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心稱名時,又發求生淨土之心,似乎雜以兩念,如之何?】
問:一心念佛時,又發求生淨土的心,心有兩種所緣,一是彌陀名號,二是求生淨土,看起來雜有兩種念,怎麼辦呢?
【答:稱名,固所以求生也。經雲:“應當發願,願生彼國。”又雲:“執持名號。”則知固一事,非兩事也。譬之做舉業家,其欲得功名,求生淨土也;其讀書作文,執持名號也。】
答:念佛本來就是爲了生淨土。經上說“應當發願,願生彼國”,又說“執持名號”,由此就知道發往生的願和念佛本來是一件事,不是兩件事。打個比方,讀書人想求得功名,好比念佛人想生到淨土;爲了得功名,刻苦地讀書寫文章,好比爲了生淨土,精勤地念佛。這是一件事的兩方面,發願是發起生淨土的誓願,持名是爲了實現這個願望,而修往生的因。
【此處似有微分也。則求生之念,宜于早晚發願時。若稱名之刻,又當專一其心,不可使之以夾雜也。】
這裏還有微小的區分,就是:應當在早晚發願時發求生淨土的心;正當念佛時,又要讓心專一地緣在佛號上,不能夾雜其它念頭,這樣就符合“一心念佛”的要求。
【問:終日念佛,遇福則作,固是學人本分,但作福時,未免心在福事,不在佛號,未識有礙一心不亂否?】
問:每天念這句佛,遇到有福德的事就隨力而做,這固然是學道人的本分。但做善事時,心不免緣在這件事上,丟掉了佛號,不知道對一心不亂有沒有障礙?
【答:明鏡本空,物來則現,于鏡空何礙?人但事未至而將迎,事已過而留滯,乃爲病耳。】
答:像明鏡裏本來空無一物,物來了就現它的像,隨來隨現,並不障礙鏡子裏空無一物。心就好比明鏡,事情來了就做,而做也不障礙內心的空。人只是事情沒來就迎接它,事情已過還耽著它,才成了病。
【問:父母之恩,最難圖報,若能往生西方,未識有法,可以報恩否?且人生一世,即有一父母,若百千萬億世,即有百千萬億父母,未知往生之後,能各記憶姓名,各知其所在,可以一一報之乎?】
問:父母的恩德最難報答,如果能往生西方,不知道有沒有辦法能報恩?而且,做一世人,就有一世父母;做百千萬億世人,就有百千萬億世父母,不知道往生後能否記得每世父母的名字,知道他們各自的所在,而一一報答?
【答:欲報之德,昊天罔極,此世俗之言也。以世俗之道報親,誠無可報之法。】
“欲報之德,昊天罔極”這是《詩經》裏的話。“昊天罔極”就是見不到邊的蒼天,這兩句是說父母的恩德廣大,如同無邊的虛空,不知道如何報答是好。這是世俗的說法。以世俗的道來報答親恩,確實沒有報答的辦法。
世間的報恩就是衣食供養、立身揚名,這些對父母的解脫沒有直接利益。父母百年之後,仍然要流轉生死,無盡地受苦。所以以世俗的道無法做到報恩。
【若往生之後,欲報其親,則易易矣。豈惟報一世之親,即欲報百千萬億世以前之父母,亦有報之之法。】
如果往生淨土後,想報答親恩,就非常容易了。豈只是報答一世父母的恩,就是想報答百千萬億世以前父母的恩,也有報恩的辦法。
【蓋人一至西方,必得神通天眼,能見無數世界之事;必得神通天耳,能聽無數世界之聲;必具他心通智,能知一切衆生之心;必得宿命通智,能知無量劫前死此生彼之事。所謂某人在某處如是名、如是姓、如是種族、如是居裏,纖悉皆知,可以惟我所爲,盡其報效。豈有父母之恩,不能酬答者乎?】
這一段是講往生之後能報恩的原因。
人一生到西方,必定得到神通天眼,能見到無數世界中的事;必定得到神通天耳,能聽到無數世界中衆生的聲音;必定具有他心通智,能了知一切衆生的心念;必定得到宿命通智,能知道衆生無量劫前,這裏死去、那裏出生的情況,所謂某某現在在哪裏、叫什麼名字、屬什麼種族、住在哪條街巷,連極細小處都分明照見。像這樣,見到無量世父母的生處、狀況心理和他們宿世的因緣、意樂、根機等等,就能盡自己所能真正地報恩,就是能按他的機緣拔苦與樂,度到涅槃彼岸。
【昔孟子稱舜之孝,曰爲天子父,尊之至也;以天下養,養之至也。使吾往生爲菩薩,俾父母爲菩薩之父母,不更尊于人類乎?且使父母得生淨土,念衣衣來,想食食至,受自然之福,享無極之壽,不更愈于以天下養乎?】
從前孟子稱贊舜的孝道,說他:“爲天子父,尊到極點;以天下養,養到極點。”舜建功立德,成爲聖王,使父親成爲天子的父親,得到極大尊榮。他擁有天下,是以天下來養父母,所以是極大的孝養。但如果我往生後成爲菩薩,使父母成爲菩薩的父母,不是比人間天子的父母更尊貴嗎?而且讓父母生到淨土,思衣得衣,念食得食,受自然的福,享無盡的壽,不是超過“以天下養”嗎?
