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天论师和历代传承上师的加持,现已生起如此珍贵之愿心,就像每天念的发心仪轨偈中说:“今生吾获福,善得此人身,复生佛家族,今成如来子,……犹如目盲人,废聚获至宝,生此菩提心,如是我何幸。”生起真实愿心,便名为佛子,以后各种功德能不断增上,已发愿心者应生起大欢喜!
虽然在末法时代,修法有很多违缘,但是我们有机缘遇到具德善知识,得到了摄受,能享受这样的妙法甘露,生起这种无与伦比的珍贵菩提心,是不是极稀有呢!比一个穷人在垃圾中捡到摩尼宝更幸运。即使你能拥有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宝珠,也比不上菩提心之珍贵,有漏财宝只能让你现世获得有漏安乐,而愿菩提心能让你永世获益!
珍贵菩提心,众生安乐因,
除苦妙甘霖,其福何能量?
珍贵菩提心,是众生安乐之源,涤除痛苦的胜妙甘露,它的广大福德怎能度量呢?
众生欲求暂时人天安乐或无上大乐佛果,最好的方法是修持菩提心,如同追求衣食财物,摩尼宝是最好的依处一般。愿心一方面是诸有情暂时与究竟安乐之来源,另一方面,如同甘露能除众生一切病苦,菩提心能遣除轮回众生的八万四千痛苦,依靠它能获一切乐,除一切苦,此福德何人能计量呢?《勇施请问经》云:“发菩提心之福德,假使令其有色相,尽虚空界皆充满,犹复盈溢不能容。”虚空无际,谁也无法衡量,然而发心功德比虚空更广大,那怎么去测量呢?
龙树菩萨于《菩提心释》中也说:“一刹那发心,其福德如果有色像,虚空亦无法容纳,佛陀也无法衡量。”修其它善法,比如去年你们修了十万大礼拜,若没有菩提心摄持,其福德佛陀肯定能衡量,但是一刹那发心的功德,龙树菩萨说连佛陀也无法衡量。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教证,刹那的发心,应该是没有多大困难,我们每天上课前,在一刹那中想:为度化一切有情,现在我当认真闻法。这一刹那的发愿,“其福何能量”!
子二、(行心利益以理成立):
仅思利众生,福胜供诸佛,
何况勤精进,利乐诸有情。
仅仅是利益众生的一个心念,所得福德即超胜以无数宝物供养诸佛;那么菩萨精进利乐一切有情所得之福德,就更不用说了!
“仅思利众生,福即胜供佛”,是说修行人仅仅思维利益诸有情,即发愿菩提心,此功德亦远远超过以充满大千世界的各种珍宝去供养诸佛之功德。在《三昧王经》中云:“日以满千百万俱胝刹土之七宝供养诸佛,然此功德亦不及大慈心功德。”经中所说“大慈心”指愿菩提心,类似的教证在《大圆满前行引导文》中也有。
我们每天用很多珍宝供养诸佛,所得功德当然是很大,不用说供养珍宝,即使供一朵花,一杯水,亦能获无量功德,在《百业经》中可以见到很多类似公案。但这种功德,无法与愿菩提心功德相比。《勇施请问经》中有这样的教证:“何人恒沙劫,七宝供诸佛,其得无量福;何人敬合掌,志求无上道,彼德更胜前。”《大集经·无尽意菩萨品》中也列举了三种无上供养,其首便是发无上菩提心。发无上愿心有如此功德,那么将此愿心化为实际行动饶益众生,修持六波罗蜜多,即为行菩提心,所得功德亦比愿心更加殊胜,更是无法计量。
在座诸位都发过愿菩提心,功德很大,很了不起,但不能停留于这个层次上。比如说你发愿要去朝礼金刚座,只是心里想,不去行动,不可能达到目的。你们发愿要利益众生,就得勤聚福慧二种资粮,因而需要闻思教理、修习禅观、讲经说法、布施放生等等。特别是放生,在现在这个时代有重大意义,希望你们尽力为之。
众生欲除苦,反行痛苦因,
愚人虽求乐,毁乐如灭仇。
虽然众生都想解除自己的痛苦,但为恶习所迫反而去造诸恶业招致更多的痛苦;虽然都想求得快乐,却因愚昧无知,将自己的乐因乐果当成怨仇一样消灭。
避苦趋乐,不仅是人之常情,其它各道众生也是如此。饥渴、冷热、病痛、劳累……,你们见过哪个有情不逃避这些呢?尤其是人道众生,穷思竭虑地追求生存、安全、爱、尊敬等等种种安乐,而尽力避免死亡、伤害、贫穷等一切不悦意之事。可是众生由于无明愚痴所蒙蔽,在无始轮回中养成了深厚的恶习,想除苦,却去制造更大更多的痛苦之源。比如说:有人欲摆脱自己贫穷之苦,但他不懂因果规律,不知贫苦是自己前世悭吝、不肯布施等恶业所招致,反而不择手段,以种种恶行去积聚财产,以此感召后世更大的恶果。龙树菩萨在《亲友书》中将此比喻成患癞病者的行为,这些病人为避免癞虫叮咬之苦,靠近火边,使癞虫暂停活动,但离开火边后,癞虫便更加活跃,使病人更加痛苦。愚昧无知,不明因果规律之众生,本来都渴望享受安乐:如财富圆满、长寿健康、大威势等等,因不明因果事理,反而“缘木求鱼”,以非法手段去求取这一切,如通过杀生、抢夺、欺骗等恶行获得财富、权力等。现代人所谓改善人类处境的努力,只要稍作观察、思考,大都是违背因果规律的愚昧之举,将会导致人类堕入更深的无明黑暗中。
这一颂活生生地写出了世人困于轮回火坑,越陷越深,欲出无力之惨状;也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他们多苦乏乐之因:愚昧无知,不明因果而去造恶业、毁灭安乐之源,使自己痛苦增多增深。对这些众生来说,安乐是多么难得,痛苦如此难忍且接连不断,无明愚痴的黑暗使他们几乎永无解脱之机!
