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天論師和曆代傳承上師的加持,現已生起如此珍貴之願心,就像每天念的發心儀軌偈中說:“今生吾獲福,善得此人身,複生佛家族,今成如來子,……猶如目盲人,廢聚獲至寶,生此菩提心,如是我何幸。”生起真實願心,便名爲佛子,以後各種功德能不斷增上,已發願心者應生起大歡喜!
雖然在末法時代,修法有很多違緣,但是我們有機緣遇到具德善知識,得到了攝受,能享受這樣的妙法甘露,生起這種無與倫比的珍貴菩提心,是不是極稀有呢!比一個窮人在垃圾中撿到摩尼寶更幸運。即使你能擁有叁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寶珠,也比不上菩提心之珍貴,有漏財寶只能讓你現世獲得有漏安樂,而願菩提心能讓你永世獲益!
珍貴菩提心,衆生安樂因,
除苦妙甘霖,其福何能量?
珍貴菩提心,是衆生安樂之源,滌除痛苦的勝妙甘露,它的廣大福德怎能度量呢?
衆生欲求暫時人天安樂或無上大樂佛果,最好的方法是修持菩提心,如同追求衣食財物,摩尼寶是最好的依處一般。願心一方面是諸有情暫時與究竟安樂之來源,另一方面,如同甘露能除衆生一切病苦,菩提心能遣除輪回衆生的八萬四千痛苦,依靠它能獲一切樂,除一切苦,此福德何人能計量呢?《勇施請問經》雲:“發菩提心之福德,假使令其有色相,盡虛空界皆充滿,猶複盈溢不能容。”虛空無際,誰也無法衡量,然而發心功德比虛空更廣大,那怎麼去測量呢?
龍樹菩薩于《菩提心釋》中也說:“一刹那發心,其福德如果有色像,虛空亦無法容納,佛陀也無法衡量。”修其它善法,比如去年你們修了十萬大禮拜,若沒有菩提心攝持,其福德佛陀肯定能衡量,但是一刹那發心的功德,龍樹菩薩說連佛陀也無法衡量。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教證,刹那的發心,應該是沒有多大困難,我們每天上課前,在一刹那中想:爲度化一切有情,現在我當認真聞法。這一刹那的發願,“其福何能量”!
子二、(行心利益以理成立):
僅思利衆生,福勝供諸佛,
何況勤精進,利樂諸有情。
僅僅是利益衆生的一個心念,所得福德即超勝以無數寶物供養諸佛;那麼菩薩精進利樂一切有情所得之福德,就更不用說了!
“僅思利衆生,福即勝供佛”,是說修行人僅僅思維利益諸有情,即發願菩提心,此功德亦遠遠超過以充滿大千世界的各種珍寶去供養諸佛之功德。在《叁昧王經》中雲:“日以滿千百萬俱胝刹土之七寶供養諸佛,然此功德亦不及大慈心功德。”經中所說“大慈心”指願菩提心,類似的教證在《大圓滿前行引導文》中也有。
我們每天用很多珍寶供養諸佛,所得功德當然是很大,不用說供養珍寶,即使供一朵花,一杯水,亦能獲無量功德,在《百業經》中可以見到很多類似公案。但這種功德,無法與願菩提心功德相比。《勇施請問經》中有這樣的教證:“何人恒沙劫,七寶供諸佛,其得無量福;何人敬合掌,志求無上道,彼德更勝前。”《大集經·無盡意菩薩品》中也列舉了叁種無上供養,其首便是發無上菩提心。發無上願心有如此功德,那麼將此願心化爲實際行動饒益衆生,修持六波羅蜜多,即爲行菩提心,所得功德亦比願心更加殊勝,更是無法計量。
在座諸位都發過願菩提心,功德很大,很了不起,但不能停留于這個層次上。比如說你發願要去朝禮金剛座,只是心裏想,不去行動,不可能達到目的。你們發願要利益衆生,就得勤聚福慧二種資糧,因而需要聞思教理、修習禅觀、講經說法、布施放生等等。特別是放生,在現在這個時代有重大意義,希望你們盡力爲之。
衆生欲除苦,反行痛苦因,
愚人雖求樂,毀樂如滅仇。
雖然衆生都想解除自己的痛苦,但爲惡習所迫反而去造諸惡業招致更多的痛苦;雖然都想求得快樂,卻因愚昧無知,將自己的樂因樂果當成怨仇一樣消滅。
避苦趨樂,不僅是人之常情,其它各道衆生也是如此。饑渴、冷熱、病痛、勞累……,你們見過哪個有情不逃避這些呢?尤其是人道衆生,窮思竭慮地追求生存、安全、愛、尊敬等等種種安樂,而盡力避免死亡、傷害、貧窮等一切不悅意之事。可是衆生由于無明愚癡所蒙蔽,在無始輪回中養成了深厚的惡習,想除苦,卻去製造更大更多的痛苦之源。比如說:有人欲擺脫自己貧窮之苦,但他不懂因果規律,不知貧苦是自己前世悭吝、不肯布施等惡業所招致,反而不擇手段,以種種惡行去積聚財産,以此感召後世更大的惡果。龍樹菩薩在《親友書》中將此比喻成患癞病者的行爲,這些病人爲避免癞蟲叮咬之苦,靠近火邊,使癞蟲暫停活動,但離開火邊後,癞蟲便更加活躍,使病人更加痛苦。愚昧無知,不明因果規律之衆生,本來都渴望享受安樂:如財富圓滿、長壽健康、大威勢等等,因不明因果事理,反而“緣木求魚”,以非法手段去求取這一切,如通過殺生、搶奪、欺騙等惡行獲得財富、權力等。現代人所謂改善人類處境的努力,只要稍作觀察、思考,大都是違背因果規律的愚昧之舉,將會導致人類墮入更深的無明黑暗中。
這一頌活生生地寫出了世人困于輪回火坑,越陷越深,欲出無力之慘狀;也一針見血地道出了他們多苦乏樂之因:愚昧無知,不明因果而去造惡業、毀滅安樂之源,使自己痛苦增多增深。對這些衆生來說,安樂是多麼難得,痛苦如此難忍且接連不斷,無明愚癡的黑暗使他們幾乎永無解脫之機!
