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乐、厌娑婆是爱、憎的心,而爱、憎是生死这边的事(也就是生死的因),修行人不应当起爱憎,如何是好呢?
换句话说,修行人应当无爱无憎,现在让我们起爱憎之心,这合理吗?
【答:厌离娑婆,欣慕极乐,虽具爱憎之心,然非世间之爱憎,乃十方如来转凡成圣之爱憎也。】
答:“厌离娑婆、欣慕极乐”虽然有爱憎的心,但不是世间范畴的爱憎,而是十方如来教人转凡成圣的爱憎。
世间的爱憎是缘轮回内的事起贪爱、起厌恶,它的结果只是堕入生死,而不能脱出生死。而十方如来教人的爱憎却能转凡成圣。比如说,厌恶法、欣善法,能使人离恶法、入善法。厌自利、欣利他,能使人离小乘入大乘。厌自心秽、欣自心净,能使人离染法入净法。所以是转凡成圣的方便。
四明尊者在《妙宗钞》中说:“取舍至极,与不取舍,亦非异辙。”舍自心的染污、取自心的清净,在到达极点时,和不取不舍并不是两条道。
【若非厌离,何以脱此娑婆浊世?若非欣慕,安能生彼极乐莲邦?盖惟厌离而后能转凡,欣慕而后能成圣也。】
如果不厌离娑婆,怎么能脱离娑婆呢?如果不欣慕极乐,怎么能往生极乐呢?因为只有厌离,而后才能转凡;只有欣慕,而后才能成圣。
发起欣厌之心,是转变自己心态、行为的前方便。比方说,世间人讨厌做某一种职业,喜欢另一种职业,他就会付诸行动,去转变职业。又比如厌恶某地,向往另一地,就会舍此地迁往彼地。总之,要有欣厌的心驱使,才会转变行为,果也才能随之而变。以这个道理,极乐世界是殊胜的净土,不欣慕就不会发愿往生;娑婆世界是浊恶的秽土,不厌患就不能舍离。
【问:此间饮食衣服,宫室器皿,必待营为,方能受用。云何极乐世界,一应享福之事,皆可自然而来?】
问:在娑婆世界生存,饮食、衣服、住宅、生活器具都要靠经营、劳作,才能受用,为什么极乐世界所有享福的事都能自然而来?
【答:享福之事,皆从修福而来。北俱卢洲,其饮食衣服,皆能受用现成,何况阿弥陀佛,万福庄严之宝刹乎?】
答:享福的事都是从修福而来(也就是以修福为因,得享福之果)。虽然南赡部洲人需要靠劳作来获取受用,但并非任何地方都是如此。比如北俱卢洲,人的饮食、衣服都能受用现成;还有在化乐天,天人能够以自己的心化现种种而受用,这些娑婆世界欲界人天还有这样的受用,何况阿弥陀佛无量福德庄严的清净宝刹?
【《大阿弥陀经》云:“此讲堂宫宇,初无作者,亦无所从来,以彼佛愿大德重,自然化生。”】
《无量寿经》中说,极乐净土的讲堂、宫殿最初没有作者(不是某个建筑师设计画图、建筑工人砌砖盖瓦而建成的),也不是从某个地方搬过来的,又不是从地面逐渐建起来的,而是因为阿弥陀佛愿力大、功德重,自然化现。
【又云:“他方佛刹,悉皆为善,无造恶之所。故其福德,亦皆自然。其次有世界,为善者多,为恶者少,亦有自然之福,不待修营。若此世界,为恶极多,为善极少,故不自修治,物无自有。”】
《无量寿经》中又说:他方的佛刹,人民普遍恒时行善,绝无造恶,所以,以这样的因感得享福都是自然。其次有一些世界,行善者多,造恶者少,也有自然的福德,不需要经营、劳作。而这个世界造恶者极多,行善者极少,所以自己不劳作就得不到资具受用。
【问:念佛往生者,临终之时,皆见佛与菩萨,亲来接引。经云:“诵持往生咒三十万遍,阿弥陀佛常住其顶,卫护是人。”假令十方世界,皆诵真言,皆求佛与菩萨接引,阿弥陀佛安能皆住其顶,往而迎之乎?】
问:念佛往生的人在临终时都见到佛和菩萨亲自来接引。经上说:诵往生咒达到三十万遍时,阿弥陀佛就恒常住在他头顶上护佑他。假使十方世界的众生都诵往生咒,阿弥陀佛怎么能安住在每个人的头顶上呢?假使十方众生都求佛和菩萨来接引,阿弥陀佛怎么能前往迎接每个人呢?
