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甚深密意,獲得了療除衆生無明宿疾的能力,我們這些罹患無明根本症的可憐衆生,陷于無邊輪回愚癡黑暗中,要從中解脫,除依止上師善知識,依教奉行外,還有什麼辦法呢?我們不幸生于末法五濁惡世之中,雖然佛法尚住于世,然如《華嚴經》所說“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”,如果自己不依止善知識,以雜叁毒之心念去自學佛法,以分別念去解釋佛的谛實語,恐怕難免“離經一字,允爲魔說”之厄運,《四十二章經》亦說:“甚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。”末法時代的凡夫,唯有切實依照真正善知識的引導,切不可如盲人摸象般去理解聖意、盲人騎瞎馬式地盲修瞎煉。現在流行的這些時弊,在此特加詳言,希望諸有緣聞此而注重依止善知識!
我們都醒悟了輪回的苦難本質,也明白了要解脫自己往昔惡業將招致的苦果,必須全體交付依止上師叁寶。然後爲除卻無明根本症,應如同病人須遵醫囑一般,去認真奉行上師諸佛的教言。
一嗔若能毀,贍部一切人,
療惑諸藥方,遍尋若不得;
醫王一切智,拔苦諸聖教,
知已若不行,癡極應诃責!
即使只是貪嗔等一種煩惱疾病,就足以摧毀贍部洲所有人的安樂,而且治療這些見思惑煩惱症的藥方,在世俗典籍中無法尋得;那麼大醫王一切智智者所說拔除這些痛苦根源的聖教,如果有人明知此而不依教奉行,那真是愚癡之至,極應诃責!
“一嗔若能毀”,此頌在原文中爲“一嗔等能毀”。各論師對此有不同解釋。上師如意寶說堪布根索曲紮的講義中對此頌之解釋貼切原義:此頌指貪嗔煩惱疾破壞力極大,任何人只要患上其中一種,現世不得安樂,來世墮入地獄。俱生及遍計貪嗔煩惱疾的危害性,不像人類其它疾病或違緣,例如說人類史上的霍亂、鼠疫、癌症,或是地震水災等,即使是核戰爭,這些只能危害一部分人,而且只能短時間的傷害,無法生生世世地危害每一個人;而貪嗔等任何一種煩惱,對每一個衆生在久遠之間都有巨大損害,誰只要患上一種,便從根本上摧毀了安樂。
後果如此嚴重的煩惱疾病,要行醫治,除聖教以外無法尋到藥方。我們縱觀人類曆史,許多智哲們爲了消除人類煩惱痛苦努力尋求、苦苦思維,演說過種種學說,宣述過無數認識論、方法論,然而這些不斷被否認,宣告著它們對人類煩惱絕望症的無效。古印度九十六種外道,古中國自然無爲、仁義之說,瑪雅人拜太陽教,有哪一種不是如此呢?現代人各種探索更是如此,不用以佛教的觀點去否定他們,某種學說剛剛建立,便會爲後來者所推翻。而叁界大醫王——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宣述的療惑妙方,二千余年來無量衆生循此得到了解脫,趨入了安樂之境。已證得一切智智的釋尊,以徹證宇宙萬法實相,與無雜現見萬法種種因緣差別的智慧,宣說了衆多解脫法門。世尊在世時,千千萬萬南贍部洲人依循教言,徹斷煩惱得大自在之安樂;世尊涅槃後,一代代修行人的實踐,也證明了聖教是唯一解除煩惱痛苦之妙方。
每一個被煩惱所困,深陷于輪回痛苦中的衆生,如果已知如此殊勝解脫正道,而不去依教奉行,解除自他種種猛烈煩惱痛苦,這種愚癡者應受到嚴厲诃責。薩迦班智達在《格言寶藏論》中甚至稱他們爲“不察有益和無益,不求智慧不聞法,惟有尋求充, 腹者,真實一頭無毛豬”。在座每一個都仔細考慮:自己在無數劫中已飽受了煩惱惡疾的折磨,這次得到了暇滿人身,有幸聽聞到叁界大醫王所宣說的教法,爲我們指出了煩惱疾病的嚴重後果及其根源,也道出了解除妙方,自己若不去依教奉行,不服用正法甘露,治愈痼疾,是不是應該好好地責問一番自己:爲什麼這樣愚癡?是什麼魔控製了自心?
若遇尋常險,猶須慎防護,
況墮千由旬,長劫險難處。
如果僅遇到普通險情,也需要很謹慎地防護;更何況面臨將墮千由旬之深淵、長劫不出之煩惱險地呢!
