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入菩薩行廣釋(上冊)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發現他的上師在地獄中,但此時大天比丘並不知墮了地獄,還在說“我這屋子怎麼這樣冷啊”。阿羅漢滿腹驚疑,洗手畢,又想:“上師現在不知怎樣了?”又觀察,發現大天比丘已離開地獄,轉生在叁十叁天。這位阿羅漢極爲感歎:“因果真是很奧秘、稀奇啊!上師因無間罪而墮地獄,又因傳法功德于一刹那上生叁十叁天。”

  以上事例都說明了菩提心能勝伏決定罪業,不會去感受果報,即使感果,亦在一刹那中能獲得解脫。《大集經·無盡意菩薩品》中也說:“善男子,比如有人雖犯重罪,然依勇士,能除畏懼。如是依菩提心力,也可遣除衆多罪業之果報。”《華嚴經》雲:“依靠勇士者,不畏懼一切怨敵。如是,依菩提心大勇猛力,于一切惡劣罪行怨敵,亦不必畏懼。”

  雖然引了上述教證、理證,有些人也許仍存疑問,漢傳佛教中常講佛有叁不能:第一便是定業不能轉,這裏爲什麼說可以勝伏決定罪呢?這點不用懷疑,我們在講《事師五十頌》時,疏中引用了《密集金剛》的教證說明,有些小乘自宗無法忏盡的五無間罪等,在入密乘後,立即就獲得清淨。以此表明,所謂定業指未依殊勝對治法,決定會受的業報,但在依靠殊勝對治法前提下,不會存在定業。這一點,你們稍加思維便能明白,也能找到很多例證。

  癸五、(劫末火喻說明消盡不定罪):

  菩提心如劫末火,刹那能毀諸重罪。

  菩提心如同劫末猛火一樣,能在刹那燒毀各種重罪。

  菩提心既能勝伏各種決定罪,那麼對各種不定業呢,菩提心如劫末猛火一般,刹那之間能將一切不定罪業障礙摧毀無余。“劫末火”是壞劫時之火,按《俱舍論》等所說,器世界有成、住、壞、空四階段,器世界到了壞劫,初禅天以下的須彌山、大海等器界爲大火焚盡無余;同樣,一個修行人發起菩提心之後,他以前所造各種惡業如殺生、偷盜等諸罪,此等重罪也就到了“劫末”,爲菩提心之“猛火”摧毀無迹(劫末火喻出自《慈氏解脫經》與《寶樹經》)。在《華嚴經》中也有此比喻:千年黑暗的房間,只要點上燈,刹那間,千年黑暗全部消盡;龍王頭上戴有摩尼寶,只要此寶珠在,外界各種違緣都不能傷害他。菩提心如同燈光、摩尼寶,刹那之際能遣除衆生無始劫來所造罪業黑暗,不爲種種煩惱、罪障侵害。

  菩提心有如此功德,我們欲忏盡自己無始生死中所造之惡業,爲何不靠這最殊勝的法門呢?

  癸六、(此未說者余經細釋):

  智者彌勒谕善財,彼心利益無限量。

  上文中已大致概括菩提心利益,然而菩提心利益無量無邊,非言語所能盡,爲補充說明此功德,論中引《華嚴經》教證,彌勒菩薩谕示善財童子:菩提心利益無有限量!翻開《華嚴經》第七十八卷,善財童子參訪諸方善知識,入彌勒菩薩之壇城後,彌勒菩薩廣贊了善財童子的功德,接著廣講菩提心無量無邊之功德。經中列舉一百叁十種比喻來宣說菩提心的功德,廣博精微,此處不一一詳說。

  綜合而言——菩提心功德有兩方面:摧毀一切罪業煩惱,增長一切善業功德。這兩點正是每一個修行佛法者所求吧!

  關于《華嚴經》藏文有數種譯本,經中詳載了善財童子參訪一百一十位善知識的過程,而漢傳佛教中雲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你們仔細閱讀,是否也有善財童子參一百一十位善知識的經過。此經開顯如來秘密境界,廣闡浩如煙海之菩薩行,漢地以前依此經而證入清涼之境者不乏其人。現在研習《華嚴經》者不少,但能像清涼國師、賢首大師一樣講傳此經者,不知有沒有!

  辛二、(分說願行各別利益)分叁:壬一、分類;壬二、利益差別;壬叁、教理成立。

  壬一、(分類):

  略攝菩提心,當知有二種,

  願求菩提心,趣行菩提心。

  如人盡了知,欲行正行別,

  如是智者知:二心次第別。

  簡要地歸納應知菩提心有兩種:即願求菩提之願心與行向菩提之行心。好比一般人都知道,心中想去某處與正在動身去某處的差別,同樣有智慧的人也能了知,願行菩提心的次第差別。

  總說了發心利益後,以下十六頌分說願行菩提心各別利益。首先兩頌解釋世俗菩提心分爲兩種,即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,就如人人皆知想要去與上路行至某處的差別。同樣,智者亦能很容易了解願心與行心有先後次第的差別。

  據《現觀莊嚴論》及其它大乘論典,菩提心有嚴格定義、分類。從分類上看,有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兩種。勝義菩提心是登地以上菩薩,離一切戲論的智慧境界,從一地至十地之間可分不同類。菩提心亦可依比喻分二十二種:“如地金月火,藏寶源大海,金剛山藥友,如意寶日歌,王庫及大路,車乘與泉水,雅聲河流雲。”在其它論中也有以八十無盡法而分。當然,從勝義菩提心本體來看,不可能分類,但爲了讓衆生了解究竟智慧,從不同反體而安立各種名言。勝義菩提心是遠離一切言語思維之寂滅境界,初學者不容易直接趨入,但也能相似發起勝義菩提心。所以有些念頌儀軌,如麥彭仁波切所作《藥師八百頌》前,有勝義發心,亦有世俗發心。本論中在此處從世俗菩提心而言,雖然廣分有無量,但總攝起來爲願行菩提心兩種。

