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非常了不起,世间的人、天、龙王、非人,都应该礼敬你们,你们也要好好接受他们的顶礼、供养……
壬三、(比喻说明利益)分六:癸一、冶金喻说明能得佛果;癸二、珍宝喻说明意义之大;癸三、具果树喻说明善根不灭而增上;癸四、勇士护送喻说明胜伏决定罪;癸五、劫末火喻说明消尽不定罪;癸六、此未说者余经细释。
此下的六个颂词,用五种比喻来说明菩提心利益,最后用《华严经》的教证补充尚未阐明的利益。
癸一、(冶金喻说明能得佛果):
犹如最胜冶金料,垢身得此将转成,
无价之宝佛陀身,故应坚持菩提心。
如同少许点金剂能将众多铁块变成黄金,以刹那的菩提心为因缘,能将凡夫身体,修成无价之宝的清净佛身,所以应该发起并坚持菩提心。
以点金剂喻菩提心,出于《华严经》,经中说一两点金剂将千两铁变成纯金,以此而喻发菩提心的功德。人道凡夫,由种种无明业惑相系,血、肉、骨、毛发、指(趾)甲、各种涎汁等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了身体。虽然有这么多烦恼垢秽,但只要生起一刹那菩提心,也能将诸烦恼逐渐转成清净的如来智慧,三十六种不净物构成之躯体亦能藉此转成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的金色佛身,就像一大堆黑乎乎铁块,加上点金剂后,便变成黄灿灿的金块。
菩提心有如是利益,能将不净凡夫净化成如来,诸位能遇到这种殊胜妙法,这是在往昔无数劫中积累资粮而得的善果,应该生大欢喜心,抓住这个机会,坚定地发起、稳固、拓展自己的菩提心。
癸二、(珍宝喻说明意义之大):
众生导师以慧观,彻见彼心极珍贵,
诸欲出离三界者,宜善坚持菩提心。
众生唯一导师以他现见一切的智慧观察,发现菩提心最为珍贵,所有希求脱离三界轮回的众生,都应该坚定持守珍贵菩提心。
很多讲义在解释此颂时,都说是以摩尼宝喻菩提心的珍贵。在古印度,有智慧的商主带领很多商人到大海去寻找如意宝,他们到达宝洲后,商主以智慧辨别、挑取真正的如意宝,带回赡部洲,使人们得到大利益,而其它珍宝对人虽能饶益,却都比不上如意宝;同样,人天导师——佛陀,为了断除众生无边痛苦,让他们得到无上安乐,用无漏智慧进行了非常详细、彻底的观察,在众多法门中,彻见唯有菩提心对众生最有利益,如同摩尼宝能解除众人贫穷痛苦一样,菩提心能遣除众生的生老病死等一切轮回痛苦,所以凡欲脱离三界轮回的众生,都应该持守菩提心。在《华严经》中亦有这样的比喻:“善男子,如有宝珠,名自在王。日月光明所照之处,一切财宝衣服等物,所有价值悉不能及,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自在王宝,亦复如是。一切智光所照之处,三世所有天人二乘,漏无漏善一切功德,皆不能及。”
菩提心有如是功德,超过了其他一切善法,如同一个人想遣除贫穷痛苦,摩尼宝是最好的依处;我们要想出离三界轮回,也应该坚定持守菩提心,“诸欲出离三界者,宜善坚持菩提心”。《法华经》说:“三界无安,犹如火宅”,稍微清醒一点的人,只要思考人类处境,他会发现自己所处环境与着火的房屋一样,充满了可怖的苦难。请回顾一下人类历史,战争、自然灾害……,哪有片刻之宁呢!再上一层,依彻证“苦谛”的内道圣者来看,三界之内是无异于一栋正燃着熊熊烈火的住宅,一个明智之人谁会平白无故生活在火宅中呢?他们会努力奋斗,摆脱自己可怕的处境。追求超越三界的安乐,这当然要依照一定方法。三界总导师传授了八万四千法门,每个法门都能让人得到解脱,都很珍贵,但菩提心法门是最珍贵的,是八万四千法门的心要总汇,只有发起此心,摄持集资忏罪等一切修法,才能让我们得到究竟安乐,如果舍此而追求他法,就像到宝洲未取如意宝反而拾取其它珍宝无异!
这次讲授解脱法门中最殊胜的正道,希望诸位都能圆满听受,能依教奉行,发起广大菩提心,如能这样,你们一生中能集聚无量资粮。有些人想:闻思佛法是好,但不如一人闭门修法功德大。这种想法极为愚痴,闻思修是修学佛法之正道,没有闻思经论,不懂修行窍诀,你在家里无论磕大头还是闭起眼睛静坐,没菩提心的摄持,能有多大功德呢!
