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完成。
《现观庄严论》云:“发心为利他,求正等菩提。”阐明了菩提心不可缺少的两方面:一为以大悲缘利他之分,视一切轮回众生如同慈母,而生报恩利益之心;二为以智慧缘圆满菩提分,为了究竟利益众生,唯有证得正等菩提,引导众生得到究竟大乐。如是为得度化众生之力而发心证佛果为愿心,在此心基础上趋入真实的学道为行菩提心。行心中必须具备发心利他之誓愿与求证菩提之行这两条,方称为真正的行菩提心。
若相续中生起坚固的行菩提心,福德能任运增长,纵然在睡觉、放逸等时,福德亦会相继滋生,无法限量如同虚空。下文将以教证理证成立。
这里请诸位细心思维颂文含义,原文旨在说明行菩提心之利益,并非让你发心后去睡觉、放逸度日。一切佛法的功德建立在自心上,只要自心与法相应,外表行为已是第二位了。如同本论作者虽外显“三想者”之相,其内心境界、功德,并非一般人所能了解。但如果自心有放逸染污,不可能与行菩提心相应。
壬三、(教理成立)分二:癸一、以教成立;癸二、以理成立。
癸一、(以教成立):
为信小乘者,妙臂问经中,
如来自宣说,其益极应理。
为了让小乘行者对大乘法生起信心,在《妙臂请问经》中,如来亲口宣说:菩提心之利益无有限量,是极为应理、无误的。
上文宣说了愿行菩提心的广大利益,如果没有依据,虽然人人皆知作者是位大成就者,但有些人不一定承认这种说法,所以紧接上文,引用《妙臂请问经》作教证。《妙臂请问经》是世尊为了引导小乘弟子回小向大,也为了一些怖畏菩萨行而退信心的弟子而说。小乘弟子对大乘空性法义很畏惧,而一些信心不坚定的弟子听到入大乘后要于三大阿僧祇劫积聚资粮,需要修持布施身体等诸多苦行,因而生起胆怯心理,于是妙臂菩萨于释迦牟尼佛座前启请,如来便宣言:“大乘菩萨为利益无量众生,而披上发心之铠甲,发起无上菩提心,饶益无边有情,于短时间中即能积聚无可计量的资粮,以发心之方便法,即使于睡眠、放逸之时,功德也能相续增上,依此菩提心功德,得佛果也并非很难。”引用这个教证,意义很明显,佛陀亲口说了菩提心利益无有限量,此即上文所宣愿行菩提心利益之依据。
不要认为佛陀上述那番话是给别人说的,你们要认真思维:从表面上看,菩萨需在千万亿劫中修持各种善行,积累二种资粮,难度太大了,而实质上发了菩提心,千百万亿劫中要积的资粮,往往能在一刹那中圆满,而且福慧资粮任运滋生,即使放逸时也会增长,如同从成都到北京,路程遥远,要步行去,一般人会“谈虎色变”,但是坐飞机去,少时即能到达。
发起菩提心如同坐上飞机,漫长的积资过程变成旅游观光一般任运自在。不一定要天天闭关、布施头目脑髓等各种苦行,才能增长福慧资粮。没有发心的摄持,这些都不能算是殊胜修法。针对初业行人,必须重视发心,《华严经》中云:“所说种种众譬如,无有能及菩提心。以诸三世人中尊,皆从发心而得生。”这个教证,每个真正想修行的人一定要记住。
通过学习《入行论》,你们许多人愿意发菩提心,天天念诵发心仪轨,但内心深处是否真实生起了为利有情求证菩提之誓愿,请仔细观察自相续。作为一个学佛者,应作之事业即是成佛利益众生,为达到此目的,我们从现在起无论任何行仪,都要提醒自己:我是已经发了菩提心的人,不能退失誓愿。内心能不失此誓愿者,当继续稳固,没有发过誓愿者,利用这次机会,励力使自己发起菩提心。
癸二、(以理成立)分二:子一、愿心利益以理成立;子二、行心利益以理成立。
子一、(愿心利益以理成立):
若仅思疗愈,有情诸头疾,
具此饶益心,获福无穷尽。
况欲除有情,无量不安乐,
乃至欲成就,有情无量德。
就像过去有人仅仅想到:我要疗愈一切众生的头疾。因具此饶益众生之善心,他得到的福德便无穷无尽,更何况菩萨一心想解除有情无量不安乐,而且进一步去成就其无量功德!
