劫前就已经得解脱了!实际上苦海茫茫,一直没有度过,原因就是没遇到能成办解脱的法。这世上有无数众生没有遇到出世间的法,虽然想脱离苦海,但根本没有可能性。而我们遇到了三乘佛法,在这样的出世间法上才有断烦恼、超出苦海的功能,所以值遇三乘法船时,就要赶紧开动,以求这一生渡出苦海!为什么要赶紧开动?因为时间非常短暂、机会又非常难得,如果不抓紧,还没到彼岸就已经死了,下一回就又要轮回了。所以这里说“应速度越生死海”。
我们做世间法都是轮回的因,人天福报只是暂时性的,最终都会破灭,所以不能迷在世间法上,要度过生死,修到解脱彼岸,这才是真正得到安乐。没有到解脱彼岸之前,就算来世做转轮王、做总统、做天王,也都是沉溺生死。
对我们来说,这一生的重点只能有一个,要么把重点放在修世间法上,要么放在修出世间法上。这是不同的两个方向,不可能兼行。如果不走出世间的路,只一味耽著在世间法上,那就和解脱道背道而驰,这是最大的罪过。为什么呢?因为现在已经遇到了解脱的法门,却不随顺解脱来修,反而往生死里走,这样错过即生解脱的机会,使自己沉溺在无边无际的苦海中,当然是最大的罪过!所以法王教诫我们,这一生要努力勤修出世间法,到达解脱彼岸。
下面讲几个公案:
唐朝洛阳香山寺僧人鉴空,是江苏一带人,小时候很贫苦,虽然学习勤奋,但记忆力很差。到他壮年时,写诗也写得不漂亮。常常就在吴楚两地之间流浪,已经四五年了。虽然他也去见过一些达官贵人,但给他的钱不多。自己钱多一些就一定生病,只有钱用光了病才好。
元和初年,他到钱塘一带。当时当地有灾荒,他就想到天竺寺求一口饭吃。当他走到孤山寺西边时,实在饿得不行,就在河边流着泪,发出几声悲吟。不久有个梵僧也在河边坐着,看着鉴空笑:“法师秀才,旅游的滋味足不足哇?”
鉴空说:“旅游的滋味是已经足了,你称我法师,这是何等的错谬?”鉴空没有出家时叫做“君房”,梵僧称他为“法师秀才”,他觉得莫明其妙。
梵僧说:“你想不起在同德寺讲《法华经》的事吗?”
鉴空说:“我活了45年,一直在吴楚两地盘桓,从没去过京口,哪里有什么洛阳同德寺的说法呢?”
僧人说:“你是被饥火所烧,想不起过去的事。”就从袋子里拿出一个枣子,有拳头大,说:“这是我国的土产,吃了它,上智能知道过去未来的事,下智只知道前生的事。”
鉴空饿极了,赶紧吃了枣子,又手捧着水喝下去,忽然间打着哈欠,头枕石头就睡过去了。顷刻间醒来,回忆起前世在同德寺讲经,就好像刚发生在昨天。他想起前世就更加伤心流泪。这回知道前世,就问梵僧:“当时的震和尚在哪里?”
梵僧说:“他修行没有专精,所以这一世还作四川的和尚,不过现在好了,他断攀缘了。”
“那神上人在哪里呢?”
梵僧说:“他前世的愿没有满。”
“悟法师在哪里呢?”
梵僧说:“你记不起当时在香山石像前他戏发大愿吗?他说:“我如果不证无上菩提,将来一定做威武的大将军。”昨天听说他已经做大将军了。当时我们五个云游僧只有我得解脱,只有你成了挨饿受冻的人。”
鉴空哭着说:“我四十多年,每天只能吃一顿,三十多年只能穿这一件破衣服。这世俗的事,我要知道一下它的根源是什么,为什么我的福这么不足,一直都在挨饿受冻中度过呢?”
