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入菩薩行廣釋(上冊)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非常了不起,世間的人、天、龍王、非人,都應該禮敬你們,你們也要好好接受他們的頂禮、供養……

  壬叁、(比喻說明利益)分六:癸一、冶金喻說明能得佛果;癸二、珍寶喻說明意義之大;癸叁、具果樹喻說明善根不滅而增上;癸四、勇士護送喻說明勝伏決定罪;癸五、劫末火喻說明消盡不定罪;癸六、此未說者余經細釋。

  此下的六個頌詞,用五種比喻來說明菩提心利益,最後用《華嚴經》的教證補充尚未闡明的利益。

  癸一、(冶金喻說明能得佛果):

  猶如最勝冶金料,垢身得此將轉成,

  無價之寶佛陀身,故應堅持菩提心。

  如同少許點金劑能將衆多鐵塊變成黃金,以刹那的菩提心爲因緣,能將凡夫身體,修成無價之寶的清淨佛身,所以應該發起並堅持菩提心。

  以點金劑喻菩提心,出于《華嚴經》,經中說一兩點金劑將千兩鐵變成純金,以此而喻發菩提心的功德。人道凡夫,由種種無明業惑相系,血、肉、骨、毛發、指(趾)甲、各種涎汁等叁十六種不淨物組成了身體。雖然有這麼多煩惱垢穢,但只要生起一刹那菩提心,也能將諸煩惱逐漸轉成清淨的如來智慧,叁十六種不淨物構成之軀體亦能藉此轉成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的金色佛身,就像一大堆黑乎乎鐵塊,加上點金劑後,便變成黃燦燦的金塊。

  菩提心有如是利益,能將不淨凡夫淨化成如來,諸位能遇到這種殊勝妙法,這是在往昔無數劫中積累資糧而得的善果,應該生大歡喜心,抓住這個機會,堅定地發起、穩固、拓展自己的菩提心。

  癸二、(珍寶喻說明意義之大):

  衆生導師以慧觀,徹見彼心極珍貴,

  諸欲出離叁界者,宜善堅持菩提心。

  衆生唯一導師以他現見一切的智慧觀察,發現菩提心最爲珍貴,所有希求脫離叁界輪回的衆生,都應該堅定持守珍貴菩提心。

  很多講義在解釋此頌時,都說是以摩尼寶喻菩提心的珍貴。在古印度,有智慧的商主帶領很多商人到大海去尋找如意寶,他們到達寶洲後,商主以智慧辨別、挑取真正的如意寶,帶回贍部洲,使人們得到大利益,而其它珍寶對人雖能饒益,卻都比不上如意寶;同樣,人天導師——佛陀,爲了斷除衆生無邊痛苦,讓他們得到無上安樂,用無漏智慧進行了非常詳細、徹底的觀察,在衆多法門中,徹見唯有菩提心對衆生最有利益,如同摩尼寶能解除衆人貧窮痛苦一樣,菩提心能遣除衆生的生老病死等一切輪回痛苦,所以凡欲脫離叁界輪回的衆生,都應該持守菩提心。在《華嚴經》中亦有這樣的比喻:“善男子,如有寶珠,名自在王。日月光明所照之處,一切財寶衣服等物,所有價值悉不能及,菩薩摩诃薩發菩提心自在王寶,亦複如是。一切智光所照之處,叁世所有天人二乘,漏無漏善一切功德,皆不能及。”

