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入菩薩行廣釋(上冊)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…,但是,我身體不好,家裏人反對、不理解,單位不給請假,沒有經濟條件……”似乎每個人都有重重違緣!

  個人業力如此,共業亦是。昨天上師如意寶說:“現在學院裏所有的建築工程,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完成。大家要集中精力來講習正法。現在弘揚佛法越來越難,住持幾個人講法也很困難。建立一座學院,攝受一批信心弟子講授正法,幾百個真正的高僧大德一起去做難度也很大!可是要去摧毀呢,世間一個小人物也有此能力……”

  “罪惡力大”,從內從外,一齊夾攻,真是“極難擋”啊!“極難擋”還有一層意義:許多修行人因煩惱習氣深重,不能調伏自心,違反了釋迦牟尼佛製定的戒律,不管是何種原因,只要造了惡業,其惡報必定“極難擋”,必定會因此而招感難以忍受的猛烈惡趣痛苦。

  要上進,煩惱習氣布下了重重障礙,如果退,可怖的惡趣痛苦在等待,我們凡夫處于這種可怕境遇中,難道是走投無路嗎?並非如此,論主緊接著指出:“舍此圓滿菩提心,何有余善能勝彼?”要戰勝這些惡勢力,唯有圓滿的菩提心!根索仁波切講過《華嚴經》中一個比喻:老鼠特別害怕貓,只要貓一出現,老鼠就消失無蹤了;同樣,菩提心“貓”生起時,所有罪業“老鼠”就會跑光。他很詳細地抉擇了比喻的含義,認爲只要生起世俗菩提心,所有的罪惡業障就會全部遣除。上師如意寶也這麼講過:“對我們初學者來講,發勝義菩提心雖然有困難,但世俗菩提心所攝的願行菩提心,大家都應該、而且能夠生起來,一旦世俗菩提心生起來,很多業障、罪業都能全部消除,如同貓能趕盡老鼠一般。”

  整個大乘基礎建立在“發菩提心”上,然而縱觀專弘大乘教法的漢傳佛教,似乎沒有對此予以應有的重視,你們當中有人學過華嚴、天臺教法,有人專修過禅宗、淨土等法門,但是有沒有一套系統的發菩提心教授及修法呢?雖然淨宗省庵祖師有《勸發菩提心文》,文中以報佛祖、父母、施主等恩德而勸發菩提心,但具體使菩提心生起、穩固及增上的次第修法何在呢?我覺得你們中有些人好高骛遠,成天把大中觀、大手印、大圓滿挂在口頭上,一心想:我這樣的大人物,是來藏地向大活佛求大法的,《入行論》沒什麼聽頭。昨天有些人來請假,說要回漢地受戒,有些人說要回去治病、安居。很明顯,對《入行論》不感興趣,不想繼續聽下去,這種想法很可怕,上師如意寶說:“故意斷一部法的傳承,比毀壞一千個佛塔的罪過還要大!”

  《入行論》對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很大利益。諸位應仔細觀察自相續,在“貓”來之前,“老鼠”肯定會加緊折騰一番,這時你們要堅毅,不應讓煩惱把你打敗。大家把自己信心“窗戶”打開,讓諸佛菩薩、傳承上師的加持“陽光”照耀自己,惟精惟一,聞思此論,定能透徹理解寂天論師給我們闡明的大乘修學正途,生起殊勝圓滿菩提心!

