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入菩薩行廣釋(上冊)▪P2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了十萬遍金剛薩埵心咒,上師說過,這樣連根本罪也可以忏悔,所以我現在可以有把握無懼死亡了。”不錯,金剛薩埵忏悔法非常殊勝,但是你在修法時,是否具足四力,觀想是否明淨?這些你們應該明白自己到底如何。翻開《百業經》,看看一切智智宣講的公案,定會對罪業生起大怖畏,對自己解脫之把握也會去慎重考慮。明白了這些道理,那你還有什麼理由再去懈怠、放逸,而不去精進修法對治,解脫必將來臨之大怖畏呢?

  很可惜,大多數世人對此毫無所知,不斷追求世間八法,虛度時光。宗喀巴大師在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中講過一個比喻:人們在輪回中如同一群猴子生活在森林中,此森林外四周燃起了大火,而猴群一點也沒有察覺,仍在放逸地嬉耍著;還有些高僧大德將輪回衆生比喻關在圈牢中待宰之牛羊、雞鴨。于聖者眼中,爲煩惱罪業系縛在輪回中的衆生,如同著火森林中的猴子,圈中待宰之家畜一般,死神隨時都在准備奪走他們的生命,然他們愚癡無知,不去想辦法解救自己,坐待業報折磨。

  我們明白了自己處于如此悲慘境遇中,而且現在還有機緣可以修學正法,去解救自他,這是百千萬劫中積累福德而得到的良機,如果浪費了,難道你們不覺得可惜?上師如意寶說過:“現在是末法時代,講解、聽聞、修習佛法的人基本上沒有了,出家人、寺廟成了形象。真正續佛慧命是聞思修習佛法,而大多數人只知道造寺廟、塑佛像……,希望弟子們抓住機會,精勤聞思修行。”

  除憶昔經曆,今吾複何余?

  然因執著彼,屢違上師教。

  往昔之經曆除了憶念虛影外,如今我們還能保留什麼呢?然而因我執著這些幻象,屢屢違犯了善知識的教誨,造下了可怕罪業。

  世人對種種稱譏貴賤、苦樂貧富之事,有強烈執著,在座諸位大多在往昔也不例外。然而我們現在回想以往經曆,自己曾經貪著的各種財富受用、名譽高位,拼命逃避的譏、苦、貧、賤,除了一些虛幻影像外,其余毫無遺留,與夢境無異。無垢光尊者說:“昨日前去之諸法,如昨夜夢乃意境,今現無而常現心,昨夜今夜夢相同。”一切法如同夢境,都無有實義。然而,人們因無明愚癡所蒙蔽,不能用智慧去分析諸法,無法了悟諸法無有實質、離諸戲論的清淨實相。在煩惱習氣催動下,執著親怨、賢劣,屢屢違犯了根本上師和人天導師的斷惡行善、自度度人之教誨,造下了累累罪業。醒悟到自己往昔爲無義人生所犯過失後,如果不立即去修行忏悔,這些惡業煩惱將無有終止,自己將陷入更深的輪回惡趣痛苦之中。

  此生若須舍,親友亦如是,

  獨行無定所,何須結親仇?

  若死時必須舍棄今生,同樣,也必須舍棄親友和怨敵,獨自步入中陰隨業力漂泊不定,那麼生前何必辛苦地爲攀結親仇而造罪呢?

