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業行相而發起猛利勝解。這樣以隨文發願爲起點,向著高深的地道進趣,熏習殊勝法門。
我們發願務必要目標明確。就像射箭,瞄准了目標,才能有的放矢射中靶心。如果目標不明確,那就成了無的放矢,怎麼能讓作意到位呢?很多人不清楚作意的法相。作意就是把心有意識地引到所緣境上去,所緣境不明確或者有錯誤,就不是如理作意。我們持誦普賢行願,不能充分地和願王相應,不能強猛地促發善根,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沒有吃透願的內涵,沒有認定好所願的目標。所以,心中不能現起所願境,即使很努力勤作,也收效甚微。
大家都讀過書,知道在學生中有些學習很用功,但沒有掌握要領,事倍功半,成績不佳。又像練武的人空有渾身力氣卻不懂得如何發力,但練武的行家輕輕松松,運轉自如,四兩撥千斤。所以,關鍵是要開智慧,懂方法。智慧就像眼目那樣重要,有智慧才懂得怎麼發願、怎麼修持,不然就像盲人一樣。
從“力”的發願系列到“海”的發願系列,有一層遞進的關系:“力”的系列是發願種種妙行都成就違品不可奪的力,“海”的系列更進一層,是誓願令種種力的作用都畢竟圓滿。這真是志氣淩雲,誓于如來行處行。心真能和這些無上大願相應,會極強地摧發善根,會像雨後春筍那樣不可抑製地發起。與普賢行願相比,世間人的人生理想、外道希求升天的願望、小乘唯求自了的發心都太渺小、太狹隘了。對比這些,我們會深深地覺悟到,一切有佛性的有情最應該發的就是稱性的普賢願王。覺悟到這一點,就要把普賢願王如意寶安放在內心最深處,盡未來際恒不忘失,念念相續不令間斷。
15、隨學諸佛菩薩的回向
分二:(1)隨學如來的回向 (2)隨學菩薩的回向
(1)隨學如來的回向
叁世一切諸如來,最勝菩提諸行願,
我皆供養[1]圓滿修,以普賢行悟菩提。
這是發願: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一切諸佛爲了成就最殊勝菩提所發過的一切行願種類,我都一個不缺地全部圓滿修習,願我以修持圓具一切善的普賢行現證無上菩提。
這表達了一位普賢行願行者的極偉大志願。他選擇成就菩提的道路,是全身擔荷起叁世諸佛的所有行願,以最壯闊的普賢行來取證無上菩提。他的胸襟就如海納百川,無論有多少佛,無論佛有多少種行願,一切都供養、一切都圓滿修持。就像虛空不會拒絕任何色相的發揮,普賢行願的行者不會拒絕任何諸佛的行願。這裏沒有任何局限、沒有任何偏袒,有的只是求證菩提最勇猛、最廣大的意樂。
學習這一頌時,意中要想到: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無數的佛陀爲求證得無上菩提在行菩提行時都發無量的行願,比如釋迦牟尼佛爲了救度濁世衆生,發了五百大願爲根本的無量行願;阿彌陀佛爲了接引衆生速成佛道,發了以四十八願爲根本的大願海,就像這樣,每一尊佛都有無量行願,這一切佛的行願,我都誓願修持,直到畢竟圓滿爲止。我誓願以圓攝一切善行的普賢行來現證無上菩提。
