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西归直指•疑问指南(第五节课)

  【问:带业往生,且得不退,则人于生前,世缘未了,何不且做世间事业,直待临终,然后念佛乎?】

  问:既然说凡夫能带宿业往生,而且往生后就得到不退,那么人在生前世缘没有了时,何不先做些世间事业,等临终时再念佛?

  【答:此邪说也。存此一念,自误多矣;发此一言,误人多矣。恶人临终,念佛往生者,必其宿有善根,又遇得善知识,所以临终有此侥幸,此乃千万人中之一,岂各人临终,皆有此侥幸哉!】

  答:这是邪说。存这样的想法,就大大耽误自己;发表这样的言论,就大大耽误别人。恶人临终时念佛往生,一定是前世种了很深善根,又遇得到善知识,所以临终才有这样的侥幸。这在千万人中只有一例,哪里是任何人临终都有这种侥幸?

  【《群疑论》云:世间有十种人,临终不得念佛:一者善友未必相遇;二者业累缠身,不遑念佛;三者偏风失语;四者狂乱失心;五者或遭水火;六者遭遇豺狼;七者恶友坏其信根;八者饱食过度,昏迷猝死;九者阵亡,十者高岩失足。有一于此,便难念佛。】

  《群疑论》中说,世间有十种人临终时念不了佛。

  第一、临终时未必能遇到善友开示净土教言,帮助提起信愿、念佛求生,平时又没有好好念过,这时就念不起佛。

  第二、临终时业力缠住自己的身,不得自在,念不了佛。比如,临终时身心很痛苦,念不了佛。

  第三、身体中风,口里说不了话,念不了佛。

  第四、心识狂乱,丧失正念,不能念佛。

  第五、遭遇水火等灾害:被洪水淹没,被烈火焚身,在地震中被土石埋住,或者在车祸中被撞击,都不能念佛。

  第六、遇到猛兽、豺狼,惊慌恐怖,不能念佛。

  第七、临终时恶友来破坏自己的信根,比如边上有人说“念佛无用”这一类的话,自己的信心动摇了,不再念佛。

  第八、饮食过量,在昏迷中猝死,也不能念佛。

  第九、在战争或争斗中被刀、枪等砍杀,不能念佛。

  第十、在悬崖上踩空跌死,不能念佛。

  【纵使好病而死,当四大分离之候,亦未免风刀解体,恐怖慞惶,岂暇安心念佛?】(命终时体内的风大动摇,支解身体,像利刀刺身一样苦,所以叫风刀。)

  即使是正常死亡,在四大分离的时候,也免不了感受风刀解体的痛苦,这时内心恐怖、惊惶,哪里能安下心来念佛呢?平时做梦时都提不起念佛,生重病时,更不能安住在念佛上,何况风刀解体的苦不是病苦能比的!平时不修,期望临终时安心念佛,不是异想天开吗?

  四十多年前,有位老修行劝徒弟珍惜光阴,好好念佛。徒弟回答说:“经上说,十念就能往生,我临终前念他一个月,现在何须紧张!”没过几年,这个徒弟就生病住院。有个法师陪着老人前去探望,有点不客气地说:“几年前你师父劝你念佛,你不是回答临终前念一个月吗?现在正好念佛。”他哽咽说:“我现在连佛字都想不起来,怎么能念佛?”说完嚎啕大哭,结果,不到半个月就呜呼哀哉了。

  【又或业缘未毕,世念未休,家私未明,后事未办,而且求医问卜,扰乱其心,子哭妻啼,惊惶其耳,方寸之内,一无主张,当此之时,求其从容念佛,望其一心不乱,万无此理。】

  又如果死时世间的业缘还没有了、世间的耽著还没有放下、家里的财产等事还没有交代清、还有后事没有办好等等;而且,家里人替自己求医问卜,扰乱心神。加上老婆、孩子哭哭啼啼,耳朵里听到时让心惊慌错乱,心里失去主张。在这种情形下还能期望从容念佛、一心不乱吗?绝没有这种道理!

  据说台湾狮山有位中年出家人,临终时大家来助念,她虽然没有出声,但嘴唇在动,手拨着念珠,跟着大家念佛。没料到她俗家的女儿匆匆赶来,叫一声:“妈妈呀!”就把她吓死了,两眼一瞪,脸色突变,就走了。

  所以平时一定要精进用功。平时训练有素,临时才能把握得住。这里有一则正面的事例:

  明朝赞叹寺有个义秀老和尚,为人敦厚诚实,修行精进,每天念佛十万声,从早到晚,毫不间断,坚持了五十多年。他经行的地面、砖块都被磨成沟漕,有的完全磨穿透底。

  起初有个贫寒青年不能养活自己来投靠他,他慈悲接纳了。时间一久,发现这个人行为不正,就呵责说:“你真是个贼!”不久这个人约他的同党趁黑夜来害义秀和尚。第一次殴打时,义秀和尚念佛声依然洪亮。第二次殴打时,老和尚的念佛声还不断,但变得微弱,随后就往生了。老和尚在性命垂危时,佛声不断,大腿被打断还能结跏趺坐逝世。这是他五十年志气如钢,坚毅修行,才有这样的表现。

  【所以古人云:“莫待老来方念佛,孤坟多是少年人。”又云:“平时劝人念佛,皆说我忙,独至无常一到,极忙也休。”】

  所以,古人说:莫等老来才念佛,孤坟里埋的多是少年人。又说:平时劝人念佛,都说我忙!唯独死一到来,再忙也要放下。

  比如今天被车撞倒,有再重要的事也要放下,就是忙到极点,也一定只有放下!所以“忙不忙”还是自己的认识问题。你认为要放就放得了,连万里江山、亿万资产都放得了。你认为不能放,连一针一线也放不了。

