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入菩萨行广释(上册)▪P2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甚深密意,获得了疗除众生无明宿疾的能力,我们这些罹患无明根本症的可怜众生,陷于无边轮回愚痴黑暗中,要从中解脱,除依止上师善知识,依教奉行外,还有什么办法呢?我们不幸生于末法五浊恶世之中,虽然佛法尚住于世,然如《华严经》所说“佛法无人说,虽智莫能解”,如果自己不依止善知识,以杂三毒之心念去自学佛法,以分别念去解释佛的谛实语,恐怕难免“离经一字,允为魔说”之厄运,《四十二章经》亦说:“甚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。”末法时代的凡夫,唯有切实依照真正善知识的引导,切不可如盲人摸象般去理解圣意、盲人骑瞎马式地盲修瞎炼。现在流行的这些时弊,在此特加详言,希望诸有缘闻此而注重依止善知识!

  我们都醒悟了轮回的苦难本质,也明白了要解脱自己往昔恶业将招致的苦果,必须全体交付依止上师三宝。然后为除却无明根本症,应如同病人须遵医嘱一般,去认真奉行上师诸佛的教言。

  一嗔若能毁,赡部一切人,

  疗惑诸药方,遍寻若不得;

  医王一切智,拔苦诸圣教,

  知已若不行,痴极应诃责!

  即使只是贪嗔等一种烦恼疾病,就足以摧毁赡部洲所有人的安乐,而且治疗这些见思惑烦恼症的药方,在世俗典籍中无法寻得;那么大医王一切智智者所说拔除这些痛苦根源的圣教,如果有人明知此而不依教奉行,那真是愚痴之至,极应诃责!

  “一嗔若能毁”,此颂在原文中为“一嗔等能毁”。各论师对此有不同解释。上师如意宝说堪布根索曲扎的讲义中对此颂之解释贴切原义:此颂指贪嗔烦恼疾破坏力极大,任何人只要患上其中一种,现世不得安乐,来世堕入地狱。俱生及遍计贪嗔烦恼疾的危害性,不像人类其它疾病或违缘,例如说人类史上的霍乱、鼠疫、癌症,或是地震水灾等,即使是核战争,这些只能危害一部分人,而且只能短时间的伤害,无法生生世世地危害每一个人;而贪嗔等任何一种烦恼,对每一个众生在久远之间都有巨大损害,谁只要患上一种,便从根本上摧毁了安乐。

  后果如此严重的烦恼疾病,要行医治,除圣教以外无法寻到药方。我们纵观人类历史,许多智哲们为了消除人类烦恼痛苦努力寻求、苦苦思维,演说过种种学说,宣述过无数认识论、方法论,然而这些不断被否认,宣告着它们对人类烦恼绝望症的无效。古印度九十六种外道,古中国自然无为、仁义之说,玛雅人拜太阳教,有哪一种不是如此呢?现代人各种探索更是如此,不用以佛教的观点去否定他们,某种学说刚刚建立,便会为后来者所推翻。而三界大医王——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宣述的疗惑妙方,二千余年来无量众生循此得到了解脱,趋入了安乐之境。已证得一切智智的释尊,以彻证宇宙万法实相,与无杂现见万法种种因缘差别的智慧,宣说了众多解脱法门。世尊在世时,千千万万南赡部洲人依循教言,彻断烦恼得大自在之安乐;世尊涅槃后,一代代修行人的实践,也证明了圣教是唯一解除烦恼痛苦之妙方。

  每一个被烦恼所困,深陷于轮回痛苦中的众生,如果已知如此殊胜解脱正道,而不去依教奉行,解除自他种种猛烈烦恼痛苦,这种愚痴者应受到严厉诃责。萨迦班智达在《格言宝藏论》中甚至称他们为“不察有益和无益,不求智慧不闻法,惟有寻求充, 腹者,真实一头无毛猪”。在座每一个都仔细考虑:自己在无数劫中已饱受了烦恼恶疾的折磨,这次得到了暇满人身,有幸听闻到三界大医王所宣说的教法,为我们指出了烦恼疾病的严重后果及其根源,也道出了解除妙方,自己若不去依教奉行,不服用正法甘露,治愈痼疾,是不是应该好好地责问一番自己:为什么这样愚痴?是什么魔控制了自心?

  若遇寻常险,犹须慎防护,

  况堕千由旬,长劫险难处。

  如果仅遇到普通险情,也需要很谨慎地防护;更何况面临将堕千由旬之深渊、长劫不出之烦恼险地呢!

  世人平常遇到坑洼、沟坎、悬崖陡坡等险处时,会非常谨慎,极害怕自己受到危害。其实仔细去观察思维,这些危害只能使自己在短短一段时间内受苦,或暂时夺去生命而已,与自己堕入轮回恶趣所受不可思议之无量痛苦相较,根本不算什么。对这些小小的暂时危险都会很注意防护,那么面临会使自己堕入千由旬下的地狱,长劫中倍受极其惨毒痛苦的危险——罪业烦恼,就更应该去严加对治防护。

  此颂原意在以比喻说明烦恼罪业必须加以对治,也引申出对世人颠倒愚痴行举的诃责。譬如我们在平时下雨雪时,走路非常小心,惟恐滑倒,摔到泥坑中弄脏衣服,或者受伤,但对将使自己长劫堕入恶趣受痛苦之烦恼罪业,有没有如此小心去防犯对治呢?我们假如能像走稀泥路一样,时时去慎加防护对治烦恼,可能很早就解脱了。很可惜,世人大抵如此,鼠目寸光,对眼前微小危险很注意去防备,而招致自己生生世世堕恶趣之大险难——贪嗔烦恼罪业,却不闻不问,一点也不在乎。有的甚至随心所欲,不断去造作恶业,似乎是怕自己日后所堕地狱不够深,受痛苦不够多一般,这种人实在是又可哀又可诃的对象。