癸三、(具果树喻说明善根不灭而增上):
其余善行如芭蕉,果实生已终枯槁,
菩提心树恒生果,非仅不尽反增茂。
其余善行如同芭蕉树一般,结一次果实后就枯萎了,菩提心却能恒久生出善果,不但不枯萎,反而能越来越增上(感召更多的异熟果)。
有许多善法,如顶礼、转经、布施、持戒等,这些善行如果没有菩提心摄持,其果就会像芭蕉树一样,大家都知道芭蕉树只结一次果实,树便枯槁了。一般的人天各种善法,异熟果肯定会成熟,暂时不成熟,纵历百劫也不会消灭,但这个果报成熟后,就再也不会感果了。比如说生天的福业,感受生天果后,此福报便不会再有了;或者一般小乘行人,以修行善业得到阿罗汉果位,入无余涅槃,此后其善报就不会再有了,像芭蕉树一样,只有结一次果实的机会。相反,以菩提心摄持的善行,“菩提心树恒生果,非仅不尽反增茂”,这些善根像如意树一样,如意果实成熟后,不但不凋谢,反而越来越茂盛;善业的果报成熟后,不但不尽,反而更加增上,乃至得佛果间,这个善业不会毁坏。在《大集经·无尽意菩萨品》中说:“譬如天雨一滴之水,堕大海中,其滴虽微,终无灭尽。菩萨善根,愿向菩提,亦复如是,无有灭尽。”
我们在修善法时,总是愿意它无限增上,不愿它一会儿灭完,那么我们应该遵循大乘教法,按“三殊胜”来修行善法。三殊胜即前行发心、正行无缘、后行回向菩提。正行无缘要求有很高的见解,对初学者来讲有点难度,但前行、后行两项,对初学者非常重要。在前行发菩提心与后行回向菩提时观想:为利一切有情而行诸法行,以此善根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。那么此善根即为菩提心摄受,无有毁坏、灭尽之时,而且会愈来愈增上。若没有菩提心,整天转*轮、布施、修寺庙佛塔等等,表面看来善根很大,但与有菩提心摄持的善根相比较,则差之甚远。
以后,诸位在修行时,“三殊胜”的窍诀一定要记在心头。法王如意宝在作任何善业时,开始有发心,后行有回向,作为他的传承弟子,这些行为应该学习。如果你的修行见解坚固,恒时按三殊胜而行,任何事皆可成修行的增上缘,在现生积累起巨大福慧资粮。在文革时,藏地有一位老堪布——嘎秋仁波切,当时红卫兵批斗他,每次押他上台时,老堪布观修:现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,我应修持忍辱度;在台上群众批斗时,他观修无缘大空性;批斗完毕、押他下台,老堪布又观想:以今天修行忍辱的善根,回向愿一切众生皆证无上菩提。这些大菩萨行为,请诸位牢记,于日常中反复修持!
癸四、(勇士护送喻说明胜伏决定罪):
如人虽犯极重罪,然依勇士得除畏,
若有速令解脱者,畏罪之人何不依。
如同有人虽犯下了极重的罪行,然而他投靠勇士,得以解除被人追捕的恐惧。菩提心能令人迅速解脱恶趣,那么害怕罪报者为何不去依止呢?
“决定罪”指显宗中的五无间罪、诽谤三宝等罪业,这些罪必定会感受恶果,一般无法改变。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罪人依勇士的比喻,说明了依菩提心能解脱这些罪业。在解释这个比喻时,有两种方法:第一种是,前两句为比喻,后两句为喻义。比如某些人犯了重大罪行,但是依靠一个有能力的勇士,能很快消除畏惧、违缘,这是从比喻方面讲;同样道理,如果在修行过程中,有人造下严重罪业,想尽快解脱这种罪业所感之苦果,为什么不依菩提心呢?第二种是将意义和比喻合为一体。如果有人造了极重罪业,像诽谤三宝与五无间罪,但是他若依靠如勇士一样勇猛有力之菩提心,定能消除堕三恶趣的怖畏。
法王如意宝在讲解这一段时说:像小乘里犯根本戒等严重罪业,依靠菩提心亦不会成熟恶趣痛苦,万一感受,也会刹那得到解脱。未生怨王造了杀父的无间罪,后来依靠菩提心于一刹那间从地狱中得解脱,便是很好的例证。在大乘佛教中,对谤法罪没有很明显说可以忏悔清净。在《宝性论》中云:“应畏谤深法,及谤善知识,决定令人入,可畏阿鼻狱,……诽谤甚深法,彼人无量劫,不可得解脱。” 但是,论中密意是指无有菩提心之士夫,若能生起菩提心,谤大乘法罪亦能解脱。世亲菩萨、马鸣菩萨都诽谤过大乘法,后来发起菩提心,精进忏悔,终于获得成就,就是很明显的公案。
为了教诫我们,法王如意宝说:我摄受了很多弟子,其中也有少数人破了密乘誓言,因此自己可能圆寂后先示现下堕地狱,然后才往生极乐世界。前几天晚上,法王如意宝梦见已圆寂四十余年的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,法王特别高兴地想:本来我要问萨迦法王,自己以后转生到哪一刹土,现在根本上师在这里,不用问其他人了。于是马上去托嘎如意宝前顶礼,祈问上师,自己以后会转生到什么地方,(托嘎如意宝)上师告诉他将转生到寒地狱。法王听后特别害怕,又问上师(托嘎如意宝):如果转生到寒地狱,那以后长时间里肯定得不到解脱吧?托嘎如意宝告诉法王不要怕,说法王在寒地狱时间非常短,比大天比丘堕地狱时间还要短,然后因你的菩提心利益了无量众生,以此能立即往生极乐世界,去饶益无量众生。这也许是法王为了引导弟子而作的不了义示现,也许因果不虚,会是这样的(后又得授记,与此处不同,暂不记载)。
大天比丘的公案,《格言宝藏论》讲义中有详述,他原来在佛法兴盛的地方弘法,造了三条无间罪,怕别人知道,就逃于另一地方。因他精通三藏,擅长讲经说法,在当地又大转*轮,在他教授下有许多弟子证得阿罗汉果。后大天比丘圆寂,那天他的一位阿罗汉弟子到施主家应供,餐前洗手时,阿罗汉想:“上师不知转到哪个刹土去了?”他用神通观察,结果…
《入菩萨行广释(上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