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西歸直指•疑問指南(第五節課)

  【問:帶業往生,且得不退,則人于生前,世緣未了,何不且做世間事業,直待臨終,然後念佛乎?】

  問:既然說凡夫能帶宿業往生,而且往生後就得到不退,那麼人在生前世緣沒有了時,何不先做些世間事業,等臨終時再念佛?

  【答:此邪說也。存此一念,自誤多矣;發此一言,誤人多矣。惡人臨終,念佛往生者,必其宿有善根,又遇得善知識,所以臨終有此僥幸,此乃千萬人中之一,豈各人臨終,皆有此僥幸哉!】

  答:這是邪說。存這樣的想法,就大大耽誤自己;發表這樣的言論,就大大耽誤別人。惡人臨終時念佛往生,一定是前世種了很深善根,又遇得到善知識,所以臨終才有這樣的僥幸。這在千萬人中只有一例,哪裏是任何人臨終都有這種僥幸?

  【《群疑論》雲:世間有十種人,臨終不得念佛:一者善友未必相遇;二者業累纏身,不遑念佛;叁者偏風失語;四者狂亂失心;五者或遭水火;六者遭遇豺狼;七者惡友壞其信根;八者飽食過度,昏迷猝死;九者陣亡,十者高岩失足。有一于此,便難念佛。】

  《群疑論》中說,世間有十種人臨終時念不了佛。

  第一、臨終時未必能遇到善友開示淨土教言,幫助提起信願、念佛求生,平時又沒有好好念過,這時就念不起佛。

  第二、臨終時業力纏住自己的身,不得自在,念不了佛。比如,臨終時身心很痛苦,念不了佛。

  第叁、身體中風,口裏說不了話,念不了佛。

  第四、心識狂亂,喪失正念,不能念佛。

  第五、遭遇水火等災害:被洪水淹沒,被烈火焚身,在地震中被土石埋住,或者在車禍中被撞擊,都不能念佛。

  第六、遇到猛獸、豺狼,驚慌恐怖,不能念佛。

  第七、臨終時惡友來破壞自己的信根,比如邊上有人說“念佛無用”這一類的話,自己的信心動搖了,不再念佛。

  第八、飲食過量,在昏迷中猝死,也不能念佛。

  第九、在戰爭或爭鬥中被刀、槍等砍殺,不能念佛。

  第十、在懸崖上踩空跌死,不能念佛。

  【縱使好病而死,當四大分離之候,亦未免風刀解體,恐怖慞惶,豈暇安心念佛?】(命終時體內的風大動搖,支解身體,像利刀刺身一樣苦,所以叫風刀。)

  即使是正常死亡,在四大分離的時候,也免不了感受風刀解體的痛苦,這時內心恐怖、驚惶,哪裏能安下心來念佛呢?平時做夢時都提不起念佛,生重病時,更不能安住在念佛上,何況風刀解體的苦不是病苦能比的!平時不修,期望臨終時安心念佛,不是異想天開嗎?

  四十多年前,有位老修行勸徒弟珍惜光陰,好好念佛。徒弟回答說:“經上說,十念就能往生,我臨終前念他一個月,現在何須緊張!”沒過幾年,這個徒弟就生病住院。有個法師陪著老人前去探望,有點不客氣地說:“幾年前你師父勸你念佛,你不是回答臨終前念一個月嗎?現在正好念佛。”他哽咽說:“我現在連佛字都想不起來,怎麼能念佛?”說完嚎啕大哭,結果,不到半個月就嗚呼哀哉了。

  【又或業緣未畢,世念未休,家私未明,後事未辦,而且求醫問蔔,擾亂其心,子哭妻啼,驚惶其耳,方寸之內,一無主張,當此之時,求其從容念佛,望其一心不亂,萬無此理。】

  又如果死時世間的業緣還沒有了、世間的耽著還沒有放下、家裏的財産等事還沒有交代清、還有後事沒有辦好等等;而且,家裏人替自己求醫問蔔,擾亂心神。加上老婆、孩子哭哭啼啼,耳朵裏聽到時讓心驚慌錯亂,心裏失去主張。在這種情形下還能期望從容念佛、一心不亂嗎?絕沒有這種道理!

