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到了安樂,但這只是錯覺而已。實際上,存在五取蘊這個巨大苦源的狀態唯一只是苦的自性,不是安樂性。)
再講一個比喻:遷流不斷的河水在遇到石塊時,就由撞擊而冒出水泡,然後又還原爲水,繼續往下奔流。再遇到岩石,又由撞擊冒出水泡,之後又還原爲水。像這樣,相續不斷地遷流,一遇到石塊就撞出水泡,水泡滅後,又好像平靜地流淌。
好好領會這個比喻,就能認識衆生不斷流轉的苦相。這苦是指一直陷在從苦到苦的循環中解脫不出來。
注意:那條遷流不息的河,說的是念念生滅流注的心相續;碰到石頭撞出水泡,是指心相續遇到種種緣就現出苦苦和壞苦。在遷流不息遇緣生苦的過程中,沒有一刹那是樂的自性,原因在于這始終是煩惱種子和苦種子隨逐不離的狀況,始終是苦因的性質。換句話說,只要相續中沒有消除苦因——煩惱種子,就會從中不斷地興風作浪,發起各種各樣的苦,所以粗重隨逐的五取蘊實際是苦的自性、苦的源泉。
也就是,由于五取蘊的相續有煩惱種子隨逐不舍,就會一輪又一輪地造業而生出苦來。由于惑、業、苦一直循環不斷,因此就演出了從無始至今下至地獄、上至有頂之間無量無邊的生死諸苦。具體一點說,以煩惱種子一直隨逐在心相續中的緣故,所以每當遇到可意的境而生樂受時,貪欲就隨著增長,以這種造作就引生出六道生等的衆苦;每當遇到不可意的境而生苦受時,嗔恚又隨著增長,造成現前內心憂惱等苦和來世惡趣諸苦;遇到中庸境而生舍受時,心裏把五蘊執著爲常住、獨一、自在等,愚癡又隨著增長。而我執等的愚癡增長和貪嗔等煩惱並不相違(也就是,在領受舍受時,內心執著蘊是我,這和生煩惱是隨順的,和生苦是隨順的。),因此造成貪嗔引生的苦在相續中隨逐不舍,無法解除。
所以,這就像背著重擔只要沒卸下就一直不安樂那樣,這副滿載著煩惱種子的五取蘊重擔,乃至還沒有舍離,就始終是苦的自性。雖然暫時一段時間不見有苦生起,但終究會由種種門在觸遇境緣時,生出種種的苦苦和壞苦。這樣就認識到:遍在五取蘊相續中的每一個刹那都是行苦的自性;而行苦又是發生一切苦苦、壞苦的所依。
六道高低生處都只是有漏五蘊的現象,都有煩惱種子隨逐不舍,都只是行苦河流遇緣現出的一朵朵苦的浪花。其中的苦受是苦苦,樂受是壞苦,不苦不樂的舍受是行苦。這條五取蘊的河流,流到惡趣,有煩惱種子遇緣顯現的苦苦水泡;流到欲界人天,有煩惱種子遇緣顯現的苦苦和壞苦水泡;流到色界一到叁禅,有煩惱種子遇緣顯現的壞苦水泡;流到色界四禅和無色界,水泡暫時消失在水流中,只有念念不斷地遷流。但這只是暫時性的,到引業的勢力窮盡時,又會遇緣出現無窮無盡的苦相。
這裏我們務必要清楚,像有漏禅定中得到的樂受、舍受並不是真正的安樂。因爲這只是用方法把心系在一個所緣上,讓煩惱種子暫時不起。就像讓森林中的老虎、毒蛇睡著一樣。其實在識田裏滿滿的是沈睡的煩惱種子。煩惱就是苦的因,貪了、嗔了、嫉妒了,一個個會像吃人的老虎、咬人的毒蛇那樣擾亂人、損害人。所以,有煩惱種子隨逐,就不是安樂的體性。照這樣的狀況往下走,決定是跌入痛苦中。
