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入菩萨行广释(上册)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也不足以表达对菩萨的恭敬。

  观察自己周围的道友,从言谈举止可以看出一些人是真实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佛子,值得自己去恭敬、随喜。现在佛教界亦有许多高僧大德,为了利益他人,牺牲了自己的一切,像这样的大德前,我们凭什么不去恭敬顶礼由衷地称赞呢!

  偶备微劣食,嗟施少众生,

  令得半日饱,人敬为善士。

  何况恒施与,无边有情众,

  善逝无上乐,满彼一切愿。

  有些人偶尔用数量很少而且口味不好的食物,以轻蔑态度施给少数众生,使他们得到半天饱足,仅是这样,世人恭敬地称他为“善士”。何况菩萨尽轮回中以种种布施满足众生一切善愿,而且进一步去引导他们得到圆满正觉的无上安乐呢!

  一般世间凡夫的布施善行,我们都亲眼见过,或亲身体验过。这种布施,从时间上看:只是“偶备”,并非长时间的布施;从所施物上分析:是“微劣食”,比如自己吃剩的残食,或一些过期食品,味道也不怎么好;从布施的态度来说:自己高高在上,“嗟施”——轻蔑地对待受施者;所施对境:只是“少众生”,比如三两个乞丐,一部分受灾者等等,给他们半碗饭,一两元钱,让其得到的只是“半日饱”。就像昨天,有几个乞丐来学院,我们有人给他们一些食品、衣服、零钱,这些有限的布施只能让他们度过一段时光,仅仅是这样,人们还是会赞叹:好人,真有同情心……。还有你们很多人星期天去色达县城,县城里小乞丐们就非常高兴,你们很慈悲给他们钱、衣服、食品,虽然不是很多,县城的人都很称赞:哎呀!你们如何如何有同情心等等。

  而菩萨对众生不是如此,不像我们一些人只给一点点衣食财物。菩萨的发心非常广大,菩萨利益众生的时间是“恒”,从他初发心至轮回不空之际,无有更变;对境是“无边有情众”,可以说是法界一切含识;所施的是“善逝无上乐,满彼一切愿”,即暂时一切财物受用,究竟的成佛安乐;在偈词中没有明说菩萨布施众生的态度,在《入中论》中云:“且如佛子闻求施,思维彼声所生乐,圣者入灭无彼乐,何况菩萨施一切。”菩萨以一种非常恭敬、欣乐态度去满足众生愿望。从时间、对境、所施物及布施态度上相比较,菩萨的布施是无上布施,是世间人偶尔布施之举所无法比拟的。佛在《般若摄颂》中说:“除损害众生之物,菩萨无有不施者。”《经观庄严论》中也云:“发大乘菩提心者,身体受用皆愿施与众生,饶益之时也毫无傲慢……”

  我们凡夫人连布施一般财物也很困难,但菩萨之布施如此广大无边,如何赞叹也无法表达发菩提心者这种功德。

  博施诸佛子,若人生恶心,

  佛言彼堕狱,长如心数劫。

  广大布施利济众生之菩萨,如果有人对他生起恶心,佛说这种人一定会堕在地狱中,他所生恶心有多少个刹那,在地狱中就要受多少劫恶报。

  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佛子,对造恶业者来说是非常严厉的对境。如果有人在这种对境前,生起邪恶念头,轻毁损恼,将会招感极为严重的恶果。佛在《最极寂静神变经》中说:“妙吉祥,若菩萨于菩萨所,发起嗔心,发起慢心,起时即彼自言我当经劫住于地狱。”并言:“如金刚宝,唯有金刚宝能毁,发心菩萨对他菩萨生嗔,方能使其堕入地狱。”即使是一个已发心佛子对另一菩萨生嗔心,尚要感受经劫住地狱之果报,更何况一般凡夫对他生恶心呢?

  关于这个受果报时间,颂词中说:“长如心数劫”。一个刹那为一弹指的六十四分之一,生一个恶念时,大约有多少个刹那呢?生多少个刹那恶心,便要堕多少个大劫的地狱。《信力入印法门经》中云:“妙吉祥,……假使有人于阎浮提一切有情而悉杀害,加复侵夺一切所有;若复有人随于一菩萨所而生诽谤,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祇数。”诸位思维一下,一个极其暴戾的人,将世界上所有的人全部杀死,并且要侵夺他们所有的财产,那他这种行为招感之业报无疑极为严重,但是另一个人对一个大乘菩萨生了恶心,进行诽谤,这种恶业果报已经远远超过了前人,我想你们谁也不愿受这种恶报吧!

  常听到有些人说:“我很不愿意接触某人,甚至一刹那也不想看到他。”希望你们观察自己的相续,这种恶心的果报,难道你不怕?你敢肯定生恶心的对象没有发菩提心?在《信力入印法门经》里还有一个比喻:“假使有人于十方世界诸有情所悉生忿恚,若复有人于菩萨所生悔恚已,舍而背之不乐瞻视,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祇数。”另有一喻说:“假使有人于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所,皆以刀杖而打斫之,若复有人于菩萨所起欺慢心,而生忿恚及怀损恼,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祇数。”此类教证不再列举了,诸位当三思!