  據說臺灣獅山有位中年出家人,臨終時大家來助念,她雖然沒有出聲,但嘴唇在動,手撥著念珠,跟著大家念佛。沒料到她俗家的女兒匆匆趕來,叫一聲:“媽媽呀!”就把她嚇死了,兩眼一瞪,臉色突變,就走了。

  所以平時一定要精進用功。平時訓練有素,臨時才能把握得住。這裏有一則正面的事例:

  明朝贊歎寺有個義秀老和尚,爲人敦厚誠實,修行精進,每天念佛十萬聲,從早到晚,毫不間斷,堅持了五十多年。他經行的地面、磚塊都被磨成溝漕,有的完全磨穿透底。

  起初有個貧寒青年不能養活自己來投靠他,他慈悲接納了。時間一久,發現這個人行爲不正,就呵責說:“你真是個賊!”不久這個人約他的同黨趁黑夜來害義秀和尚。第一次毆打時,義秀和尚念佛聲依然洪亮。第二次毆打時,老和尚的念佛聲還不斷,但變得微弱,隨後就往生了。老和尚在性命垂危時,佛聲不斷,大腿被打斷還能結跏趺坐逝世。這是他五十年志氣如鋼,堅毅修行,才有這樣的表現。

  【所以古人雲:“莫待老來方念佛,孤墳多是少年人。”又雲:“平時勸人念佛,皆說我忙,獨至無常一到,極忙也休。”】

  所以,古人說:莫等老來才念佛,孤墳裏埋的多是少年人。又說:平時勸人念佛,都說我忙!唯獨死一到來,再忙也要放下。

  比如今天被車撞倒,有再重要的事也要放下,就是忙到極點,也一定只有放下!所以“忙不忙”還是自己的認識問題。你認爲要放就放得了,連萬裏江山、億萬資産都放得了。你認爲不能放,連一針一線也放不了。

  【人生在世,能有幾時,乘此未老未病,便當屏棄俗緣,幹辦要事,得一日光陰,念一日佛號,得一時工夫,修一時淨業。不然,一失人身,萬劫難複矣,危哉!】

  人生在世,能有多少時間?趁著沒老沒病,就要隔絕、舍棄世俗的緣,趕緊打理生死大事。得一天時間,就念一天佛號;得一時工夫,就修一時淨業。不然,一失人身,就萬劫不複,是很危險的。

  【問:待老修行,固無此理。但凡夫皆在世網中,有事不能撥棄,奈何?】

  問:“等老來再修行”當然沒有這樣的道理。但凡夫都在世俗的網中,有很多事不能抛開,怎麼辦?

  【答:人在世間,必有一死。修與不修,總不得免。與其墮落,孰若超升?苟其痛念無常,何患用心不切。無論處靜處忙,順境逆境,總與念佛求生,兩不相礙。縱使世緣極重,亦當忙裏偷閑,定爲日課,或萬或千,不可間斷。其冗忙之極者,晨朝十念,定不可阙。】

  答:人生在世,必有一死。不論你修不修,都是免不了的。與其死後墮落,不如死後超升。如果能痛念無常,不怕用心不懇切。無論空閑還是繁忙,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,都和念佛求生淨土不相妨礙。縱然是世緣極繁重的人,也要忙裏偷閑,定好日課,或者念一萬聲,或者念一千聲,一旦定好就不能間斷。就算忙到極點,每天早晨修十念法是決不可缺的。

  就像世間男女相思,茶裏、飯裏都是“他”(“她”),做什麼事心裏也挂著“他”(“她”),就因爲愛得心切。同樣道理,如果你能痛念無常,念佛求生的心就一定急切,心一急切,即使應酬繁忙,心也不會忘記求生淨土!