于诸乏乐者,多苦诸众生,
足以众安乐,断彼一切苦。
更复尽其痴,宁有等此善!
安得似此友!岂有如此福!
对那些缺乏安乐,充满苦难之众生,行菩提心能给他们无量安乐,断除一切痛苦,更能除尽他们无明痴暗,哪有与这行心相等之善法呢?哪里还有善知识能像行菩提心一样帮助他们呢?哪里再有比此心(彻断众生多苦乏乐之根因——无明愚痴)更广大之福德呢?
三界众生是如此痛苦不堪,而又无力自救,作为大乘佛子,发过誓言要救度他们。当然,要将誓言去实施,需要依靠一些方便法。要成办使一切众生得到安乐的事业,必须要有大慈心;众生的痛苦,必须要有大悲心才能遣除;众生为无明愚痴所蒙蔽,要用大智慧光明去照亮。大慈大悲大智慧同时具足的方便法门便是菩提心,这一点我想你们听闻过基础教理的人都明白,大慈大悲等四无量心是发菩提心之加行修法,大智慧是行菩提心学处中的般若波罗蜜。
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了解救轮回众生,宣说了众多法门,这些法门只有在菩提心摄持下,才能成为救度众生之方便法,故说要解救苦难众生,“宁有等此善”——哪里还有比得上菩提心的善法呢?世间善知识威力可能因缘分不足而不能利益你,而菩提心能无偏使任何一个有情离苦得乐,除此之外,“安得似此友”呢?菩提心不但能断除现行痛苦,增上种种安乐,最重要的是能彻底断除众生之苦因,让众生获得无上安乐之源,在整个世间哪里还有比这更广大的福德呢?
正是因菩提心在二利事业上有超胜一切法的功德,菩萨在修行此心时,无数劫中都坚持不懈。弥勒菩萨在《经观庄严论》中说:“菩萨利他行愿之迫切,凡夫利己心愿亦难及。”凡夫为了自我解脱轮回,尚是懒懒散散,有的甚至是自甘堕落,放弃一切善法修行,可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而修持菩提心,无数劫中越来越坚强!
也许有人想:“菩提心有这么大功德,可能不是我们凡夫人的境界,得地菩萨以上才能真正发起行心与愿心吧?”这种想法大错特错,本论作者在《学集论》中对此有详细辩论,很明了地说明了愿行菩提心,凡夫也能发起。在《除盖障菩萨请问经》中说凡夫可受持菩萨戒,而守菩萨戒是发菩提心的一种方便,能发起菩提心方能得到菩萨戒。凡夫人也能发起菩提心,这一点你们去翻阅经论,可得到许多教证。
在此有必要再三强调,菩提心是入大乘法之基础。未发菩提心,无论你修任何法,如观本尊、修气脉明点等都不能算是大乘法,如果你去受大乘比丘戒,也得不到戒体。你们有些人觉得《入行论》不重要,不是实修的法门,只是“哲理佛法”。这是无比的大邪见,《入行论》是真正大乘佛法实修大仪轨,若此非实修法,岂有其余实修法耶!
辛三、(具发心之功德):
若人酬恩施,尚且应称赞,
何况未受托,菩萨自乐为。
如果有人能知恩报恩,世人尚且应去称赞,更何况不待劝请而自愿利益众生的菩萨呢!
一般人生活在这个世间,总会遇到各种困难,此时其他人设法帮助他,如布施钱财、人力、物力等等,使其平安度过困难和危机,对被救者来说,这些帮助者肯定对他有一定的恩德。如果他能知道这一点,而且去酬谢帮助者,一般世间人都会赞叹说:这个人不是忘恩负义之人,能够知恩报恩,很了不起啊……。麦彭仁波切在《二规教言论》中说:“何人知恩且报恩,深信因果无倒行,人亦设法饶益彼,诸天利之何需说。”汉地有不少因果故事方面的书籍,也说鬼神钦重和保护知恩报恩的人。在人世间,能知恩报恩,确实值得赞叹。
针对一个大乘弟子,并未受任何人托付、劝请:你去利益某某人、去度化某某人……。但因他无始以来之善愿和善根成熟,见到众生在轮回中受各种痛苦煎熬,自然地生起猛烈大悲心。为此悲心所转,菩萨全心全力、以自己的一切去利益他人,这种行为并不是为了自己得到善果,也不是去偿还他人之恩德。《佛子行》中也如是说:“获得菩提身尚舍,何况一切身外物,故不图报异熟果,慷慨布施佛子行。”菩萨利益众生的心愿十分迫切、清净,甚至为众生而舍弃自己,而且在利众过程中会受到许多伤害,如同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持菩提心时,被提婆达多伤害过多少次,但是菩萨不但不会因此而放弃饶益行,反而更增上了大悲心。此中利益他人的精神与世人报恩思想相比,不知要高出多少。世间对知恩报恩者尚且歌功颂德,对菩萨利众行为,理应更加赞叹,而且应该恭敬顶礼、供养,即使这样,…
《入菩萨行广释(上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