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完成。
《現觀莊嚴論》雲:“發心爲利他,求正等菩提。”闡明了菩提心不可缺少的兩方面:一爲以大悲緣利他之分,視一切輪回衆生如同慈母,而生報恩利益之心;二爲以智慧緣圓滿菩提分,爲了究竟利益衆生,唯有證得正等菩提,引導衆生得到究竟大樂。如是爲得度化衆生之力而發心證佛果爲願心,在此心基礎上趨入真實的學道爲行菩提心。行心中必須具備發心利他之誓願與求證菩提之行這兩條,方稱爲真正的行菩提心。
若相續中生起堅固的行菩提心,福德能任運增長,縱然在睡覺、放逸等時,福德亦會相繼滋生,無法限量如同虛空。下文將以教證理證成立。
這裏請諸位細心思維頌文含義,原文旨在說明行菩提心之利益,並非讓你發心後去睡覺、放逸度日。一切佛法的功德建立在自心上,只要自心與法相應,外表行爲已是第二位了。如同本論作者雖外顯“叁想者”之相,其內心境界、功德,並非一般人所能了解。但如果自心有放逸染汙,不可能與行菩提心相應。
壬叁、(教理成立)分二:癸一、以教成立;癸二、以理成立。
癸一、(以教成立):
爲信小乘者,妙臂問經中,
如來自宣說,其益極應理。
爲了讓小乘行者對大乘法生起信心,在《妙臂請問經》中,如來親口宣說:菩提心之利益無有限量,是極爲應理、無誤的。
上文宣說了願行菩提心的廣大利益,如果沒有依據,雖然人人皆知作者是位大成就者,但有些人不一定承認這種說法,所以緊接上文,引用《妙臂請問經》作教證。《妙臂請問經》是世尊爲了引導小乘弟子回小向大,也爲了一些怖畏菩薩行而退信心的弟子而說。小乘弟子對大乘空性法義很畏懼,而一些信心不堅定的弟子聽到入大乘後要于叁大阿僧祇劫積聚資糧,需要修持布施身體等諸多苦行,因而生起膽怯心理,于是妙臂菩薩于釋迦牟尼佛座前啓請,如來便宣言:“大乘菩薩爲利益無量衆生,而披上發心之铠甲,發起無上菩提心,饒益無邊有情,于短時間中即能積聚無可計量的資糧,以發心之方便法,即使于睡眠、放逸之時,功德也能相續增上,依此菩提心功德,得佛果也並非很難。”引用這個教證,意義很明顯,佛陀親口說了菩提心利益無有限量,此即上文所宣願行菩提心利益之依據。
不要認爲佛陀上述那番話是給別人說的,你們要認真思維:從表面上看,菩薩需在千萬億劫中修持各種善行,積累二種資糧,難度太大了,而實質上發了菩提心,千百萬億劫中要積的資糧,往往能在一刹那中圓滿,而且福慧資糧任運滋生,即使放逸時也會增長,如同從成都到北京,路程遙遠,要步行去,一般人會“談虎色變”,但是坐飛機去,少時即能到達。
發起菩提心如同坐上飛機,漫長的積資過程變成旅遊觀光一般任運自在。不一定要天天閉關、布施頭目腦髓等各種苦行,才能增長福慧資糧。沒有發心的攝持,這些都不能算是殊勝修法。針對初業行人,必須重視發心,《華嚴經》中雲:“所說種種衆譬如,無有能及菩提心。以諸叁世人中尊,皆從發心而得生。”這個教證,每個真正想修行的人一定要記住。
通過學習《入行論》,你們許多人願意發菩提心,天天念誦發心儀軌,但內心深處是否真實生起了爲利有情求證菩提之誓願,請仔細觀察自相續。作爲一個學佛者,應作之事業即是成佛利益衆生,爲達到此目的,我們從現在起無論任何行儀,都要提醒自己:我是已經發了菩提心的人,不能退失誓願。內心能不失此誓願者,當繼續穩固,沒有發過誓願者,利用這次機會,勵力使自己發起菩提心。
癸二、(以理成立)分二:子一、願心利益以理成立;子二、行心利益以理成立。
子一、(願心利益以理成立):
若僅思療愈,有情諸頭疾,
具此饒益心,獲福無窮盡。
況欲除有情,無量不安樂,
乃至欲成就,有情無量德。
就像過去有人僅僅想到:我要療愈一切衆生的頭疾。因具此饒益衆生之善心,他得到的福德便無窮無盡,更何況菩薩一心想解除有情無量不安樂,而且進一步去成就其無量功德!
