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在亦能見到,持守大乘菩提心非常堅固的修行人,在修法過程中,遇到各種違緣:病痛、誹謗、無衣無食等,但這些違緣並不能使他消極墮落,退失菩提心,他反而因此更爲精進,增上善法功德。《般若攝頌》亦雲:“雖遇多違緣,彼心無動搖,堅固安忍力,愈勤行菩提。”我們看本師釋迦牟尼佛本生傳記中,佛在因地時,無畏地面對一切損害,轉諸違緣爲道用,修持菩提心終得圓滿。你們大多數人看過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:尊者在山中苦行時,無衣無食,身體雖越來越虛弱,但他的出離心、菩提心越來越強烈,善業愈加增上。漢地高僧大德如虛雲禅師,他一生修道中,雖遇過許多危難,亦從來未舍棄過菩提心,還有清定上人,把二十余年的鐵獄監禁,轉爲利益衆生的閉關修行,悲心、信心等善法功德更爲增長……。發菩提心的功德使他們面對任何違緣也能任運、自然地增長善法。
有些人說:“他們這些大德,早已證悟了佛果或大菩薩果位,所以能如此,像我們凡夫肯定做不到。”像這種性格軟弱的人做不到亦有可能,頌詞中也沒有說所有的佛子都能如此。這裏的佛子,指有堅固不退菩提心之佛子,他雖是凡夫菩薩,但已有一定功德,根機較利,就像我們學院中一些佛子,雖遇各種違緣,而對上師叁寶之信心更爲堅固,爲利益衆生求證菩提之心願也日趨強烈。
何人生此心,我禮彼人身,
誰令怨敵樂,皈敬彼樂源。
誰生起了這種菩提心,我就恭敬頂禮這位菩薩;誰能令仇害者得到安樂,我願皈依禮敬衆生安樂的源泉。
世間任何人都可學佛,都能入大乘法門發起菩提心。誰只要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,寂天論師說他要很恭敬頂禮他,此原因我們在前面講得很清楚。任何一個凡夫發起菩提心後,即成爲人天應供福田,對他生一念淨信也能得無量福德,甚至也值得像造論者那樣的聖者去頂禮、恭敬。
不僅如是,這些具足菩提心的佛子,即使對他們作損害,也能使作害者接上得安樂之緣。藏地有這種說法:“與菩薩接上善緣可在今生成就,接上惡緣也能斷盡輪回。”意思是說,與菩薩接上善緣,有無量功德,即生就能以此緣解脫輪回;即使與菩薩接上惡緣,也可以斷盡輪回種子,未來一定能得解脫。因菩薩對這些造惡業的衆生有特別強烈之慈悲心,藉此緣以種種善巧方便來度化他們,使這些衆生在輪回劇苦中盡快解脫出來。
那麼前面說對菩薩生一刹那嗔心,即會墮地獄一, 大劫,與這種說法豈不是相違嗎?關于這點,根索曲紮仁波切作過如是答複:“前面主要宣說菩薩是嚴厲的對境,如造惡果報極大;此處講菩薩的加持力與功德力不可思量,即使與他接上惡緣,也能種下解脫之因。”當然,造惡者不忏悔清淨,肯定還會感果,像提婆達多想傷害佛,死後無間即入地獄。然從長遠看,和菩薩根本沒接上緣與接上惡緣哪個好呢?雖然接上惡緣不忏悔要受惡果,但畢竟上能以此緣得到菩薩的加持、攝受等,步入解脫之道,盡快得到無上安樂。而根本未接上緣者,“無緣不能度”,無法得到菩薩的利濟。
在《本生經》中,記有慈力國王菩薩的公案。當時有五個夜叉食盡他的血肉,後來五夜叉因此而墮入地獄,但以菩薩威德力加持,他們很快便得到救度,得到了解脫。此公案很能說明“作害接樂緣”的意義。麥彭仁波切最傑出之弟子——堪布根霍說:“從長遠看,即使與菩薩接上惡緣,也有無邊利益。但在修行過程中一定要留意,我們凡夫無法知曉周圍的人,誰是佛菩薩化現,誰發了菩提心。因此很可能對菩薩造過使自己無量劫墮地獄之罪業,而對他們生的信心不多。所以,我們一定要忏悔惡業,免受無量劫地獄之苦。對任何入大乘的佛子生起清淨信心,方是穩妥的忏罪積資之道。”
初發心菩薩是諸佛之因,依此最終能成辦自他一切安樂。《入中論》亦雲:“聲聞中佛能王生,諸佛複從菩薩生,……故我先贊大悲心。”月稱菩薩說他要先禮贊諸佛之“因”,概世間一切果從因而生。如是無上安樂之佛果,也從菩薩修持菩提心而得。想得到安樂佛果者,必須要重視這個“因”,故寂天論師說要皈依敬禮一切具有菩提心的佛子,他們是一切安樂之源。
在座諸位都發過菩提心,都是如來之因,也是造論者頂禮皈依處。寂天論師尚給你們頂禮、生信心,你們之間還有什麼理由不互相恭敬生信呢?有些道友之間以前可能有些不同看法,這個疙瘩結在心裏,像珠穆朗瑪峰頂上的積雪一樣,一直化不開。這次應該好好想想,泯滅所有芥蒂,相互生起清淨心來,不但如此,而且還要生起歡喜心,相互頂禮!
