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层意义是指次第性修习这部论,使自己的智慧、信心暂时得到增长;第二层:“暂”这个字,隆莲法师依义译为“万一”,指信心智慧不断增长,究竟上是对众生有利的。由这个“暂”字,我们可以理解:依循这部论修习,信心、智慧越来越增上,而信心是道源功德母,在此基础上,饶益众生的成佛事业一定能成功。
说了对他个人的利益后,又说“善缘等我诸学人,若得见此容获益”,根机、意乐与我相同的学人,如果想修学大乘菩萨行,见到这部论典,也许能得到利益。这句话中,才真正道出了他造本论之目的:让见到此论的后人获益!这位悲心深切的菩萨,为了沉溺轮回中的愚痴众生,以他彻证法性、淹贯三藏的智慧,在此委婉而恳切地说:后代有修学菩萨行的大乘弟子,如能学习此论,一定能获得利益,因为这是自己经过一番“寒彻骨”的实修磨练,粹取出的大乘佛法精髓。
在藏传佛教中,《入行论》得到了非常的重视。如果是一个出家人,不通达此论,那么大家都会认为他不算真正的佛教徒。在噶当派中,《入行论》是必须修习的噶当六法之一,要求学人在实修前通达此论;在我们宁玛巴中,不论哪个正规寺庙,没有不讲习《入行论》的。但在汉传佛教中,未听说过有人讲习《入行论》,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!我想从我们这代人开始,若着重弘扬此论,对众生一定有极大利益。因此,这次我尽力为你们详细讲解,你们需要认真听闻,对每字每句再三地思维,一方面以大信心祈求传承上师加持,这样一定会通晓其中内、外、密意义,哪怕只通晓微小一部分,也能得到不可思议之功德。诸位,佛法没有主人,大精进者得之,若圆满听习、讲解本论,则得到人身,确实有很大意义。而且要弘扬大乘佛法,《入行论》是最重要的论典,是最需要传讲的。
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
丙二、(真实论体)分四:丁一、未生者令生;丁二、已生者不退;丁三、不退而增上;丁四、如是善果利他回向。
丁一分三:戊一、说利益而生欢喜之菩提心利益品;戊二、于菩提心之相违者忏悔品;戊三、菩提心相顺之受持品。
戊一分二:己一、品名;己二、正论。
己一(品名):菩提心利益。
己二分二:庚一、说其菩提心所依;庚二、真实菩提心利益。
庚一分二:辛一、说身依;辛二、说心依。
现在趣入对真实论体的讲述,按照科判,前三品的内容是让未生起菩提心者生起菩提心,为了达到此目的,寂天论师先以“欲钩牵”,说明菩提心的种种功德,使人由衷生起向往之心。在述菩提心利益前,论中先提到菩提心之所依,即身依、心依,十分难得、短暂。
辛一、(说身依):
暇满人生极难得,既得能办人生利,
倘若今生利未办,后世怎得此圆满。
闲暇圆满的人身极难得到,如今既已获得这成办人生利乐的机会,倘若不利用它来成办自他的究竟利益,来生怎能再获得暇满人身呢?
菩提心必须要有一个依靠处,无缘无故中不会产生。依处有两种,第一种是身体方面的依处。在有些大乘经典中,我们可以看到天人、龙王、人非人等皆可在佛陀前发菩提心,但是天人、龙王等他们修持之机缘没有人那样殊胜,修持善法力量在六道中最大的是人道。可是具足修法最优条件的远离八无暇、具足十圆满之人身,非常难得,如今既然得到能成办人生利乐的机会,倘若今生没有利用它来成就自他究竟利益,以后怎有可能再得到圆满人身呢!
暇满的概念在经论中有详细论述,“暇”即闲暇,指远离了八种无暇处,有修行正法的殊胜机缘。八种无暇:地狱、饿鬼、旁生,这三恶趣众生恒受寒热饥渴等苦;长寿天则于无想之中虚度时日;生边地无有佛教正法;于外道邪见家受生则自心染着邪见;生于暗劫纵三宝名亦不得闻;生为喑哑者身心不调适。若于此八处受生,无有修持正法之暇,故称为无暇。十圆满指修行正法必须具备的十种条件,分自圆满、他圆满两类。自圆满有五种:一、人身为所依圆满;二、生于有正法之处为境圆满;三、六根具足为根之功德圆满;四、业际无倒,欣乐善品为意乐殊胜圆满;五、于正法心能欣向为正信圆满。这五种条件观待自身,必须具足,故称为五自圆满。他圆满五种:一、生值佛出之劫为大师殊胜圆满;二、值佛示现三转*轮为圣教正法圆满;三、圣教正法住世为时分圆满;四、有趣入圣教之缘为自缘圆满;五、有善知识摄受为增上大悲圆满。这五种条件皆需观待他缘,故称为五他圆满。
具足这八闲暇十圆满的人身非常不易得到,以比喻方面说,佛经中有很多:如盲龟入木轭、撒豆留壁、昙花一现等;从数目方面喻:恶趣众生如夜间星、人趣众生如白昼星,或恶趣众生如大地尘、得人身者如爪上尘等等;再以因缘上看:佛经上阐明过,得人身必须要守清净戒律和广行布施等。从比喻、数目、因缘上看都很难得之人身既然得到了,像在座各位一样,各种因缘都具足,就应该利用这个机缘去成办自他暂时与究竟的利益。详细说,得暇满人身后,上士、中士、下士三种根机者可以修习三士道,完成暂时、究竟之二利事业。“难得此身如昙花,超胜万宝具大义”,这样的人身宝,十万个摩尼宝也比不上,这是法王如意宝《忠言心之明点》中的比喻。摩尼宝唯能解决今生衣食受用,此外也就没有什么益处了。而利用人身,能成办究竟成佛事业。
“倘若今生利未办”,如果拥有了珍宝人身,仅是忙于世间琐事,吃喝玩乐,或游手好闲,不利用它去修行正法,成办二利,就如有人得到了摩尼宝,而没有利用无异。《亲友书》中亦如是说:这种人是把金宝盘当成粪盘。也许有人想:不要紧,生命是长久的,这辈子我就这样虚度,下辈子再修正法吧!论中立即警告说:“后世怎得此圆满”,将来转生过程中怎么会得到如此暇满人身呢?在三界轮回转生过程中,得人身的机会比在针尖上叠豆更难,虚耗了此生,佛经中说:“一失人身,万劫不复。”今后无疑转生到无暇之中,陷入无暇后,再也难以得到听闻、修持正法的机会,到时你怎么解脱!现在佛法很兴盛,你们也得到了人身,趣入了正法之门,也幸遇大善知识法王如意宝的摄受,八闲暇十圆满一一具足,每天应不间断修习正法,不要放过这样的机遇,只要不断地坚持积累资粮,“智者积其善,少许少许积”,二利之事业定会成功!
