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一心称名时,又发求生净土之心,似乎杂以两念,如之何?】
问:一心念佛时,又发求生净土的心,心有两种所缘,一是弥陀名号,二是求生净土,看起来杂有两种念,怎么办呢?
【答:称名,固所以求生也。经云:“应当发愿,愿生彼国。”又云:“执持名号。”则知固一事,非两事也。譬之做举业家,其欲得功名,求生净土也;其读书作文,执持名号也。】
答:念佛本来就是为了生净土。经上说“应当发愿,愿生彼国”,又说“执持名号”,由此就知道发往生的愿和念佛本来是一件事,不是两件事。打个比方,读书人想求得功名,好比念佛人想生到净土;为了得功名,刻苦地读书写文章,好比为了生净土,精勤地念佛。这是一件事的两方面,发愿是发起生净土的誓愿,持名是为了实现这个愿望,而修往生的因。
【此处似有微分也。则求生之念,宜于早晚发愿时。若称名之刻,又当专一其心,不可使之以夹杂也。】
这里还有微小的区分,就是:应当在早晚发愿时发求生净土的心;正当念佛时,又要让心专一地缘在佛号上,不能夹杂其它念头,这样就符合“一心念佛”的要求。
【问:终日念佛,遇福则作,固是学人本分,但作福时,未免心在福事,不在佛号,未识有碍一心不乱否?】
问:每天念这句佛,遇到有福德的事就随力而做,这固然是学道人的本分。但做善事时,心不免缘在这件事上,丢掉了佛号,不知道对一心不乱有没有障碍?
【答:明镜本空,物来则现,于镜空何碍?人但事未至而将迎,事已过而留滞,乃为病耳。】
答:像明镜里本来空无一物,物来了就现它的像,随来随现,并不障碍镜子里空无一物。心就好比明镜,事情来了就做,而做也不障碍内心的空。人只是事情没来就迎接它,事情已过还耽著它,才成了病。
【问:父母之恩,最难图报,若能往生西方,未识有法,可以报恩否?且人生一世,即有一父母,若百千万亿世,即有百千万亿父母,未知往生之后,能各记忆姓名,各知其所在,可以一一报之乎?】
问:父母的恩德最难报答,如果能往生西方,不知道有没有办法能报恩?而且,做一世人,就有一世父母;做百千万亿世人,就有百千万亿世父母,不知道往生后能否记得每世父母的名字,知道他们各自的所在,而一一报答?
【答:欲报之德,昊天罔极,此世俗之言也。以世俗之道报亲,诚无可报之法。】
“欲报之德,昊天罔极”这是《诗经》里的话。“昊天罔极”就是见不到边的苍天,这两句是说父母的恩德广大,如同无边的虚空,不知道如何报答是好。这是世俗的说法。以世俗的道来报答亲恩,确实没有报答的办法。
世间的报恩就是衣食供养、立身扬名,这些对父母的解脱没有直接利益。父母百年之后,仍然要流转生死,无尽地受苦。所以以世俗的道无法做到报恩。
【若往生之后,欲报其亲,则易易矣。岂惟报一世之亲,即欲报百千万亿世以前之父母,亦有报之之法。】
如果往生净土后,想报答亲恩,就非常容易了。岂只是报答一世父母的恩,就是想报答百千万亿世以前父母的恩,也有报恩的办法。
【盖人一至西方,必得神通天眼,能见无数世界之事;必得神通天耳,能听无数世界之声;必具他心通智,能知一切众生之心;必得宿命通智,能知无量劫前死此生彼之事。所谓某人在某处如是名、如是姓、如是种族、如是居里,纤悉皆知,可以惟我所为,尽其报效。岂有父母之恩,不能酬答者乎?】
这一段是讲往生之后能报恩的原因。
人一生到西方,必定得到神通天眼,能见到无数世界中的事;必定得到神通天耳,能听到无数世界中众生的声音;必定具有他心通智,能了知一切众生的心念;必定得到宿命通智,能知道众生无量劫前,这里死去、那里出生的情况,所谓某某现在在哪里、叫什么名字、属什么种族、住在哪条街巷,连极细小处都分明照见。像这样,见到无量世父母的生处、状况心理和他们宿世的因缘、意乐、根机等等,就能尽自己所能真正地报恩,就是能按他的机缘拔苦与乐,度到涅槃彼岸。
【昔孟子称舜之孝,曰为天子父,尊之至也;以天下养,养之至也。使吾往生为菩萨,俾父母为菩萨之父母,不更尊于人类乎?且使父母得生净土,念衣衣来,想食食至,受自然之福,享无极之寿,不更愈于以天下养乎?】
从前孟子称赞舜的孝道,说他:“为天子父,尊到极点;以天下养,养到极点。”舜建功立德,成为圣王,使父亲成为天子的父亲,得到极大尊荣。他拥有天下,是以天下来养父母,所以是极大的孝养。但如果我往生后成为菩萨,使父母成为菩萨的父母,不是比人间天子的父母更尊贵吗?而且让父母生到净土,思衣得衣,念食得食,受自然的福,享无尽的寿,不是超过“以天下养”吗?
