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在亦能见到,持守大乘菩提心非常坚固的修行人,在修法过程中,遇到各种违缘:病痛、诽谤、无衣无食等,但这些违缘并不能使他消极堕落,退失菩提心,他反而因此更为精进,增上善法功德。《般若摄颂》亦云:“虽遇多违缘,彼心无动摇,坚固安忍力,愈勤行菩提。”我们看本师释迦牟尼佛本生传记中,佛在因地时,无畏地面对一切损害,转诸违缘为道用,修持菩提心终得圆满。你们大多数人看过密勒日巴尊者的传记:尊者在山中苦行时,无衣无食,身体虽越来越虚弱,但他的出离心、菩提心越来越强烈,善业愈加增上。汉地高僧大德如虚云禅师,他一生修道中,虽遇过许多危难,亦从来未舍弃过菩提心,还有清定上人,把二十余年的铁狱监禁,转为利益众生的闭关修行,悲心、信心等善法功德更为增长……。发菩提心的功德使他们面对任何违缘也能任运、自然地增长善法。
有些人说:“他们这些大德,早已证悟了佛果或大菩萨果位,所以能如此,像我们凡夫肯定做不到。”像这种性格软弱的人做不到亦有可能,颂词中也没有说所有的佛子都能如此。这里的佛子,指有坚固不退菩提心之佛子,他虽是凡夫菩萨,但已有一定功德,根机较利,就像我们学院中一些佛子,虽遇各种违缘,而对上师三宝之信心更为坚固,为利益众生求证菩提之心愿也日趋强烈。
何人生此心,我礼彼人身,
谁令怨敌乐,皈敬彼乐源。
谁生起了这种菩提心,我就恭敬顶礼这位菩萨;谁能令仇害者得到安乐,我愿皈依礼敬众生安乐的源泉。
世间任何人都可学佛,都能入大乘法门发起菩提心。谁只要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,寂天论师说他要很恭敬顶礼他,此原因我们在前面讲得很清楚。任何一个凡夫发起菩提心后,即成为人天应供福田,对他生一念净信也能得无量福德,甚至也值得像造论者那样的圣者去顶礼、恭敬。
不仅如是,这些具足菩提心的佛子,即使对他们作损害,也能使作害者接上得安乐之缘。藏地有这种说法:“与菩萨接上善缘可在今生成就,接上恶缘也能断尽轮回。”意思是说,与菩萨接上善缘,有无量功德,即生就能以此缘解脱轮回;即使与菩萨接上恶缘,也可以断尽轮回种子,未来一定能得解脱。因菩萨对这些造恶业的众生有特别强烈之慈悲心,藉此缘以种种善巧方便来度化他们,使这些众生在轮回剧苦中尽快解脱出来。
那么前面说对菩萨生一刹那嗔心,即会堕地狱一, 大劫,与这种说法岂不是相违吗?关于这点,根索曲扎仁波切作过如是答复:“前面主要宣说菩萨是严厉的对境,如造恶果报极大;此处讲菩萨的加持力与功德力不可思量,即使与他接上恶缘,也能种下解脱之因。”当然,造恶者不忏悔清净,肯定还会感果,像提婆达多想伤害佛,死后无间即入地狱。然从长远看,和菩萨根本没接上缘与接上恶缘哪个好呢?虽然接上恶缘不忏悔要受恶果,但毕竟上能以此缘得到菩萨的加持、摄受等,步入解脱之道,尽快得到无上安乐。而根本未接上缘者,“无缘不能度”,无法得到菩萨的利济。
在《本生经》中,记有慈力国王菩萨的公案。当时有五个夜叉食尽他的血肉,后来五夜叉因此而堕入地狱,但以菩萨威德力加持,他们很快便得到救度,得到了解脱。此公案很能说明“作害接乐缘”的意义。麦彭仁波切最杰出之弟子——堪布根霍说:“从长远看,即使与菩萨接上恶缘,也有无边利益。但在修行过程中一定要留意,我们凡夫无法知晓周围的人,谁是佛菩萨化现,谁发了菩提心。因此很可能对菩萨造过使自己无量劫堕地狱之罪业,而对他们生的信心不多。所以,我们一定要忏悔恶业,免受无量劫地狱之苦。对任何入大乘的佛子生起清净信心,方是稳妥的忏罪积资之道。”
初发心菩萨是诸佛之因,依此最终能成办自他一切安乐。《入中论》亦云:“声闻中佛能王生,诸佛复从菩萨生,……故我先赞大悲心。”月称菩萨说他要先礼赞诸佛之“因”,概世间一切果从因而生。如是无上安乐之佛果,也从菩萨修持菩提心而得。想得到安乐佛果者,必须要重视这个“因”,故寂天论师说要皈依敬礼一切具有菩提心的佛子,他们是一切安乐之源。
在座诸位都发过菩提心,都是如来之因,也是造论者顶礼皈依处。寂天论师尚给你们顶礼、生信心,你们之间还有什么理由不互相恭敬生信呢?有些道友之间以前可能有些不同看法,这个疙瘩结在心里,像珠穆朗玛峰顶上的积雪一样,一直化不开。这次应该好好想想,泯灭所有芥蒂,相互生起清净心来,不但如此,而且还要生起欢喜心,相互顶礼!