  願菩提心是緣菩提果而發的願心,我們經常如是發願:爲一切衆生得到如來果位,我一定要趨入菩提道。自己從內心發堅固的誓願,即名願菩提心;行菩提心是將願心付諸實踐,不單是發願,且在實際行動中真正行持布施、持戒、安忍等六度萬行。此二心在次第差別上,頌中用“欲行正行”來說明。以往藏傳佛教論師在講解此喻時,很喜歡用去拉薩作例子。欲去拉薩心願未付諸實行時,是內心一種計劃或主意,此計劃即是“欲行”,主意打定後,各種准備工作完畢,然後是步行、大禮拜等各種方法,向拉薩行進,這是“正行”。“欲行”與“正行”之別,人人都清楚。同樣,智者也能了知願行二心之次第差別。一個修行人發願:爲了利益一切衆生,我立志求證佛果,這是“願菩提心”,如同“欲行”,在此基礎上,開始將願心付諸行動,修持諸菩薩學處,是“行菩提心”,如同“正行”。二者一前一後,次第分明。

  漢傳佛教在行願菩提心分類方面,似乎看不到有著作闡述過。但在印度和藏地,關于菩提心之論著、辯論非常多。

  就願行菩提心而言,有一部分論師承認爲此二心同體,即二心本體相同,反體上分二,可以說是同體面異分,宗喀巴大師及其高足甲曹傑,甯瑪巴的智慶仁波切都秉持此宗;印度慧足論師承認此二心爲異體,說行菩提心與願菩提心不能同存于一相續中,願菩提心是凡夫之發心,行菩提心爲聖者之發心;中觀論師阿巴亞也認爲:資糧道菩薩發心名願菩提心,加行道菩薩發心名行菩提心;慧源、海雲等法師說:經儀軌受戒後之發心爲行菩提心,未受戒者之發心爲願菩提心;阿底峽、無垢光尊者觀點相同,許緣菩提果之發心爲願菩提心,緣菩提道之發心爲行菩提心。

  我們綜合分析,可以看出:發願菩提心不一定會有行菩提心,但若有行菩提心,願菩提心肯定具足。比如要去拉薩,雖有願心,但不一定動身去,如果已動身,肯定會有去拉薩之意念。或有人問:在行菩提心時,願菩提心是否要一直在心中憶念?這點不一定要如此,在發心後,行持時只要不失毀誓願,不必時時念叨:我要度化一切衆生……。一刹那也不離此念,凡夫做不到,也不必要。比如你向拉薩進發,只要你沒有放棄最初去拉薩的主意,路途中無須一直意念:我要去拉薩,我要去拉薩……,此舉沒有必要。

  《華嚴經》雲:想求無上菩提道之人很少,真正行持菩提道之人更少。想求菩提指願心,行持菩提指行心,很明顯說明二心與次第之別。有願心者不一定有行菩提心,但沒有願心的基礎,絕不會有行心。

  以上幾種從本體與反體、所緣差別、修持次第等不同方面分析行願二心,爲增深諸位理解,以教理略釋一番。

  壬二、(利益差別):

  願心于生死,雖生廣大果,

  猶不如行心,相續增福德。

  在尚未解脫的生死輪回間,願菩提心雖可出生極大果報,但不能像行菩提心一樣,相續不斷地增長廣大福德。

  只要相續中生起一念願菩提心,即能獲得廣大福德。比如說能轉生爲帝釋、梵天,即使在人間受生,亦能成爲轉輪王、長者等大福德人,具有非常圓滿之受用。雖然一般人的願心很容易失毀,但它的福德仍是非常巨大。在《華嚴經》中用金剛寶比喻願心,金剛寶雖可毀壞,但它價值和莊嚴仍然勝過其它寶物,名稱也不會失壞;同樣,生起願菩提心,能感召巨大福德,即使此心退失,名義也不會改變,福德也不會消失,仍能遣除福慧貧乏之苦,超過二乘人功德。諸位想一想,願菩提心是不是很殊勝呢!

  但是如此殊勝之願心與行心相比,還有很大差距。因爲行心生起後,其功德會時刻不停增長,這個特征,願心不可能具備,它只在證佛果間不消失其功德,而不能日夜增上,也就是說願心之功德只能保持平衡(其它講義沒有明顯講願心功德能平衡不消失,但依前面“具果樹喻”一頌,即可成立。如果願心功德能消盡,與芭蕉樹無異,這樣前後之義就會相違),而行心之功德能無限增長,直至佛果。

  何時爲度盡,無邊衆有情,

  立志不退轉,受持此行心。

  即自彼時起,縱眠或放逸,

  福德相續生,量多等虛空。

  何時爲度盡一切有情,立下永不退轉之誓願,真正去受持行菩提心,即自此時起,這個人縱然在昏睡或放逸中,他的福德仍不斷滋長,廣大得就如同無邊虛空。

  入大乘佛道者,發起了度化無邊有情的誓願,並能堅守無有退轉,此時方能真實受持行菩提心。此處,無退轉之願心並非指文殊、觀音等八地以上大菩薩一樣不爲一切煩惱所轉的菩提心,而是針對我們初學者從內心生起不退之堅定誓願,去度化有情而精進修法,即爲真實行菩提心。這個過程可以通過受戒儀軌來受持,也可在自己的上師像或佛像前,自己發願受持菩薩戒,即可…

《入菩薩行廣釋(上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