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入菩薩行廣釋(上冊)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也不足以表達對菩薩的恭敬。

  觀察自己周圍的道友,從言談舉止可以看出一些人是真實發了菩提心的大乘佛子,值得自己去恭敬、隨喜。現在佛教界亦有許多高僧大德,爲了利益他人,犧牲了自己的一切,像這樣的大德前,我們憑什麼不去恭敬頂禮由衷地稱贊呢!

  偶備微劣食,嗟施少衆生,

  令得半日飽,人敬爲善士。

  何況恒施與,無邊有情衆,

  善逝無上樂,滿彼一切願。

  有些人偶爾用數量很少而且口味不好的食物,以輕蔑態度施給少數衆生,使他們得到半天飽足,僅是這樣,世人恭敬地稱他爲“善士”。何況菩薩盡輪回中以種種布施滿足衆生一切善願,而且進一步去引導他們得到圓滿正覺的無上安樂呢!

  一般世間凡夫的布施善行,我們都親眼見過,或親身體驗過。這種布施,從時間上看:只是“偶備”,並非長時間的布施;從所施物上分析:是“微劣食”,比如自己吃剩的殘食,或一些過期食品,味道也不怎麼好;從布施的態度來說:自己高高在上,“嗟施”——輕蔑地對待受施者;所施對境:只是“少衆生”,比如叁兩個乞丐,一部分受災者等等,給他們半碗飯,一兩元錢,讓其得到的只是“半日飽”。就像昨天,有幾個乞丐來學院,我們有人給他們一些食品、衣服、零錢,這些有限的布施只能讓他們度過一段時光,僅僅是這樣,人們還是會贊歎:好人,真有同情心……。還有你們很多人星期天去色達縣城,縣城裏小乞丐們就非常高興,你們很慈悲給他們錢、衣服、食品,雖然不是很多,縣城的人都很稱贊:哎呀!你們如何如何有同情心等等。

  而菩薩對衆生不是如此,不像我們一些人只給一點點衣食財物。菩薩的發心非常廣大,菩薩利益衆生的時間是“恒”,從他初發心至輪回不空之際,無有更變;對境是“無邊有情衆”,可以說是法界一切含識;所施的是“善逝無上樂,滿彼一切願”,即暫時一切財物受用,究竟的成佛安樂;在偈詞中沒有明說菩薩布施衆生的態度,在《入中論》中雲:“且如佛子聞求施,思維彼聲所生樂,聖者入滅無彼樂,何況菩薩施一切。”菩薩以一種非常恭敬、欣樂態度去滿足衆生願望。從時間、對境、所施物及布施態度上相比較,菩薩的布施是無上布施,是世間人偶爾布施之舉所無法比擬的。佛在《般若攝頌》中說:“除損害衆生之物,菩薩無有不施者。”《經觀莊嚴論》中也雲:“發大乘菩提心者,身體受用皆願施與衆生,饒益之時也毫無傲慢……”

  我們凡夫人連布施一般財物也很困難,但菩薩之布施如此廣大無邊,如何贊歎也無法表達發菩提心者這種功德。

  博施諸佛子,若人生惡心,

  佛言彼墮獄,長如心數劫。

  廣大布施利濟衆生之菩薩,如果有人對他生起惡心,佛說這種人一定會墮在地獄中,他所生惡心有多少個刹那,在地獄中就要受多少劫惡報。

  發了菩提心的大乘佛子,對造惡業者來說是非常嚴厲的對境。如果有人在這種對境前,生起邪惡念頭,輕毀損惱,將會招感極爲嚴重的惡果。佛在《最極寂靜神變經》中說:“妙吉祥,若菩薩于菩薩所,發起嗔心,發起慢心,起時即彼自言我當經劫住于地獄。”並言:“如金剛寶,唯有金剛寶能毀,發心菩薩對他菩薩生嗔,方能使其墮入地獄。”即使是一個已發心佛子對另一菩薩生嗔心,尚要感受經劫住地獄之果報,更何況一般凡夫對他生惡心呢?

  關于這個受果報時間,頌詞中說:“長如心數劫”。一個刹那爲一彈指的六十四分之一,生一個惡念時,大約有多少個刹那呢?生多少個刹那惡心,便要墮多少個大劫的地獄。《信力入印法門經》中雲:“妙吉祥,……假使有人于閻浮提一切有情而悉殺害,加複侵奪一切所有;若複有人隨于一菩薩所而生誹謗,如是之罪倍勝于前阿僧祇數。”諸位思維一下,一個極其暴戾的人,將世界上所有的人全部殺死,並且要侵奪他們所有的財産,那他這種行爲招感之業報無疑極爲嚴重,但是另一個人對一個大乘菩薩生了惡心,進行誹謗,這種惡業果報已經遠遠超過了前人,我想你們誰也不願受這種惡報吧!

  常聽到有些人說:“我很不願意接觸某人,甚至一刹那也不想看到他。”希望你們觀察自己的相續,這種惡心的果報,難道你不怕?你敢肯定生惡心的對象沒有發菩提心?在《信力入印法門經》裏還有一個比喻:“假使有人于十方世界諸有情所悉生忿恚,若複有人于菩薩所生悔恚已,舍而背之不樂瞻視,如是之罪倍勝于前阿僧祇數。”另有一喻說:“假使有人于叁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所,皆以刀杖而打斫之,若複有人于菩薩所起欺慢心,而生忿恚及懷損惱,如是之罪倍勝于前阿僧祇數。”此類教證不再列舉了,諸位當叁思!

