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生王臣
晋刘程之,字仲思,彭城人。少孤,事母孝,善老庄言,不委蛇于时俗。初为府参军,公卿先后引荐,皆力辞。
晋朝刘程之,彭城人。小时候父亲去世,侍奉母亲很孝顺。他擅长老庄的学说,不和时流同流合污。最初担任政府的参军。王公大臣先后引荐他做官,都坚决辞谢。
时慧远法师,止于庐山东林寺,修念佛三昧,程之往依之。远曰,官禄巍巍,云何不为。程之曰,晋室无磐石之固,物情有累卵之危,吾何为哉。刘裕以其不屈,号曰遗民以旌之。
当时慧远大师住在东林寺修念佛三昧。刘程之前往依止,远公说:“高官厚禄怎么不做呢?”刘程之说:“晋室无磐石之固,物情有累卵之危,吾何为哉?(晋朝的江山并非像磐石一样坚固,有情却有累卵的危机,我做世间的官干什么呢?累卵就是蛋一颗颗堆在一起,稍微一碰就会倒塌、破碎,比喻生命脆微,一遇死缘就会坏灭。所以人生要及时修出离生死的佛法。)”当时南朝刘宋的皇帝刘裕认为他很有志气,就赐给他“遗民”的称号来表彰他,因此后人称他为“刘遗民”。
同时清信士宗悫、雷次宗、周续之、张野、张诠、毕颖之等,咸来庐山。乃于西方三圣像前,建斋立社,同修净业,程之镵石为誓。
当时有清信士宗悫、雷次宗、周续之、张野、张诠、毕颖之等,都来到庐山,共同在西方三圣圣像前建斋立社,同修净业。刘遗民写文刻石,作为大众共同的誓愿。
程之度西林涧北,别立禅坊,精研玄理,兼持禁戒,著念佛三昧诗。居半载,即于定中见佛光照地,皆作金色。更十五年,于正念佛时,见阿弥陀佛,玉毫光照,垂手慰接。程之曰,安得如来为我摩顶,覆我以衣。俄而佛为摩顶,引袈裟以被之。
刘遗民来到西林山涧的北边,另外建了坐禅的房舍。自己在里面精研佛理,同时守持净戒。写有《念佛三昧诗》。住山半年,就在定中见佛光照地,普现金色。又过了15年,正念佛时,见阿弥陀佛白毫光照触身体。佛垂手接引来作安慰。刘遗民说:“如来能为我摩顶吗?能以衣服覆盖我身吗?”立即佛就为他摩顶,又引袈裟披在他身上。
他日又梦入七宝池,见莲华青白色,其水湛湛。有人项有圆光,胸出卍字,指池水曰,八功德水,汝可饮之。程之饮水甘美。及寤,异香发于毛孔。乃语人曰,吾净土之缘至矣。请僧转妙法莲华经,近数百周。程之对像焚香,再拜祝曰,我以释迦遗教,知有阿弥陀佛。此香,当先供养释迦如来,次供养阿弥陀佛。复次,供养妙法莲华经,所以得生净土,由此经功德。愿与一切有情,俱生净土。即与众别,卧床上,面西合掌,泊然化去。时晋义熙六年,年五十九。(东林传,出三藏记集)
又一日,梦见入了七宝池,池中有青、白等各色莲花,池水湛然。有一人颈项上有圆光,胸部现出卍字,指着池水说:“这是八功德水,你可以喝。”刘遗民喝了池水,非常甘美。醒来,身体毛孔中散发异香,就对人说:“我净土的因缘到了。”然后请僧人诵《法华经》,达到数百遍。刘遗民对着佛像焚香、再拜,祈愿说:“我以释迦如来遗教,才知道有阿弥陀佛。此香应首先供养释迦如来,然后供养阿弥陀佛,再供养《妙法莲华经》,所以能生净土都因此经的功德。愿与一切有情同生净土!”随后就和大众告别,卧在床上朝西合掌,寂然往生。当时是东晋义熙六年,59岁。
