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入菩薩行廣釋(上冊)▪P2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治力便是于上師叁寶前立下堅誓:以後縱遇生命危險也決不造惡業!這種對治力在修持忏罪時極其重要。如果你在忏悔時,內心未生起這種對治力,可以說不是真正的忏悔,因爲那樣在你內心可能仍有繼續造惡的意樂,像割草留根,屢割屢生,如此則再叁忏悔也無法清淨。唯有你從心底厭棄惡業,發起猛烈決心,于一切時遠離罪惡,才可徹底地淨除心識中惡業障道力量。《律經》中也說:若臨終時無法做忏悔儀軌,心裏發願雖遇命難也不再犯戒,如是發誓便能清淨一切犯戒之業。

  以上大致將四力對治的修法作了介紹,本論中的忏悔四法,主要依據爲《四法經》:“慈氏,若菩薩摩诃薩成就四法,滅先所造久積過罪。何等爲四?所謂悔過行、對治行、製止力、依止力。複次,一、悔過行者:于不善業行,多所改悔;二、對治行者:謂造不善業已,極爲善業,及余利益之所對待;叁、製止力者:謂由度誦禁戒得無毀犯;四、依止力者:謂皈依佛法僧寶,亦不棄舍菩提之心。”本論中的忏罪四法與《四法經》中所說稍有差異,論主將最後的依止力排列在第二位,或許是因作者本人體悟到:大乘行人對自己往昔所造罪業生起悔過厭患後,隨即應依止叁寶菩提心等,方能有力地去對治、製止。

  忏悔的修法對每個修行者都很重要,根霍仁波切說過:一個人進入佛門修法,如果得不到感應,即是罪業障道之相,應當勵力忏悔。這一點你們大多或有親身體驗,例如有些人修法一直得不到驗相,經常生病等,即是罪業現行之相。要趨入大乘法門,在自相續中生起、增長菩提心等功德,如同農夫種地,必須先除去土地中的雜草、害蟲,種子才有可能發芽成長,結出果實;同樣,我們先發露宿罪、依止叁寶、依教對治,然後發誓不再造惡業,煩惱罪業淨除後,自相續純淨,菩提心才可得以順利地增長。這個過程希望諸位能切實去修持,要想進一步詳細了解經論中有關忏罪的內容,可以翻閱《學集論》中“清淨品”。

  這次在講習忏悔品期間,麥彭仁波切自東方現喜刹土顯現,給上師如意寶授記:末法時代廣弘金剛薩埵忏罪法有甚深意義。由此因緣,學院四衆弟子已發願誦修叁千億遍金剛薩埵心咒,你們當中也有七百多人各自發願誦修一億遍金剛薩埵心咒,是一種偶然巧合,還是某種特別緣起?這點我目前無法確知。但以此不可思議之殊勝緣起,你們當努力精進,在即生中爲自他究竟利益淨除一切業障!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第叁品 受持菩提心

  丁一之戊叁、(菩提心相順之受持品)分二:己一、品名;己二、正論。

  己一、(品名):受持菩提心。

  己二分叁:庚一、加行之法;庚二、正行決心;庚叁、後修自他生喜。

  庚一分二:辛一、爲自續生起菩提心寶而聚順緣之積集資糧,總分八支,前品已說供養等四支,今說後四支;辛二、近取因之修心。

  辛一分四:壬一、隨喜支;壬二、祈請轉*輪支;壬叁、祈請不涅槃支;壬四、善根回向利他支。

  我們明了菩提心功德後,都想于自相續中生起菩提心寶。此發心過程分前行、正行、後行,七支供加上皈依的修法爲前行。在第二品中,已介紹了供養、禮敬諸佛、皈依、忏悔四支;本品繼續宣說隨喜等四支。

  壬一、(隨喜支):