  佛于多劫深思維,見此覺心最饒益,

  無量衆生依于此,順利能獲最勝樂。

  諸佛在多劫中思索、觀察,發現了菩提心的利益最爲廣大,如果衆生都依止菩提心去修學,必定會順利獲得最勝妙的安樂。

  上一頌講菩提心能消重罪的利益,那麼是誰知道這一點呢?此頌首兩句回答了這個問題。以釋迦牟尼佛代表的叁世諸佛,爲了度化衆生,在叁大阿僧祇劫中,以明鑒萬法的無漏智慧,作了甚深觀察思維抉擇後,得出了一個答案:要遣除衆生無明癡暗所引起的痛苦,使他們得到究竟安樂,唯有修學菩提心!若不依止菩提心,不能證得等覺之位,若依此心,則能獲得最勝樂的佛果,因此說“覺心最饒益”。抉擇此理者是最究竟的量士夫——諸“佛”;抉擇時間是“多劫”;抉擇方式是“深思維”;抉擇結果是“覺心最饒益”。以這樣嚴謹、圓滿抉擇,所得出的結果,理所當然是究竟正量。

  這兩句不但敘說了菩提心能滅除重罪,也說明了菩提心最能饒益自他。爲具體說明饒益,下文就說:“無量衆生依于此,順利能獲最勝樂”,無量衆生依靠修持菩提心,能夠順利獲得最勝妙的安樂——無上佛果。依菩提心之勝道,過去有無量衆生已成佛道,未來的一切衆生亦皆能成佛道,因此說“無量”。若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,則所行的一切法,皆成證得等覺位因,任運中能積聚起大資糧,成就佛果,因此說“順利”。

  我們翻開諸佛菩薩及大乘高僧大德的傳記,可以看到相同的一點:他們都是依靠修持菩提心而得以成就,從本師釋迦牟尼佛至今二千五百多年中,千千萬萬成就者,不修菩提心而成就的一個也沒有!

  也許你們當中有人會想:“這點我也承認,但是說依菩提心能夠順利成就,恐怕不是這麼回事吧,菩提道上障礙多得無法計算,一個修行者,發了菩提心後,反而不知要經過多少磨難、挫折,如釋迦牟尼佛,他老人家在叁大阿僧祇劫中,被提婆達多害過多少次,頭目身骨布施了多少次……,這麼多苦行,還算順利嗎?”你們這麼想,探索精神可佳,但這種想法很幼稚。修持菩提心有一定層次。大乘行人首先修學願菩提心,純熟堅固“爲利衆生願成佛”之願心後,便趨入行菩提心的六波羅蜜多,修行布施、持戒等由低至高,福慧資糧積聚到一定程度後,證悟勝義菩提心。這時候的佛子,悲心非常深切,菩提心很堅固,自己的肉身與外界的草木,此二平等無異。將肉體布施給衆生不但沒有痛苦,反而因爲能利益衆生而生起數數歡欣、安樂……,這些在《入行論》後面內容中有闡述,在《入中論》裏也講:“且如佛子聞求施,思維彼聲所生樂,聖者入滅無彼樂,……施者受者施物空,施名出世波羅蜜。”我們凡夫眼中“挫折、磨難、苦行”,在菩薩的境界裏,這一切都是無緣安樂,是任運順利的修行助緣。這一頌是諸佛聖者與寂天論師留給後人的無上竅訣,不甘墮落、追求解脫者,爲什麼不重視呢!

  欲滅叁有百般苦,及除有情衆不安,

  欲享百種快樂者,恒常莫舍菩提心。

  如有人想滅盡叁界中諸般痛苦,要除掉諸有情衆多不安,以及期望享受無量快樂者,那麼應該恒常不舍棄無上的菩提心。

  叁界衆生陷于生死境界,有因有果故曰叁有。叁界衆生有無量的痛苦,歸納而言爲行苦、變苦、苦苦叁種;詳細一點,在《瑜伽師地論》裏列有一百一十苦。如果一個人想滅除自己的這些痛苦及其他有情的不安樂,以及想要享受種種安樂幸福,唯一妙法是不舍棄修持菩提心。根索仁波切解釋此頌爲叁士道修法,頌中第一句是中士尋求自我解脫的修法;第二句是上士讓一切有情得到究竟成佛安樂的修法;第叁句是下士追求人天安樂的修法。修持叁士道,都不能舍棄菩提心!