【况一国土中,不过一天子,若有第二位孝子出来,也要想以天下养,则必谋为不轨,反做乱臣贼子矣。岂若净土法门之尽人可以展其孝,仍无碍于世法乎?】
何况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天子,如果有第二个孝子出来,也想以天下来养父母,那一定会图谋不轨,夺取天下,反做了乱臣贼子。所以世间只有天子一人能做到“以天下养父母”的孝。哪里像净土法门,任何人都扩展自己的孝心,而又不妨碍世间法?
【问:异类众生,在三恶道中受苦者,其数无量,吾安能一一救之,而徒发此虚愿乎?】
问:三恶道中的受苦众生,无量无数,我怎么能一一救度呢?这不是发不切实际的空愿吗?
【答:菩萨欲普度众生,则一应三恶道中受苦者,皆我分内应度之人。岂可因其多而有畏心,因其多而有厌心倦心乎?】
答:菩萨既然发愿普度众生,那么凡是三恶道中受苦的众生,都是自己分内应度的人,怎么能因为众生数量多而有畏难心呢?怎么能因为众生数量多而有厌倦心呢?
【地藏菩萨云:“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。”普贤菩萨十大愿,愿愿以尽众生界为期。】
地藏、普贤两位大菩萨是我们的榜样。地藏菩萨发愿说:“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。(就是地狱界的众生没有度尽之间,我就不取佛果。)”普贤菩萨十大愿王,每一愿都是以尽众生界作为发愿的期限(所谓“尽众生界”,就是直到众生界里无量无数的众生都成了佛,众生界完全空掉为止。),在《普贤行愿品》里说:“虚空界尽,众生界尽,众生业尽,众生烦恼尽,我愿乃尽。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,我此愿王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;身语意业,无有疲厌。”像这样,发愿每一种普贤行都做到尽众生界为止。
【然则修净业者,欲生西方,不当以回入娑婆,誓拔三途为愿乎?】
这样看来,修净土的人想求生西方,不应当以回入娑婆、誓愿救拔三恶趣众生为自己的行愿吗?
也就是说,净土法是大乘法门,要以发菩提心趣入,以成佛度众生为目的。往生西方净土就是为了实现自己快速、圆满地救度众生的大愿,而不是只求一己的离苦得乐。
【问:微细物命,其类甚多。假令每见物类,即发救度之心,不识此心仅能毕我志愿乎?抑或仍有益于彼乎?】
问:微小旁生的种类很多,如果见一类旁生,就发一个救度的心,不晓得这样发心,只是做完了一次善心发愿,还是也能实际利益到它?
这是问到了发愿的作用:单单发起救度众生的心,是只能圆满自己的善愿,还是也能实际利益到对方?