  隨喜是對治嫉妒心之修法,也是增長福德與上進心的方便。嫉妒心在《俱舍論》中有細微分類,範圍也較廣,不僅僅是指平常人所理解的“吃醋”心理。對末法時代的修行者來說,這種煩惱非常嚴重。一些人見到其他修行人某方面功德超勝,心裏便發燙,甚至作出各種行爲來貶低他,有一些人經常于口頭上說“隨喜、隨喜”,但在內心一點誠意也沒有,這種不能算是真正的隨喜。在《入行論》大講義中,隨喜定義爲身口意叁門隨喜,即從內心真正發出清淨的欣悅贊同,語言上贊頌其功德,行爲上表現出隨同感動等。恰美仁波切說:“若聞他人行善時,斷除嫉妒之惡心,心意真誠作隨喜,佛言彼得同等福。”

  關于隨喜功德有一個很好的公案:以前本師釋迦牟尼佛應化在世時,有一段時間薩迦國王迎請世尊及衆比丘作廣大供養。那時有一貧女,在王宮外行乞,見此非常羨慕,數數地生起極大歡喜心,至心隨喜國王對世尊及衆比丘的供養。本師釋迦牟尼佛于受供完畢後,問薩迦國王:“如是功德是否回向給此供養中功德最大者?”國王滿口答應,結果世尊就爲貧女作了回向。此公案中貧女雖無能力如國王一般對世尊作飲食、財物供養,但以其真誠隨喜,獲得了甚至超過國王供養之功德。這種積累資糧的殊勝方便,望諸位能融會于心,每遇堪可隨喜之善法,即可以真誠一念,積累起廣大福德資糧,也培養自己的上進心。

  〈一〉下士道之隨喜:

  欣樂而隨喜:一切衆有情,

  息苦諸善行,得樂諸福報。

  我歡欣地隨喜:一切世間衆生,能息除惡趣痛苦的諸種善行;以及于善趣中享受快樂之福報。

  隨喜支分上、中、下叁士道之因隨喜和果隨喜,此偈所述爲下士道之因、果隨喜。所謂下士道,即解脫墮叁惡趣怖畏,得到人天善趣果報之修法。世間稍有輪回因果觀念的人,或初入佛門者,一般都會畏懼自己墮入惡趣中受苦,而很羨慕人天善趣的種種圓滿盛事,爲此而修習善法,斷殺、盜等不善業等,以這些斷惡修善爲因,而能獲得生人天善趣,且財富受用圓滿之福報。

  本頌中隨喜“息苦諸善行”是隨喜下士道之因;隨喜“得樂諸福報”是隨喜下士道之果。如果隨喜十善業及善趣衆生之種種福德,能獲得生人天善趣之福報。有生人天善趣之基礎,才有圓滿機緣聽聞佛法,趨入正法之道。

  〈二〉中士道之隨喜:

  隨喜積善行:彼爲菩提因。

  隨喜衆有情:實脫輪回苦。

  我隨喜諸修行人積集順解脫分之善行,此等善行是二乘菩提果之因,我也隨喜一切有情,真實地解脫輪回痛苦,證得小乘菩提果。

  中士道即是從叁界中得到自我解脫,獲得寂滅的聲緣羅漢果之修法。進入中士道之行人,對叁界輪回生起真實的厭離心,持清淨別解脫戒,修持四谛、十二因緣等妙法,這些善行是二乘菩提之正因。我們對此生起隨喜,即爲中士道因之隨喜。此偈頌後兩句,是對中士道果之隨喜。中士道之果,指聲聞弟子之四向四果及獨覺羅漢果位。在佛教曆史上,有許多有情依循佛陀教法,證得了超越叁界之寂滅涅槃,同時一代代將別解脫戒的清淨傳承傳給後人,我們一方面要報答恩德,一方面也要隨喜這些聖者的功德。

  〈叁〉上士道之隨喜:

  隨喜佛菩提,佛子地諸果。

  亦複樂隨喜:能與有情樂、

  發心福善海、及諸饒益行。

  我隨喜諸佛所證得的無上菩提,以及菩薩聖衆所修證的十地果德,亦欣悅地隨喜:能令有情獲得安樂,發菩提心之福善大海,以及饒益有情之廣大菩薩行。

  上士道即是令自他一切衆生于叁界輪回中解脫,證得究竟果位之道。上士道之果爲斷證功德圓滿之佛果以及初地至十地所有的菩薩果位。對這些果位的隨喜便是上士道之果隨喜,上士道之因隨喜是對一切能令無邊有情離苦得樂、究竟解脫之大乘佛子發心及行爲之隨喜。大乘的發心爲願行菩提心,行爲總說爲六度四攝,這些是獲得大乘菩提果之正因。若一個修行人發起了殊勝菩提心,行持六度四攝饒益衆生,我們凡夫雖無法與他一樣去利益衆生,但對此生一念隨喜心,其功德也無法估量。佛在《般若攝頌》中說:“叁千須彌秤稱可量取,隨喜善法無能量取者。”在《巧方便經》中說:“隨喜法乃諸佛調化衆生之大方便法門。”我們如果能純熟地運用這種殊勝方便,一方面能有力地對治修行大障礙——嫉妒心,另一方面可無勤積累起大福德資糧,迅速成就菩提。

  以上隨喜支的修法,對大多數人來說,修起來並不是很困難,而且這時代大多數的“老衆生”,嫉妒煩惱特別重,諸位對此都有切身體會吧,因此這種修法非常必要。《入行論》之殊勝,也體現于這些方面:能如是確切地針對衆生的劣根煩惱,一層層提出簡練易行、收效甚大的對治法,使修習者相續迅速得到改變。假如你們在聞思此論時,覺得寂天論師專門針對你的壞習氣,提出對治方便,你定會有很大得益;若有人覺得對自己一點影響也沒有,很糟糕,這說明你的障道惡業力太大,內心一點也未與法相應。這種人必須竭力祈禱上師叁寶加持,速速忏除障道罪業。

  壬二、(祈請轉*輪支):

  我于十方佛,合掌誠祈請:

  爲苦惑迷衆,燃亮正法燈。

  我合起雙掌,向十方諸佛虔誠祈請:爲了解救沈溺于無明痛苦中的有情,請您燃亮正法寶燈!

  爲無明愚癡所蒙蔽,也爲無始惡業所纏縛,輪回衆生處于大黑暗痛苦深淵之中,如果沒有諸佛菩薩智慧大悲光明之照耀與引導,衆生將永無解脫輪回的機會。因此,我們要祈禱十方叁世諸佛菩薩,懇請他們轉動*輪,燃亮光明法炬,度化爲業惑所困的苦難有情。

  回顧佛教史上,本師釋迦世尊于成道之初,觀察衆生根性低劣,因而無有轉*輪之意,獨自無言安住于林中,最後因帝釋、梵天之殷切祈請,世尊才開始轉*輪。此後也有許多大修行者,以一些弟子、眷屬不如法之行而生厭離,或因一生事業已圓滿,于是不再轉*輪。此時,某些人去懇切地祈請,這些大德以此緣也會繼續傳法。此類傳記有不少,你們每個人也許都知道幾個。

  祈請轉*輪,功德非常大,堪布根霍仁波切說:“如果祈請高僧大德轉*輪,自己生生世世不會墮入邪見黑暗之中,而且生生世世會得遇正法光明。”我們每天若能如法念誦《普賢行願品》中祈請轉*輪偈,可以淨除自己謗法、邪見惡業,增上自己聽聞正法的因緣。

  壬叁、(祈請不涅槃支):

  知佛欲涅槃,合掌速祈請!

  住世無量劫,莫遺世間迷。

  在得知佛陀將入涅槃的時候,立刻合…

《入菩薩行廣釋(上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