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入菩萨行广释(上册)▪P2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治力便是于上师三宝前立下坚誓:以后纵遇生命危险也决不造恶业!这种对治力在修持忏罪时极其重要。如果你在忏悔时,内心未生起这种对治力,可以说不是真正的忏悔,因为那样在你内心可能仍有继续造恶的意乐,像割草留根,屡割屡生,如此则再三忏悔也无法清净。唯有你从心底厌弃恶业,发起猛烈决心,于一切时远离罪恶,才可彻底地净除心识中恶业障道力量。《律经》中也说:若临终时无法做忏悔仪轨,心里发愿虽遇命难也不再犯戒,如是发誓便能清净一切犯戒之业。

  以上大致将四力对治的修法作了介绍,本论中的忏悔四法,主要依据为《四法经》:“慈氏,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,灭先所造久积过罪。何等为四?所谓悔过行、对治行、制止力、依止力。复次,一、悔过行者:于不善业行,多所改悔;二、对治行者:谓造不善业已,极为善业,及余利益之所对待;三、制止力者:谓由度诵禁戒得无毁犯;四、依止力者:谓皈依佛法僧宝,亦不弃舍菩提之心。”本论中的忏罪四法与《四法经》中所说稍有差异,论主将最后的依止力排列在第二位,或许是因作者本人体悟到:大乘行人对自己往昔所造罪业生起悔过厌患后,随即应依止三宝菩提心等,方能有力地去对治、制止。

  忏悔的修法对每个修行者都很重要,根霍仁波切说过:一个人进入佛门修法,如果得不到感应,即是罪业障道之相,应当励力忏悔。这一点你们大多或有亲身体验,例如有些人修法一直得不到验相,经常生病等,即是罪业现行之相。要趋入大乘法门,在自相续中生起、增长菩提心等功德,如同农夫种地,必须先除去土地中的杂草、害虫,种子才有可能发芽成长,结出果实;同样,我们先发露宿罪、依止三宝、依教对治,然后发誓不再造恶业,烦恼罪业净除后,自相续纯净,菩提心才可得以顺利地增长。这个过程希望诸位能切实去修持,要想进一步详细了解经论中有关忏罪的内容,可以翻阅《学集论》中“清净品”。

  这次在讲习忏悔品期间,麦彭仁波切自东方现喜刹土显现,给上师如意宝授记:末法时代广弘金刚萨埵忏罪法有甚深意义。由此因缘,学院四众弟子已发愿诵修三千亿遍金刚萨埵心咒,你们当中也有七百多人各自发愿诵修一亿遍金刚萨埵心咒,是一种偶然巧合,还是某种特别缘起?这点我目前无法确知。但以此不可思议之殊胜缘起,你们当努力精进,在即生中为自他究竟利益净除一切业障!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

  丁一之戊三、(菩提心相顺之受持品)分二:己一、品名;己二、正论。

  己一、(品名):受持菩提心。

  己二分三:庚一、加行之法;庚二、正行决心;庚三、后修自他生喜。

  庚一分二:辛一、为自续生起菩提心宝而聚顺缘之积集资粮,总分八支,前品已说供养等四支,今说后四支;辛二、近取因之修心。

  辛一分四:壬一、随喜支;壬二、祈请转*轮支;壬三、祈请不涅槃支;壬四、善根回向利他支。

  我们明了菩提心功德后,都想于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宝。此发心过程分前行、正行、后行,七支供加上皈依的修法为前行。在第二品中,已介绍了供养、礼敬诸佛、皈依、忏悔四支;本品继续宣说随喜等四支。

  壬一、(随喜支):

  随喜是对治嫉妒心之修法,也是增长福德与上进心的方便。嫉妒心在《俱舍论》中有细微分类,范围也较广,不仅仅是指平常人所理解的“吃醋”心理。对末法时代的修行者来说,这种烦恼非常严重。一些人见到其他修行人某方面功德超胜,心里便发烫,甚至作出各种行为来贬低他,有一些人经常于口头上说“随喜、随喜”,但在内心一点诚意也没有,这种不能算是真正的随喜。在《入行论》大讲义中,随喜定义为身口意三门随喜,即从内心真正发出清净的欣悦赞同,语言上赞颂其功德,行为上表现出随同感动等。恰美仁波切说:“若闻他人行善时,断除嫉妒之恶心,心意真诚作随喜,佛言彼得同等福。”

  关于随喜功德有一个很好的公案:以前本师释迦牟尼佛应化在世时,有一段时间萨迦国王迎请世尊及众比丘作广大供养。那时有一贫女,在王宫外行乞,见此非常羡慕,数数地生起极大欢喜心,至心随喜国王对世尊及众比丘的供养。本师释迦牟尼佛于受供完毕后,问萨迦国王:“如是功德是否回向给此供养中功德最大者?”国王满口答应,结果世尊就为贫女作了回向。此公案中贫女虽无能力如国王一般对世尊作饮食、财物供养,但以其真诚随喜,获得了甚至超过国王供养之功德。这种积累资粮的殊胜方便,望诸位能融会于心,每遇堪可随喜之善法,即可以真诚一念,积累起广大福德资粮,也培养自己的上进心。

  〈一〉下士道之随喜:

  欣乐而随喜:一切众有情,

  息苦诸善行,得乐诸福报。

  我欢欣地随喜:一切世间众生,能息除恶趣痛苦的诸种善行;以及于善趣中享受快乐之福报。

  随喜支分上、中、下三士道之因随喜和果随喜,此偈所述为下士道之因、果随喜。所谓下士道,即解脱堕三恶趣怖畏,得到人天善趣果报之修法。世间稍有轮回因果观念的人,或初入佛门者,一般都会畏惧自己堕入恶趣中受苦,而很羡慕人天善趣的种种圆满盛事,为此而修习善法,断杀、盗等不善业等,以这些断恶修善为因,而能获得生人天善趣,且财富受用圆满之福报。

  本颂中随喜“息苦诸善行”是随喜下士道之因;随喜“得乐诸福报”是随喜下士道之果。如果随喜十善业及善趣众生之种种福德,能获得生人天善趣之福报。有生人天善趣之基础,才有圆满机缘听闻佛法,趋入正法之道。

  〈二〉中士道之随喜:

  随喜积善行:彼为菩提因。

  随喜众有情:实脱轮回苦。

  我随喜诸修行人积集顺解脱分之善行,此等善行是二乘菩提果之因,我也随喜一切有情,真实地解脱轮回痛苦,证得小乘菩提果。

  中士道即是从三界中得到自我解脱,获得寂灭的声缘罗汉果之修法。进入中士道之行人,对三界轮回生起真实的厌离心,持清净别解脱戒,修持四谛、十二因缘等妙法,这些善行是二乘菩提之正因。我们对此生起随喜,即为中士道因之随喜。此偈颂后两句,是对中士道果之随喜。中士道之果,指声闻弟子之四向四果及独觉罗汉果位。在佛教历史上,有许多有情依循佛陀教法,证得了超越三界之寂灭涅槃,同时一代代将别解脱戒的清净传承传给后人,我们一方面要报答恩德,一方面也要随喜这些圣者的功德。

  〈三〉上士道之随喜:

  随喜佛菩提,佛子地诸果。

  亦复乐随喜:能与有情乐、

  发心福善海、及诸饶益行。

  我随喜诸佛所证得的无上菩提,以及菩萨圣众所修证的十地果德,亦欣悦地随喜:能令有情获得安乐,发菩提心之福善大海,以及饶益有情之广大菩萨行。

  上士道即是令自他一切众生于三界轮回中解脱,证得究竟果位之道。上士道之果为断证功德圆满之佛果以及初地至十地所有的菩萨果位。对这些果位的随喜便是上士道之果随喜,上士道之因随喜是对一切能令无边有情离苦得乐、究竟解脱之大乘佛子发心及行为之随喜。大乘的发心为愿行菩提心,行为总说为六度四摄,这些是获得大乘菩提果之正因。若一个修行人发起了殊胜菩提心,行持六度四摄饶益众生,我们凡夫虽无法与他一样去利益众生,但对此生一念随喜心,其功德也无法估量。佛在《般若摄颂》中说:“三千须弥秤称可量取,随喜善法无能量取者。”在《巧方便经》中说:“随喜法乃诸佛调化众生之大方便法门。”我们如果能纯熟地运用这种殊胜方便,一方面能有力地对治修行大障碍——嫉妒心,另一方面可无勤积累起大福德资粮,迅速成就菩提。

  以上随喜支的修法,对大多数人来说,修起来并不是很困难,而且这时代大多数的“老众生”,嫉妒烦恼特别重,诸位对此都有切身体会吧,因此这种修法非常必要。《入行论》之殊胜,也体现于这些方面:能如是确切地针对众生的劣根烦恼,一层层提出简练易行、收效甚大的对治法,使修习者相续迅速得到改变。假如你们在闻思此论时,觉得寂天论师专门针对你的坏习气,提出对治方便,你定会有很大得益;若有人觉得对自己一点影响也没有,很糟糕,这说明你的障道恶业力太大,内心一点也未与法相应。这种人必须竭力祈祷上师三宝加持,速速忏除障道罪业。

  壬二、(祈请转*轮支):

  我于十方佛,合掌诚祈请:

  为苦惑迷众,燃亮正法灯。

  我合起双掌,向十方诸佛虔诚祈请:为了解救沉溺于无明痛苦中的有情,请您燃亮正法宝灯!

  为无明愚痴所蒙蔽,也为无始恶业所缠缚,轮回众生处于大黑暗痛苦深渊之中,如果没有诸佛菩萨智慧大悲光明之照耀与引导,众生将永无解脱轮回的机会。因此,我们要祈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,恳请他们转动*轮,燃亮光明法炬,度化为业惑所困的苦难有情。

  回顾佛教史上,本师释迦世尊于成道之初,观察众生根性低劣,因而无有转*轮之意,独自无言安住于林中,最后因帝释、梵天之殷切祈请,世尊才开始转*轮。此后也有许多大修行者,以一些弟子、眷属不如法之行而生厌离,或因一生事业已圆满,于是不再转*轮。此时,某些人去恳切地祈请,这些大德以此缘也会继续传法。此类传记有不少,你们每个人也许都知道几个。

  祈请转*轮,功德非常大,堪布根霍仁波切说:“如果祈请高僧大德转*轮,自己生生世世不会堕入邪见黑暗之中,而且生生世世会得遇正法光明。”我们每天若能如法念诵《普贤行愿品》中祈请转*轮偈,可以净除自己谤法、邪见恶业,增上自己听闻正法的因缘。

  壬三、(祈请不涅槃支):

  知佛欲涅槃,合掌速祈请!

  住世无量劫,莫遗世间迷。

  在得知佛陀将入涅槃的时候,立刻合…

《入菩萨行广释(上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