听完了菩提心利益品,有些人有点要发菩提心的意思,但要内心相续中生起菩提心,必须具备种种因缘。在《菩萨地论》中说:“发心是从四因、四缘、四力而生起。”所谓四因,指发心者要具足种性圆满,为善知识摄受,有大悲心,不畏轮回痛苦四种条件;四缘为见佛菩萨的神变,闻大乘经论,见佛法将衰落,见浊世众生的烦恼;四力是自力、他力、因力、加行力。由这些因素的积聚才能发起菩提心,当然,不一定是十二种全部需要具足才能发心。我们各自观察自己具足了哪些因素呢?为了引导我们发心,本论在第二品中,从这些因素方面着手,引导我们皈依三宝,广修供养,并忏悔罪业。此是第二品的总义,诸位一面听讲,一面可随文义观修。
第二品 忏悔罪业
丁一之戊二、(于菩提心相违者之忏悔品)分二:己一、品名;己二、正论。
己一、(品名):忏悔罪业。
己二分四:庚一、供养支;庚二、顶礼支;庚三、皈依支;庚四、忏悔支。
庚一分五:辛一、真物供;辛二、意幻供;辛三、愿力供;辛四、无上供;辛五、音赞供。
辛一分三:壬一、主人所管供;壬二、无主人所管供;壬三、供身。
壬一、(主人所管供):
为持珍宝心,我今供如来,
无垢妙法宝,佛子功德海。
为了受持珍贵的愿行菩提心,我现在真诚地供养诸佛如来,清净无垢的殊妙法宝,以及所有大乘僧宝——登地以上的佛子,这些广大的功德大海。
为了相续中生起珍贵菩提心,我们先要陈设各种各样的供品,不管是自己所有物、无主所管物,凡是悦意之物我们都应供养。供养的对境是十方如来、殊胜法宝,也供养像文殊、观音、普贤等具足殊胜断证功德的大乘僧宝。三宝是一切有情得安乐之源,如浩瀚大海,能出生无有边际之功德,故称“功德海”。在大乘佛教传承上很重视供养,印度、藏域、汉地都如此。以前阿底峡尊者来藏地,很多弟子祈求尊者为他们传授菩萨戒,当时尊者要求弟子陈设上好广大的供品来供养上师三宝,弟子遵嘱备妥后,尊者不太满意,又命令他们重新陈设。他的弟子尽心尽力,筹集了庄严广大之供品,尊者才心意愉悦地传授了菩萨戒。去年在释迦牟尼佛转*轮日(藏历六月四日),法王如意宝给我们传授菩萨戒时,也是这样要求的。当时我们在大经堂陈设了各种鲜花、五彩绸布、香、灯、水等,向上师三宝作了非常庄严盛大的供养,也许大家还能回忆起来。无论从哪方面看,这种供养意义很大,也是必须的学处。《三昧王经》也云:“应将十方所有世界的鲜花与珍宝,各种有主无主之物品,供养十方三宝。”
在向三宝呈奉供养品时,无著菩萨宣述了必须具备的六种条件:第一、要发心为得佛果而供养,在供养时应当观想:为将来证悟佛果而献供;第二、要利益众生,即自己心里要作意:为利益众生而献供;第三、陈设的供品一定要庄严、整洁;第四、供养时须三轮清净,即能供者、所供物、供养境三者无执而行供养;第五、于供养时,断除贪嗔等不净心;第六、供养毕,一定要以回向菩提来摄持。以无著菩萨为主的很多印藏大德在供养时,都很注意这六种条件。我们如能尽自己的力量,按此如法供养,亦能以小小供养积累起巨大的福德(有关供养三宝的功德,在《随念三宝经》中有较详说明。汉地茗山法师在无锡市专门讲述过皈依、供养三宝的功德,引过许多教证,讲得很清楚,大家应认真看一看这个讲记)。
此下的颂文意义明显易懂,因此我们不多作字句上的讲解,而是依义来引导大家作观供养上师三宝。
壬二、(无主人所管供):
鲜花与珍果,种种诸良药,
世间珍宝物,悦意澄净水。
所有鲜艳的花朵,珍贵的果实,种种上好药物,世间的珍奇宝物,以及所有赏心悦目的清澄净水。
现在,我们屏息一切杂念,随着文义展开意念之翼,缘取一切美好的事物,供献给崇高的三宝。
首先我们观想各种芬芳扑鼻的鲜花,天界神秘的昙花,圣洁的乌波罗花,无暇的曼陀罗花……;藏域夏季草原,千万种不知名的野花,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,闪烁着缤纷的色彩,红的像火焰,白的像雪茸,紫的似玛瑙,蓝色的似蓝宝石,七彩杂糅的似彩虹……;人间花园中:春天的樱花、海棠、梨花、杜鹃花……,夏天的石榴、蔷薇、仙人掌花、千叶莲、金莲花……,秋季的菊花、太阳花……,冬季的梅花、耐冬花……;飘逸的水仙、清幽的丁香、庄重的荷花、娇妍的牡丹、富丽的郁金香……,所有天界、人间陆生、水生的大自然精英,我们都以意念缘取,恭敬地供养十方三世诸佛、正法、贤圣僧等这些功德大海之前。
我们观想世间的珍美果实:蜜甜清香的芒果、甘甜醇厚的蜜菠萝、香甜软腻的香蕉、脆甜多汁的梨、荔枝、龙眼、苹果、香橙、柚子、蜜桔、葡萄、桃子……;珍珠般的稻米、脆玉般的玉米、金珠般的黄豆、银珠般的莲子、麦子、玉黍、高粱、胭脂米、黑米……,三界之内,有情善业福报所成一切珍美的果实,以意念缘取,以七宝盘陈盛,供养于尊贵的上师三宝之前。
我们观想种种良药:灵芝…
《入菩萨行广释(上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