  按華智仁波切的科目,此前後九頌是說要修對治之緣故。我們可以看此頌與前數頌所說人生必死、人生虛幻無義、死時須舍棄親友一切等內容,在前面“厭患對治力”一科目中,都大致說過。然各自側重目的不同,此處其旨在以人生必死,死後會有恐怖痛苦等,說明現在需要修法對治。

  此頌以死後“獨行無定所”之過患,說明我們需忏悔自己攀親結仇的罪業。前面我們已講過人在死時,必須舍棄親仇等此生一切,即使是大權威、大富貴之人,也會如酥油中抽毛一般,什麼也帶不走,他生前攀親結仇,辛苦萬般所得之一切,此時毫無用處。我們翻開人類曆史,當年一代代大人物,籠絡號召衆多親眷,建樹了無數大事業,也曾拼命地消滅過許多怨敵。然而他們死時,還能怎麼樣呢?照樣是“獨行無定所”,獨自一人隨業風吹蕩,飄泊于中陰境,這時“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”,《涅槃經》中也說:“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”。此時那些所謂叱咤風雲的人物還不如一個念佛修行正法之乞丐。一個心相續中有妙法善念者,于死亡時毫無畏懼,安祥地步入大安樂之境,而那些惡業累累者,爲巨大恐怖所折磨,繼而墮入更爲痛苦的惡趣。

  我們也要想象自己,若于生前未修持正法,忏悔對治煩惱罪業。死時獨自一人,淒淒慘慘地到達一個充滿恐怖景象的陌生環境中,沒有親友,沒有依怙,就連一塊躲避恐怖追殺者的地方也找不到,同時也不知道自己要到什麼地方去……,到那時,自己該是什麼心境呢?在座諸位現在能自由自在修習妙法,一定要斷除對親仇的貪執,斷除對今生一切的貪執,修持無上妙法忏淨罪業。有些人因習氣喜歡爭爭吵吵:這是我們的上師,那位上師是他們的,某某與我們一幫,某人與他們是一幫。我從心裏厭惡這些,同時也勸請這些人想想:在這短短的夢幻生涯中,攀親結仇造惡業,到死之時,你“獨行無定所”,該如何去面對自己培養的惡果?

  不善生諸苦,雲何得脫除?

  故吾當一心,日夜思除苦。

  從不善業將生出諸多痛苦,如何才能從其中解脫出來呢?爲此我應該專心一志,晝夜不停地思維、尋求斷除痛苦之道。

  此偈以了知自之不善業將招感惡果,來說明必須修行對治。佛經中說:“何人造善業,彼人得安樂;何人造惡業,彼人得痛苦。”輪回中的衆生,無始劫來造過無量無邊罪業,相續中串習起深厚煩惱,這些罪業障礙不清除,輪回痛苦將無有邊際,這是世人誰亦無法違背的規律。

  我們入佛門修行正法,首先得具備因果不虛的世間正見,如果對因果不具信心,就不會精勤取舍善惡業,修行功德就無從積累。反之,若能對因果具足真實信心,就會如同密勒日巴尊者所說一樣:因知自己造過惡業,必將墮入惡趣受大痛苦,由此而發大勇猛,精勤忏罪積資,終得證悟法性盡地。我們如能真正怖畏罪業將招感惡果,定會日夜不懈地尋求解脫之道,以最大精進去修持妙法,忏盡罪業。現在許多人在出家後,放逸懶散,心志消極,對修學佛法提不起勁頭,有些雖然想聞思修持正法,卻是一曝十寒、時冷時熱,這些都是沒有通達因果正見,而産生的毛病,你們如果能真正通達此頌,定會成爲大修行人!

  癸二、(真實對治):

  吾因無明癡,犯諸自性罪、

  或佛所製罪,如是衆過罪。

  因爲我的愚癡無知,造作了種種自性罪與佛製罪,如是諸多罪業過患。

  此處真實進入對治正法,先以一頌明所忏之罪。

  我們于無始輪回中,由于無明愚癡,造作罪業不可盡數。然總的來分,可歸兩大類:一是自性罪,二是佛製罪。自性罪是指某些行爲其自性爲罪業,不待佛製,任何人爲之即有罪過;佛製罪指受佛戒後違背戒律而造下的罪業。自性罪包括殺盜淫妄十不善業,這些不善業不論是誰,造之則有罪過。但對其中飲酒一條,律藏中定爲自性罪,而功德光和釋迦光兩位尊者認爲屬佛製罪,《俱舍論》中也說爲佛製罪,這方面的辯論,律藏中《大海論》記載得很清楚。