頌中“療愈頭疾”出于印度一公案。以前有商主名親友女,他祖上各輩皆因入海取寶而亡,後來他也准備繼承祖業去大海取寶,他母親極力勸阻,親友女認爲母親的話不吉利,惱怒之下踢了母親的頭。他入大海後,墮入近邊地獄,受到鐵輪旋擊腦汁迸飛之劇苦,此時他知道這是自己傷害母親而招感的惡報,因而生起猛厲的後悔心,他想:輪回中像我一樣打罵母親的逆子定有不少,這種痛苦,他們怎麼忍受呢?願我一人承受他們的這種痛苦,讓他們永不受這種惡報。就在這一刹那,他得到解脫,轉生到叁十叁天。
公案中親友女發起善心,所緣對象只是極少部分衆生,時間只有一刹那,想除卻的亦只是頭痛之苦。以如是相對微小的善心,便得到了無量福德;更何況大乘行人發無上菩提心,所緣對象是所有衆生,要除卻的痛苦是叁界輪回中一切生死苦難,要予以的是無上安樂之佛果,時間是盡輪回際,所得福報也就無法計算。
這是以理證成立願菩提心利益無邊,理證是一種邏輯推理方式:某人以有限的善心,得到如是大果報;大乘行人的願菩提心,所緣無限,故可得無量果報。這一點本來有教證成立,但教證是佛智現量,凡夫人的分別念無法達到這種層次。因此用理證,以世俗名言思維方式去推理,亦能得出此結論。
有些人也許想:雖然佛經和論典上說菩提心有如是功德,但實際上怕是沒有吧?他們這麼想有什麼理由呢?大概是他們不能現量見到吧。菩提心能得到無量功德,觀待如來智慧前是清晰的現量;觀待世俗凡夫分別心,是無法現見的。凡夫不能現見,不能成爲不成立的依據,就如你肉眼看不到太空中黑洞,你的智商理解不了相對論,但你無法否認這些世間名言量一樣。凡夫雖無法現量見到菩提心利益這種微細、奧妙的因果,但依上述理證也可得到結論:菩提心利益確是無限量!如果有人不承認,請舉理由,沒有任何原因,而又不承認這種觀點,那是愚者的行爲。
是父抑或母,誰具此心耶?
是仙或欲天,梵天有此耶?
誰具有這樣的菩提心呢?父親有嗎?或是母親有嗎?仙人或欲界天有嗎?難道梵天有嗎?
菩提心願在世間非常難得,有情未入大乘佛法,無法具此。以人趣衆生來說,父親、母親對自己兒女非常慈愍,但他們會不會將這種善心擴及到每一個衆生,生起爲一切有情除苦予樂之願心呢?除自己父母外,夫妻、姐妹、兄弟、親戚朋友相互間很愛護、悲憐等,但他們是否具此願心呢?也許父母親人不懂道理,但那些有智有識、深明大義或有權威者,比如古代的仙人,他們精通世間各種學問,有極高智慧與神通,還有帝釋天等,具大威勢、大福德,亦具五通,他們對衆生也有一定悲心,然後還有梵天王,他們依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而得位,應該說是很有慈悲心,然而他們是否有菩提心願呢?
彼等爲自利,尚且未夢及,
況爲他有情,生此饒益心?
上述那些有情,即使是爲求自我解脫,尚且未曾在夢中夢到過發起菩提心願,更何況是爲利益他人,生起饒益之願心呢?
上面提出的問題,這裏作了回答,他們沒有願菩提心。我們的父母,對自己非常慈愛,但是很可惜,他們不修學佛法,即使皈依佛門,絕大多數根本不懂菩提心,亦不懂菩提心功德,怎麼可能生起此心呢?我們看《百業經》、《賢愚經》裏經常提到仙人,他們很聰明,但不具足願菩提心,然後帝釋、梵天等世間怙主,亦不具足此心。這種成辦一切有情殊勝安樂之饒益心,對他們來說,即使是想要得到無量福德智慧,受用無漏大樂的自利,在夢中也沒有想到生起菩提心願這個殊勝法門。
現在有許多人信奉佛教。他們之中有多少人發過這種願心呢?漢地戒壇很多,傳戒法會次數也不少,出家、在家學佛者都喜歡受菩薩戒,戒牒也非常精美。但是,如果問他們:菩薩戒根本學處是什麼?如何取舍?……絕大多數回答是搖頭,“爲利有情願成佛”,這個概念似乎一點也沒聽過。學佛流于形式上,是現在一大弊病,我們應該通過各種渠道去讓他們明白形式上的事情並不很重要,菩薩戒本有無皆可,真正重要的是自心深處是否有菩提心,是否有真實“爲利有情願成佛”的意樂,若沒有,你還是與一般世間人無有差別,不能算是大乘弟子。一個修行人發不起菩提心,雖然去受灌頂、聞法、修行,也唯是影像而已,更談不上去利益衆生。
法王如意寶在去年宣講了《百業經》,我們當中大多數人對因果生起很大信心,在因果取舍方面有很大進步。今年講習《入行論》,主要目的是讓我們生起和穩固菩提心。大家每天聞思此論,背誦頌文,參加講考,閱讀有關菩提心的各種經論等,應依各種方便,全力以赴,未生菩提心者使之生起,已生者令穩固、增上,此是你們生生世世之大計,千萬不要忽視。
或許有人暗地裏想:“世俗菩提心是不了義之法吧,其利益無邊,這種說法亦是不了義的,我只要修學真實究竟了義的法……”
注意:了義不了義不是你那樣分別的,如果你說世俗菩提心是不了義法,那你吃飯是否是了義法呢?睡覺是否爲了義行呢?這一切都不了義,都是虛幻,而你要真實的,就不必再吃飯、睡覺了……。若這些在未證悟之前是了義法,則此菩提心也是了義法。關于世俗菩提心,在印藏兩地佛教史上,沒有哪一位論師辯論過其是了義或不了義,爲了防止一些似懂非懂人的這類毛病,這裏先給他們打“預防針”。
他人爲自利,尚且未能發,
珍貴此願心,能生誠稀有!
哪怕是追求個人利益,一般人尚且生不起這種饒益心,如果有人能爲利益一切有情而生起珍貴的願菩提心,那真是稀有啊!
上面我們分析了種種具有悲憫心、智慧、神通、福報,甚至具有四無量心的有情,都沒有生起願菩提心,即使爲利益自己亦未生起過這種願心。而我們有法王如意寶的加持,寂…
《入菩薩行廣釋(上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