  【人生在世,能有几时,乘此未老未病,便当屏弃俗缘,干办要事,得一日光阴,念一日佛号,得一时工夫,修一时净业。不然,一失人身,万劫难复矣,危哉!】

  人生在世,能有多少时间?趁着没老没病,就要隔绝、舍弃世俗的缘,赶紧打理生死大事。得一天时间,就念一天佛号;得一时工夫,就修一时净业。不然,一失人身,就万劫不复,是很危险的。

  【问:待老修行,固无此理。但凡夫皆在世网中,有事不能拨弃,奈何?】

  问:“等老来再修行”当然没有这样的道理。但凡夫都在世俗的网中,有很多事不能抛开,怎么办?

  【答:人在世间,必有一死。修与不修,总不得免。与其堕落,孰若超升?苟其痛念无常,何患用心不切。无论处静处忙,顺境逆境,总与念佛求生,两不相碍。纵使世缘极重,亦当忙里偷闲,定为日课,或万或千,不可间断。其冗忙之极者,晨朝十念,定不可阙。】

  答:人生在世,必有一死。不论你修不修,都是免不了的。与其死后堕落,不如死后超升。如果能痛念无常,不怕用心不恳切。无论空闲还是繁忙,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,都和念佛求生净土不相妨碍。纵然是世缘极繁重的人,也要忙里偷闲,定好日课,或者念一万声,或者念一千声,一旦定好就不能间断。就算忙到极点,每天早晨修十念法是决不可缺的。

  就像世间男女相思,茶里、饭里都是“他”(“她”),做什么事心里也挂着“他”(“她”),就因为爱得心切。同样道理,如果你能痛念无常,念佛求生的心就一定急切,心一急切,即使应酬繁忙,心也不会忘记求生净土!

  在这里讲个公案:

  民国有位具行大师,是云南会理人,因为家里穷,就在鸡足山的祝圣寺做工。21岁时,他领着全家八口出家,受具足戒。虚云老和尚教给他念佛法门,让他求生净土。他就放下万缘,一心系念。

  他这个人又聋又丑,还不识字,白天种菜,晚上礼拜念观音菩萨,中间打坐,学课诵和各种经,非常精进。

  不久,他参礼四大名山。返回云南时,正赶上虚云老和尚复兴云棲寺,问他:“你去看望过亲属吗?”他说:“我不去管他。”又问:“你想干什么?”他说:“极劳累的事,别人干不了的,我来干。”以后,凡是筑墙、盖房、种菜、植树、挑石、挖土、洒扫、做饭等的苦行,他都一刻不闲地勤作,而佛号也一刻不断地念。夜晚开静时,他就拜《金刚经》、《药师经》、净土经等,一字一拜。到黎明敲大钟时,照常上殿课诵,从没有躺下睡过。偶尔自己缝衣服,或者代同参缝补时,缝一针就念一声佛。

  戒期请他做尊证,他把衣被等日常用物卖掉,打斋供僧。别人问他上哪里去,他笑而不答。戒期圆满时,他悄悄走到大殿后,朝西方结跏趺坐念佛,用火自焚。这一年他36岁。

  焚烧后,他的身体形状不坏,像活着时一样,异香远远都能闻到。大家去看他,取引磬时,他的身体忽然倒下成灰。

  具行大师为寺庙做那么多的苦工,但他念佛一刻不间断。他根本不睡觉,还要拜经、上殿。用十几年时间就成就了三昧,得到生死自在。所以,一个人关键看他的心,如果道心真纯、生死心切,即使在百忙中也能不忘念佛。

  【问:一心不乱,一日至七日,即得往生。或一日七日内一心,此后不能一心,未知亦得生否?】

  问:《阿弥陀经》上讲,能少至一天、多至七天,达到一心不乱,就能往生。有人在一天乃至七天中能做到一心,以后达不到一心,不知道能不能往生?

  【答:既能一心,以后心即稍散,定不至于大散。如颜子三月不违仁,三月以内,固是仁人,岂三月以后,遂为恶人耶?苟能常自检点,屡发弘愿,无不生者。】

  答:已经能达到一心,以后就算心稍微散乱,也不至于有大的散乱。比如,孔子的弟子颜回三个月中不违背仁,在这三个月内固然是仁者,三个月后就会变成恶人吗?如果能经常检点自己,屡屡发起大愿,就没有不往生的。

  【问:念佛者,念念相续,功方能密。但暑月之内,裸体时多,安得竟日衣冠。未知饮食坐卧,裸形盥漱时,皆可念佛否?】

  问:念佛需要念念相续,功夫才能做到绵密。但夏天裸身的时候多,不能成天穿衣戴帽,不知道在饮食、坐卧、裸形、洗澡、刷牙等时,能不能念佛?

  【答:默念无妨,所谓“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”也。】

  答:这些时候开口念佛,有失恭敬;心里默念,并无妨碍。所谓“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”。“造次”是仓促、紧迫的意思,“颠沛”就是跌倒在地,引申为流离不定。这是说匆忙时,心也不离念佛;颠沛流离时,心也不离念佛。所谓“朝也阿弥陀,暮也阿弥陀,行也阿弥陀,坐也阿弥陀,纵饶忙似箭,不废阿弥陀”。所以饮食坐卧、裸形盥漱都不能放下念佛。

  【问:…

《西归直指•疑问指南(第五节课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