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普贤行愿品讲记(十八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业行相而发起猛利胜解。这样以随文发愿为起点,向着高深的地道进趣,熏习殊胜法门。

  

我们发愿务必要目标明确。就像射箭,瞄准了目标,才能有的放矢射中靶心。如果目标不明确,那就成了无的放矢,怎么能让作意到位呢?很多人不清楚作意的法相。作意就是把心有意识地引到所缘境上去,所缘境不明确或者有错误,就不是如理作意。我们持诵普贤行愿,不能充分地和愿王相应,不能强猛地促发善根,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没有吃透愿的内涵,没有认定好所愿的目标。所以,心中不能现起所愿境,即使很努力勤作,也收效甚微。

  

大家都读过书,知道在学生中有些学习很用功,但没有掌握要领,事倍功半,成绩不佳。又像练武的人空有浑身力气却不懂得如何发力,但练武的行家轻轻松松,运转自如,四两拨千斤。所以,关键是要开智慧,懂方法。智慧就像眼目那样重要,有智慧才懂得怎么发愿、怎么修持,不然就像盲人一样。

  

从“力”的发愿系列到“海”的发愿系列,有一层递进的关系:“力”的系列是发愿种种妙行都成就违品不可夺的力,“海”的系列更进一层,是誓愿令种种力的作用都毕竟圆满。这真是志气凌云,誓于如来行处行。心真能和这些无上大愿相应,会极强地摧发善根,会像雨后春笋那样不可抑制地发起。与普贤行愿相比,世间人的人生理想、外道希求升天的愿望、小乘唯求自了的发心都太渺小、太狭隘了。对比这些,我们会深深地觉悟到,一切有佛性的有情最应该发的就是称性的普贤愿王。觉悟到这一点,就要把普贤愿王如意宝安放在内心最深处,尽未来际恒不忘失,念念相续不令间断。

  

15、随学诸佛菩萨的回向

  

分二:(1)随学如来的回向 (2)随学菩萨的回向

  

(1)随学如来的回向

  

三世一切诸如来,最胜菩提诸行愿,

  

我皆供养[1]圆满修,以普贤行悟菩提。

  

  

这是发愿: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一切诸佛为了成就最殊胜菩提所发过的一切行愿种类,我都一个不缺地全部圆满修习,愿我以修持圆具一切善的普贤行现证无上菩提。

  

这表达了一位普贤行愿行者的极伟大志愿。他选择成就菩提的道路,是全身担荷起三世诸佛的所有行愿,以最壮阔的普贤行来取证无上菩提。他的胸襟就如海纳百川,无论有多少佛,无论佛有多少种行愿,一切都供养、一切都圆满修持。就像虚空不会拒绝任何色相的发挥,普贤行愿的行者不会拒绝任何诸佛的行愿。这里没有任何局限、没有任何偏袒,有的只是求证菩提最勇猛、最广大的意乐。

  

学习这一颂时,意中要想到:过去、现在、未来无数的佛陀为求证得无上菩提在行菩提行时都发无量的行愿,比如释迦牟尼佛为了救度浊世众生,发了五百大愿为根本的无量行愿;阿弥陀佛为了接引众生速成佛道,发了以四十八愿为根本的大愿海,就像这样,每一尊佛都有无量行愿,这一切佛的行愿,我都誓愿修持,直到毕竟圆满为止。我誓愿以圆摄一切善行的普贤行来现证无上菩提。

  

总之,这是自己内在毕竟圆满三世诸佛一切行愿的发愿。能如此发愿,一切诸佛的发愿种类都包含在其中,成了普贤行愿的支分。从此,以诸佛所愿为己愿,以诸佛所行为己行,这样以最广大的普贤行来显发自己心性无量、无尽的妙德。这是立志走最圆满、最壮阔的菩提路,根本不是以获得人天善趣、获得阿罗汉果为究竟目标,这就是无等无上的大乘佛道。

  

(2)随学菩萨的回向

  