【答:当观发心之诚否,苟能竭我之诚,无不有益于彼。观世尊往劫为忍辱仙人,目连往劫为樵夫事,便知发心之有益。】
答:这要看你发心诚不诚。如果能竭尽诚心,没有不利益到对方的。看看世尊往昔做忍辱仙人和目犍连前世做樵夫的事,就知道发心确实是有利益的。
【释迦如来,于无量劫前,为忍辱仙人,在山中修道,遇国王出猎,逐一走兽,问道人:“兽今何往?”】
释迦佛在无量劫前曾做忍辱仙人,在山里修道。有一次,遇到国王出外打猎,追赶一只野兽。国王问道人:“那只野兽往哪里去了?”
【此时若实告之,则害兽;不实告,又妄语。沉吟未对,国王怒,斫去一臂。】
这时如果如实回答,会害到野兽;如果不如实回答,又是妄语,所以道人沉默不答。国王发怒,砍去他一只手臂。
【又问之,亦沉吟不对,又斫去一臂,道人乃发愿云:“我成佛后,当先度此人,勿使世人效彼为恶。”后首度比丘憍陈如,即当时国王也。】
再问他,还是沉默不答,国王又砍去他另一只手臂。道人就发愿说:我成佛后,要首先度这个人,不让世人效仿他造恶。后来成佛时首先度的比丘憍陈如,就是这位国王的转世。
下面讲另一则例子:
【佛世有一城人难化。佛言:“此辈人与目连有缘。”因遣之往,其人果皆向化,问佛因缘。】
佛在世时,有一个城市的人难以度化。佛说:“这些人跟目键连有缘。”就派目键连去度,果然都乐于接受教化。有人问佛其中的因缘?
【佛言:“目连往劫,曾为樵夫,惊起无数乱蜂,目连戒之曰:“汝等皆有佛性,他时我若成道,当来度汝。”今此城人,乃当日聚蜂也,因其曾发一念,故与有缘。”】
佛说:久远劫前,目键连是一名樵夫,在山上打柴,惊起了无数黄蜂。目键连就说:“你们都是有佛性的,我将来如果成道,一定会来度你们。”当时发了这么一个善愿,就彼此结上善缘。现在这一城的人,就是当时这群黄蜂的转世。
由以上的事例就知道,只要真诚地发善愿,就能实际利益到对方。也就是以发愿力,在现前或未来因缘成熟时就会发生作用。
我们知道发愿有真实的作用后,就应当广发善愿,结众生缘。以发愿的力量,将来自己成就时,就有很多众生得度。所以度众生要先结众生缘。
【观此,不特见一切人类,皆当劝其念佛,发救度之想,即见一切异类,亦当代其念佛,发救度之想矣。】
由此看来,不但见到一切人类应当劝他念佛,发救度的心,就连见到一切异类有情,也要代它念佛,发救度的心。
【问:念佛虽诚,然所念之数有限。假令百命而以千声佛号施之,百命自然隐沾其福。万一恒沙物命,而亦以千声佛号施之,其福转微,奈何?】
问:虽然念佛是在为众生诚心地念,但所念的佛号,数量有限。假使念一千声佛,布施给一百条生命,每条生命就得到十声佛号,自然冥冥中沾上了福。但如果这一千声佛号布施给恒河沙数生命,那每个生命所得的福就变得很微小了,怎么办?
【答:譬如一炬,百人分去,此炬如故。千人万人分之,此炬亦如故。】
答:比如一个火炬放出光明,一百个人来分享,每个人都得到整个火炬的光照,火炬的光不会减少;一千人一万人来分享,每个人还是得到整个火炬的光照,火炬的光并不会减少。
这是比喻发至诚心念佛布施给众生,每个众生都能得到福德。
【问:昔有二僧,于念佛时,观想身坐大莲花内,作莲花开想合想,如是五月,皆得往生。不知念佛者,可以之为程式否?】
问:以前有两个和尚在念佛时,观想自己的身体坐在大莲花里面,观想莲花开、莲花合,这样经过五个月,都往生了。不知道念佛人能不能以此作为修行方式?
【答:可。然毕竟以念佛为主。】
答:可以。但毕竟要以念佛为主。
《西归直指•疑问指南(第五节课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