總之,這是自己內在畢竟圓滿叁世諸佛一切行願的發願。能如此發願,一切諸佛的發願種類都包含在其中,成了普賢行願的支分。從此,以諸佛所願爲己願,以諸佛所行爲己行,這樣以最廣大的普賢行來顯發自己心性無量、無盡的妙德。這是立志走最圓滿、最壯闊的菩提路,根本不是以獲得人天善趣、獲得阿羅漢果爲究竟目標,這就是無等無上的大乘佛道。
(2)隨學菩薩的回向
這裏“菩薩”是指釋迦佛的左右脅士——普賢和文殊。毗盧遮那佛(法身佛)、普賢、文殊,叫做華嚴叁聖。其中有甚深的密意,普賢主一切諸佛的理德、定德、行德(“理”即法界本體),與文殊主一切諸佛的智德、證德相對,表示理智一雙,行證一雙,叁昧般若一雙。因此,以普賢、文殊作爲佛的脅士,文殊騎著獅子侍奉在佛的左邊,普賢乘著白象侍奉在佛的右邊(現在反說智是右、理是左,是表示理智相互融通)。理智相即,行證相應,叁昧與般若不二,即是毗盧遮那法身佛。《華嚴經》所闡明的意義都歸于這一佛二菩薩的法門中,所以叫做“華嚴叁聖”。
我們要想速證法身,關鍵就在引發內的文殊智和普賢行。上面的無量行願歸根結底就是發願隨學普賢的大行和文殊的大智。所有的菩提行願都不離這個核心。所以這裏就攝要宣說發願隨學文殊、普賢。
分二:①願等普賢 ②願等二聖
①願等普賢
就是回向隨學身口意的行爲、刹土、願力一切都清淨的普賢菩薩。
一切如來有長子,彼名號曰普賢尊,
我今回向諸善根,願諸智行悉同彼。
凡是諸菩薩的普賢行,菩薩所有的傳記、所有的叁摩地,總之一切菩薩有多少種的功德,就有那麼多到達究竟,以這個原因,尊稱普賢是一切如來長子。(按密教說,普賢是密教初祖金剛薩埵。金剛智《五秘薩訣》說:“金剛薩埵者,即是普賢大菩薩異名也。亦名一切如來長子,亦名大阿阇黎。”)
有著“一切如來長子”尊稱的普賢大菩薩,爲了達到和他同等的智慧和行爲,我把以上的善根在每一刹那中都作回向。(這是最核心的願,所以念念如是回向。)
願身口意恒清淨,諸行刹土亦複然,
如是智慧號普賢,願我與彼皆同等。
以上“願等普賢”的發願再具體化,就是願我的身口意恒時都清淨,願一切的行爲和刹土恒時都清淨,唯一像大聖普賢菩薩那樣,願一切的一切都與他同等。爲了成就此普賢行,我把所有的善根往這方面回向。
以上是回向能如普賢菩薩那樣具足五種清淨。即:身清淨,一身化現刹塵身等;語清淨,一音流現一切音等;意清淨,念念菩薩行海現在心前;行清淨,波羅蜜多行、靜慮行、叁摩地行等一一刹那無余清淨;刹土清淨,刹土器情具足功德莊嚴,一一刹那使令清淨。以這樣的清淨相作爲標准,像善巧的普賢菩薩那樣,我也如是如是地隨學,與他一切皆同等。
《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》說:“普賢菩薩者,普是遍一切處義,賢是最妙善義。謂菩提心所起願行,及身口意悉皆平等,遍一切處,純一妙善,備具衆德,故以爲名。”(“普賢”這二字拆開來講,“普”是指妙體遍一切處。“賢”是最極妙善。這就是說,以菩提心發起的願、行和身、口、意都平等遍一切處,純一妙善,具足萬德,所以叫做普賢。)
《華嚴經探玄記》雲:“德周法界,曰普;至順調善,曰賢。”
《清涼疏》上講:這裏“同等”,不僅是無量阿僧祇的願,而且是如同法界量的無盡願行,都發願等同。
問:爲什麼在“隨學菩薩”中首先只單說“願同普賢”呢?
