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到了安乐,但这只是错觉而已。实际上,存在五取蕴这个巨大苦源的状态唯一只是苦的自性,不是安乐性。)
再讲一个比喻:迁流不断的河水在遇到石块时,就由撞击而冒出水泡,然后又还原为水,继续往下奔流。再遇到岩石,又由撞击冒出水泡,之后又还原为水。像这样,相续不断地迁流,一遇到石块就撞出水泡,水泡灭后,又好像平静地流淌。
好好领会这个比喻,就能认识众生不断流转的苦相。这苦是指一直陷在从苦到苦的循环中解脱不出来。
注意:那条迁流不息的河,说的是念念生灭流注的心相续;碰到石头撞出水泡,是指心相续遇到种种缘就现出苦苦和坏苦。在迁流不息遇缘生苦的过程中,没有一刹那是乐的自性,原因在于这始终是烦恼种子和苦种子随逐不离的状况,始终是苦因的性质。换句话说,只要相续中没有消除苦因——烦恼种子,就会从中不断地兴风作浪,发起各种各样的苦,所以粗重随逐的五取蕴实际是苦的自性、苦的源泉。
也就是,由于五取蕴的相续有烦恼种子随逐不舍,就会一轮又一轮地造业而生出苦来。由于惑、业、苦一直循环不断,因此就演出了从无始至今下至地狱、上至有顶之间无量无边的生死诸苦。具体一点说,以烦恼种子一直随逐在心相续中的缘故,所以每当遇到可意的境而生乐受时,贪欲就随着增长,以这种造作就引生出六道生等的众苦;每当遇到不可意的境而生苦受时,嗔恚又随着增长,造成现前内心忧恼等苦和来世恶趣诸苦;遇到中庸境而生舍受时,心里把五蕴执著为常住、独一、自在等,愚痴又随着增长。而我执等的愚痴增长和贪嗔等烦恼并不相违(也就是,在领受舍受时,内心执著蕴是我,这和生烦恼是随顺的,和生苦是随顺的。),因此造成贪嗔引生的苦在相续中随逐不舍,无法解除。
所以,这就像背着重担只要没卸下就一直不安乐那样,这副满载着烦恼种子的五取蕴重担,乃至还没有舍离,就始终是苦的自性。虽然暂时一段时间不见有苦生起,但终究会由种种门在触遇境缘时,生出种种的苦苦和坏苦。这样就认识到:遍在五取蕴相续中的每一个刹那都是行苦的自性;而行苦又是发生一切苦苦、坏苦的所依。
六道高低生处都只是有漏五蕴的现象,都有烦恼种子随逐不舍,都只是行苦河流遇缘现出的一朵朵苦的浪花。其中的苦受是苦苦,乐受是坏苦,不苦不乐的舍受是行苦。这条五取蕴的河流,流到恶趣,有烦恼种子遇缘显现的苦苦水泡;流到欲界人天,有烦恼种子遇缘显现的苦苦和坏苦水泡;流到色界一到三禅,有烦恼种子遇缘显现的坏苦水泡;流到色界四禅和无色界,水泡暂时消失在水流中,只有念念不断地迁流。但这只是暂时性的,到引业的势力穷尽时,又会遇缘出现无穷无尽的苦相。
这里我们务必要清楚,像有漏禅定中得到的乐受、舍受并不是真正的安乐。因为这只是用方法把心系在一个所缘上,让烦恼种子暂时不起。就像让森林中的老虎、毒蛇睡着一样。其实在识田里满满的是沉睡的烦恼种子。烦恼就是苦的因,贪了、嗔了、嫉妒了,一个个会像吃人的老虎、咬人的毒蛇那样扰乱人、损害人。所以,有烦恼种子随逐,就不是安乐的体性。照这样的状况往下走,决定是跌入痛苦中。
就像毒疮不断地相续下去,就一定会从中发起疼痛;又像死刑犯一步步地走向刑场,最终决定会出现大苦;又像海中的航船最终会触礁沉没;失控的车辆奔向悬崖最终会坠落。这都是在说:“有苦因——烦恼随逐的五蕴,就一定跌到苦中。”
比如欲界天的天人起初是为了自我,做上供下施等的福业,后来升到天界,仍然是为了自我,放纵贪欲享受天界欲乐。这样不断地由享受而增上贪心,对妙欲的耽著就会由串习变得越来越深。无论对天女、对自己的身体、受用,都有极强的依赖心。发展到最后,在福业势力穷尽、面临破灭时,就发出极猛利的忧愁、恐怖。
天人在临终时,看到以往的辉煌正在消失而无比感伤;看到在自己身上出现严重的衰相而不堪忍受;看到天女一个个抛下自己和别的天子嬉戏,内心比刀割还难受;看到即将堕入恶趣,恐怖得心惊胆战。这些都告诉我们:“有烦恼种子和苦种子随逐,就是苦的自性。”
又比如为了自我得到涅槃而修无想定,在定修成后,就升到无色界。但这不是真正的寂静,这只是由不动业暂时维持的定境。心中的烦恼种子只是像一度冬眠一样睡着了。其实天人住在无想定里,刹那刹那地迁流,毫无自主。等到引业的势力告罄,就忽然出定,这时就毁谤没有涅槃。烦恼这么冲动了一下,就又翻身跌入深不见底的恶趣。这样就知道六道高低任何一处,都只是轮回中的一段,都是苦的自性,不会现前真实安乐。
以上讲解了道歌前两句的甚深内涵。
下面接着讲后两句:何时不变永久乐,无漏胜果理应修。
前十一个字“何时不变永久乐,无漏胜果”,是指修无漏道所得的远离一切烦恼永不退转的殊胜果,指四谛中的灭谛涅槃。“后三字“理应修”,是指理应修持戒、定、慧三无漏学,指四谛中的道谛。“何时不变永久乐”,指证得解脱果后永远断除烦恼和业,因此在宿业消尽后,就不再受生三有感受诸苦,而永远受用无漏安乐。