【況一國土中,不過一天子,若有第二位孝子出來,也要想以天下養,則必謀爲不軌,反做亂臣賊子矣。豈若淨土法門之盡人可以展其孝,仍無礙于世法乎?】
何況一個國家只有一個天子,如果有第二個孝子出來,也想以天下來養父母,那一定會圖謀不軌,奪取天下,反做了亂臣賊子。所以世間只有天子一人能做到“以天下養父母”的孝。哪裏像淨土法門,任何人都擴展自己的孝心,而又不妨礙世間法?
【問:異類衆生,在叁惡道中受苦者,其數無量,吾安能一一救之,而徒發此虛願乎?】
問:叁惡道中的受苦衆生,無量無數,我怎麼能一一救度呢?這不是發不切實際的空願嗎?
【答:菩薩欲普度衆生,則一應叁惡道中受苦者,皆我分內應度之人。豈可因其多而有畏心,因其多而有厭心倦心乎?】
答:菩薩既然發願普度衆生,那麼凡是叁惡道中受苦的衆生,都是自己分內應度的人,怎麼能因爲衆生數量多而有畏難心呢?怎麼能因爲衆生數量多而有厭倦心呢?
【地藏菩薩雲:“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。”普賢菩薩十大願,願願以盡衆生界爲期。】
地藏、普賢兩位大菩薩是我們的榜樣。地藏菩薩發願說:“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。(就是地獄界的衆生沒有度盡之間,我就不取佛果。)”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每一願都是以盡衆生界作爲發願的期限(所謂“盡衆生界”,就是直到衆生界裏無量無數的衆生都成了佛,衆生界完全空掉爲止。),在《普賢行願品》裏說:“虛空界盡,衆生界盡,衆生業盡,衆生煩惱盡,我願乃盡。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,我此願王無有窮盡。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;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。”像這樣,發願每一種普賢行都做到盡衆生界爲止。
【然則修淨業者,欲生西方,不當以回入娑婆,誓拔叁途爲願乎?】
這樣看來,修淨土的人想求生西方,不應當以回入娑婆、誓願救拔叁惡趣衆生爲自己的行願嗎?
也就是說,淨土法是大乘法門,要以發菩提心趣入,以成佛度衆生爲目的。往生西方淨土就是爲了實現自己快速、圓滿地救度衆生的大願,而不是只求一己的離苦得樂。
【問:微細物命,其類甚多。假令每見物類,即發救度之心,不識此心僅能畢我志願乎?抑或仍有益于彼乎?】
問:微小旁生的種類很多,如果見一類旁生,就發一個救度的心,不曉得這樣發心,只是做完了一次善心發願,還是也能實際利益到它?
這是問到了發願的作用:單單發起救度衆生的心,是只能圓滿自己的善願,還是也能實際利益到對方?