隋徐孝克,性至孝,每侍宴,无所食啖,还以遗母。疏食长斋,持菩萨戒,昼夜讲诵法华经。
隋朝徐孝克,天性至孝。每次赴宴时自己不吃东西,而是把食物带回家奉养母亲。平时吃素持长斋,持菩萨戒。昼夜讲诵《法华经》。
为都官尚书时,省中多有鬼怪,昏夜之际,无故有声光,或见人著衣冠从井出,居省者多死亡。孝克居两载,妖变皆息,人咸以为贞正所致。开皇十年,长安疾疫,文帝令讲金刚般若经。十九年卒,临终正坐念佛,室内有非常异香气,邻里皆惊异之。(陈书孝友传)
他在做都官尚书时,官府里常常有鬼怪。每当昏暗的夜里,无故就有声音、光线,或见人穿着衣冠从井里出来。当时很多住在官府里的人都死去。徐孝克住了两年,这些妖怪灾变都止息了。人们认为是他的正气所致。开皇十年,长安发生瘟疫,隋文帝诏令他宣讲《金刚经》。十九年去世,临终端坐念佛。屋里有不同寻常的异香,邻居都感到很惊异。
唐于昶,不详其里居。唐天后朝,任并州录事。昼决曹务,夜判冥司。每知灾咎,阴为之备。凡六年,丁母忧,持金刚经为日课,更不复为冥吏矣。年八十四,将终,忽闻奇香。遽谓左右曰,西方圣人来迎我也。即向西,连称佛名而逝。(报应记)
唐朝于昶,不清楚他的出身。武则天时代,担任并州录事,白天判决官府牢狱之事,夜晚判决阴府案件。每每能预知灾祸,暗中就作好准备。这样经历了六年。
后来因母亲去世,以持诵《金刚经》为日课。以后就不再到冥府做官了。
84岁临终时,忽然闻到奇香,赶紧对左右说:“西方圣人来接我了!”然后朝西方连连念佛而往生。
唐马子云,不详其里居。举孝廉,任泾县尉。充本郡租纲,督运入京,舟溺,沉米万斛,系狱中。子云专心念佛,阅五年,遇赦得出。
唐朝马子云,不清楚他的出身。举孝廉,担任泾县的县尉。
有一次,他以本郡的田赋税捐督运入京城。当时船翻了,一万斛米沉入江中。因为这事他吃官司坐牢。在牢狱里专心念佛。过了五年,遇到特赦而出狱。
隐南陵山寺中,持一食斋。天宝十年,卒于泾。先谓人曰,吾因数奇,遂精持内教。今西方业成,当往生安乐世界尔。明日,沐浴,衣新衣,端坐合掌,俄而异香满室。子云云,佛来矣,遂逝。(纪闻)
他隐居在南陵山的寺院中,坚持日中一食。天宝十年,在泾县去世。之前对人说:“我因为命运坎坷,而精诚受持佛教。现在我西方净业成熟,要往生极乐世界了。”第二天沐浴,换好新衣,端坐合掌。一会儿,异香满室,他说:“佛来了!”就这样往生净土。
唐韦文晋,不详其所出。仕于唐,位至观察使。建西方道场,笃志净业,求生西方。一日,正持佛名,跏趺而化,异香满室。(佛祖统纪)
唐朝韦文晋,不清楚他的出身。在唐代做官,做到观察使的位置。曾经建立西方道场,坚定志向修持净业,求生西方。一天,正持佛名时,结着跏趺坐就往生了。异香满室。
石晋张抗(翁儿),不详其所出。石晋朝,官翰林学士。课大悲咒十万遍,求生西方。一日寝疾,唯持佛名。忽谓家人曰,西方净土,只在堂屋西边。阿弥陀佛坐莲华上。翁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,礼拜嬉戏。良久,佛声甫寂而化。翁儿者,抗之孙,时已先逝矣。(佛祖统纪)