这无漏果从最低一层说,当现见到微尘和刹那,再没有粗大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时,哪里有什么山河大地呢?有什么我和属于我的法呢?有什么其它有情呢?这些虚妄的相不见了,安住在无我当中,根本不起贪嗔。你、我、他都没有了,贪谁、嗔谁?又慢谁、嫉妒谁呢?这时烦恼是真正寂灭了,得到了何时也不会变坏的安乐。这以后,心根本不像凡夫那样,一会儿高兴,一会儿不高兴,一会儿安静,一会儿又生贪心。心上再不会起贪嗔了,没有忧悲苦恼了,这就是真正的安乐。
为什么叫“何时不变”呢?就是再不会因为烦恼的现行而使安乐变坏,又回到苦恼中。心好比是大海,这时是真正风平浪静了。凡夫一时的平静只是没有起风,一起风,就又大浪汹涌。大家以往希求的世间快乐都是会变坏的乐,都是苦的自性。
但阿罗汉得到无漏乐,就何时不会变坏。就算入监狱、生病、身无分文,也摧坏不了他内心的安乐。比如离越阿罗汉关在监狱里十二年,有没有烦恼和心上的苦呢?根本没有烦恼和心上的苦。他的安乐不会因坐牢而变坏。(比如别人骂他:“你这个贱人!”他不会生气。只是微尘和刹那刹那的心,本没有“我”,也没有“我”受到污辱。而且也没有骂的人,那也只是微尘和刹那,也没有骂的话,只是刹那声音的相续,这样没有执著,哪里会生气而失坏寂静呢?
又比如,他这十二年天天喂马、清扫粪便,会不会感到受屈辱或者自卑呢?根本不会。本没有“我”,哪里会自卑、觉得自己可怜呢?所以他的安乐是不变动的,不会因为起烦恼而变坏。)
再举一个例子:目犍连被外道打得遍体鳞伤,他有没有烦恼和心上的苦呢?只是微尘和刹那,根本没有我,怎么会烦恼呢?没有受伤的“我”,没有伤“我”的“他”,这样不执著自我和他人,心里是没有苦的。只是业没报尽,身上还要受苦,等宿业一报完,就彻底远离了苦,从此就只受用无漏安乐,这才是真正的安乐,是一得永得、永不变坏的安乐。
和这相对的就是会变坏的乐,有漏的乐统统会变坏。比如,夫妻最初恩爱,后来反目成仇,变成了冤家;现在是鲜花、掌声,无比风光,后来就失落、冷清、不愿见人;现在是少年不知愁滋味,最后是衰老、孤独、寂寞。世间的乐就是如此,最后都变成了苦。更了义地说,世间根本就没有安乐,全部是苦性。
如果大家能按上面说的认真思维,一定能生起很大的智慧。而且在人生的大方向上能得到决定,就是唯一修无漏果,不求有漏果。这样才是领到了法王上师的教诲。
也许以前你们会认为:我本来就够苦了,还天天讲苦、思维苦,讲一点让人开心的事不是更好吗?讲苦、思维苦,不是要让大家苦上加苦,而是要辨别清楚什么是苦、什么是乐,不然,以苦为乐、苦中求乐,那就成了误入歧途,即使亿万年努力,也丝毫得不到安乐。只有认识到“六道高低何处生,唯苦无机得安乐”,又认识到“何时不变永久乐,无漏胜果”,才会希求真实的安乐,才会努力修持戒、定、慧。从这时开始,才算进入了安乐之道。这是人生方向上极重要的一个转折。没有完成这个转折,就会以希求有漏乐的心,无休无止地轮转六道。
想想我们以前有过多少次盲目的冲动,有多少时间都浪费在追求本无安乐的世间果报上。不但今生浪费在这上面,无数生都浪费在这上面,不但没得到安乐,反而遭受无量无数的苦。真是错的一塌糊涂!
从现在开始,每个人都要醒悟:人身唯一应当修的是无漏果,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安乐之道!
大家回顾自己的一生,不论是求学、经商、从政,或者种种娱乐、追求异性,都是认为按这些做一定能得到安乐。为自己积极创造各种条件,营造所谓的幸福生活,也是认为只有这样做才有机会得安乐;健身、养身、修炼种种功法,也是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安乐。在我们眼里,好像六道轮回里能得到种种安乐。
其实什么安乐也得不到,一点安乐也得不到。为什么呢?想想看,世间的求学、经商、从政能消除识田里的烦恼种子吗?吃一顿美食、穿一件漂亮衣服能消除烦恼种子吗?看看电影、电视,观光、旅游,能消除烦恼种子吗?外表上营造一点气氛,能消除烦恼种子吗?身体上做做体操、气功能消除烦恼种子吗?谈情说爱能消除烦恼种子吗?风光一时能消除烦恼种子吗?如果不能消除烦恼种子,那烦恼种子和苦种子就始终跟在自己身上,今生死了还跟到下一世,下一世死了又跟到再下一世。这样一直跟在身上,就会遇缘发起无量无边的苦。所以这个问题不去解决,就一刹那也没有机会得到安乐。
所以大家要觉悟,现在如果还不求无漏果修无漏道,就算你流多少汗水、费多少辛苦、努力做多少年,也不可能得丝毫安乐。这样,所作所为只是做求苦的事、生死岸上的事。为什么还要这样一错再错呢?这样的盲目行动早应当结束了!以后唯一希求无漏果,尽心尽力地修戒定慧。这是这一颂给我们的极珍贵教诲。
《岩洞老人颤抖歌讲记(二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