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住什么呢?手握住就是指握住了一个固定的东西。分别心就是像这样取境的,分别有缘起的现相时,心就落定在有上;分别这相无有时,心又落定在空上,这就是假胜义它是落在一边上的。而真胜义不住任何边,没有定相可得,这就让分别意识没辙了,无处可攀缘了。凡是边,就是分别心执为有固定自性的东西,或者固定在有上,或者固定在无上,或者固定在亦有亦无、非有非无上,而现在现空双融不二,不落于四边,所以它不住在思维、语言所缘的任何戏论边上。这叫“不住任何边”。
“无改本性之实相”,“无改”和“本性”这两词要领会。不改的就是本性,会改的就不是本性,这要知道!这非常关键!我们心前各种各样的相刹那间就改变了,这会改变的哪是本性呢?而这个是不改则为本性。“不改”什么意思?就是:你堕为凡夫也不会损减它,你成为圣者也不会增加它。无论何时何地什么情况,都从不会改变。所以三世诸佛都说同样的实相法,过去如是、现在如是、未来如是,没有两样的。这就是真理,是不变的!这不变本性的实相,就称为“二谛无别”或“二谛双融”。
现在应该懂啦!“无别”和“双融”这两个词是针对分别识前的二谛不同分或分开安立而说的。你能认识第六意识上二谛是怎么分开的、怎么隔开不融的,真胜义的无别和双融马上就显示出来。刚才一再说了,“二谛有别”就是指:分别意识它所计的现分和空分是不同的两个相。这是无可奈何的,分别意识它就只能做这种事,它一次只取一个相。你告诉它有个显现的相,它就分别这是“现”;你告诉它观察后了不可得,它又分别这是“空”。分别意识必然只有这样轮番,它不可能像无分别智一样,不必轮番、直下证到二谛无别,分别意识没这个能耐。
上面所讲到的问题,实际就是指我们口口声声地说“世俗、胜义”,都说烂啦!说得多了,自己不知道堕在假胜义里,还说“真的有两种谛”啊!所以真胜义,就刚才说的,我们意识认为的现、空两分,在万法当体上无二无别,像所作和无常在事物上无别那样,全现全空,全空全现,这就叫双融。所谓分开的二谛,这是分别识做的文章,实相是现空本来不二。
【即如同《五次第论》所说:“显现与空性,了达各分已,若时融为一,于彼说双融。”】
以上实际和《五次第论》所讲到的一样。“显现与空性,了达各分已,若时融为一,于彼说双融”。这是分两步走。首先知道什么叫显现?什么是空性?对这两点了解到位。“显现”就是心前现出了相,这就叫“显现”。显现上,要知道它是由因缘和合而现相,这相有青黄赤白、长短方圆等等,而且有它特有的作用。同时要认识,真实中这现相有没有自性呢?如果有自性,那就是实法;如果无自性,那就是空性。就好比水月,既要认识有个现的水月,圆圆的、亮晶晶的,在河的什么方位,这是知道“现分”。又要了解,这所现的相有真实的自性吗?能得到吗?认识到它不可得,就是了知空性。
像这样,对现、空了解了各分后,对于“空性和缘起不二”生起正见,再安住串习,这样在离一切戏论的法界处真实融为一,就对此说是“世俗胜义双融”或“不二”。
像刚才讲的:在事物上无常和所作没有别体,这就是“一”。像这样,现和空无二无别,没有分开的两个,就说是“双融”。
【于二谛无别、离绝言说、自内亲证之真如中,二谛将成一性。】
前面在意识上安立的二谛,只是暂时的一种做法。因为这只是方便,而不是真实,所以用过以后还要扫除。说法度人很不容易,自己须是明眼人,要懂得什么是方便、什么是真实,前一步怎么施设,后一步怎么扫除,这样才能接引人入道。像这里,前面说了一个二谛,后面就又来一个二谛无别!所以不要整天念着“二谛”、“二谛”……,说惯了,就认为真的有不同的两种谛,根本不知道二谛是假名安立。
到后面要说“二谛无别”,就是因为前面立了分开的二谛,所以这里就说二谛无别、现空不二。这时离绝一切言说,舌头就没用啦!没有它可说的份了!舌头是听分别心的,分别心只是计有、计无、计这、计那,它只会做这事。到这里已是离绝言说,佛法的真实义也就在这里。为什么世尊成道后说“止止不须说,吾法妙难思”呢?为什么说“我说法49年不曾说到一字”呢?也是在这里。所以真实的佛法离绝言说,唯一由自己亲证,唯一由心地法眼见,这就是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”了!在亲证的真如中“二谛将成一性”,就是不可思议的真如。
【如是由二谛各分虽是别别,然若成“一”之自性,名言中则称为胜义性,如说“亲见胜义性诸圣者”等。】
这一句就给出了真胜义的体性。真是对假而说。前面讲了分别识所计的二谛当然是不同的两法,而且所计的空分就是假胜义。但这并不是诸法真实的体性,如果在何处这二者已经成了无二的“一”的自性,那么名言中就把这样的体性称为“胜义性”(这才是真胜义,不是上面分别识所计的空分假胜义)。就像经上所说:“亲见胜义性诸圣者等”,经上讲的圣者们亲见的胜义性就是指这样的真胜义,而不是假胜义。
【对此以多异名而说,一切真胜义、究竟实相、胜义谛、空性、真如、实际等皆为诠此之名。】
对这胜义性,经中用很多不同的名称诠表它。凡是说到真实胜义、究竟实相、胜义谛、空性、真如、实际等等,都是指这胜义性,而不是指分别心所计的“无实”这个影像。
比如以“真胜义”诠说这真实性是圣者殊胜智慧的行境或所得之义,而不是凡夫妄识的行境。
以“究竟实相”诠说这是抉择彻底、再没有超出其上的实相。也就是既不像小乘人那样,认为色心二法积聚、相续的现相是虚妄的相,而最细的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是真实的相;也不像唯识师,认为心识变现的能取、所取二相是虚妄的相,能变根源的依他起识是真实的相;又不是执取世俗、胜义二谛分开,承许世俗中有、胜义中无等等。这些都只是暂时以有必要而安立的实相,并不是抉择到究竟的实相。所谓的究竟实相就是二谛无别、远离一切戏论的实相。
又以“胜义谛”表明这是圣智照见的真实不虚的真理。
又以“空性”表明诸法当体无有一切生、住、灭等相的空寂体性。
又以“真如”诠示这真实性没有任何变易,过去如是、现在如是、未来如是。
又以“实际”表明这是毕竟无有颠倒的真实之际。
诸如此类的一切名称都唯一是在诠说真实胜义。
三、认证假胜义不是真胜义
【而有法各自上唯遮实有的这一分,虽入于胜义数,然非究竟胜义,即彼为无遮分、遮遣分、唯分别影像、唯少许法故,不堪为不住一切边之法性、超出遮立戏论者、无分别之行境、一切诸法之真如性。】
在每个有法各自上仅仅否认实有的单空这一分,虽然也算在了胜义当中,但这不是诸法究竟的胜义。为什么呢?因为这只是遮遣实有而不引出其它法的无遮分,因此不堪作为不住一切四边的法性;这只是否认谛实等其它不同类的遮遣分,因此不堪成为完全超出遮遣和成立这两种戏论的真实性;这只是分别意识所安立的单空影像,因此不堪成为出世间诸佛菩萨无分别智慧的行境;它只是否认谛实这一点的少许总相法,因此不堪作为一切诸法究竟实相的真如性。
《辩答日光论选要讲记(二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