梵僧说:“当初你坐在法座上广说邪见,让学空法的人生起各种不好的疑惑。而且你持戒有缺犯,所以你现在还有臭气。声音是浑浊的,回响却很清澈,有这样的道理吗?身体是驼背,影子就是弯的,因果报应历来如此,绝对没有错的。你前世是这样做的,今生就这样受果报。”
大家看到当时这五个人都出家学道,其它四个人都没得解脱。大家想想:他们为什么没有得解脱?就是求解脱的心不真切,并没有昼夜精修出世间的法,所以都在世间法里打转,有的放逸、有的造罪、有的对世间的富贵还有贪恋,这样一念轻忽,就随业风飘沉在生死苦海里。这也告诉我们,今生一定要度过生死海、到达解脱彼岸,这是唯一正确的目标。如果不这样做,就是自暴自弃,最后也一定会像这四个人一样。
宋朝欧阳修,在颍州作知州时遇到一个官妓,口里出莲花的香气。有个和尚知道宿命,说这妓女前世是尼姑,三十年诵《法华经》,一念之差,今生沦为妓女。欧阳修不太信,就问妓女:“你曾经读过《法华经》吗?” 妓女说:“我都失身于此,哪里有闲暇诵经呢?” 这样给她《法华经》,她读诵如流,给其他经时一点读不来。这才觉得和尚的话可信。 所以前世三十年诵法华经,可惜没有出离心,不晓得求生西方。如果以这种功德回向西方,就可以上品往生,但她没有这个心。所以死了之后恶习现前,这一生就沦落为妓女。 再看《居士传》里一则公案: 明朝的程季清居士,是新安人。后来迁居到湖州养老,曾经在天目山读书,拜高峰禅师塔,不觉痛哭流涕,刳手臂上的肉作供养,由此决志参究。当时参礼雪峤禅师,逼拶很久时,渐渐有个入处。以后又拜见博山无异禅师,禅师很器重他,临别时走了五里路送他。 程季清每每想到末世的参禅人不明教理,就像没有引导陷在黑暗坑中毫不自觉,深可怜悯。他就建立讲社,以六年为学期,请十位法师依次登座讲解大乘经,又请自平法主到孤城的丈室讲演《成唯识论》。程季清听完退下来深思,渐渐得了慈恩(窥基大师)的纲要。平常读《华严经》和《发菩提心论》,声泪俱下,自己称为“十愿居士”。当地放生、度鬼、礼忏、诵经等各种法会,都是由他倡导的。 后来他儿子死了,以后就闭门谢客,专修丈六佛身观。最开始模糊不清,渐渐现出佛身的像,但是色彩很暗。正专心观想,忽然空中有声音教他:“你要想见金色佛身,须要对佛身首先作红色想。”他依教观想,果然见到佛身光明照彻四方,屋子里的东西全成了金色。 程季清虽然是修佛观,但他喜欢看风水,到哪里都是给丛林看地,禅观也就稍微生疏了。他又说:“我来世要做国王或天神来弘扬佛法,护持世间。”蕅益大师听到就呵斥他。后来他告诉大师:“近来我才信,生西方的要诀必须是放得下娑婆。”蕅益大师说:“说得很好。” 顺治八年秋天,他肚子得病,画了西方佛像悬在屋子里,来帮助自己观想,这样吉祥而逝。过了七天,他现梦给大女儿说:“我已经到吴门四十里外作了大丛林护法伽蓝神。” 他是世间的念头没有去干净,结果一念之差归于神道,没有生到西方。他也说得好,生西方的秘诀是要放得下娑婆,但他自己心里对娑婆还有爱,错过了即生解脱的机会。这也提醒我们,今生修任何善法功德,绝不求来世得人天福报,而要及时地回向往生。 丙四、劝坚持三学 道之三学圣教图,坚固心上巧摹绘, 任凭举世赞与毁,关要无误乐至乐。 “道之三学”,指解脱道的核心——戒定慧三无漏学,这属于证法。“圣教”,指三藏十二部,这属于教法。“图”表示教法,是指示戒定慧三学修行正轨的图画。也就是戒定慧怎么修行,在教法里用文字做了指示,相当于画好了修戒定慧途径的图画。 那么怎么做修行呢?就是“坚固心上巧摹绘”。“坚固心”是修持三学的所依,指真实厌舍生死希求解脱的心不会以违缘——希求现世和后世善趣圆满等的心态而间断退失,而且具有顺缘——深信因果、皈依三宝等等,已经到达坚固不变的程度。