  颂中“千由旬”处可以解释为成千上万由旬下的地狱。依《俱舍论》所说:南赡部洲大地下二万由旬,是地狱所在之位置;而依《瑜伽师地论》,在大地三万二千由旬以下,有具疱寒地狱,此下二千由旬有疱裂地狱等。有些人对此会产生疑问,究竟哪种说法正确呢?经常阅读经论者,此类疑问或许不止一两处,如须弥山、大小劫长短等等,各经论有不同说法。其实,如果你闻思过麦彭仁波切的《定解宝灯论》,而且仔细听闻思维过其中“不一同境何所见”一品中所阐述的内容,这类问题便很好理解。众生根识前所显外境,并非存有坚固实质,只是自己业力之幻现。不同业力众生,一水可显现铁汁、脓血、甘露等不同境相,因此针对不同根机意乐之众生,各经论随顺众生业力对同一境有不同说法。《入中论》中说“有情世间器世间,种种差别由心立”,不同业力众生,对同一境有不同印象、感受,这一点无论你们如何辩论,其事实便是如此。

  现代科学家在研究外境时也渐渐注意到:人类所得到的科学成果,时间、空间的大小概念等问题,只是以人类思维感受方式为前提而得出的结果。比如说我们现代人类所认识的宇宙与佛经中的宇宙观不同,现代人尽可以说地球是圆的,但只是现代人的业感,仅仅在特定根识中是如此。假如你们的心识转变到另一种层次,一切外境随之而有相应变化,这点诸位去实际修持,日后定会对此生起定解。

  或思今不死,安逸此非理,

  吾生终归尽,死期必降临;

  或许有人想:现在我还不会死亡。因此而安逸地度过时日,不励力修对治。这是不合理的,我们生命都有尽头,死期必定于旦夕之间降临。

  此偈文辞平淡易懂,我们有些人或许因此而觉得《入行论》很浅显,用不着每天听上师讲解。请大家注意:“安逸此非理”!佛教经论每一句都有其内外密意,若我们真能完全融会此偈所言之义,那如同帕单巴尊者所说一样,可得迅速证悟光明法身。如果能在今生将此论深入透彻地听闻、思维、修习,大乘众多法门都可通达,到临终时,可以很安闲自在,无惧无悔!我这次只是较浅地讲解此论,藉此引发你们的思路,望你们能以此缘,反复思维论义,将大乘修学义理融入内心。

  我们来看偈颂,文中说有些人想:自己现在还不会死,不用那么着急修法对治烦恼罪业,先安安逸逸地享受几天吧!这类人现在随处可见,他们说:“反正我在多长多长时间内不会死,所以现在可以去享受……”,如果追问他们:有什么理由说现在不会死亡?大多数人肯定没有什么根据,只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想法而已。然而世人很多都是在毫无准备之下突然死去,有些很年轻,没有病,也许正在想着现在自己不会死。你们稍加观察,车祸、火灾、电击、工程事故等等,这些事实便可破斥上面那些想法。我们也可以因明逻辑推理方式看“或思今不死”这种观点,能否有成立理由(因)和例证(同喻)呢?也许有人会举出某某算命先生测算极准,他占算某人活多久果真如是,所以他给我算了如何之类理由与例子,来成立自己现在不会死的观点。但这种理由、例子,能不能遍呢?我们知道,人寿皆由业力感召,善恶业成份不断变化,寿命也不停变化,而算命先生无法测准业力变化。大家都知道袁了凡居士,他的一生充分说明了这点。算命先生的卜算难以成立“现在我们不会死亡”这种观点,其它理由也无法找到,那为什么不抛弃这种愚痴而又自欺欺人的观点呢?

  佛陀在《佛遗教经》中说“生命在呼吸之间”,龙树菩萨也说“呼气吸气沉睡间,能得觉醒极稀奇”,意指人于出入息或睡眠间,亦难定其不死。世间聪智之人,也知道人命无常,故有“逝者如斯”之叹,或“藏舟于山,藏山于泽”之喻。我们每一个人活着时,如同盲人步行,而前面处处有死神的陷坑,总有一步会给生命划上句号。因此,我们必须要有紧迫感,抛弃对此生盛事之追求,内心铭记:“吾生终归尽,死期必降临”。为自他究竟之大利,急切地去修持妙法,忏尽烦恼罪业。

  谁赐我无惧?云何定脱苦?

  倘若必死亡,为何今安逸?

  到时候,谁能赐给我无惧的心境呢?如何才能完全脱离死亡痛苦呢?倘若自己必定会死亡(死后也有因自己罪业堕落恶趣之怖畏),那么现在为什么还安逸度日而不去对治烦恼罪业?

  或许有人知道自己必死无疑,而生念:“反正人人都要死,怕有什么用呢?不如躺着等死……”这种消极的人也许有不少吧,有些懒惰者经常说:“管他呢,今天好好休息睡大觉……”此时,你们应该问问自己:如果当下死去,有没有面对死神无惧的把握,自己是否一定可以从轮回恶趣中解脱呢?从因果不虚方面详细观察,自己一生中造的恶业,是否已忏净了?如果没有忏净,用不着有神通者观察,必堕轮回苦薮无疑。有些人想:“我已经修…

《入菩萨行广释(上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