聽完了菩提心利益品,有些人有點要發菩提心的意思,但要內心相續中生起菩提心,必須具備種種因緣。在《菩薩地論》中說:“發心是從四因、四緣、四力而生起。”所謂四因,指發心者要具足種性圓滿,爲善知識攝受,有大悲心,不畏輪回痛苦四種條件;四緣爲見佛菩薩的神變,聞大乘經論,見佛法將衰落,見濁世衆生的煩惱;四力是自力、他力、因力、加行力。由這些因素的積聚才能發起菩提心,當然,不一定是十二種全部需要具足才能發心。我們各自觀察自己具足了哪些因素呢?爲了引導我們發心,本論在第二品中,從這些因素方面著手,引導我們皈依叁寶,廣修供養,並忏悔罪業。此是第二品的總義,諸位一面聽講,一面可隨文義觀修。
第二品 忏悔罪業
丁一之戊二、(于菩提心相違者之忏悔品)分二:己一、品名;己二、正論。
己一、(品名):忏悔罪業。
己二分四:庚一、供養支;庚二、頂禮支;庚叁、皈依支;庚四、忏悔支。
庚一分五:辛一、真物供;辛二、意幻供;辛叁、願力供;辛四、無上供;辛五、音贊供。
辛一分叁:壬一、主人所管供;壬二、無主人所管供;壬叁、供身。
壬一、(主人所管供):
爲持珍寶心,我今供如來,
無垢妙法寶,佛子功德海。
爲了受持珍貴的願行菩提心,我現在真誠地供養諸佛如來,清淨無垢的殊妙法寶,以及所有大乘僧寶——登地以上的佛子,這些廣大的功德大海。
爲了相續中生起珍貴菩提心,我們先要陳設各種各樣的供品,不管是自己所有物、無主所管物,凡是悅意之物我們都應供養。供養的對境是十方如來、殊勝法寶,也供養像文殊、觀音、普賢等具足殊勝斷證功德的大乘僧寶。叁寶是一切有情得安樂之源,如浩瀚大海,能出生無有邊際之功德,故稱“功德海”。在大乘佛教傳承上很重視供養,印度、藏域、漢地都如此。以前阿底峽尊者來藏地,很多弟子祈求尊者爲他們傳授菩薩戒,當時尊者要求弟子陳設上好廣大的供品來供養上師叁寶,弟子遵囑備妥後,尊者不太滿意,又命令他們重新陳設。他的弟子盡心盡力,籌集了莊嚴廣大之供品,尊者才心意愉悅地傳授了菩薩戒。去年在釋迦牟尼佛轉*輪日(藏曆六月四日),法王如意寶給我們傳授菩薩戒時,也是這樣要求的。當時我們在大經堂陳設了各種鮮花、五彩綢布、香、燈、水等,向上師叁寶作了非常莊嚴盛大的供養,也許大家還能回憶起來。無論從哪方面看,這種供養意義很大,也是必須的學處。《叁昧王經》也雲:“應將十方所有世界的鮮花與珍寶,各種有主無主之物品,供養十方叁寶。”
在向叁寶呈奉供養品時,無著菩薩宣述了必須具備的六種條件:第一、要發心爲得佛果而供養,在供養時應當觀想:爲將來證悟佛果而獻供;第二、要利益衆生,即自己心裏要作意:爲利益衆生而獻供;第叁、陳設的供品一定要莊嚴、整潔;第四、供養時須叁輪清淨,即能供者、所供物、供養境叁者無執而行供養;第五、于供養時,斷除貪嗔等不淨心;第六、供養畢,一定要以回向菩提來攝持。以無著菩薩爲主的很多印藏大德在供養時,都很注意這六種條件。我們如能盡自己的力量,按此如法供養,亦能以小小供養積累起巨大的福德(有關供養叁寶的功德,在《隨念叁寶經》中有較詳說明。漢地茗山法師在無錫市專門講述過皈依、供養叁寶的功德,引過許多教證,講得很清楚,大家應認真看一看這個講記)。
此下的頌文意義明顯易懂,因此我們不多作字句上的講解,而是依義來引導大家作觀供養上師叁寶。
壬二、(無主人所管供):
鮮花與珍果,種種諸良藥,
世間珍寶物,悅意澄淨水。
所有鮮豔的花朵,珍貴的果實,種種上好藥物,世間的珍奇寶物,以及所有賞心悅目的清澄淨水。
現在,我們屏息一切雜念,隨著文義展開意念之翼,緣取一切美好的事物,供獻給崇高的叁寶。
首先我們觀想各種芬芳撲鼻的鮮花,天界神秘的昙花,聖潔的烏波羅花,無暇的曼陀羅花……;藏域夏季草原,千萬種不知名的野花,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芳香,閃爍著缤紛的色彩,紅的像火焰,白的像雪茸,紫的似瑪瑙,藍色的似藍寶石,七彩雜糅的似彩虹……;人間花園中:春天的櫻花、海棠、梨花、杜鵑花……,夏天的石榴、薔薇、仙人掌花、千葉蓮、金蓮花……,秋季的菊花、太陽花……,冬季的梅花、耐冬花……;飄逸的水仙、清幽的丁香、莊重的荷花、嬌妍的牡丹、富麗的郁金香……,所有天界、人間陸生、水生的大自然精英,我們都以意念緣取,恭敬地供養十方叁世諸佛、正法、賢聖僧等這些功德大海之前。
我們觀想世間的珍美果實:蜜甜清香的芒果、甘甜醇厚的蜜菠蘿、香甜軟膩的香蕉、脆甜多汁的梨、荔枝、龍眼、蘋果、香橙、柚子、蜜桔、葡萄、桃子……;珍珠般的稻米、脆玉般的玉米、金珠般的黃豆、銀珠般的蓮子、麥子、玉黍、高粱、胭脂米、黑米……,叁界之內,有情善業福報所成一切珍美的果實,以意念緣取,以七寶盤陳盛,供養于尊貴的上師叁寶之前。
我們觀想種種良藥:靈芝…
《入菩薩行廣釋(上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