这样的心就好比坚固的墙壁没有裂开一样,所以可以在它上面按圣教的指示画出戒定慧三学的图画。 再看“巧摹绘”的涵义。“摹”就是照着样子画,密意是要求在按教法抉择断定之后,就按所抉择的法义在心上仿照修行。比如戒学要求哪种身口意的行为要遮止、哪种要行持,就在自己心上实际按那样去遮止、去行持;慧学要求怎么观无常、怎么观苦、怎么观空、怎么观心性,也在自己心上符合教法来观照。“绘”是更进一层,由这样遵照教法修习,就在自己心上实际绘出了戒定慧的功德图案。不但要做到“摹”和“绘”,还要做到“巧”。“巧”就是不但在自身上如是修行,而且善巧地以利他的大悲愿力摄持,又具有上师赐予的能迅速成就的殊胜教授要诀,这样一心专注地精进勤修,就叫做“巧”。 佛自己已经到达解脱彼岸,彻底明白怎么走才能得解脱,这样就把解脱道的走法写成教法,就像画好了一张指路的地图,来教给我们修道的方法。所谓教法和证法的关系:文字的教法是给我们指示解脱道怎么行持;我们在希求解脱的坚固心上,按教法的指示修出了戒、定、慧,就是出现了证法。如果能这样走,任凭全世界的人怎么赞叹你或诽谤你,那都无所谓,因为你走的解脱道在关要上没有错误,这样走下去就一定从安乐趣入安乐。所谓“乐至乐”,就是乃至虚空界尽之间,直到成佛永远利生之间,趣入了永不退转解脱正道的无漏乐,到究竟时,趣入不可思议无有穷尽的法身大乐。 甲三、愿众往生成佛 愿闻此歌诸有情,趣入行持十善道, 后置极乐净土中,自在得佛三身地。 这是法王对听闻道歌的有情作祈愿回向。 内容有三点:一、“趣入行持十善道”:不只是口头上说,而是已经趣入了行持十善业道。也就是自己真正在开始按十善业道认真地行持,身体不杀、不盗、不淫,口里不说妄语、恶口、两舌、绮语,心里禁止贪、嗔、邪见。二、“后置极乐净土中”:“后”就是在已经趣入十善业道止恶行善之后,再安置在圆满摄集二百一十亿刹土精华的极乐净土中。由此就在短暂一生中超出了无边生死苦海,登入了不退地,从此在弥陀愿海神力的住持下,毕竟成就大乘无量道果功德。三、“自在得佛三身地”:就是往生之后,以佛法身智慧所现不可思议神力加持,能自在就获得三身不二的究竟佛地。“自在”是指没有障难,速疾、任运地到达佛地。 今天大家听到法王的道歌,也一定得到法王的护念。这样自己就应当按法王所指示的正道来走。一是这一生要真正趣入修行十善业,趋入就是已经在开始实行,平时毫不松懈地守护身口意三门,下至起心动念都尽量止恶行善,这就是趣入的意思。有了这个基础,就要希求即生得解脱。怎么得解脱?就是要真正厌离这个世间,希求生到极乐世界。要有这一生命终决定去极乐世界的心,这样心心念念放在阿弥陀佛上,一切功德都回向往生西方。这样临终得佛接引,就彻底超出了轮回。而且,为了能在往生之后速疾证入三身佛地,今生要努力随发普贤广大行愿,随分随力地发菩提心、学般若法,这样愿力广大,福慧资粮深厚,生到西方之后就能快速成就。 如果用三士道来配,一是要趋入下士道,修持十善业。二是要有厌离娑婆、欣求极乐的出离心。再加上随分随力地发起为救度法界众生而求生净土、圆成佛道的菩提心,以这样的愿心摄持,修持往生正因,跟弥陀愿力相应,就在这一生命终之后往生在极乐世界中,再进修大乘法,证到三身不二的佛果,普度无量众生,这样就是圆成佛道。所以,总的祈愿就是如此。 胜生木蛇年,四月二十九日落时,阿旺洛珠聪美述。 愿增善妙! 《岩洞老人颤抖歌讲记(五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