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入菩薩行廣釋(上冊)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層意義是指次第性修習這部論,使自己的智慧、信心暫時得到增長;第二層:“暫”這個字,隆蓮法師依義譯爲“萬一”,指信心智慧不斷增長,究竟上是對衆生有利的。由這個“暫”字,我們可以理解:依循這部論修習,信心、智慧越來越增上,而信心是道源功德母,在此基礎上,饒益衆生的成佛事業一定能成功。

  說了對他個人的利益後,又說“善緣等我諸學人,若得見此容獲益”,根機、意樂與我相同的學人,如果想修學大乘菩薩行,見到這部論典,也許能得到利益。這句話中,才真正道出了他造本論之目的:讓見到此論的後人獲益!這位悲心深切的菩薩,爲了沈溺輪回中的愚癡衆生,以他徹證法性、淹貫叁藏的智慧,在此委婉而懇切地說:後代有修學菩薩行的大乘弟子,如能學習此論,一定能獲得利益,因爲這是自己經過一番“寒徹骨”的實修磨練,粹取出的大乘佛法精髓。

  在藏傳佛教中,《入行論》得到了非常的重視。如果是一個出家人,不通達此論,那麼大家都會認爲他不算真正的佛教徒。在噶當派中,《入行論》是必須修習的噶當六法之一,要求學人在實修前通達此論;在我們甯瑪巴中,不論哪個正規寺廟,沒有不講習《入行論》的。但在漢傳佛教中,未聽說過有人講習《入行論》,這是一個很大的缺憾!我想從我們這代人開始,若著重弘揚此論,對衆生一定有極大利益。因此,這次我盡力爲你們詳細講解,你們需要認真聽聞,對每字每句再叁地思維,一方面以大信心祈求傳承上師加持,這樣一定會通曉其中內、外、密意義,哪怕只通曉微小一部分,也能得到不可思議之功德。諸位,佛法沒有主人,大精進者得之,若圓滿聽習、講解本論,則得到人身,確實有很大意義。而且要弘揚大乘佛法,《入行論》是最重要的論典,是最需要傳講的。

  

 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

  丙二、(真實論體)分四:丁一、未生者令生;丁二、已生者不退;丁叁、不退而增上;丁四、如是善果利他回向。

  丁一分叁:戊一、說利益而生歡喜之菩提心利益品;戊二、于菩提心之相違者忏悔品;戊叁、菩提心相順之受持品。

  戊一分二:己一、品名;己二、正論。

  己一(品名):菩提心利益。

  己二分二:庚一、說其菩提心所依;庚二、真實菩提心利益。

  庚一分二:辛一、說身依;辛二、說心依。

  現在趣入對真實論體的講述,按照科判,前叁品的內容是讓未生起菩提心者生起菩提心,爲了達到此目的,寂天論師先以“欲鈎牽”,說明菩提心的種種功德,使人由衷生起向往之心。在述菩提心利益前,論中先提到菩提心之所依,即身依、心依,十分難得、短暫。

  辛一、(說身依):

  暇滿人生極難得,既得能辦人生利,

  倘若今生利未辦,後世怎得此圓滿。

  閑暇圓滿的人身極難得到,如今既已獲得這成辦人生利樂的機會,倘若不利用它來成辦自他的究竟利益,來生怎能再獲得暇滿人身呢?

  菩提心必須要有一個依靠處,無緣無故中不會産生。依處有兩種,第一種是身體方面的依處。在有些大乘經典中,我們可以看到天人、龍王、人非人等皆可在佛陀前發菩提心,但是天人、龍王等他們修持之機緣沒有人那樣殊勝,修持善法力量在六道中最大的是人道。可是具足修法最優條件的遠離八無暇、具足十圓滿之人身,非常難得,如今既然得到能成辦人生利樂的機會,倘若今生沒有利用它來成就自他究竟利益,以後怎有可能再得到圓滿人身呢!

  暇滿的概念在經論中有詳細論述,“暇”即閑暇,指遠離了八種無暇處,有修行正法的殊勝機緣。八種無暇:地獄、餓鬼、旁生,這叁惡趣衆生恒受寒熱饑渴等苦;長壽天則于無想之中虛度時日;生邊地無有佛教正法;于外道邪見家受生則自心染著邪見;生于暗劫縱叁寶名亦不得聞;生爲喑啞者身心不調適。若于此八處受生,無有修持正法之暇,故稱爲無暇。十圓滿指修行正法必須具備的十種條件,分自圓滿、他圓滿兩類。自圓滿有五種:一、人身爲所依圓滿;二、生于有正法之處爲境圓滿;叁、六根具足爲根之功德圓滿;四、業際無倒,欣樂善品爲意樂殊勝圓滿;五、于正法心能欣向爲正信圓滿。這五種條件觀待自身,必須具足,故稱爲五自圓滿。他圓滿五種:一、生值佛出之劫爲大師殊勝圓滿;二、值佛示現叁轉*輪爲聖教正法圓滿;叁、聖教正法住世爲時分圓滿;四、有趣入聖教之緣爲自緣圓滿;五、有善知識攝受爲增上大悲圓滿。這五種條件皆需觀待他緣,故稱爲五他圓滿。

  具足這八閑暇十圓滿的人身非常不易得到,以比喻方面說,佛經中有很多:如盲龜入木轭、撒豆留壁、昙花一現等;從數目方面喻:惡趣衆生如夜間星、人趣衆生如白晝星,或惡趣衆生如大地塵、得人身者如爪上塵等等;再以因緣上看:佛經上闡明過,得人身必須要守清淨戒律和廣行布施等。從比喻、數目、因緣上看都很難得之人身既然得到了,像在座各位一樣,各種因緣都具足,就應該利用這個機緣去成辦自他暫時與究竟的利益。詳細說,得暇滿人身後,上士、中士、下士叁種根機者可以修習叁士道,完成暫時、究竟之二利事業。“難得此身如昙花,超勝萬寶具大義”,這樣的人身寶,十萬個摩尼寶也比不上,這是法王如意寶《忠言心之明點》中的比喻。摩尼寶唯能解決今生衣食受用,此外也就沒有什麼益處了。而利用人身,能成辦究竟成佛事業。