【答:當觀發心之誠否,苟能竭我之誠,無不有益于彼。觀世尊往劫爲忍辱仙人,目連往劫爲樵夫事,便知發心之有益。】
答:這要看你發心誠不誠。如果能竭盡誠心,沒有不利益到對方的。看看世尊往昔做忍辱仙人和目犍連前世做樵夫的事,就知道發心確實是有利益的。
【釋迦如來,于無量劫前,爲忍辱仙人,在山中修道,遇國王出獵,逐一走獸,問道人:“獸今何往?”】
釋迦佛在無量劫前曾做忍辱仙人,在山裏修道。有一次,遇到國王出外打獵,追趕一只野獸。國王問道人:“那只野獸往哪裏去了?”
【此時若實告之,則害獸;不實告,又妄語。沈吟未對,國王怒,斫去一臂。】
這時如果如實回答,會害到野獸;如果不如實回答,又是妄語,所以道人沈默不答。國王發怒,砍去他一只手臂。
【又問之,亦沈吟不對,又斫去一臂,道人乃發願雲:“我成佛後,當先度此人,勿使世人效彼爲惡。”後首度比丘憍陳如,即當時國王也。】
再問他,還是沈默不答,國王又砍去他另一只手臂。道人就發願說:我成佛後,要首先度這個人,不讓世人效仿他造惡。後來成佛時首先度的比丘憍陳如,就是這位國王的轉世。
下面講另一則例子:
【佛世有一城人難化。佛言:“此輩人與目連有緣。”因遣之往,其人果皆向化,問佛因緣。】
佛在世時,有一個城市的人難以度化。佛說:“這些人跟目鍵連有緣。”就派目鍵連去度,果然都樂于接受教化。有人問佛其中的因緣?
【佛言:“目連往劫,曾爲樵夫,驚起無數亂蜂,目連戒之曰:“汝等皆有佛性,他時我若成道,當來度汝。”今此城人,乃當日聚蜂也,因其曾發一念,故與有緣。”】
佛說:久遠劫前,目鍵連是一名樵夫,在山上打柴,驚起了無數黃蜂。目鍵連就說:“你們都是有佛性的,我將來如果成道,一定會來度你們。”當時發了這麼一個善願,就彼此結上善緣。現在這一城的人,就是當時這群黃蜂的轉世。
由以上的事例就知道,只要真誠地發善願,就能實際利益到對方。也就是以發願力,在現前或未來因緣成熟時就會發生作用。
我們知道發願有真實的作用後,就應當廣發善願,結衆生緣。以發願的力量,將來自己成就時,就有很多衆生得度。所以度衆生要先結衆生緣。
【觀此,不特見一切人類,皆當勸其念佛,發救度之想,即見一切異類,亦當代其念佛,發救度之想矣。】
由此看來,不但見到一切人類應當勸他念佛,發救度的心,就連見到一切異類有情,也要代它念佛,發救度的心。
【問:念佛雖誠,然所念之數有限。假令百命而以千聲佛號施之,百命自然隱沾其福。萬一恒沙物命,而亦以千聲佛號施之,其福轉微,奈何?】
問:雖然念佛是在爲衆生誠心地念,但所念的佛號,數量有限。假使念一千聲佛,布施給一百條生命,每條生命就得到十聲佛號,自然冥冥中沾上了福。但如果這一千聲佛號布施給恒河沙數生命,那每個生命所得的福就變得很微小了,怎麼辦?
【答:譬如一炬,百人分去,此炬如故。千人萬人分之,此炬亦如故。】
答:比如一個火炬放出光明,一百個人來分享,每個人都得到整個火炬的光照,火炬的光不會減少;一千人一萬人來分享,每個人還是得到整個火炬的光照,火炬的光並不會減少。
這是比喻發至誠心念佛布施給衆生,每個衆生都能得到福德。
【問:昔有二僧,于念佛時,觀想身坐大蓮花內,作蓮花開想合想,如是五月,皆得往生。不知念佛者,可以之爲程式否?】
問:以前有兩個和尚在念佛時,觀想自己的身體坐在大蓮花裏面,觀想蓮花開、蓮花合,這樣經過五個月,都往生了。不知道念佛人能不能以此作爲修行方式?
【答:可。然畢竟以念佛爲主。】
答:可以。但畢竟要以念佛爲主。
《西歸直指•疑問指南(第五節課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