答:因爲這一品說的是趣入佛果的無量行願,而一切菩提行的本體正是普賢,所以首先單說“願同普賢”。
②願等二聖
我爲遍淨普賢行,文殊師利諸大願,
滿彼事業盡無余,未來際劫恒無倦。
念這一頌時,應當祈願:爲了清淨一切普賢行和成滿文殊師利的諸大願,我誓欲圓滿他們所有的事業,在盡未來的一切劫中恒時無有厭倦,也沒有別的庸俗之念。
我所修行無有量,獲得無量諸功德,
安住無量諸行中,了達一切神通力。
念這一頌時,應當祈願:我所作的修行成爲無量;我所獲的功德也無量;我安住無量的修行和功德後,對于諸佛菩薩的種種神變等全部無礙了達。
這是具體發願:一切菩薩的廣大修行無不圓滿,所擔荷的修行無量無數,廣大無邊。所獲的功德也無量無邊,也就是獲得一切不可思議的身密、口密、意密的功德。這樣,安住無量諸行後,對于諸佛菩薩的無量神通力都能了達,都能現證。
文殊師利勇猛智,普賢慧行亦複然,
我今回向諸善根,隨彼一切常修學。
這裏隨學的是文殊的大智和普賢的大行。“勇猛”是形容智慧的力量,文殊以智慧劍從根斬斷我執無明的命根,叫做勇猛。“普賢慧行亦複然”,就是說,不僅隨學文殊的勇猛智,也隨學普賢的巧慧行。“行”前加一“慧”字有甚深意義。“慧”是巧慧。《維摩诘經》說:沒有以智慧攝持的方便是菩薩的系縛。可見普賢行是巧慧行,裏面有靈明的智慧。不然,執著那麼深重,連基本行爲都做不好,怎麼能施展無邊妙行、廣大地起用呢?真正說來,以根本智證悟法界後才能流現廣大的菩提行。所以智慧和方便不能脫離。
有人問:爲什麼要回向世世生生隨學文殊、普賢呢?其中有何重要的意義呢?
《清涼疏》上解釋:“文殊表解,解發願故。普賢表行,解起行故。故願與行分屬二聖。”(文殊表示甚深的解,有智慧才理解種種發願的意義。普賢表示廣大的行,就是由解所發起的萬行。所以,願或智慧屬于文殊,行屬于普賢。)這是用解、行一對作解釋,文殊表示能起的解,普賢表示所起的行。彌勒菩薩說:“汝得見諸善友,聞菩薩行,入解脫門,都是文殊的威神之力。”這是說,由智慧解了才發大願,以願力推動才親近善知識、聽聞菩薩行、趣入解脫門,所以都是由文殊的威神力所致,意思是,以智慧才發起了這一切。經上還說文殊常爲一切菩薩之師,意思是,以文殊智爲指導才出生菩薩萬行。
總之,智慧如目,行持如足。目足需要並運,缺一不可。沒有文殊智不能了悟本具的妙明真心,沒有普賢行不能圓顯本具的萬德莊嚴,文殊智和普賢行並運才能修成“明行足”的佛果。這是本頌所寓含的深義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一切菩提行的要點都歸攝在這一頌中。因此回向善根常學文殊、普賢。
法王《願海精髓》有一句願文說:願一切生世得到父親智慧藏文殊勇士的歡喜攝受,願畢竟圓滿普賢行願所說的菩提行海。和這一頌意趣一致。
叁世諸佛所稱歎,如是最勝諸大願,
我今回向諸善根,爲得普賢殊勝行。
念這一頌時,應當回向:過去、現在、未來諸佛一致稱歎的如是最殊勝諸大願,我此刻把自己修持的善根,爲證得普賢殊勝行,而猛利回向。
這一頌提到普賢願是最殊勝的大願,這是因爲:在普賢行願中總集了一切佛陀稀有的行爲,包括菩提道從因至果的所有行願,而且,願願稱法界心、極法界量;從作用上說,以普賢行願力能速疾證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,能引生暫時、究竟的無邊利益,成爲現證菩提的最強因;從他利而言,以普賢行願作回向,能成爲在叁有存在期間讓盡虛空界的有情增長無邊利益安樂的法宴。由以上這些原因就說普賢行願是最殊勝的行願,叁世諸佛無不稱歎。
龍樹菩薩說,以上“文殊師利勇猛智”等二頌是極殊勝的回向,前面的一切大願都總攝在其中。
[1]“供養”指法供養。願諸佛所願、行諸佛所行,是真法供養。
《普賢行願品講記(十八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