  今天在座听法者,都是入过密乘的行人,因此也略言轻毁损恼大乘密法上师之过患。《时轮金刚本续》中说:“密乘弟子对金刚上师生多少刹那之恶心,必定会堕多少个大劫无间地狱。”以前为你们讲《事师五十颂》时,其中也有许多教证:“既为弟子若轻毁,即名轻毁一切佛……,从此堕入那落迦。”请诸位注意,对菩萨生恶心之果报已是无法言喻,对金刚上师生恶心之果报更要超过一层,不用说生恶心,哪怕仅是违背上师教言,他在千百万劫中以最大的精进来修持,也只能得到堕地狱的果。

  觉囊派大德多罗那他所著《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传记》中,有一个很能让大家入耳不忘的故事。有一位上师教导他一名在家弟子,让他放下一切去修行,不要积聚财产,而他的弟子认为:可能是我太富裕了,因此上师不高兴。于是没有遵照教言去做。过后不久,上师又劝诫:“弟子啊,放下你的财产吧,不要贪恋世间享受,修行人应在山洞里过日子。”弟子听后生了邪见:上师对我越来越富生了嫉妒心。这样也就没有理会上师的良言。一段时间后,此人反省到自己的错误,于是放弃世间一切,到寂静处专致修持本尊,过了很多年也没有得到一点感应。有一次他终于梦见了一位天尊,天尊告诉他:因你曾违背上师教言之缘故,这种修持不会成就。他就祈问天尊:我现在该怎么办,用什么办法才能忏悔这种罪过呢?天尊告诉他:你把手脚全部砍断,方可忏悔此罪。此人依教奉行,自断手脚励力忏悔,继续苦修了很长时间,终于在临终时亲见本尊,但在即生未得到究竟成就。还有那若巴大师的公案,诸位都很熟悉:他的上师帝洛巴在那若巴与外道辩论时显现在空中说:“弟子啊,我原来嘱咐过你不要与人辩论。现在你没有得究竟成就的机会了。”那若巴就没有在现生得到最殊胜的成就。听完了这两个公案,诸位有何感想呢?

  如果对菩萨生一刹那嗔恨心,有如是的果报,反过来,如果对菩萨生起信心,有什么样的功德呢?

  若人生净信,得果较前胜,

  佛子虽逢难,善增罪不生。

  如果有人对菩萨生起清净的信心,所得善报之长久广大程度远胜前者;菩萨行善时虽会遭遇多种障难,但是不仅不生罪过,反而因此增长善行。

 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,很可能遇到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,而且对他生起清净的信心。一般来说,这种净信是一种清净的欢喜心,并不需要很多理由才生起,就像你们有些人初次见到法王如意宝时,从内心生起欢喜,究其原因,也说不清。这种欢喜心,在即生中能得到善报,亦能在无数劫中享受因此而感的善果。在《趋入定不定手印经》中说:“妙吉祥,假使有人于十方一切世界一切有情悉挑其目至满一劫;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于彼如上诸有情所起慈愍心,悉使其目平复如初,至满一劫;妙吉祥,若复有人,于信解大乘菩萨所发清净心,暂一观视者,如是福蕴倍胜于前阿僧祇数。”还有比喻若人将关在铁狱中的十方众生释放,又使他们得到转轮王、梵天地位,其功德不可思议;若人对菩萨生净信心或赞叹,其功德远超前者无量倍(大正藏第32册P54页下)。这类教证,不胜枚举,都明示了对大乘菩萨生净信的福德无有边际。

  前面我们讲了对菩萨生嗔恨之过患,许多人听后胆战心惊:完了完了,我经常对他人生恶心,这可怎么办呢?诚然,对一个凡夫来说,时时刻刻保持清净心,这是很困难的事情,有些人经常有一些想法,也是在所难免;但是,观察自相续,我们时常能对上师、道友生起净信,而且生净信较生恶心多。按此颂所言,生净信的功德能胜伏生恶心的罪业,这样你们不会陷入绝望之境,而能积累起大资粮。

  有些人认为这里所说的对境是得地以上菩萨,而非凡夫菩萨。这毫无根据。此论中所言菩萨大都是凡夫菩萨,即已发愿行菩提心,并且尚未退转此心的凡夫,在《学集论》中作者对此作过很清楚的说明。今天在座闻法者,在我看来全都是菩萨,最低也是这种凡夫菩萨,当然也可能有登地以上的佛子。你们相互之间亦应生起净信,诸大德有教言说:“谁是佛菩萨,尤其谁是凡夫菩萨,我们无法通晓,因此对任何众生皆应生清净心,观为佛菩萨。”《迦叶请问经》亦云:“观一切众生作本师想。”作为一个修行人,无论何时、何地,应当把所有众生作为佛菩萨观待,自己当处于卑下处,不观察他人过失,而应细察自心,尽量以清净心观待一切,这样可避免造恶业。

  一般凡夫有一种通病:别人的过失纤毫都能观察到,而自己过失大如山也不知道。诸位在修行中不可让这种病发作,否则极有可能让你对圣者造罪,因为在我们身边,有佛菩萨的种种化现。《华严经》中说:“善逝幻变即无量,为调伏一切有情众,现示彼色形色等。”经中善财童子参访的善知识有外道、屠夫等多种形象,比如观音菩萨有三十三种应化(《法华经——观音菩萨普门品》言三十二种化身),其中包括将军、鬼王等,以凡夫的眼光去看,显然不是那么清净如法。外境的一切有情不论显现上如法不如法,你以净信心观待,不但能避免造业,而且能种下无量善根,积累起广大资粮。

  “佛子虽逢难,善增罪不生”,这点我们在经典和传记中可以看到,现…

《入菩萨行广释(上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