就像毒瘡不斷地相續下去,就一定會從中發起疼痛;又像死刑犯一步步地走向刑場,最終決定會出現大苦;又像海中的航船最終會觸礁沈沒;失控的車輛奔向懸崖最終會墜落。這都是在說:“有苦因——煩惱隨逐的五蘊,就一定跌到苦中。”
比如欲界天的天人起初是爲了自我,做上供下施等的福業,後來升到天界,仍然是爲了自我,放縱貪欲享受天界欲樂。這樣不斷地由享受而增上貪心,對妙欲的耽著就會由串習變得越來越深。無論對天女、對自己的身體、受用,都有極強的依賴心。發展到最後,在福業勢力窮盡、面臨破滅時,就發出極猛利的憂愁、恐怖。
天人在臨終時,看到以往的輝煌正在消失而無比感傷;看到在自己身上出現嚴重的衰相而不堪忍受;看到天女一個個抛下自己和別的天子嬉戲,內心比刀割還難受;看到即將墮入惡趣,恐怖得心驚膽戰。這些都告訴我們:“有煩惱種子和苦種子隨逐,就是苦的自性。”
又比如爲了自我得到涅槃而修無想定,在定修成後,就升到無色界。但這不是真正的寂靜,這只是由不動業暫時維持的定境。心中的煩惱種子只是像一度冬眠一樣睡著了。其實天人住在無想定裏,刹那刹那地遷流,毫無自主。等到引業的勢力告罄,就忽然出定,這時就毀謗沒有涅槃。煩惱這麼沖動了一下,就又翻身跌入深不見底的惡趣。這樣就知道六道高低任何一處,都只是輪回中的一段,都是苦的自性,不會現前真實安樂。
以上講解了道歌前兩句的甚深內涵。
下面接著講後兩句:何時不變永久樂,無漏勝果理應修。
前十一個字“何時不變永久樂,無漏勝果”,是指修無漏道所得的遠離一切煩惱永不退轉的殊勝果,指四谛中的滅谛涅槃。“後叁字“理應修”,是指理應修持戒、定、慧叁無漏學,指四谛中的道谛。“何時不變永久樂”,指證得解脫果後永遠斷除煩惱和業,因此在宿業消盡後,就不再受生叁有感受諸苦,而永遠受用無漏安樂。
這無漏果從最低一層說,當現見到微塵和刹那,再沒有粗大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時,哪裏有什麼山河大地呢?有什麼我和屬于我的法呢?有什麼其它有情呢?這些虛妄的相不見了,安住在無我當中,根本不起貪嗔。你、我、他都沒有了,貪誰、嗔誰?又慢誰、嫉妒誰呢?這時煩惱是真正寂滅了,得到了何時也不會變壞的安樂。這以後,心根本不像凡夫那樣,一會兒高興,一會兒不高興,一會兒安靜,一會兒又生貪心。心上再不會起貪嗔了,沒有憂悲苦惱了,這就是真正的安樂。
爲什麼叫“何時不變”呢?就是再不會因爲煩惱的現行而使安樂變壞,又回到苦惱中。心好比是大海,這時是真正風平浪靜了。凡夫一時的平靜只是沒有起風,一起風,就又大浪洶湧。大家以往希求的世間快樂都是會變壞的樂,都是苦的自性。
但阿羅漢得到無漏樂,就何時不會變壞。就算入監獄、生病、身無分文,也摧壞不了他內心的安樂。比如離越阿羅漢關在監獄裏十二年,有沒有煩惱和心上的苦呢?根本沒有煩惱和心上的苦。他的安樂不會因坐牢而變壞。(比如別人罵他:“你這個賤人!”他不會生氣。只是微塵和刹那刹那的心,本沒有“我”,也沒有“我”受到汙辱。而且也沒有罵的人,那也只是微塵和刹那,也沒有罵的話,只是刹那聲音的相續,這樣沒有執著,哪裏會生氣而失壞寂靜呢?