  對修行人來說,想脫離叁界輪回,想解除一切父母衆生的痛苦,想往生極樂世界,或享受出世大樂,必須要恒常修持菩提心,唯有修持菩提心才能滿足衆願。或有人懷疑:中下士道的行人不是沒有菩提心嗎?答:叁士道修法是每一個欲入解脫道者的必修法。下士修法唯求離苦生善趣,修行人相續中只要一度生起菩提心,即能滅多劫罪障,圓滿廣大福德,刹那解脫惡趣痛苦,因此,修下士道之法亦宜發菩提心。中士道即小乘道,下士道修法爲其基礎,下士道既應發菩提心,中士道豈能舍也?(若欲詳知此理,閱能海上師所講的《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》)

  菩提心能消除無量重罪,能讓我們最終獲得究竟佛果,也能成辦暫時的事業,所以作者在此很直接地告訴後人:“恒常莫舍菩提心”!佛經中也如是說:“諸比丘,縱遇命難莫舍菩提心。”法王如意寶也講過叁個教言:“自己要發願生生世世不誹謗叁寶;求正法的意志要堅定,不爲任何困難所動搖;縱遇命難也不能舍棄菩提心。”諸位當扪心自問:遇到生命難關,我會不會舍棄菩提心呢?

  壬二、(名義轉變之利益):

  生死獄系苦有情,若生刹那菩提心,

  即刻得名諸佛子,世間人天應禮敬。

  系縛在生死牢獄中的苦難有情,只要生起刹那世俗菩提心,那麼立刻可以尊稱爲如來之子,世間的人天都應該向他禮敬。

  總說發菩提心利益第二方面是“名義轉變”的利益。名義轉變指發菩提心後,有名稱、意義轉變爲菩薩的利益。系縛在叁界生死牢獄中的苦難衆生,只要生起刹那的菩提心,雖然他還被各種業惑煩惱系縛,在叁界生死輪回監獄中,沒有得到解脫,地位非常卑微,但因心裏生起了無僞世俗願菩提心,就可稱爲佛子,從意義上也成了世人、天人、龍王的福田,成了天龍鬼神以及人等禮敬之處。

  關于此處菩提心的具體標准,各種講義不一。印度布布達論師解釋爲勝義菩提心,認爲只有證悟勝義谛,才是佛子,才是人天的福田。後來很多高僧大德破斥了這種觀點,賈操傑大師在講義中說:“若人發願菩提心……,不唯諸登地菩薩有如是功德。”明確地指出了此處的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,雖也包括勝義菩提心,但主要是指世間凡夫力所能及之世俗菩提心。在《華嚴經》中用金剛寶來比喻世俗菩提心,金剛寶雖然可以被毀壞,但毀後能立即恢複,世俗菩提心也有如是性質。如果像布布達論師所說,此菩提心是指登地菩薩才有的勝義菩提心,那是不能毀壞的,用金剛寶比喻很不恰當。在《迦葉請問經》、《寶積經》中也以轉輪王的兒子來比喻發菩提心的人,王子剛生下來,尚在襁褓之中,誠然此時王子沒有攝受、利益民衆的能力,但所有大臣、子民肯定要頂禮、恭敬他;發菩提心亦然,凡夫發起世俗菩提心,雖無利益衆生的能力,但他實質上是佛子,世間人天都應向他禮敬。

  從金剛寶喻和王子喻看,此頌中所說的“菩提心”,無疑是指世俗菩提心。世俗菩提心所攝的願行菩提心,在座大部分人是有的,我們每天在上課前念發菩提心儀軌,大家要修觀:“爲了解脫一切衆生的苦難,今發願成佛。爲此,現在我要聞思正法。”生起爲利益衆生求證菩提之心爲願菩提心,將此願心付諸實際行動,精進聞思修行正法,即行菩提心。所以今天你們在座的都是佛子…

《入菩薩行廣釋(上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