  菩提心有如是功德,超過了其他一切善法,如同一個人想遣除貧窮痛苦,摩尼寶是最好的依處;我們要想出離叁界輪回,也應該堅定持守菩提心,“諸欲出離叁界者,宜善堅持菩提心”。《法華經》說:“叁界無安,猶如火宅”,稍微清醒一點的人,只要思考人類處境,他會發現自己所處環境與著火的房屋一樣,充滿了可怖的苦難。請回顧一下人類曆史,戰爭、自然災害……,哪有片刻之甯呢!再上一層,依徹證“苦谛”的內道聖者來看,叁界之內是無異于一棟正燃著熊熊烈火的住宅,一個明智之人誰會平白無故生活在火宅中呢?他們會努力奮鬥,擺脫自己可怕的處境。追求超越叁界的安樂,這當然要依照一定方法。叁界總導師傳授了八萬四千法門,每個法門都能讓人得到解脫,都很珍貴,但菩提心法門是最珍貴的,是八萬四千法門的心要總彙,只有發起此心,攝持集資忏罪等一切修法,才能讓我們得到究竟安樂,如果舍此而追求他法,就像到寶洲未取如意寶反而拾取其它珍寶無異!

  這次講授解脫法門中最殊勝的正道,希望諸位都能圓滿聽受,能依教奉行,發起廣大菩提心,如能這樣,你們一生中能集聚無量資糧。有些人想:聞思佛法是好,但不如一人閉門修法功德大。這種想法極爲愚癡,聞思修是修學佛法之正道,沒有聞思經論,不懂修行竅訣,你在家裏無論磕大頭還是閉起眼睛靜坐,沒菩提心的攝持,能有多大功德呢!

  癸叁、(具果樹喻說明善根不滅而增上):

  其余善行如芭蕉,果實生已終枯槁,

  菩提心樹恒生果,非僅不盡反增茂。

  其余善行如同芭蕉樹一般,結一次果實後就枯萎了,菩提心卻能恒久生出善果,不但不枯萎,反而能越來越增上(感召更多的異熟果)。

  有許多善法,如頂禮、轉經、布施、持戒等,這些善行如果沒有菩提心攝持,其果就會像芭蕉樹一樣,大家都知道芭蕉樹只結一次果實,樹便枯槁了。一般的人天各種善法,異熟果肯定會成熟,暫時不成熟,縱曆百劫也不會消滅,但這個果報成熟後,就再也不會感果了。比如說生天的福業,感受生天果後,此福報便不會再有了;或者一般小乘行人,以修行善業得到阿羅漢果位,入無余涅槃,此後其善報就不會再有了,像芭蕉樹一樣,只有結一次果實的機會。相反,以菩提心攝持的善行,“菩提心樹恒生果,非僅不盡反增茂”,這些善根像如意樹一樣,如意果實成熟後,不但不凋謝,反而越來越茂盛;善業的果報成熟後,不但不盡,反而更加增上,乃至得佛果間,這個善業不會毀壞。在《大集經·無盡意菩薩品》中說:“譬如天雨一滴之水,墮大海中,其滴雖微,終無滅盡。菩薩善根,願向菩提,亦複如是,無有滅盡。”

  我們在修善法時,總是願意它無限增上,不願它一會兒滅完,那麼我們應該遵循大乘教法,按“叁殊勝”來修行善法。叁殊勝即前行發心、正行無緣、後行回向菩提。正行無緣要求有很高的見解,對初學者來講有點難度,但前行、後行兩項,對初學者非常重要。在前行發菩提心與後行回向菩提時觀想:爲利一切有情而行諸法行,以此善根願一切衆生離苦得樂。那麼此善根即爲菩提心攝受,無有毀壞、滅盡之時,而且會愈來愈增上。若沒有菩提心,整天轉*輪、布施、修寺廟佛塔等等,表面看來善根很大,但與有菩提心攝持的善根相比較,則差之甚遠。

  以後,諸位在修行時,“叁殊勝”的竅訣一定要記在心頭。法王如意寶在作任何善業時,開始有發心,後行有回向,作爲他的傳承弟子,這些行爲應該學習。如果你的修行見解堅固,恒時按叁殊勝而行,任何事皆可成修行的增上緣,在現生積累起巨大福慧資糧。在文革時,藏地有一位老堪布——嘎秋仁波切,當時紅衛兵批鬥他,每次押他上臺時,老堪布觀修:現在爲了利益一切衆生,我應修持忍辱度;在臺上群衆批鬥時,他觀修無緣大空性;批鬥完畢、押他下臺,老堪布又觀想:以今天修行忍辱的善根,回向願一切衆生皆證無上菩提。這些大菩薩行爲,請諸位牢記,于日常中反複修持!