这里“菩萨”是指释迦佛的左右胁士——普贤和文殊。毗卢遮那佛(法身佛)、普贤、文殊,叫做华严三圣。其中有甚深的密意,普贤主一切诸佛的理德、定德、行德(“理”即法界本体),与文殊主一切诸佛的智德、证德相对,表示理智一双,行证一双,三昧般若一双。因此,以普贤、文殊作为佛的胁士,文殊骑着狮子侍奉在佛的左边,普贤乘着白象侍奉在佛的右边(现在反说智是右、理是左,是表示理智相互融通)。理智相即,行证相应,三昧与般若不二,即是毗卢遮那法身佛。《华严经》所阐明的意义都归于这一佛二菩萨的法门中,所以叫做“华严三圣”。

  

我们要想速证法身,关键就在引发内的文殊智和普贤行。上面的无量行愿归根结底就是发愿随学普贤的大行和文殊的大智。所有的菩提行愿都不离这个核心。所以这里就摄要宣说发愿随学文殊、普贤。

  

分二:①愿等普贤 ②愿等二圣

  

①愿等普贤

  

就是回向随学身口意的行为、刹土、愿力一切都清净的普贤菩萨。

  

一切如来有长子,彼名号曰普贤尊,

  

我今回向诸善根,愿诸智行悉同彼。

  

凡是诸菩萨的普贤行,菩萨所有的传记、所有的三摩地,总之一切菩萨有多少种的功德,就有那么多到达究竟,以这个原因,尊称普贤是一切如来长子。(按密教说,普贤是密教初祖金刚萨埵。金刚智《五秘萨诀》说:“金刚萨埵者,即是普贤大菩萨异名也。亦名一切如来长子,亦名大阿阇黎。”)

  

有着“一切如来长子”尊称的普贤大菩萨,为了达到和他同等的智慧和行为,我把以上的善根在每一刹那中都作回向。(这是最核心的愿,所以念念如是回向。)

  

愿身口意恒清净,诸行刹土亦复然,

  

如是智慧号普贤,愿我与彼皆同等。

  

  

以上“愿等普贤”的发愿再具体化,就是愿我的身口意恒时都清净,愿一切的行为和刹土恒时都清净,唯一像大圣普贤菩萨那样,愿一切的一切都与他同等。为了成就此普贤行,我把所有的善根往这方面回向。

  

以上是回向能如普贤菩萨那样具足五种清净。即:身清净,一身化现刹尘身等;语清净,一音流现一切音等;意清净,念念菩萨行海现在心前;行清净,波罗蜜多行、静虑行、三摩地行等一一刹那无余清净;刹土清净,刹土器情具足功德庄严,一一刹那使令清净。以这样的清净相作为标准,像善巧的普贤菩萨那样,我也如是如是地随学,与他一切皆同等。

  

《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》说:“普贤菩萨者,普是遍一切处义,贤是最妙善义。谓菩提心所起愿行,及身口意悉皆平等,遍一切处,纯一妙善,备具众德,故以为名。”(“普贤”这二字拆开来讲,“普”是指妙体遍一切处。“贤”是最极妙善。这就是说,以菩提心发起的愿、行和身、口、意都平等遍一切处,纯一妙善,具足万德,所以叫做普贤。)

  

《华严经探玄记》云:“德周法界,曰普;至顺调善,曰贤。”

  

《清凉疏》上讲:这里“同等”,不仅是无量阿僧祇的愿,而且是如同法界量的无尽愿行,都发愿等同。

  

问:为什么在“随学菩萨”中首先只单说“愿同普贤”呢?

