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论典,不可能有许多大智者去著论、讲解。你们如能了解到本论的重要性,对其生起特别的信心与希求,将自全部身心去投入闻思修习此论,以此论不可思议之加持力,相续中会自然地生起菩提心,从此就真正步入了菩提正道,顺利地到达成佛彼岸!
第四品 不放逸
丁二、(已生者不退)分三:戊一、谨慎取舍不放逸品;戊二、观察自三门之正念品;戊三、于菩提心支相违之嗔恚者安忍品。
戊一分二:己一、品名;己二、正论。
己一、(品名):不放逸。
己二分二:庚一、略说;庚二、广说。
庚一、(略说):
佛子既如是,坚持菩提心,
恒勤勿懈怠,莫违诸学处。
佛子既然如此坚定地受持了愿行菩提心,就应该恒常精进而不放逸,切莫违越诸菩萨学处。
我们发过菩提心后,为了不退失,首先要修持不放逸。不放逸是指谨慎地摄持身口意三门,不放纵三门造恶业。在《学集论》中,不放逸定义为:“身口意恒时谨慎,不背善道。”在《阿毗达磨论》中,不放逸定义为:“无贪、无嗔、无痴,精进修持善法,断除有漏、护持自心。”关于不放逸,有一个比喻能很形象, 地让大家理解其意义,比喻说:国王命令一人端着满满一钵油,绕王宫而行,只要洒出一滴油,即处以死刑,那么此人定极其小心谨慎,这种态度就是不放逸。我们如果违犯誓戒,在即生会受很多痛苦,来世定堕三恶趣,念及这些痛苦,自己对身语意就会慎加守护,不去违犯学处,如此谨慎的态度,即是不放逸。
不放逸对初发心的菩萨非常重要。在《文殊庄严国土经》中本师释迦佛告诉舍利子:“菩提道根本就是不放逸。舍利子,放逸者,声闻之道亦不能成就,更况无上菩提正道。”《月灯经》中说:“如我所说诸善法,谓戒闻舍及忍辱,以不放逸为根本,是名善誓最胜财。”在《如来秘密经》中说:“云何不放逸,谓能最初调摄诸根,……善能息彼烦恼染爱,此名不放逸。”并阐述了由不放逸而能随顺精进,集净信功德,由此而能修正知正念,不失去一切菩提分法。在《亲友书》中龙树菩萨也说过:“佛说不放逸甘露,放逸乃为死亡处,是故汝为增善法,当恒敬具不放逸。”不放逸在修行中有如是的重要性,因此大家应尽心尽力来学习这一品的内容。
庚二、(广说)分三:辛一、思所持学处而谨慎;辛二、思暇满人身而谨慎;辛三、思所舍离烦恼而谨慎。
辛一分二:壬一、意乐不坏守持菩提心;壬二、加行不坏守持精进。
壬一、(意乐不坏守持菩提心):
遇事不慎思,率尔未经意,
虽已誓成办,后宜思取舍。
诸佛及佛子,大慧所观察,
吾亦屡思择,云何舍誓戒。
某件事前如果没有谨慎的思考,或是毫无考虑,轻率从事,虽然已经答应去作,后时应该去详加观察而行取舍。但发心受持菩提心不是这样,因为这是诸佛菩萨以大智慧作过观察,我自己也再三思维和抉择过,那么为何现在要舍弃此誓戒呢?
如果在做一件事前,我们没有详加观察,或者根本没有考虑过,就轻率地答应去作,后来自己再去考虑一番:是否值得去作?是否有能力去作?然后加以取舍,这是应该的。因为你在事前没有考虑,如果此事对自他都有害处,贸然行之是不应理的。但是我们发菩提心守菩萨戒可不是这样,因为诸佛菩萨在多劫中以甚深智慧观察过:菩提心对众生有最殊胜的利益。前面我们反复提过:“佛于多劫深思维,见此觉心最饶益。”发菩提心能让自他获得究竟、暂时一切安乐,这是三界中无上善举,最有意义、最值得去作的事。我们自己经过反复闻思、抉择后,才决定去受持菩提心,发誓去成办自他二利之究竟事业。上师如意宝说过:“可能有极少数人不懂多少道理,跟着别人转,而去受菩萨戒,但大多数人不会盲目听信他人,他们用智慧详细观察后,才决定去守持大乘菩提心。”圣尊们长久抉择过,我们自己也详加抉择过,如果现在还要犹疑,想舍弃,这样肯定是不应理的。世间人如果毫无理由地违背誓言,答应的事不去干,很多人定会讥笑他:出尔反尔、不守誓言、无有信用等等,更何况发菩提心这样的大事呢!
《弥勒狮吼经》中说:“希求菩提誓,恒时当坚固,犹如须弥山,永不可动摇。”《文殊庄严国土经》中也如实说过:“守持了清净的菩萨戒后,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能舍弃!”我们已经守持了菩萨戒,发誓要完成自他二利之究竟事业,此后永远也不能舍弃自己的誓戒,也没有任何理由去舍弃这种能自利利他的誓戒。
若誓利众生,而不勤践履,
则为欺有情,来生何所似!
如果有人发誓要去利益众生,然而不去精勤地实行。如此则欺骗了所有众生,这种后果将会使人转生到何等的恶趣啊!
