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发现他的上师在地狱中,但此时大天比丘并不知堕了地狱,还在说“我这屋子怎么这样冷啊”。阿罗汉满腹惊疑,洗手毕,又想:“上师现在不知怎样了?”又观察,发现大天比丘已离开地狱,转生在三十三天。这位阿罗汉极为感叹:“因果真是很奥秘、稀奇啊!上师因无间罪而堕地狱,又因传法功德于一刹那上生三十三天。”
以上事例都说明了菩提心能胜伏决定罪业,不会去感受果报,即使感果,亦在一刹那中能获得解脱。《大集经·无尽意菩萨品》中也说:“善男子,比如有人虽犯重罪,然依勇士,能除畏惧。如是依菩提心力,也可遣除众多罪业之果报。”《华严经》云:“依靠勇士者,不畏惧一切怨敌。如是,依菩提心大勇猛力,于一切恶劣罪行怨敌,亦不必畏惧。”
虽然引了上述教证、理证,有些人也许仍存疑问,汉传佛教中常讲佛有三不能:第一便是定业不能转,这里为什么说可以胜伏决定罪呢?这点不用怀疑,我们在讲《事师五十颂》时,疏中引用了《密集金刚》的教证说明,有些小乘自宗无法忏尽的五无间罪等,在入密乘后,立即就获得清净。以此表明,所谓定业指未依殊胜对治法,决定会受的业报,但在依靠殊胜对治法前提下,不会存在定业。这一点,你们稍加思维便能明白,也能找到很多例证。
癸五、(劫末火喻说明消尽不定罪):
菩提心如劫末火,刹那能毁诸重罪。
菩提心如同劫末猛火一样,能在刹那烧毁各种重罪。
菩提心既能胜伏各种决定罪,那么对各种不定业呢,菩提心如劫末猛火一般,刹那之间能将一切不定罪业障碍摧毁无余。“劫末火”是坏劫时之火,按《俱舍论》等所说,器世界有成、住、坏、空四阶段,器世界到了坏劫,初禅天以下的须弥山、大海等器界为大火焚尽无余;同样,一个修行人发起菩提心之后,他以前所造各种恶业如杀生、偷盗等诸罪,此等重罪也就到了“劫末”,为菩提心之“猛火”摧毁无迹(劫末火喻出自《慈氏解脱经》与《宝树经》)。在《华严经》中也有此比喻:千年黑暗的房间,只要点上灯,刹那间,千年黑暗全部消尽;龙王头上戴有摩尼宝,只要此宝珠在,外界各种违缘都不能伤害他。菩提心如同灯光、摩尼宝,刹那之际能遣除众生无始劫来所造罪业黑暗,不为种种烦恼、罪障侵害。
菩提心有如此功德,我们欲忏尽自己无始生死中所造之恶业,为何不靠这最殊胜的法门呢?
癸六、(此未说者余经细释):
智者弥勒谕善财,彼心利益无限量。
上文中已大致概括菩提心利益,然而菩提心利益无量无边,非言语所能尽,为补充说明此功德,论中引《华严经》教证,弥勒菩萨谕示善财童子:菩提心利益无有限量!翻开《华严经》第七十八卷,善财童子参访诸方善知识,入弥勒菩萨之坛城后,弥勒菩萨广赞了善财童子的功德,接着广讲菩提心无量无边之功德。经中列举一百三十种比喻来宣说菩提心的功德,广博精微,此处不一一详说。
综合而言——菩提心功德有两方面:摧毁一切罪业烦恼,增长一切善业功德。这两点正是每一个修行佛法者所求吧!
关于《华严经》藏文有数种译本,经中详载了善财童子参访一百一十位善知识的过程,而汉传佛教中云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你们仔细阅读,是否也有善财童子参一百一十位善知识的经过。此经开显如来秘密境界,广阐浩如烟海之菩萨行,汉地以前依此经而证入清凉之境者不乏其人。现在研习《华严经》者不少,但能像清凉国师、贤首大师一样讲传此经者,不知有没有!