世人平常遇到坑窪、溝坎、懸崖陡坡等險處時,會非常謹慎,極害怕自己受到危害。其實仔細去觀察思維,這些危害只能使自己在短短一段時間內受苦,或暫時奪去生命而已,與自己墮入輪回惡趣所受不可思議之無量痛苦相較,根本不算什麼。對這些小小的暫時危險都會很注意防護,那麼面臨會使自己墮入千由旬下的地獄,長劫中倍受極其慘毒痛苦的危險——罪業煩惱,就更應該去嚴加對治防護。
此頌原意在以比喻說明煩惱罪業必須加以對治,也引申出對世人顛倒愚癡行舉的诃責。譬如我們在平時下雨雪時,走路非常小心,惟恐滑倒,摔到泥坑中弄髒衣服,或者受傷,但對將使自己長劫墮入惡趣受痛苦之煩惱罪業,有沒有如此小心去防犯對治呢?我們假如能像走稀泥路一樣,時時去慎加防護對治煩惱,可能很早就解脫了。很可惜,世人大抵如此,鼠目寸光,對眼前微小危險很注意去防備,而招致自己生生世世墮惡趣之大險難——貪嗔煩惱罪業,卻不聞不問,一點也不在乎。有的甚至隨心所欲,不斷去造作惡業,似乎是怕自己日後所墮地獄不夠深,受痛苦不夠多一般,這種人實在是又可哀又可诃的對象。
頌中“千由旬”處可以解釋爲成千上萬由旬下的地獄。依《俱舍論》所說:南贍部洲大地下二萬由旬,是地獄所在之位置;而依《瑜伽師地論》,在大地叁萬二千由旬以下,有具疱寒地獄,此下二千由旬有疱裂地獄等。有些人對此會産生疑問,究竟哪種說法正確呢?經常閱讀經論者,此類疑問或許不止一兩處,如須彌山、大小劫長短等等,各經論有不同說法。其實,如果你聞思過麥彭仁波切的《定解寶燈論》,而且仔細聽聞思維過其中“不一同境何所見”一品中所闡述的內容,這類問題便很好理解。衆生根識前所顯外境,並非存有堅固實質,只是自己業力之幻現。不同業力衆生,一水可顯現鐵汁、膿血、甘露等不同境相,因此針對不同根機意樂之衆生,各經論隨順衆生業力對同一境有不同說法。《入中論》中說“有情世間器世間,種種差別由心立”,不同業力衆生,對同一境有不同印象、感受,這一點無論你們如何辯論,其事實便是如此。
現代科學家在研究外境時也漸漸注意到:人類所得到的科學成果,時間、空間的大小概念等問題,只是以人類思維感受方式爲前提而得出的結果。比如說我們現代人類所認識的宇宙與佛經中的宇宙觀不同,現代人盡可以說地球是圓的,但只是現代人的業感,僅僅在特定根識中是如此。假如你們的心識轉變到另一種層次,一切外境隨之而有相應變化,這點諸位去實際修持,日後定會對此生起定解。
或思今不死,安逸此非理,
吾生終歸盡,死期必降臨;
或許有人想:現在我還不會死亡。因此而安逸地度過時日,不勵力修對治。這是不合理的,我們生命都有盡頭,死期必定于旦夕之間降臨。
此偈文辭平淡易懂,我們有些人或許因此而覺得《入行論》很淺顯,用不著每天聽上師講解。請大家注意:“安逸此非理”!佛教經論每一句都有其內外密意,若我們真能完全融會此偈所言之義,那如同帕單巴尊者所說一樣,可得迅速證悟光明法身。如果能在今生將此論深入透徹地聽聞、思維、修習,大乘衆多法門都可通達,到臨終時,可以很安閑自在,無懼無悔!我這次只是較淺地講解此論,藉此引發你們的思路,望你們能以此緣,反複思維論義,將大乘修學義理融入內心。
我們來看偈頌,文中說有些人想:自己現在還不會死,不用那麼著急修法對治煩惱罪業,先安安逸逸地享受幾天吧!這類人現在隨處可見,他們說:“反正我在多長多長時間內不會死,所以現在可以去享受……”,如果追問他們:有什麼理由說現在不會死亡?大多數人肯定沒有什麼根據,只是一種自我安慰的想法而已。然而世人很多都是在毫無准備之下突然死去,有些很年輕,沒有病,也許正在想著現在自己不會死。你們稍加觀察,車禍、火災、電擊、工程事故等等,這些事實便可破斥上面那些想法。我們也可以因明邏輯推理方式看“或思今不死”這種觀點,能否有成立理由(因)和例證(同喻)呢?也許有人會舉出某某算命先生測算極准,他占算某人活多久果真如是,所以他給我算了如何之類理由與例子,來成立自己現在不會死的觀點。但這種理由、例子,能不能遍呢?我們知道,人壽皆由業力感召,善惡業成份不斷變化,壽命也不停變化,而算命先生無法測准業力變化。大家都知道袁了凡居士,他的一生充分說明了這點。算命先生的蔔算難以成立“現在我們不會死亡”這種觀點,其它理由也無法找到,那爲什麼不抛棄這種愚癡而又自欺欺人的觀點呢?
佛陀在《佛遺教經》中說“生命在呼吸之間”,龍樹菩薩也說“呼氣吸氣沈睡間,能得覺醒極稀奇”,意指人于出入息或睡眠間,亦難定其不死。世間聰智之人,也知道人命無常,故有“逝者如斯”之歎,或“藏舟于山,藏山于澤”之喻。我們每一個人活著時,如同盲人步行,而前面處處有死神的陷坑,總有一步會給生命劃上句號。因此,我們必須要有緊迫感,抛棄對此生盛事之追求,內心銘記:“吾生終歸盡,死期必降臨”。爲自他究竟之大利,急切地去修持妙法,忏盡煩惱罪業。
誰賜我無懼?雲何定脫苦?
倘若必死亡,爲何今安逸?
到時候,誰能賜給我無懼的心境呢?如何才能完全脫離死亡痛苦呢?倘若自己必定會死亡(死後也有因自己罪業墮落惡趣之怖畏),那麼現在爲什麼還安逸度日而不去對治煩惱罪業?
或許有人知道自己必死無疑,而生念:“反正人人都要死,怕有什麼用呢?不如躺著等死……”這種消極的人也許有不少吧,有些懶惰者經常說:“管他呢,今天好好休息睡大覺……”此時,你們應該問問自己:如果當下死去,有沒有面對死神無懼的把握,自己是否一定可以從輪回惡趣中解脫呢?從因果不虛方面詳細觀察,自己一生中造的惡業,是否已忏淨了?如果沒有忏淨,用不著有神通者觀察,必墮輪回苦薮無疑。有些人想:“我已經修…
《入菩薩行廣釋(上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