又比如,他這十二年天天喂馬、清掃糞便,會不會感到受屈辱或者自卑呢?根本不會。本沒有“我”,哪裏會自卑、覺得自己可憐呢?所以他的安樂是不變動的,不會因爲起煩惱而變壞。)
再舉一個例子:目犍連被外道打得遍體鱗傷,他有沒有煩惱和心上的苦呢?只是微塵和刹那,根本沒有我,怎麼會煩惱呢?沒有受傷的“我”,沒有傷“我”的“他”,這樣不執著自我和他人,心裏是沒有苦的。只是業沒報盡,身上還要受苦,等宿業一報完,就徹底遠離了苦,從此就只受用無漏安樂,這才是真正的安樂,是一得永得、永不變壞的安樂。
和這相對的就是會變壞的樂,有漏的樂統統會變壞。比如,夫妻最初恩愛,後來反目成仇,變成了冤家;現在是鮮花、掌聲,無比風光,後來就失落、冷清、不願見人;現在是少年不知愁滋味,最後是衰老、孤獨、寂寞。世間的樂就是如此,最後都變成了苦。更了義地說,世間根本就沒有安樂,全部是苦性。
如果大家能按上面說的認真思維,一定能生起很大的智慧。而且在人生的大方向上能得到決定,就是唯一修無漏果,不求有漏果。這樣才是領到了法王上師的教誨。
也許以前你們會認爲:我本來就夠苦了,還天天講苦、思維苦,講一點讓人開心的事不是更好嗎?講苦、思維苦,不是要讓大家苦上加苦,而是要辨別清楚什麼是苦、什麼是樂,不然,以苦爲樂、苦中求樂,那就成了誤入歧途,即使億萬年努力,也絲毫得不到安樂。只有認識到“六道高低何處生,唯苦無機得安樂”,又認識到“何時不變永久樂,無漏勝果”,才會希求真實的安樂,才會努力修持戒、定、慧。從這時開始,才算進入了安樂之道。這是人生方向上極重要的一個轉折。沒有完成這個轉折,就會以希求有漏樂的心,無休無止地輪轉六道。
想想我們以前有過多少次盲目的沖動,有多少時間都浪費在追求本無安樂的世間果報上。不但今生浪費在這上面,無數生都浪費在這上面,不但沒得到安樂,反而遭受無量無數的苦。真是錯的一塌糊塗!
從現在開始,每個人都要醒悟:人身唯一應當修的是無漏果,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安樂之道!
大家回顧自己的一生,不論是求學、經商、從政,或者種種娛樂、追求異性,都是認爲按這些做一定能得到安樂。爲自己積極創造各種條件,營造所謂的幸福生活,也是認爲只有這樣做才有機會得安樂;健身、養身、修煉種種功法,也是認爲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安樂。在我們眼裏,好像六道輪回裏能得到種種安樂。
其實什麼安樂也得不到,一點安樂也得不到。爲什麼呢?想想看,世間的求學、經商、從政能消除識田裏的煩惱種子嗎?吃一頓美食、穿一件漂亮衣服能消除煩惱種子嗎?看看電影、電視,觀光、旅遊,能消除煩惱種子嗎?外表上營造一點氣氛,能消除煩惱種子嗎?身體上做做體操、氣功能消除煩惱種子嗎?談情說愛能消除煩惱種子嗎?風光一時能消除煩惱種子嗎?如果不能消除煩惱種子,那煩惱種子和苦種子就始終跟在自己身上,今生死了還跟到下一世,下一世死了又跟到再下一世。這樣一直跟在身上,就會遇緣發起無量無邊的苦。所以這個問題不去解決,就一刹那也沒有機會得到安樂。
所以大家要覺悟,現在如果還不求無漏果修無漏道,就算你流多少汗水、費多少辛苦、努力做多少年,也不可能得絲毫安樂。這樣,所作所爲只是做求苦的事、生死岸上的事。爲什麼還要這樣一錯再錯呢?這樣的盲目行動早應當結束了!以後唯一希求無漏果,盡心盡力地修戒定慧。這是這一頌給我們的極珍貴教誨。
《岩洞老人顫抖歌講記(二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