辛二、(分说愿行各别利益)分三:壬一、分类;壬二、利益差别;壬三、教理成立。
壬一、(分类):
略摄菩提心,当知有二种,
愿求菩提心,趣行菩提心。
如人尽了知,欲行正行别,
如是智者知:二心次第别。
简要地归纳应知菩提心有两种:即愿求菩提之愿心与行向菩提之行心。好比一般人都知道,心中想去某处与正在动身去某处的差别,同样有智慧的人也能了知,愿行菩提心的次第差别。
总说了发心利益后,以下十六颂分说愿行菩提心各别利益。首先两颂解释世俗菩提心分为两种,即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,就如人人皆知想要去与上路行至某处的差别。同样,智者亦能很容易了解愿心与行心有先后次第的差别。
据《现观庄严论》及其它大乘论典,菩提心有严格定义、分类。从分类上看,有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两种。胜义菩提心是登地以上菩萨,离一切戏论的智慧境界,从一地至十地之间可分不同类。菩提心亦可依比喻分二十二种:“如地金月火,藏宝源大海,金刚山药友,如意宝日歌,王库及大路,车乘与泉水,雅声河流云。”在其它论中也有以八十无尽法而分。当然,从胜义菩提心本体来看,不可能分类,但为了让众生了解究竟智慧,从不同反体而安立各种名言。胜义菩提心是远离一切言语思维之寂灭境界,初学者不容易直接趋入,但也能相似发起胜义菩提心。所以有些念颂仪轨,如麦彭仁波切所作《药师八百颂》前,有胜义发心,亦有世俗发心。本论中在此处从世俗菩提心而言,虽然广分有无量,但总摄起来为愿行菩提心两种。
愿菩提心是缘菩提果而发的愿心,我们经常如是发愿:为一切众生得到如来果位,我一定要趋入菩提道。自己从内心发坚固的誓愿,即名愿菩提心;行菩提心是将愿心付诸实践,不单是发愿,且在实际行动中真正行持布施、持戒、安忍等六度万行。此二心在次第差别上,颂中用“欲行正行”来说明。以往藏传佛教论师在讲解此喻时,很喜欢用去拉萨作例子。欲去拉萨心愿未付诸实行时,是内心一种计划或主意,此计划即是“欲行”,主意打定后,各种准备工作完毕,然后是步行、大礼拜等各种方法,向拉萨行进,这是“正行”。“欲行”与“正行”之别,人人都清楚。同样,智者也能了知愿行二心之次第差别。一个修行人发愿:为了利益一切众生,我立志求证佛果,这是“愿菩提心”,如同“欲行”,在此基础上,开始将愿心付诸行动,修持诸菩萨学处,是“行菩提心”,如同“正行”。二者一前一后,次第分明。
汉传佛教在行愿菩提心分类方面,似乎看不到有著作阐述过。但在印度和藏地,关于菩提心之论著、辩论非常多。
就愿行菩提心而言,有一部分论师承认为此二心同体,即二心本体相同,反体上分二,可以说是同体面异分,宗喀巴大师及其高足甲曹杰,宁玛巴的智庆仁波切都秉持此宗;印度慧足论师承认此二心为异体,说行菩提心与愿菩提心不能同存于一相续中,愿菩提心是凡夫之发心,行菩提心为圣者之发心;中观论师阿巴亚也认为:资粮道菩萨发心名愿菩提心,加行道菩萨发心名行菩提心;慧源、海云等法师说:经仪轨受戒后之发心为行菩提心,未受戒者之发心为愿菩提心;阿底峡、无垢光尊者观点相同,许缘菩提果之发心为愿菩提心,缘菩提道之发心为行菩提心。
我们综合分析,可以看出:发愿菩提心不一定会有行菩提心,但若有行菩提心,愿菩提心肯定具足。比如要去拉萨,虽有愿心,但不一定动身去,如果已动身,肯定会有去拉萨之意念。或有人问:在行菩提心时,愿菩提心是否要一直在心中忆念?这点不一定要如此,在发心后,行持时只要不失毁誓愿,不必时时念叨:我要度化一切众生……。一刹那也不离此念,凡夫做不到,也不必要。比如你向拉萨进发,只要你没有放弃最初去拉萨的主意,路途中无须一直意念:我要去拉萨,我要去拉萨……,此举没有必要。
《华严经》云:想求无上菩提道之人很少,真正行持菩提道之人更少。想求菩提指愿心,行持菩提指行心,很明显说明二心与次第之别。有愿心者不一定有行菩提心,但没有愿心的基础,绝不会有行心。
以上几种从本体与反体、所缘差别、修持次第等不同方面分析行愿二心,为增深诸位理解,以教理略释一番。
壬二、(利益差别):
愿心于生死,虽生广大果,
犹不如行心,相续增福德。
在尚未解脱的生死轮回间,愿菩提心虽可出生极大果报,但不能像行菩提心一样,相续不断地增长广大福德。
只要相续中生起一念愿菩提心,即能获得广大福德。比如说能转生为帝释、梵天,即使在人间受生,亦能成为转轮王、长者等大福德人,具有非常圆满之受用。虽然一般人的愿心很容易失毁,但它的福德仍是非常巨大。在《华严经》中用金刚宝比喻愿心,金刚宝虽可毁坏,但它价值和庄严仍然胜过其它宝物,名称也不会失坏;同样,生起愿菩提心,能感召巨大福德,即使此心退失,名义也不会改变,福德也不会消失,仍能遣除福慧贫乏之苦,超过二乘人功德。诸位想一想,愿菩提心是不是很殊胜呢!
但是如此殊胜之愿心与行心相比,还有很大差距。因为行心生起后,其功德会时刻不停增长,这个特征,愿心不可能具备,它只在证佛果间不消失其功德,而不能日夜增上,也就是说愿心之功德只能保持平衡(其它讲义没有明显讲愿心功德能平衡不消失,但依前面“具果树喻”一颂,即可成立。如果愿心功德能消尽,与芭蕉树无异,这样前后之义就会相违),而行心之功德能无限增长,直至佛果。
何时为度尽,无边众有情,
立志不退转,受持此行心。
即自彼时起,纵眠或放逸,
福德相续生,量多等虚空。
何时为度尽一切有情,立下永不退转之誓愿,真正去受持行菩提心,即自此时起,这个人纵然在昏睡或放逸中,他的福德仍不断滋长,广大得就如同无边虚空。
入大乘佛道者,发起了度化无边有情的誓愿,并能坚守无有退转,此时方能真实受持行菩提心。此处,无退转之愿心并非指文殊、观音等八地以上大菩萨一样不为一切烦恼所转的菩提心,而是针对我们初学者从内心生起不退之坚定誓愿,去度化有情而精进修法,即为真实行菩提心。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受戒仪轨来受持,也可在自己的上师像或佛像前,自己发愿受持菩萨戒,即可…
《入菩萨行广释(上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