  癸四、(勇士護送喻說明勝伏決定罪):

  如人雖犯極重罪,然依勇士得除畏,

  若有速令解脫者,畏罪之人何不依。

  如同有人雖犯下了極重的罪行,然而他投靠勇士,得以解除被人追捕的恐懼。菩提心能令人迅速解脫惡趣,那麼害怕罪報者爲何不去依止呢?

  “決定罪”指顯宗中的五無間罪、誹謗叁寶等罪業,這些罪必定會感受惡果,一般無法改變。作者在這裏用了一個罪人依勇士的比喻,說明了依菩提心能解脫這些罪業。在解釋這個比喻時,有兩種方法:第一種是,前兩句爲比喻,後兩句爲喻義。比如某些人犯了重大罪行,但是依靠一個有能力的勇士,能很快消除畏懼、違緣,這是從比喻方面講;同樣道理,如果在修行過程中,有人造下嚴重罪業,想盡快解脫這種罪業所感之苦果,爲什麼不依菩提心呢?第二種是將意義和比喻合爲一體。如果有人造了極重罪業,像誹謗叁寶與五無間罪,但是他若依靠如勇士一樣勇猛有力之菩提心,定能消除墮叁惡趣的怖畏。

  法王如意寶在講解這一段時說:像小乘裏犯根本戒等嚴重罪業,依靠菩提心亦不會成熟惡趣痛苦,萬一感受,也會刹那得到解脫。未生怨王造了殺父的無間罪,後來依靠菩提心于一刹那間從地獄中得解脫,便是很好的例證。在大乘佛教中,對謗法罪沒有很明顯說可以忏悔清淨。在《寶性論》中雲:“應畏謗深法,及謗善知識,決定令人入,可畏阿鼻獄,……誹謗甚深法,彼人無量劫,不可得解脫。” 但是,論中密意是指無有菩提心之士夫,若能生起菩提心,謗大乘法罪亦能解脫。世親菩薩、馬鳴菩薩都誹謗過大乘法,後來發起菩提心,精進忏悔,終于獲得成就,就是很明顯的公案。

  爲了教誡我們,法王如意寶說:我攝受了很多弟子,其中也有少數人破了密乘誓言,因此自己可能圓寂後先示現下墮地獄,然後才往生極樂世界。前幾天晚上,法王如意寶夢見已圓寂四十余年的根本上師托嘎如意寶,法王特別高興地想:本來我要問薩迦法王,自己以後轉生到哪一刹土,現在根本上師在這裏,不用問其他人了。于是馬上去托嘎如意寶前頂禮,祈問上師,自己以後會轉生到什麼地方,(托嘎如意寶)上師告訴他將轉生到寒地獄。法王聽後特別害怕,又問上師(托嘎如意寶):如果轉生到寒地獄,那以後長時間裏肯定得不到解脫吧?托嘎如意寶告訴法王不要怕,說法王在寒地獄時間非常短,比大天比丘墮地獄時間還要短,然後因你的菩提心利益了無量衆生,以此能立即往生極樂世界,去饒益無量衆生。這也許是法王爲了引導弟子而作的不了義示現,也許因果不虛,會是這樣的(後又得授記,與此處不同,暫不記載)。

  大天比丘的公案,《格言寶藏論》講義中有詳述,他原來在佛法興盛的地方弘法,造了叁條無間罪,怕別人知道,就逃于另一地方。因他精通叁藏,擅長講經說法,在當地又大轉*輪,在他教授下有許多弟子證得阿羅漢果。後大天比丘圓寂,那天他的一位阿羅漢弟子到施主家應供,餐前洗手時,阿羅漢想:“上師不知轉到哪個刹土去了?”他用神通觀察,結果…

《入菩薩行廣釋(上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