  

答:因为这一品说的是趣入佛果的无量行愿,而一切菩提行的本体正是普贤,所以首先单说“愿同普贤”。

  

②愿等二圣

  

我为遍净普贤行,文殊师利诸大愿,

  

满彼事业尽无余,未来际劫恒无倦。

  

  

念这一颂时,应当祈愿:为了清净一切普贤行和成满文殊师利的诸大愿,我誓欲圆满他们所有的事业,在尽未来的一切劫中恒时无有厌倦,也没有别的庸俗之念。

  

我所修行无有量,获得无量诸功德,

  

安住无量诸行中,了达一切神通力。

  

  

念这一颂时,应当祈愿:我所作的修行成为无量;我所获的功德也无量;我安住无量的修行和功德后,对于诸佛菩萨的种种神变等全部无碍了达。

  

这是具体发愿:一切菩萨的广大修行无不圆满,所担荷的修行无量无数,广大无边。所获的功德也无量无边,也就是获得一切不可思议的身密、口密、意密的功德。这样,安住无量诸行后,对于诸佛菩萨的无量神通力都能了达,都能现证。

  

文殊师利勇猛智,普贤慧行亦复然,

  

我今回向诸善根,随彼一切常修学。

  

这里随学的是文殊的大智和普贤的大行。“勇猛”是形容智慧的力量,文殊以智慧剑从根斩断我执无明的命根,叫做勇猛。“普贤慧行亦复然”,就是说,不仅随学文殊的勇猛智,也随学普贤的巧慧行。“行”前加一“慧”字有甚深意义。“慧”是巧慧。《维摩诘经》说:没有以智慧摄持的方便是菩萨的系缚。可见普贤行是巧慧行,里面有灵明的智慧。不然,执著那么深重,连基本行为都做不好,怎么能施展无边妙行、广大地起用呢?真正说来,以根本智证悟法界后才能流现广大的菩提行。所以智慧和方便不能脱离。

  

有人问:为什么要回向世世生生随学文殊、普贤呢?其中有何重要的意义呢?

  

《清凉疏》上解释:“文殊表解,解发愿故。普贤表行,解起行故。故愿与行分属二圣。”(文殊表示甚深的解,有智慧才理解种种发愿的意义。普贤表示广大的行,就是由解所发起的万行。所以,愿或智慧属于文殊,行属于普贤。)这是用解、行一对作解释,文殊表示能起的解,普贤表示所起的行。弥勒菩萨说:“汝得见诸善友,闻菩萨行,入解脱门,都是文殊的威神之力。”这是说,由智慧解了才发大愿,以愿力推动才亲近善知识、听闻菩萨行、趣入解脱门,所以都是由文殊的威神力所致,意思是,以智慧才发起了这一切。经上还说文殊常为一切菩萨之师,意思是,以文殊智为指导才出生菩萨万行。

  

总之,智慧如目,行持如足。目足需要并运,缺一不可。没有文殊智不能了悟本具的妙明真心,没有普贤行不能圆显本具的万德庄严,文殊智和普贤行并运才能修成“明行足”的佛果。这是本颂所寓含的深义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一切菩提行的要点都归摄在这一颂中。因此回向善根常学文殊、普贤。

  

法王《愿海精髓》有一句愿文说:愿一切生世得到父亲智慧藏文殊勇士的欢喜摄受,愿毕竟圆满普贤行愿所说的菩提行海。和这一颂意趣一致。

  

  

三世诸佛所称叹,如是最胜诸大愿,

  

我今回向诸善根,为得普贤殊胜行。

  

念这一颂时,应当回向:过去、现在、未来诸佛一致称叹的如是最殊胜诸大愿,我此刻把自己修持的善根,为证得普贤殊胜行,而猛利回向。

  

这一颂提到普贤愿是最殊胜的大愿,这是因为:在普贤行愿中总集了一切佛陀稀有的行为,包括菩提道从因至果的所有行愿,而且,愿愿称法界心、极法界量;从作用上说,以普贤行愿力能速疾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,能引生暂时、究竟的无边利益,成为现证菩提的最强因;从他利而言,以普贤行愿作回向,能成为在三有存在期间让尽虚空界的有情增长无边利益安乐的法宴。由以上这些原因就说普贤行愿是最殊胜的行愿,三世诸佛无不称叹。

  

龙树菩萨说,以上“文殊师利勇猛智”等二颂是极殊胜的回向,前面的一切大愿都总摄在其中。

  

[1]“供养”指法供养。愿诸佛所愿、行诸佛所行,是真法供养。

  

《普贤行愿品讲记(十八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