  “倘若今生利未辦”,如果擁有了珍寶人身,僅是忙于世間瑣事,吃喝玩樂,或遊手好閑,不利用它去修行正法,成辦二利,就如有人得到了摩尼寶,而沒有利用無異。《親友書》中亦如是說:這種人是把金寶盤當成糞盤。也許有人想:不要緊,生命是長久的,這輩子我就這樣虛度,下輩子再修正法吧!論中立即警告說:“後世怎得此圓滿”,將來轉生過程中怎麼會得到如此暇滿人身呢?在叁界輪回轉生過程中,得人身的機會比在針尖上疊豆更難,虛耗了此生,佛經中說:“一失人身,萬劫不複。”今後無疑轉生到無暇之中,陷入無暇後,再也難以得到聽聞、修持正法的機會,到時你怎麼解脫!現在佛法很興盛,你們也得到了人身,趣入了正法之門,也幸遇大善知識法王如意寶的攝受,八閑暇十圓滿一一具足,每天應不間斷修習正法,不要放過這樣的機遇,只要不斷地堅持積累資糧,“智者積其善,少許少許積”,二利之事業定會成功!

  辛二、(說心依):

  猶于烏雲暗夜中,刹那閃電極明亮,

  如是因佛威德力,世人暫萌修福意。

  就像那烏雲密布的黑夜中,刹那的閃電顯得非常明亮,同樣,因佛陀威德力感召,許多世人才暫時萌生了修善集福的心意。

  菩提心第二個依處是“心”,即向善之心。有了向善心,菩提心方有因緣生起,可是在人趣衆生中善弱惡強,要生起善心,是多麼難得。爲了形象說明這一點,作者用了一個很巧妙的比喻:就像那烏雲籠罩,四野黑暗中,刹那閃電的晃耀多麼明亮,照徹了大地,萬物畢呈;同樣,因佛陀威德力感召,世人才暫時萌生了修習善法之念。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譬喻。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:如烏雲暗夜的五濁黑暗中,佛陀威德力如同閃電一般極爲明亮,照耀著黑暗中的衆生,世人因前世善緣和佛陀的加持,生起了暫時修行福德之意念,但這個念頭只是刹那的,非常短暫。

  也許有人想:“太誇張了吧,我的善念沒這麼短暫。”其實一點也不誇張,仔細觀察一下自心,波濤洶湧的妄念流中,每天有多少個刹那是善念呢?上師如意寶說:凡夫對上師叁寶生起真正的信心,非常非常難得,就像是得到摩尼寶一樣。諸位想一想,自己出家修習大乘佛法的因緣,在你的生命之流中,占多大比例,能維持多長時間呢?凡夫的念頭刹那刹那變化不停,尤其是學佛修正法的意念,如同閃電,只有一刹那,非常的短暫、偶然。堪布根霍說:“我們凡夫不可能經常生起善法意念,所以善念生起後,必須及時抓住,不要放跑了。”

  如果這種善念能恒時具足,你們人人都是大成就者。而實際上並不是這樣,我們的惡業習氣力大,環境又是如此惡劣,要把這短暫偶然之善念抓住、穩固擴展,委實不易。雖是不易,但不能因此而生恐懼,你們必須先把脆弱甩掉!佛經雲:“若人能發心,佛也恒加持,若得佛加持,彼人證覺性。”只要你能發心,發起真實向善之心,對叁寶的信心、恭敬心,諸佛菩薩就會恒時加持,如同我們推開封閉的窗戶,春天那盎然的氣息定會彌漫自己的小屋,與戶外廣闊的原野渾然無別。你們自己必須要勇毅截斷煩惱相續,以上師諸佛之加持,定能將這個“暫萌修福意”無限地擴展、加深,直至成佛!

  如上所述,菩提心所依十分難得,得者應該珍惜,利用這個因緣,發起菩提心。那麼菩提心本身有什麼利益呢?

  庚二、(真實菩提心利益)分叁:辛一、總說發心之利益;辛二、分說願行各別利益;辛叁、具發心之功德。

  辛一分叁:壬一、勝于余善之利益;壬二、名義轉變之利益;壬叁、比喻說明利益。

  壬一、(勝于余善之利益):

  以是善行恒微弱,罪惡力大極難擋,

  舍此圓滿菩提心,何有余善能勝彼。

  凡夫的善行通常是非常微弱、短暫,而惡業習氣勢力很大,難以抵擋,除了圓滿的菩提心,還有什麼其它善行能勝過這些惡業習氣呢?

  發菩提心之利益分叁方面來宣說,第一是發心的利益勝過其余任何善法。娑婆世界衆生,特別是現在末法時期,五濁厚重,衆生業障極其深重,因此在修行善法時,力量很弱,比如說念心咒,觀不清本尊;依止上師,又對上師生邪見;修五加行,幾天就心煩、生病;聞法時心又特別散亂、東想西想……,可是在造惡業時就不一樣,據說你們有些人在家時一口氣能喝十幾瓶酒,跳舞通宵達旦,賭博時幾日幾夜不下“火線”……。在現在這個時代,修行正法的順緣很難具足,你們當中有許多人說:“上師!本來我是要出家的,要在學院住多久多久……

《入菩薩行廣釋(上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