  今天在座聽法者,都是入過密乘的行人,因此也略言輕毀損惱大乘密法上師之過患。《時輪金剛本續》中說:“密乘弟子對金剛上師生多少刹那之惡心,必定會墮多少個大劫無間地獄。”以前爲你們講《事師五十頌》時,其中也有許多教證:“既爲弟子若輕毀,即名輕毀一切佛……,從此墮入那落迦。”請諸位注意,對菩薩生惡心之果報已是無法言喻,對金剛上師生惡心之果報更要超過一層,不用說生惡心,哪怕僅是違背上師教言,他在千百萬劫中以最大的精進來修持,也只能得到墮地獄的果。

  覺囊派大德多羅那他所著《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傳記》中,有一個很能讓大家入耳不忘的故事。有一位上師教導他一名在家弟子,讓他放下一切去修行,不要積聚財産,而他的弟子認爲:可能是我太富裕了,因此上師不高興。于是沒有遵照教言去做。過後不久,上師又勸誡:“弟子啊,放下你的財産吧,不要貪戀世間享受,修行人應在山洞裏過日子。”弟子聽後生了邪見:上師對我越來越富生了嫉妒心。這樣也就沒有理會上師的良言。一段時間後,此人反省到自己的錯誤,于是放棄世間一切,到寂靜處專致修持本尊,過了很多年也沒有得到一點感應。有一次他終于夢見了一位天尊,天尊告訴他:因你曾違背上師教言之緣故,這種修持不會成就。他就祈問天尊:我現在該怎麼辦,用什麼辦法才能忏悔這種罪過呢?天尊告訴他:你把手腳全部砍斷,方可忏悔此罪。此人依教奉行,自斷手腳勵力忏悔,繼續苦修了很長時間,終于在臨終時親見本尊,但在即生未得到究竟成就。還有那若巴大師的公案,諸位都很熟悉:他的上師帝洛巴在那若巴與外道辯論時顯現在空中說:“弟子啊,我原來囑咐過你不要與人辯論。現在你沒有得究竟成就的機會了。”那若巴就沒有在現生得到最殊勝的成就。聽完了這兩個公案,諸位有何感想呢?

  如果對菩薩生一刹那嗔恨心,有如是的果報,反過來,如果對菩薩生起信心,有什麼樣的功德呢?

  若人生淨信,得果較前勝,

  佛子雖逢難,善增罪不生。

  如果有人對菩薩生起清淨的信心,所得善報之長久廣大程度遠勝前者;菩薩行善時雖會遭遇多種障難,但是不僅不生罪過,反而因此增長善行。

 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很可能遇到發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薩,而且對他生起清淨的信心。一般來說,這種淨信是一種清淨的歡喜心,並不需要很多理由才生起,就像你們有些人初次見到法王如意寶時,從內心生起歡喜,究其原因,也說不清。這種歡喜心,在即生中能得到善報,亦能在無數劫中享受因此而感的善果。在《趨入定不定手印經》中說:“妙吉祥,假使有人于十方一切世界一切有情悉挑其目至滿一劫;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于彼如上諸有情所起慈愍心,悉使其目平複如初,至滿一劫;妙吉祥,若複有人,于信解大乘菩薩所發清淨心,暫一觀視者,如是福蘊倍勝于前阿僧祇數。”還有比喻若人將關在鐵獄中的十方衆生釋放,又使他們得到轉輪王、梵天地位,其功德不可思議;若人對菩薩生淨信心或贊歎,其功德遠超前者無量倍(大正藏第32冊P54頁下)。這類教證,不勝枚舉,都明示了對大乘菩薩生淨信的福德無有邊際。

  前面我們講了對菩薩生嗔恨之過患,許多人聽後膽戰心驚:完了完了,我經常對他人生惡心,這可怎麼辦呢?誠然,對一個凡夫來說,時時刻刻保持清淨心,這是很困難的事情,有些人經常有一些想法,也是在所難免;但是,觀察自相續,我們時常能對上師、道友生起淨信,而且生淨信較生惡心多。按此頌所言,生淨信的功德能勝伏生惡心的罪業,這樣你們不會陷入絕望之境,而能積累起大資糧。

  有些人認爲這裏所說的對境是得地以上菩薩,而非凡夫菩薩。這毫無根據。此論中所言菩薩大都是凡夫菩薩,即已發願行菩提心,並且尚未退轉此心的凡夫,在《學集論》中作者對此作過很清楚的說明。今天在座聞法者,在我看來全都是菩薩,最低也是這種凡夫菩薩,當然也可能有登地以上的佛子。你們相互之間亦應生起淨信,諸大德有教言說:“誰是佛菩薩,尤其誰是凡夫菩薩,我們無法通曉,因此對任何衆生皆應生清淨心,觀爲佛菩薩。”《迦葉請問經》亦雲:“觀一切衆生作本師想。”作爲一個修行人,無論何時、何地,應當把所有衆生作爲佛菩薩觀待,自己當處于卑下處,不觀察他人過失,而應細察自心,盡量以清淨心觀待一切,這樣可避免造惡業。

  一般凡夫有一種通病:別人的過失纖毫都能觀察到,而自己過失大如山也不知道。諸位在修行中不可讓這種病發作,否則極有可能讓你對聖者造罪,因爲在我們身邊,有佛菩薩的種種化現。《華嚴經》中說:“善逝幻變即無量,爲調伏一切有情衆,現示彼色形色等。”經中善財童子參訪的善知識有外道、屠夫等多種形象,比如觀音菩薩有叁十叁種應化(《法華經——觀音菩薩普門品》言叁十二種化身),其中包括將軍、鬼王等,以凡夫的眼光去看,顯然不是那麼清淨如法。外境的一切有情不論顯現上如法不如法,你以淨信心觀待,不但能避免造業,而且能種下無量善根,積累起廣大資糧。

  “佛子雖逢難,善增罪不生”,這點我們在經典和傳記中可以看到,現…

《入菩薩行廣釋(上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