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西归直指•疑问指南(第四节课)

  【问:修行求出生死,故贵无生,慕西方而愿往,得毋乖于无生之义乎?】

  问:修行求的是出生死,所以贵在契证“无生”。希慕西方而愿求往生,不是有违于无生的真义吗?(问者认为既是求往生,就不契合无生义。)

  【答:以生为生者,常见之所失也;以无生为无生者,断见之所惑也。生而无生,无生而生者,第一义谛也。】

  答:把生看成是一个实有的人从娑婆生到极乐,这就落于常见。因为前面的人和后面的人是一体,这个人就成了不变的常法,所以是常见。把无生看成没有任何缘起显现或者没有缘起生,又落于断见。实际上,既不是有一个实体从此方生到彼方,也不是根本没有后面的莲花中化生,而是明明有莲花化生的同时,了无生的实体可得;在无有生的实体可得时,又有无欺的莲花化生、相好庄严等显现,这才是生而无生、无生而生、空有不二的第一义谛。

  【盖妙真如性,本自无生,因缘和合,乃有生相,以性能现相,故曰无生即生;以相由性现,故曰生即无生。】

  这个妙真如性本是不生不灭的,本自无生,以因缘和合而有生的现相。因为无生的性能现相,所以说无生即生。又因为相是由无生的性显现的,所以说生即无生。

  如果无生的性体是全然不生,或者说根本不现相,那就成了毫无妙用的体,这是不成立的,性是时时起用、时时现相的。如果所现的相是实有的生,那这个相就有它独立的自性,成了跟真如性体无关的他体法,也就成了性体外有相,这也不成立,因为没有一个相不是性体显现的。

  【知此则知净土之生,惟心所生。若疑远而难到,则心包太虚,量周法界,夫何远之有?】

  懂得这一义理,就知道“净土的生是由自心显现而生”。如果怀疑距离遥远,难以到达,但是真心含裹太虚空,它的量周遍法界,哪里有什么远呢?

  如果我们的心只是肉团心或分别心,那极乐世界就成了心外的法,自己和极乐世界就有一个极远的距离。实际上,我们的真心是含裹太虚、遍周法界的,极乐世界就在自心中,哪里有遥远的距离?又何必怀疑路远难到呢?一心相应时,即是往生时。

  【问:十方佛土,净妙者多,今偏指极乐,又偏赞其境胜缘胜,何耶?】

  问:十方有很多清净微妙的佛土,现在专门指归极乐净土,让人求生,又专门赞叹极乐净土境殊胜、缘殊胜,这是为什么?

  【答:此间国土,众苦所归,纵有乐缘,皆招苦果。西方不然,所以经云:“是诸众生,无有众苦,但受诸乐,故名极乐。”

  答:这里的国土是无量众苦汇集之处,纵然有快乐因缘,最后都招来苦果。西方净土却不这样,所以经上说“极乐净土的众生无有众苦,只领受种种安乐,因此名为极乐”。

  【试以两土,略一较量,岂特天渊?】

  如果对娑婆和极乐两个世界稍作比较,他们之间的差距何只是天地的差距?

  【只如此方投胎,必在胞十月,分娩之际,与鬼为邻。彼则质托莲房,安坐妙香宫殿,既不受胞胎之污秽,复不累母氏之劬劳,而人世之生苦谢矣。】

  像这里娑婆世界在人道投胎,一定要在母胎里受十个月的大苦。分娩的时候,母子离鬼门关只有一步距离,生命极其危险。而生在极乐净土,神识寄托在莲胞中,安坐在妙香宫殿里,既不受胞胎的污秽,又不拖累母亲辛苦生育,人世间受生的苦就从此永远息灭了。

  【此方年老之人,发白面皱,腰曲背驼,坐起须人,奄奄一息。彼则法味资神,永无衰老,十方国土,瞬息往来,而人世之老苦免矣。】

  这里娑婆世界的人到了老年,头发变得苍白、满脸堆起皱纹、弯腰驼背,坐下和站起都需要人搀扶,奄奄一息。而极乐净土的天人,用法味来资养心神,是清虚之身、无极之体,永远没有衰老,一瞬间就能往来于十方无数国土,人世间身心衰老的苦就彻底免除了。

  这里娑婆世界的人,身体是由惑业的力量形成,在五蕴身成熟之后,就逐渐出现种种衰退之相,饱受老苦。净土圣众莲花化生,不是有漏的血肉之躯,没有肉身的衰老,而且以法味资养心神,长养慧命,所以没有发白面皱、气力衰减、六根衰退等等的老苦。在整个极乐净土中,看不到任何老态龙钟、步履蹒跚的现象。那里的人越活越安乐,越活越自在,希望中更有希望,前途中更有前途!永不衰老!

  【此方一遇疾病,则呻吟床褥,宛转哀号。彼则具大神通,有大威力,国中不闻痛痒之名,而人世之病苦绝矣。】

  这里娑婆世界的人一遇到疾病,就卧在床上辗转反侧,哀号呻吟。而极乐净土的天人具有大神通、大威力,在整个佛国里连痛和痒的名字都听不到,人世间的病苦就永远绝迹了。

  这里人类的身体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假合而成。四大种就好像四条凶残的毒蛇,被关在身体这个箱子里,只有在四大达到平衡时,才有暂时的健康,只要有一界的势力增盛,就会损害到其它三种界,而出现各种疾病,使人备受病苦的折磨。

  而在极乐净土,情况迥然不同,阿弥陀佛因地发愿时已经设计好了:凡是生到极乐国的人,都得到莲花化生的金刚之身,具有大神通、大威力,没有丝毫四大不调的病苦,所以一往生就彻底脱离了病苦。