于諸乏樂者,多苦諸衆生,
足以衆安樂,斷彼一切苦。
更複盡其癡,甯有等此善!
安得似此友!豈有如此福!
對那些缺乏安樂,充滿苦難之衆生,行菩提心能給他們無量安樂,斷除一切痛苦,更能除盡他們無明癡暗,哪有與這行心相等之善法呢?哪裏還有善知識能像行菩提心一樣幫助他們呢?哪裏再有比此心(徹斷衆生多苦乏樂之根因——無明愚癡)更廣大之福德呢?
叁界衆生是如此痛苦不堪,而又無力自救,作爲大乘佛子,發過誓言要救度他們。當然,要將誓言去實施,需要依靠一些方便法。要成辦使一切衆生得到安樂的事業,必須要有大慈心;衆生的痛苦,必須要有大悲心才能遣除;衆生爲無明愚癡所蒙蔽,要用大智慧光明去照亮。大慈大悲大智慧同時具足的方便法門便是菩提心,這一點我想你們聽聞過基礎教理的人都明白,大慈大悲等四無量心是發菩提心之加行修法,大智慧是行菩提心學處中的般若波羅蜜。
本師釋迦牟尼佛爲了解救輪回衆生,宣說了衆多法門,這些法門只有在菩提心攝持下,才能成爲救度衆生之方便法,故說要解救苦難衆生,“甯有等此善”——哪裏還有比得上菩提心的善法呢?世間善知識威力可能因緣分不足而不能利益你,而菩提心能無偏使任何一個有情離苦得樂,除此之外,“安得似此友”呢?菩提心不但能斷除現行痛苦,增上種種安樂,最重要的是能徹底斷除衆生之苦因,讓衆生獲得無上安樂之源,在整個世間哪裏還有比這更廣大的福德呢?
正是因菩提心在二利事業上有超勝一切法的功德,菩薩在修行此心時,無數劫中都堅持不懈。彌勒菩薩在《經觀莊嚴論》中說:“菩薩利他行願之迫切,凡夫利己心願亦難及。”凡夫爲了自我解脫輪回,尚是懶懶散散,有的甚至是自甘墮落,放棄一切善法修行,可菩薩爲了利益衆生而修持菩提心,無數劫中越來越堅強!
也許有人想:“菩提心有這麼大功德,可能不是我們凡夫人的境界,得地菩薩以上才能真正發起行心與願心吧?”這種想法大錯特錯,本論作者在《學集論》中對此有詳細辯論,很明了地說明了願行菩提心,凡夫也能發起。在《除蓋障菩薩請問經》中說凡夫可受持菩薩戒,而守菩薩戒是發菩提心的一種方便,能發起菩提心方能得到菩薩戒。凡夫人也能發起菩提心,這一點你們去翻閱經論,可得到許多教證。
在此有必要再叁強調,菩提心是入大乘法之基礎。未發菩提心,無論你修任何法,如觀本尊、修氣脈明點等都不能算是大乘法,如果你去受大乘比丘戒,也得不到戒體。你們有些人覺得《入行論》不重要,不是實修的法門,只是“哲理佛法”。這是無比的大邪見,《入行論》是真正大乘佛法實修大儀軌,若此非實修法,豈有其余實修法耶!
辛叁、(具發心之功德):
若人酬恩施,尚且應稱贊,
何況未受托,菩薩自樂爲。
如果有人能知恩報恩,世人尚且應去稱贊,更何況不待勸請而自願利益衆生的菩薩呢!
一般人生活在這個世間,總會遇到各種困難,此時其他人設法幫助他,如布施錢財、人力、物力等等,使其平安度過困難和危機,對被救者來說,這些幫助者肯定對他有一定的恩德。如果他能知道這一點,而且去酬謝幫助者,一般世間人都會贊歎說:這個人不是忘恩負義之人,能夠知恩報恩,很了不起啊……。麥彭仁波切在《二規教言論》中說:“何人知恩且報恩,深信因果無倒行,人亦設法饒益彼,諸天利之何需說。”漢地有不少因果故事方面的書籍,也說鬼神欽重和保護知恩報恩的人。在人世間,能知恩報恩,確實值得贊歎。
針對一個大乘弟子,並未受任何人托付、勸請:你去利益某某人、去度化某某人……。但因他無始以來之善願和善根成熟,見到衆生在輪回中受各種痛苦煎熬,自然地生起猛烈大悲心。爲此悲心所轉,菩薩全心全力、以自己的一切去利益他人,這種行爲並不是爲了自己得到善果,也不是去償還他人之恩德。《佛子行》中也如是說:“獲得菩提身尚舍,何況一切身外物,故不圖報異熟果,慷慨布施佛子行。”菩薩利益衆生的心願十分迫切、清淨,甚至爲衆生而舍棄自己,而且在利衆過程中會受到許多傷害,如同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持菩提心時,被提婆達多傷害過多少次,但是菩薩不但不會因此而放棄饒益行,反而更增上了大悲心。此中利益他人的精神與世人報恩思想相比,不知要高出多少。世間對知恩報恩者尚且歌功頌德,對菩薩利衆行爲,理應更加贊歎,而且應該恭敬頂禮、供養,即使這樣,…
《入菩薩行廣釋(上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