石晋张抗,不清楚他的出身。石晋时代他做了翰林学士。曾经诵大悲咒十万遍,求生西方。
有一天他卧病在床,一心持念佛名。忽然对家人说:“西方净土就在我们屋子西边,阿弥陀佛坐在莲花上,翁儿在莲花池的金沙地上礼拜游戏。”过了很久,念佛的声音才止息而往生。翁儿是张抗的孙子,之前已经往生。
宋文彦博,字宽夫,汾州介休人也。历仕宋仁英神哲四朝,出入将相,五十余年。官至太师,尝兼译经润文使,封潞国公。
宋朝文彦博,汾州介休人。他在仁宗、英宗、神宗、哲宗四朝历任高官,出入将相50多年,官做到太师职位。曾经兼任译经润文使,封为潞国公。
素皈信佛法,晚向道益力,专念阿弥陀佛,晨夕行坐,未尝少懈。发愿云,愿我常精进,勤修一切善。愿我了心宗,广度诸含识。居京师,与净严法师,集十万人,为净土会。一时士大夫多从而化焉。年九十二卒。(东都事略,佛祖统纪,佛法金汤。)
平时皈信佛法,晚年向道更加努力。专心地持念阿弥陀佛,从早到晚、行住坐卧,没有丝毫懈怠。他发愿说:“愿我常精进,勤修一切善,愿我了心宗,广度诸含识。”住在京城时,他和净严法师集合十万人结净土会。当时士大夫参与的很多。92岁时去世。
宋杨杰(王仲回),字次公,无为人,自号无为子。元丰中,官太常。初好禅宗,从天衣禅师游,参庞公机语。及奉祠太山,睹日出如盘涌,忽大悟。熙宁末,以母忧归,闲居阅藏经,遂归心净土。绘丈六阿弥陀佛,随身观念。平生著述,多指归净土。
宋朝杨杰,无为人,自称为“无为子”。元丰年间,官职为太常(掌管礼乐、郊庙、社稷之事的官员)。最初喜好禅宗,随天衣禅师学禅,参究庞居士语录。等他奉命在太山祭祀时,有一天,见到日出如圆盘涌出,忽然大悟。
熙宁末年,因母亲去世,回到家乡。闲居时阅藏,以阅藏因缘,从此归心净土。绘有丈六阿弥陀佛像,随身携带,观想忆念。平生著述多数指归净土。
元祐中,官两浙提点刑狱,卒。临终,说偈曰,生亦无可恋,死亦无可舍。太虚空中,之乎者也。将错就错,西方极乐。先是有司士参军王仲回者,与杰同乡里,尝从杰受念佛法门。问,如何得不间断。曰,一信之后,更不再疑,即是不间断也。仲回跃然。
元祐年间,做了两浙提点刑狱,之后就往生了。临终时说偈:“生亦无可恋,死亦无可舍。太虚空中,之乎者也,将错就错,西方极乐。”
之前有位参军叫王仲回,和杨杰是同乡。曾在杨杰处领受念佛法门,他请问:“如何能不间断?”杨杰说:“一信之后再不生疑,就是不间断。”仲回听后,欢喜雀跃。
明年,杰守丹阳,一夕,梦见仲回云,向蒙以净土为导,今得往生,特来致谢,再拜而出。已而得其子讣书,言仲回预知化期,遍别亲友,逝矣。杰既卒,其后有荆王夫人,梦游西方,见一人坐莲华上,其衣飘扬,宝冠璎珞,庄严其身。问何人,云杨杰也。(东都事略,乐邦文类。)
第二年,杨杰管理丹阳。一天夜晚,梦见仲回说:“以往蒙您引导我修持净土,现在我得以往生,特来致谢。”说完再拜而出。不久接到他儿子寄来的讣书,说仲…
《净土圣贤的传记(十五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