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辯答日光論選要講記(二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住什麼呢?手握住就是指握住了一個固定的東西。分別心就是像這樣取境的,分別有緣起的現相時,心就落定在有上;分別這相無有時,心又落定在空上,這就是假勝義它是落在一邊上的。而真勝義不住任何邊,沒有定相可得,這就讓分別意識沒轍了,無處可攀緣了。凡是邊,就是分別心執爲有固定自性的東西,或者固定在有上,或者固定在無上,或者固定在亦有亦無、非有非無上,而現在現空雙融不二,不落于四邊,所以它不住在思維、語言所緣的任何戲論邊上。這叫“不住任何邊”。

  “無改本性之實相”,“無改”和“本性”這兩詞要領會。不改的就是本性,會改的就不是本性,這要知道!這非常關鍵!我們心前各種各樣的相刹那間就改變了,這會改變的哪是本性呢?而這個是不改則爲本性。“不改”什麼意思?就是:你墮爲凡夫也不會損減它,你成爲聖者也不會增加它。無論何時何地什麼情況,都從不會改變。所以叁世諸佛都說同樣的實相法,過去如是、現在如是、未來如是,沒有兩樣的。這就是真理,是不變的!這不變本性的實相,就稱爲“二谛無別”或“二谛雙融”。

  現在應該懂啦!“無別”和“雙融”這兩個詞是針對分別識前的二谛不同分或分開安立而說的。你能認識第六意識上二谛是怎麼分開的、怎麼隔開不融的,真勝義的無別和雙融馬上就顯示出來。剛才一再說了,“二谛有別”就是指:分別意識它所計的現分和空分是不同的兩個相。這是無可奈何的,分別意識它就只能做這種事,它一次只取一個相。你告訴它有個顯現的相,它就分別這是“現”;你告訴它觀察後了不可得,它又分別這是“空”。分別意識必然只有這樣輪番,它不可能像無分別智一樣,不必輪番、直下證到二谛無別,分別意識沒這個能耐。

  上面所講到的問題,實際就是指我們口口聲聲地說“世俗、勝義”,都說爛啦!說得多了,自己不知道墮在假勝義裏,還說“真的有兩種谛”啊!所以真勝義,就剛才說的,我們意識認爲的現、空兩分,在萬法當體上無二無別,像所作和無常在事物上無別那樣,全現全空,全空全現,這就叫雙融。所謂分開的二谛,這是分別識做的文章,實相是現空本來不二。

  【即如同《五次第論》所說:“顯現與空性,了達各分已,若時融爲一,于彼說雙融。”】

  以上實際和《五次第論》所講到的一樣。“顯現與空性,了達各分已,若時融爲一,于彼說雙融”。這是分兩步走。首先知道什麼叫顯現?什麼是空性?對這兩點了解到位。“顯現”就是心前現出了相,這就叫“顯現”。顯現上,要知道它是由因緣和合而現相,這相有青黃赤白、長短方圓等等,而且有它特有的作用。同時要認識,真實中這現相有沒有自性呢?如果有自性,那就是實法;如果無自性,那就是空性。就好比水月,既要認識有個現的水月,圓圓的、亮晶晶的,在河的什麼方位,這是知道“現分”。又要了解,這所現的相有真實的自性嗎?能得到嗎?認識到它不可得,就是了知空性。

  像這樣,對現、空了解了各分後,對于“空性和緣起不二”生起正見,再安住串習,這樣在離一切戲論的法界處真實融爲一,就對此說是“世俗勝義雙融”或“不二”。

  像剛才講的:在事物上無常和所作沒有別體,這就是“一”。像這樣,現和空無二無別,沒有分開的兩個,就說是“雙融”。

  【于二谛無別、離絕言說、自內親證之真如中,二谛將成一性。】

  前面在意識上安立的二谛,只是暫時的一種做法。因爲這只是方便,而不是真實,所以用過以後還要掃除。說法度人很不容易,自己須是明眼人,要懂得什麼是方便、什麼是真實,前一步怎麼施設,後一步怎麼掃除,這樣才能接引人入道。像這裏,前面說了一個二谛,後面就又來一個二谛無別!所以不要整天念著“二谛”、“二谛”……,說慣了,就認爲真的有不同的兩種谛,根本不知道二谛是假名安立。