  在這裏講個公案:

  民國有位具行大師,是雲南會理人,因爲家裏窮,就在雞足山的祝聖寺做工。21歲時,他領著全家八口出家,受具足戒。虛雲老和尚教給他念佛法門,讓他求生淨土。他就放下萬緣,一心系念。

  他這個人又聾又醜,還不識字,白天種菜,晚上禮拜念觀音菩薩,中間打坐,學課誦和各種經,非常精進。

  不久,他參禮四大名山。返回雲南時,正趕上虛雲老和尚複興雲棲寺,問他:“你去看望過親屬嗎?”他說:“我不去管他。”又問:“你想幹什麼?”他說:“極勞累的事,別人幹不了的,我來幹。”以後,凡是築牆、蓋房、種菜、植樹、挑石、挖土、灑掃、做飯等的苦行,他都一刻不閑地勤作,而佛號也一刻不斷地念。夜晚開靜時,他就拜《金剛經》、《藥師經》、淨土經等,一字一拜。到黎明敲大鍾時,照常上殿課誦,從沒有躺下睡過。偶爾自己縫衣服,或者代同參縫補時,縫一針就念一聲佛。

  戒期請他做尊證,他把衣被等日常用物賣掉,打齋供僧。別人問他上哪裏去,他笑而不答。戒期圓滿時,他悄悄走到大殿後,朝西方結跏趺坐念佛,用火自焚。這一年他36歲。

  焚燒後,他的身體形狀不壞,像活著時一樣,異香遠遠都能聞到。大家去看他,取引磬時,他的身體忽然倒下成灰。

  具行大師爲寺廟做那麼多的苦工,但他念佛一刻不間斷。他根本不睡覺,還要拜經、上殿。用十幾年時間就成就了叁昧,得到生死自在。所以,一個人關鍵看他的心,如果道心真純、生死心切,即使在百忙中也能不忘念佛。

  【問:一心不亂,一日至七日,即得往生。或一日七日內一心,此後不能一心,未知亦得生否?】

  問:《阿彌陀經》上講,能少至一天、多至七天,達到一心不亂,就能往生。有人在一天乃至七天中能做到一心,以後達不到一心,不知道能不能往生?

  【答:既能一心,以後心即稍散,定不至于大散。如顔子叁月不違仁,叁月以內,固是仁人,豈叁月以後,遂爲惡人耶?苟能常自檢點,屢發弘願,無不生者。】

  答:已經能達到一心,以後就算心稍微散亂,也不至于有大的散亂。比如,孔子的弟子顔回叁個月中不違背仁,在這叁個月內固然是仁者,叁個月後就會變成惡人嗎?如果能經常檢點自己,屢屢發起大願,就沒有不往生的。

  【問:念佛者,念念相續,功方能密。但暑月之內,裸體時多,安得竟日衣冠。未知飲食坐臥,裸形盥漱時,皆可念佛否?】

  問:念佛需要念念相續,功夫才能做到綿密。但夏天裸身的時候多,不能成天穿衣戴帽,不知道在飲食、坐臥、裸形、洗澡、刷牙等時,能不能念佛?

  【答:默念無妨,所謂“造次必于是,顛沛必于是”也。】

  答:這些時候開口念佛,有失恭敬;心裏默念,並無妨礙。所謂“造次必于是,顛沛必于是”。“造次”是倉促、緊迫的意思,“顛沛”就是跌倒在地,引申爲流離不定。這是說匆忙時,心也不離念佛;顛沛流離時,心也不離念佛。所謂“朝也阿彌陀,暮也阿彌陀,行也阿彌陀,坐也阿彌陀,縱饒忙似箭,不廢阿彌陀”。所以飲食坐臥、裸形盥漱都不能放下念佛。

  【問:…

《西歸直指•疑問指南(第五節課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