【答:天上日月之光,犹能普照世界,不患光之不足,何况佛之誓愿神通乎?】
答:天上日月的光明尚且能普照世界,不怕光不足够,无论大地多么广阔,有多少花草树木,都能一时普照在每一处,何况阿弥陀佛的大誓愿、大神通?无论十方有多少众生诵咒求愿,佛都能一时在每个众生前现身。
又比如,天上只是一个月亮,但地上的江河再多,都能同时在每条河中映现月影!月亮不来,河水不去,因缘和合,就自然在每条河中现出月影。就像这样,念佛诵咒者不去,阿弥陀佛不来,因缘和合,就在每个人心前显现佛身。
【问:华严会上,普贤菩萨,现坐道场,众菩萨尽其神力,不能得见。今往生者,皆博地凡夫,如何即能见佛?就其所见之佛,果与菩萨所见之佛,无以异乎?】
问:在华严会上,普贤菩萨现坐道场,众菩萨穷尽神力也见不到。现在往生者是博地凡夫,怎么能立即就见到佛身呢?他们所见的佛跟菩萨所见果真没有差别吗?
【答:佛相总如是,所见各不同。初生西方者,所见不过佛之粗相,如三十二相,八十随形好之类。若《华严经》所云:如来有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相,恐非大菩萨,不能见也。】
答:佛的本相恒常如是,众生随自心的染净,所见的佛身也各不相同。初生到西方的人,见到的不过是佛的粗相,比如三十二相、八十种随形好之类。像《华严经》所说:“如来有十华藏世界海极微尘数的大丈夫相”,恐怕不是大菩萨就见不到。
佛身不是固定的三十二相、八十种随形好,这只是在心未得清净的众生前显现的。《观经》上说: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,每一相有八万四千好,每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,每一光明普照十方世界,摄受念佛众生不舍。说的就是报身相。
【譬之诸天所食须陀之味,一器之中,色味各别。又如有病人与无病人,共尝一物,甘苦迥殊。】
譬如很多天人在同一个容器中享用美味,每个天人所见食物的颜色、味道各不相同。又比如,病人和健康人同吃一种食物,滋味很不相同。比如正常人吃油炸食物觉得很香、吃得津津有味,得胆病的人一见就生厌离心,吃了立即呕吐。所以,同一所缘境,以众生心不同,所见也就不同。
【所以世尊佛土,本极严净,螺髻梵王,只见如自在天宫,余皆见其土石诸山,秽恶充满。见佛亦如是。】
所以,释迦佛的刹土本来极为庄严、清净,螺髻梵王所见的佛土就像自在天的天宫,其他人都见到刹土中土石山峰,充满不净、恶浊的现相。也就是,浊世众生以他的业感,所见到的只是丘陵坑坎、荆棘砂砾,充满秽恶的现相。见佛也是如此。
阿弥陀佛本自如如,净土九品有情随自心的染净,见到与自己相应的粗细不同的佛相。
【问:此间念佛,西方七宝池中,即生莲花一朵,若能精进,其花渐大,徜或退惰,其花萎落,信乎?】
问:在这里念佛,西方的七宝池中就生一朵莲花,如果能精进,这朵莲花就越开越大。如果懒惰退转,这朵莲花就随着枯萎,这种说法可信吗?
【答:此易明也。譬之大明镜中,凡有物来,必现其影。且如舍卫城中,树提伽楼阁,不过白银琉璃所成,然其墙壁中,犹能现出一城中事,何况阿弥陀佛清净庄严之宝刹乎?此间念佛,彼土生莲,固无疑也。】
答:这是很容易明白的。就像一面大镜子,有东西来,就必定显现它的影像。(比如,物体在东边,镜子在西边,彼此一旦构成了缘起,在镜子里就自然显现物体的影像,物体没有进入到镜子中,镜子也没有吞纳物体,因缘和合,影像就显现了。)又比如,舍卫城中有一座“树提伽楼阁”,不过是用白银、琉璃做成的,但在它的墙壁中还能现出整个城市的事情,何况阿弥陀佛清净庄严的宝刹!这里念佛,彼土就生莲花,当然不必要怀疑。
极乐世界可以比作一面广大无边的明镜,念佛的心向着极乐世界,在双方的因缘和合时,就在极乐净土这面明镜里现出莲花的影像。法尔如是。或者说,此方众生以念佛能感,彼方佛陀以愿力能应,两心相应时,就在西方七宝池中生出莲花。
《西归直指•疑问指南(第四节课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