  到後面要說“二谛無別”,就是因爲前面立了分開的二谛,所以這裏就說二谛無別、現空不二。這時離絕一切言說,舌頭就沒用啦!沒有它可說的份了!舌頭是聽分別心的,分別心只是計有、計無、計這、計那,它只會做這事。到這裏已是離絕言說,佛法的真實義也就在這裏。爲什麼世尊成道後說“止止不須說,吾法妙難思”呢?爲什麼說“我說法49年不曾說到一字”呢?也是在這裏。所以真實的佛法離絕言說,唯一由自己親證,唯一由心地法眼見,這就是“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”了!在親證的真如中“二谛將成一性”,就是不可思議的真如。

  【如是由二谛各分雖是別別,然若成“一”之自性,名言中則稱爲勝義性,如說“親見勝義性諸聖者”等。】

  這一句就給出了真勝義的體性。真是對假而說。前面講了分別識所計的二谛當然是不同的兩法,而且所計的空分就是假勝義。但這並不是諸法真實的體性,如果在何處這二者已經成了無二的“一”的自性,那麼名言中就把這樣的體性稱爲“勝義性”(這才是真勝義,不是上面分別識所計的空分假勝義)。就像經上所說:“親見勝義性諸聖者等”,經上講的聖者們親見的勝義性就是指這樣的真勝義,而不是假勝義。

  【對此以多異名而說,一切真勝義、究竟實相、勝義谛、空性、真如、實際等皆爲诠此之名。】

  對這勝義性,經中用很多不同的名稱诠表它。凡是說到真實勝義、究竟實相、勝義谛、空性、真如、實際等等,都是指這勝義性,而不是指分別心所計的“無實”這個影像。

  比如以“真勝義”诠說這真實性是聖者殊勝智慧的行境或所得之義,而不是凡夫妄識的行境。

  以“究竟實相”诠說這是抉擇徹底、再沒有超出其上的實相。也就是既不像小乘人那樣,認爲色心二法積聚、相續的現相是虛妄的相,而最細的無分微塵和無分刹那是真實的相;也不像唯識師,認爲心識變現的能取、所取二相是虛妄的相,能變根源的依他起識是真實的相;又不是執取世俗、勝義二谛分開,承許世俗中有、勝義中無等等。這些都只是暫時以有必要而安立的實相,並不是抉擇到究竟的實相。所謂的究竟實相就是二谛無別、遠離一切戲論的實相。

  又以“勝義谛”表明這是聖智照見的真實不虛的真理。

  又以“空性”表明諸法當體無有一切生、住、滅等相的空寂體性。

  又以“真如”诠示這真實性沒有任何變易,過去如是、現在如是、未來如是。

  又以“實際”表明這是畢竟無有顛倒的真實之際。

  諸如此類的一切名稱都唯一是在诠說真實勝義。

  叁、認證假勝義不是真勝義

  【而有法各自上唯遮實有的這一分,雖入于勝義數,然非究竟勝義,即彼爲無遮分、遮遣分、唯分別影像、唯少許法故,不堪爲不住一切邊之法性、超出遮立戲論者、無分別之行境、一切諸法之真如性。】

  在每個有法各自上僅僅否認實有的單空這一分,雖然也算在了勝義當中,但這不是諸法究竟的勝義。爲什麼呢?因爲這只是遮遣實有而不引出其它法的無遮分,因此不堪作爲不住一切四邊的法性;這只是否認谛實等其它不同類的遮遣分,因此不堪成爲完全超出遮遣和成立這兩種戲論的真實性;這只是分別意識所安立的單空影像,因此不堪成爲出世間諸佛菩薩無分別智慧的行境;它只是否認谛實這一點的少許總相法,因此不堪作爲一切諸法究竟實相的真如性。

  

《辯答日光論選要講記(二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