辛二、(说心依):
犹于乌云暗夜中,刹那闪电极明亮,
如是因佛威德力,世人暂萌修福意。
就像那乌云密布的黑夜中,刹那的闪电显得非常明亮,同样,因佛陀威德力感召,许多世人才暂时萌生了修善集福的心意。
菩提心第二个依处是“心”,即向善之心。有了向善心,菩提心方有因缘生起,可是在人趣众生中善弱恶强,要生起善心,是多么难得。为了形象说明这一点,作者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:就像那乌云笼罩,四野黑暗中,刹那闪电的晃耀多么明亮,照彻了大地,万物毕呈;同样,因佛陀威德力感召,世人才暂时萌生了修习善法之念。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譬喻。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:如乌云暗夜的五浊黑暗中,佛陀威德力如同闪电一般极为明亮,照耀着黑暗中的众生,世人因前世善缘和佛陀的加持,生起了暂时修行福德之意念,但这个念头只是刹那的,非常短暂。
也许有人想:“太夸张了吧,我的善念没这么短暂。”其实一点也不夸张,仔细观察一下自心,波涛汹涌的妄念流中,每天有多少个刹那是善念呢?上师如意宝说:凡夫对上师三宝生起真正的信心,非常非常难得,就像是得到摩尼宝一样。诸位想一想,自己出家修习大乘佛法的因缘,在你的生命之流中,占多大比例,能维持多长时间呢?凡夫的念头刹那刹那变化不停,尤其是学佛修正法的意念,如同闪电,只有一刹那,非常的短暂、偶然。堪布根霍说:“我们凡夫不可能经常生起善法意念,所以善念生起后,必须及时抓住,不要放跑了。”
如果这种善念能恒时具足,你们人人都是大成就者。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,我们的恶业习气力大,环境又是如此恶劣,要把这短暂偶然之善念抓住、稳固扩展,委实不易。虽是不易,但不能因此而生恐惧,你们必须先把脆弱甩掉!佛经云:“若人能发心,佛也恒加持,若得佛加持,彼人证觉性。”只要你能发心,发起真实向善之心,对三宝的信心、恭敬心,诸佛菩萨就会恒时加持,如同我们推开封闭的窗户,春天那盎然的气息定会弥漫自己的小屋,与户外广阔的原野浑然无别。你们自己必须要勇毅截断烦恼相续,以上师诸佛之加持,定能将这个“暂萌修福意”无限地扩展、加深,直至成佛!
如上所述,菩提心所依十分难得,得者应该珍惜,利用这个因缘,发起菩提心。那么菩提心本身有什么利益呢?
庚二、(真实菩提心利益)分三:辛一、总说发心之利益;辛二、分说愿行各别利益;辛三、具发心之功德。
辛一分三:壬一、胜于余善之利益;壬二、名义转变之利益;壬三、比喻说明利益。
壬一、(胜于余善之利益):
以是善行恒微弱,罪恶力大极难挡,
舍此圆满菩提心,何有余善能胜彼。
凡夫的善行通常是非常微弱、短暂,而恶业习气势力很大,难以抵挡,除了圆满的菩提心,还有什么其它善行能胜过这些恶业习气呢?
发菩提心之利益分三方面来宣说,第一是发心的利益胜过其余任何善法。娑婆世界众生,特别是现在末法时期,五浊厚重,众生业障极其深重,因此在修行善法时,力量很弱,比如说念心咒,观不清本尊;依止上师,又对上师生邪见;修五加行,几天就心烦、生病;闻法时心又特别散乱、东想西想……,可是在造恶业时就不一样,据说你们有些人在家时一口气能喝十几瓶酒,跳舞通宵达旦,赌博时几日几夜不下“火线”……。在现在这个时代,修行正法的顺缘很难具足,你们当中有许多人说:“上师!本来我是要出家的,要在学院住多久多久……
《入菩萨行广释(上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