  【此方人必有死,死必有罪,唯有低头就缚,押付阎罗。彼则一托莲胎,便成金刚不坏之体,相好光明,寿命无量,而人世之死苦捐矣。】

  这里娑婆世界的人,受生之后就必定有死亡,死亡时就必定有罪业,到时只有低着头乖乖地被鬼卒捆绑,押着交给阎罗王审判。而极乐净土的人一托生在莲胎中,就成为金刚不坏之体,相好光明,寿命无量,人世间的死苦就彻底抛掉了。

  这里的人都有一死,死时谁身上都有罪业,既有罪业,就要随罪业受生。人是很可怜的,糊里糊涂地生下来,又糊里糊涂地起烦恼造业,最终又糊里糊涂地随业漂流!这样生生死死有什么意义!

  生老病死是娑婆世间的常态,每个人自从业力受生被套入到生的圈套之后,就只有不自主地受老、病、死的侵害。而极乐净土无老、无病、无死,是安稳的乐土、无死的国度。

  【此方有合必有离,劬劳之父母,难保长存,恩爱之夫妻,类多各散。彼则法中眷属,永远相亲,宁有爱别离之苦乎?】

  这里娑婆世界的人类,有聚合就有分离,辛劳的父母难保长久活在世上,恩爱的夫妻多数在因缘尽时分道扬镳。轮回界就是这样,会合的尽头就是别离,留下的只有悲伤忧苦。而极乐净土中大家都是以法结成的眷属,不是世间业缘和贪爱结成的眷属,所以永远以道相亲,哪里会有烦恼所生的爱别离苦呢?

  人世间亲爱别离时的忧苦,分手时的悲伤,都是从爱执产生的。极乐净土,人与人以法相亲,清净无染,不是以贪爱互相执著,所以没有爱别离苦!

  【此方仇敌相寻,有怨必报,大怖切心,无可逃避。彼则相亲相敬,无非菩萨胜友,相与周旋,曾有怨憎会之苦乎?】

  这里娑婆世界结了怨,仇敌就一定会上门报复,内心生起极大怖畏,没办法逃避;而极乐净土,人与人相亲相敬,往来的都是殊胜的菩萨友伴,哪里会有怨憎会苦呢?

  【此方人类,皆为衣食奔波,妻子驱遣,困苦万状。彼则念衣衣来,想食食至,宫殿园林,无非七宝,各各受用自然,曾有所求阙绝之苦乎?】

  这里娑婆世界的人类为了生活奔波忙碌,为了养活家庭被迫受人驱遣,做牛做马,疲惫辛苦,无法描述。而极乐净土,念衣服,衣服就来;想食物,食物就到。宫殿园林都是金、银、琉璃、珍珠等七宝合成,每个人的种种受用都是自然而来,称心如意,哪里有所求缺乏的苦呢?

  这个世界的人类有生活的所求,为了果腹充饥、保暖御寒,就必须以劳作来换取受用。而且组成了家庭,就有养儿育女的负担。这些促使每个人每天都要奔波劳作,备受辛苦。而极乐净土的人依仗佛的大愿力大福德力,不必劳作,受用自然,没有求不得苦。

  【不特此也,】

  不止以上七个方面有苦乐的差别。事实上,娑婆世界有多少种苦,极乐世界就有多少种乐。

  【此方则丑秽形骸,根多缺陋。彼国则光明赫奕,相好庄严。】

  这里娑婆世界的人,形象丑陋、身体污秽,六根多有缺陷,而极乐净土的人光明显赫,相好庄严。

  【此方则头出头没,轮转生死。彼国则一证无生,永不退转。】

  这里娑婆世界头出头没、轮转生死。而极乐净土,一证得无生法忍,就永远不退转,不堕生死!

  “头出头没”是生生死死的形容。出一个头,就是到世间来做一世人,人头一没又死掉,又出一个羊头,又做一世羊,羊头一没,又出一个天头……,这样无穷无尽,就是轮转生死!轮回,就是无数段生死的组成,有什么实义呢?好不容易生了,又死掉!又好不容易生,又死掉!究竟得了什么?生时苦,死时更苦,唯一是苦的流转、苦的长河。

  【此方则丘陵坑坎,荆棘成林。彼国则宝树参天,黄金为地。】

  这里的器世界环境恶劣,丘陵坑坎、荆棘成林、高山险阻、沙漠荒凉,极为浊恶。极乐佛国器世界清净,宝树参天,黄金为地,环境悦意、清净,具足功德。

  【又此方则观音势至,徒仰嘉名。彼国则二大菩萨,亲为胜友。】

  而且,在这里,观世音菩萨、大势至菩萨只能仰慕大名,不能亲身依止。在极乐佛国,观音、势至二大士就在自己身边,可以亲自随从依止。

  【彼此较观,境缘迥胜。境胜者,可以摄取净之心;缘胜者,可以助修行之力也。】

  像这样,比较观察娑婆和极乐两个世界,就能看出极乐净土的境缘远胜过娑婆秽土。所谓“境胜”,就是指极乐世界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五境能把极乐天人的心摄在取清净相上面,也就是,眼取清净色、耳取清净音、鼻取清净香、舌取清净味、身取清净触,所缘都是清净,心也因此时时清净。所谓“缘胜”,就是指主尊、眷属、器世界环境这些缘,都能增长修行的力量。

  【问:欣厌之心,即爱憎之念,爱憎乃生死岸头事,非修行人所宜,奈何?】

  问:欣极…

《西归直指•疑问指南(第四节课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