  我們劃分這兩種罪業時,可有四種情況:一、比如一般未受佛戒者造殺生等十不善業,是自性罪而非佛製罪;二、受戒之居士、出家人造殺生等十不善業,既犯自性罪,又犯佛製罪;叁、如出家人犯過午不食等,爲佛製罪而非自性罪;四、未入佛門者午後吃飯等行爲,既非佛製罪,亦非自性罪。

  有些人可能會想:佛製罪在佛陀未製戒前,不是罪業,而佛陀規定後,變成了罪業,那麼佛陀不是成爲罪業的促成者或罪因了嗎?這是非理的想法,薩迦班智達在《辨叁戒論》中專門對此有答複,如農民在田地裏種植莊稼,到夏天時下冰雹,莊稼被毀,對這種情況,誰也不能說“如果農民沒有種莊稼,就不會有莊稼被毀,所以過錯是農民造成的”;同樣,佛製定戒律是爲了衆生得到解脫安樂果,而非讓衆生去造罪。大家都知道,持守淨戒是生善趣與解脫之唯一正因。《入中論》中說:“諸異生及佛語生,自證菩提與佛子,增上生與決定勝,其因除戒定無余。”修行人犯佛製罪,完全是因他沒有認真持守戒律而成,佛製戒律如同一把武器,善于使用者能戰勝怨敵,保護好自己;不善用者,反而會傷自己,這點你不能說武器或是造武器者有過失吧!

  合掌怙主前,以畏罪苦心,

  再叁禮諸佛,忏除一切罪。

  我恭敬地于諸怙主前合起雙掌,以畏懼受苦之心,再叁禮敬諸佛菩薩,忏悔淨除自己的一切罪業。

  前面講了自己所造的罪有自性罪與佛製罪,這些罪業如果不忏淨,必會招感無量痛苦。內心以此而生起了極大恐怖,爲了消除這種怖畏,我們要極其虔誠、痛切地雙手合掌,數數恭敬頂禮諸佛怙主,祈求加持清淨這一切罪業。有關皈依諸佛忏悔罪業的教證,在《優婆離問經》中有一段大乘菩薩忏罪文,即我們經常念誦的《叁十五佛忏罪文》,其中最末兩句便是“無量功德海,我今皈命禮”。現行對治力之修法,作者在此處雖只提及皈禮諸佛,而在《學集論》中有持念佛號、讀誦甚深經典、信解空性、觀想念百字明、塑佛像、造佛塔、供養等。

  我們雖然造過無邊惡業,但若能依法懇切地忏悔,罪業一定可得清淨。《金光明經》中雲:“千劫所造無邊業,一次作忏亦得淨。”此處清淨指斷惡業之現行功用,而非其種子與余習,此理在本論後面內容中將作詳述。在《無盡智慧經》中還提及:忏悔也是一種積累資糧之方便;律藏中也宣說過:有人造罪若作忏悔,不但不失壞善法,而且能增長善根。現行對治力修法的重要,我想在此不用再作解說,諸欲求解脫者,當自勉勵行!

  壬四、(返回對治力):

  諸佛祈寬恕,往昔所造罪;

  此既非善行,爾後誓不爲!

  祈求諸佛慈悲地寬恕我往昔所造的一切罪業,既然這些都是不善行爲,從今之後,我立下堅誓:一定不再造作!

  “返回對治力”,就是發誓不再造惡性業,爲斷除將來造惡業,而從內心發一種堅定誓願。

  我們忏悔了往昔所造的一切罪業後,爲了防止將來再度造作罪業,一定要依返回對治力。在上師諸佛前,立下堅誓:一定要嚴持淨戒,遠離諸惡業。恰美仁波切在《極樂願文》中也言及四力對治修法,其中返回對…

《入菩薩行廣釋(上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