我们在受菩萨戒时,迎请诸佛、诸大菩萨、所有金刚上师为我等作证明,发下誓愿:要如同往昔诸佛圣尊一般,将众生安置于大觉安乐位。在密乘的灌顶仪轨中,每个灌顶前面也都有发菩提心誓言。我们发过这样的誓言后,如果不去如实地付诸实际行动、不去利益众生,这就像有许多人掉在洪流之中,拼命挣扎,此时一个人在岸上大声喊:“不要怕,我开大船来救你们!”喊完后,他却毫无行动,这对溺水者是多么残酷啊!而那个只嚷嚷的人多么不光彩。
我们向轮回中的众生都发过愿,要请他们“宴飨成佛乐”,如果没有这样去作,也就欺骗了所有众生,对轮回中每个众生都造了大罪,这个恶业无法想象其后果!根索曲扎仁波切说:“这样不仅是欺骗了所有的众生,而且也欺骗了诸佛菩萨和金刚上师。”因我们发愿时曾祈请过十方诸佛圣尊金刚上师作证明,虽然我们凡夫看不见,但圣尊们的神通智慧对这一切很清楚。我们一点利益众生的事业也没有作,不但欺骗了众生,也欺诳了诸佛菩萨、金刚上师,此罪业真是不可思议,《地藏十轮经》中说过:“如果有人在诸佛菩萨面前发愿后,于十善业中任一善法也未做过,最终舍弃菩提心,则已欺骗了所有众生,此人将来必堕邪道。”
有些人可能有疑问:自己受了菩萨戒,但现在没有能力去利益一切众生,这算不算犯戒呢?这当然不算。在本论以下内容中,我们将讲述利益众生有直接与间接的方式。受戒后,并不是要求你立即去像大菩萨那样直接广利群生,这种能力一般初发心者肯定不具足,但你必须要尽自己的能力去修持愿菩提心,修持间接利益众生的法门,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直接利济他们,能做到这点,也就没有犯戒。
大家一定要清楚,菩萨戒与别解脱戒不一样。受别解脱戒者遇到违缘不能继续持戒时,可于任何知言解意之人前舍弃别解脱戒,但菩萨戒在受持后,生生世世都不能舍弃。若舍弃者,未来必定会受恶趣痛苦!
意若思布施,微少凡常物,
因悭未施与,经说堕饿鬼。
况请众生赴,无上安乐宴,
后反欺众生,云何生善趣?
如果一个人在心里想过布施一些微少而平常的东西,但因悭吝而没有施舍,佛经中说这种人将会堕落饿鬼道。更何况发菩提心者曾恳请众生来享受无上菩提的安乐喜宴,后来却出尔反尔欺骗了众生,那么这种人怎会投生到善趣呢?
上偈叙述了发菩提心而反悔者定会堕入恶趣。此过患的理由,便由这两颂以教证理证来说明:一些人有时想布施一点微不足道的东西,但因他们悭吝成性,到后来又舍不得,便改变了主意,没有布施。这种事情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没有多大不对的地方,但在佛陀观察之下,这种行为已造下了严重罪业。佛在《正法念处经》中说过:“先少思维已,后竟吝不施,堕入饿鬼趣,语已吝不施,堕入地狱趣。”在《分别诸趣经》中也说:“心中发愿欲布施,由悭吝故不施予,彼生饿鬼世界中,所生痛苦无穷尽。”仅仅是布施微小物之心念,因悭吝而失毁后,便要堕饿鬼趣。更何况发菩提心者,在发心受戒时,曾在诸佛圣尊前邀请三界一切众生,立下誓言要给他们布施从人天安乐到无上成佛大安乐。答应下这么大的布施,现在如果因烦恼舍弃了菩提心,不去如说利益众生,这种失毁誓戒、欺骗众生与诸佛菩萨的恶行,与不布施自己曾想过要施舍微小物的恶行比起来,无论从其心愿,施舍物、布施对境等各方面比起来,不知要超过多少倍。因此其恶果也必定会更为严重。
舍弃菩提心者造下了如此严重的恶业,难道还有希望生善趣吗?为了阐明这点,《学集论》引用了《慧海请问经》中一个比喻:比如某人邀请了国王、大臣与民众,告诉说要给他们布施很多财物,于是宾客云集,但那个邀请者什么也没拿出来。他这种欺骗国王、大臣以及其他民众的行为,后果自是不言而喻。同样,发菩提心者失毁其誓戒,其行为后果较之更严重无数倍,将堕入更可怕的恶趣中受苦!在律藏中也有这样的教证:比如某人答应一些人,布施他们食物、衣物、财宝等,根和境所摄的一切财物,后因吝啬没有布施,这种人将堕饿鬼趣,感受极大痛苦。我们在三宝前发菩提心,也发愿以财物、善根给予众生,让其得到暂时与究竟一切安乐。如果现在因烦恼而不如是去行持,难道我们能超越因果规律,还能生善趣吗?
上师如意宝如是教导说:“大家应该闭目反复思维:自己发起的菩提心愿有没有理由去舍弃?无论从哪方面去观察,肯定找不到有舍弃此心的正当理由,这一点大家一定能想清楚。而且做到不舍弃菩提心,并无多大困难。”关于舍弃菩提心的界限,堪布根霍仁波切说过:“如果受菩萨戒者生起恶念——从此不修学大乘佛法,不救度众生,即是舍弃了菩提心。”这个界限很清楚,我们对照自己观察一下。一些人在碰了钉子后说:“上师,现在的众生太刚强,太难化了,我现在也没有度化他们的心愿了,我要住到没有人的地方去……”这些人应…
《入菩萨行广释(上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