颂中“疗愈头疾”出于印度一公案。以前有商主名亲友女,他祖上各辈皆因入海取宝而亡,后来他也准备继承祖业去大海取宝,他母亲极力劝阻,亲友女认为母亲的话不吉利,恼怒之下踢了母亲的头。他入大海后,堕入近边地狱,受到铁轮旋击脑汁迸飞之剧苦,此时他知道这是自己伤害母亲而招感的恶报,因而生起猛厉的后悔心,他想:轮回中像我一样打骂母亲的逆子定有不少,这种痛苦,他们怎么忍受呢?愿我一人承受他们的这种痛苦,让他们永不受这种恶报。就在这一刹那,他得到解脱,转生到三十三天。
公案中亲友女发起善心,所缘对象只是极少部分众生,时间只有一刹那,想除却的亦只是头痛之苦。以如是相对微小的善心,便得到了无量福德;更何况大乘行人发无上菩提心,所缘对象是所有众生,要除却的痛苦是三界轮回中一切生死苦难,要予以的是无上安乐之佛果,时间是尽轮回际,所得福报也就无法计算。
这是以理证成立愿菩提心利益无边,理证是一种逻辑推理方式:某人以有限的善心,得到如是大果报;大乘行人的愿菩提心,所缘无限,故可得无量果报。这一点本来有教证成立,但教证是佛智现量,凡夫人的分别念无法达到这种层次。因此用理证,以世俗名言思维方式去推理,亦能得出此结论。
有些人也许想:虽然佛经和论典上说菩提心有如是功德,但实际上怕是没有吧?他们这么想有什么理由呢?大概是他们不能现量见到吧。菩提心能得到无量功德,观待如来智慧前是清晰的现量;观待世俗凡夫分别心,是无法现见的。凡夫不能现见,不能成为不成立的依据,就如你肉眼看不到太空中黑洞,你的智商理解不了相对论,但你无法否认这些世间名言量一样。凡夫虽无法现量见到菩提心利益这种微细、奥妙的因果,但依上述理证也可得到结论:菩提心利益确是无限量!如果有人不承认,请举理由,没有任何原因,而又不承认这种观点,那是愚者的行为。
是父抑或母,谁具此心耶?
是仙或欲天,梵天有此耶?
谁具有这样的菩提心呢?父亲有吗?或是母亲有吗?仙人或欲界天有吗?难道梵天有吗?
菩提心愿在世间非常难得,有情未入大乘佛法,无法具此。以人趣众生来说,父亲、母亲对自己儿女非常慈愍,但他们会不会将这种善心扩及到每一个众生,生起为一切有情除苦予乐之愿心呢?除自己父母外,夫妻、姐妹、兄弟、亲戚朋友相互间很爱护、悲怜等,但他们是否具此愿心呢?也许父母亲人不懂道理,但那些有智有识、深明大义或有权威者,比如古代的仙人,他们精通世间各种学问,有极高智慧与神通,还有帝释天等,具大威势、大福德,亦具五通,他们对众生也有一定悲心,然后还有梵天王,他们依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而得位,应该说是很有慈悲心,然而他们是否有菩提心愿呢?
彼等为自利,尚且未梦及,
况为他有情,生此饶益心?
上述那些有情,即使是为求自我解脱,尚且未曾在梦中梦到过发起菩提心愿,更何况是为利益他人,生起饶益之愿心呢?
上面提出的问题,这里作了回答,他们没有愿菩提心。我们的父母,对自己非常慈爱,但是很可惜,他们不修学佛法,即使皈依佛门,绝大多数根本不懂菩提心,亦不懂菩提心功德,怎么可能生起此心呢?我们看《百业经》、《贤愚经》里经常提到仙人,他们很聪明,但不具足愿菩提心,然后帝释、梵天等世间怙主,亦不具足此心。这种成办一切有情殊胜安乐之饶益心,对他们来说,即使是想要得到无量福德智慧,受用无漏大乐的自利,在梦中也没有想到生起菩提心愿这个殊胜法门。
现在有许多人信奉佛教。他们之中有多少人发过这种愿心呢?汉地戒坛很多,传戒法会次数也不少,出家、在家学佛者都喜欢受菩萨戒,戒牒也非常精美。但是,如果问他们:菩萨戒根本学处是什么?如何取舍?……绝大多数回答是摇头,“为利有情愿成佛”,这个概念似乎一点也没听过。学佛流于形式上,是现在一大弊病,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去让他们明白形式上的事情并不很重要,菩萨戒本有无皆可,真正重要的是自心深处是否有菩提心,是否有真实“为利有情愿成佛”的意乐,若没有,你还是与一般世间人无有差别,不能算是大乘弟子。一个修行人发不起菩提心,虽然去受灌顶、闻法、修行,也唯是影像而已,更谈不上去利益众生。
法王如意宝在去年宣讲了《百业经》,我们当中大多数人对因果生起很大信心,在因果取舍方面有很大进步。今年讲习《入行论》,主要目的是让我们生起和稳固菩提心。大家每天闻思此论,背诵颂文,参加讲考,阅读有关菩提心的各种经论等,应依各种方便,全力以赴,未生菩提心者使之生起,已生者令稳固、增上,此是你们生生世世之大计,千万不要忽视。
或许有人暗地里想:“世俗菩提心是不了义之法吧,其利益无边,这种说法亦是不了义的,我只要修学真实究竟了义的法……”
注意:了义不了义不是你那样分别的,如果你说世俗菩提心是不了义法,那你吃饭是否是了义法呢?睡觉是否为了义行呢?这一切都不了义,都是虚幻,而你要真实的,就不必再吃饭、睡觉了……。若这些在未证悟之前是了义法,则此菩提心也是了义法。关于世俗菩提心,在印藏两地佛教史上,没有哪一位论师辩论过其是了义或不了义,为了防止一些似懂非懂人的这类毛病,这里先给他们打“预防针”。
他人为自利,尚且未能发,
珍贵此愿心,能生诚稀有!
哪怕是追求个人利益,一般人尚且生不起这种饶益心,如果有人能为利益一切有情而生起珍贵的愿菩提心,那真是稀有啊!
上面我们分析了种种具有悲悯心、智慧、神通、福报,甚至具有四无量心的有情,都没有生起愿菩提心,即使为利益自己亦未生起过这种愿心。而我们有法王如意宝的加持,寂…
《入菩萨行广释(上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