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智慧功德
汝等比丘,若有智慧,则无贪著。常自省察,不令有失,是则于我法中,能得解脱。若不尔者,既非道人,又非白衣,无所名也。
“若有智慧,则无贪著”这是指智慧能破除执著。也就是以智慧照见世俗现相一切皆空,不著于世俗的幻相;再者“因妄而显真”,妄既然本空,真也不立,所以并没有可执著的妄和真。
“常自省察,不令有失”,就是知道智慧难得之后,要常常省察,恒时不要失去智慧觉照。这样就能得解脱。
由增益闻思修三慧,来证得无漏真实智慧,才叫做道人。未曾出家叫做白衣。现在已经出家,又没有四种智慧,所以“既非道人,又非白衣”,没有可称呼的名字了。
实智慧者,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,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,一切病者之良药也,伐烦恼树之利斧也。是故汝等,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。若人有智慧之照,虽无天眼,而是明见人也。是名智慧。
这真实智慧是能度过老病死海的坚固航船,是无明黑暗中的大明灯,又是能治一切生死病患的良药,也是斩断烦恼树的利斧。
总之,照破无明、根断烦恼、度过生死苦海都要由智慧来成办。所以自己要增长闻思修三慧来发起无漏智慧,证得圣果。
如果人有智慧照见万法真相,虽不具天眼,也是明眼人,这就是智慧的功德。
八毕竟功德
汝等比丘,种种戏论,其心则乱,虽复出家,犹未得脱。是故比丘,当急舍离乱心戏论,若汝欲得寂灭乐者,唯当善灭戏论之患。是名不戏论。
以上从“无求”到“智慧”这七种功德都是长养善根的方便,而这里是指示自性远离,不是对治法,所以称为毕竟功德。
真如涅槃本性清净,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,本不是戏论所行境界。戏论有两类,一是对真实的理生戏论(“理”是指理体、指本性),二是对世间的事生戏论。对真如本性起四边执著,认为是这样而不是其他(比如固定是有的自性,而不是其它无等三边),像这样就是戏论,因为心的本性远离四边。起了固定是此、是彼的执著,就落在昏乱当中,所以说“其心则乱”。《信心铭》:“才有是非,纷然失心”就是“戏论心乱”的注解。
像这样在法上起戏论都不可以,何故谈论世间各种戏论。一个人虽然出了家,身体是离了世俗,心却没证到真理,都是被上面这两种戏论所乱。所以要想得到寂灭之乐,就唯一要灭除戏论过患,这叫做“不戏论”。
三流通分为四:初劝修流通;二证决流通;三断疑流通;四嘱付流通。
“流通”,就是使这部《遗教经》流通于十方三世。分四部分:
一、劝修流通:这是劝导学人在自身上实修世间和出世间的法要,这才是真正使本法流通世间。
二、证决流通:就是决定地证明四谛是永恒的真理,使当时和后世的佛弟子信受无疑,从而流通后世。
三、断疑流通:由断除怀疑,使大众领会到佛已经把重要的法要宣说完毕,使大众依法实行、实证,让佛法流通世间。
四、嘱咐流通:就是世尊嘱咐大众一心勤求出离之道。
今初
汝等比丘,于诸功德,常当一心,舍诸放逸,如离怨贼。大悲世尊所说利益,皆已究竟,汝等但当勤而行之。若于山间,若空泽中,若在树下,闲处静室,念所受法,勿令忘失。常当自勉,精进修之,无为空死,后致有悔。
“诸功德”指共世间的三种法要功德和出世间八种大人功德。
“常当一心,舍诸放逸,如离怨贼”,是世尊嘱咐我们:所学的法要要放在自心上实修。在学完共、不共法要之后,常常要依第一义心而修。
以上所说的功德最终是证得第一义、证得一心。首先修共世间法要,努力使自己成为法器。包括持戒远离邪业,使身口意三业清净;然后要对治生活中会严重障碍修道的根欲放逸、睡眠、多食三种苦,对治之后才有安稳的身心状态,才能保证全副身心投入修法;之后要对治嗔恚、贡高、谄曲三大烦恼。由于嗔恚会失坏善根、贡高无法受取法益、谄曲不能与道相应,有这三种障碍就难以入道,所以先要对治这三种烦恼,使得自己的心安忍柔和、谦下、质直,才能修不共出世间的法要;之后,要首先成就无求、知足、远离功德,使得身心远离世间的惑业苦,一心安住在出世间的修法上;之后再缘着正法恒时无疲倦地勤修、日夜不失正念,由此就能成就禅定、智慧,最终得到毕竟功德。前面的修法都是对治行,并非究竟。最终的究竟功德是非对治,这就是成就一心,就是自己的本性。所以世尊教诲要恒时依于第一义心而修习。
“舍诸放逸,如离怨贼”,就是远离种种放逸在五欲中的行为,要如同远离怨贼一样。“放逸”是指心向外奔驰在虚妄的尘境上,这叫“背觉合尘”,是造成生死无量诸苦的根本,使自己失坏功德法财,所以如同怨贼。只有舍离一切放逸,才能恒时依第一义心而修,因此殷勤教诫。
“所说利益,皆已究竟”,这是指佛的无限剂大悲(就是无局限、无边际的大悲)。由于佛的大悲心不会有局限、有偏袒,所以如来所说的利益都已究竟,而无遗留。这是世尊即将入灭,对弟子们交代:我来世间所说的法要,一切都具足圆满,所以你们只要依法勤修,就一定能证道,不要认为还不究竟。
从“汝等”到“勿令忘失”这一句是教导修行的方式:
如何修?“当勤而行之”。所学的法要精勤地在自己心上修。法如药,不是背药方,而是要服药。一个个法要听受了之后,先以思维决定它的涵义,之后纳入在自心上使自心修成这样的功德。譬如:学知足,就精勤地修出知足的功德;学远离,又精勤地成就远离的功德。
何处修?要在山间或空泽中,或树下,或安静地住在静室里。这是为远离散乱的缘故。
修什么?“念所受法”。“念”是明记不忘,“所受法”也就是应当修的法,不是在所领受的法之外另找一种修法。
何故修?“勿令忘失”。为什么要修呢?为了不使所受的法忘失,因此要常常在自己心上修。
以什么方便修?“常当自勉,精进修之”。用什么方法来激励自己修行呢?就是常常勉励自己:极难得的暇满人身我已经得到,极难闻的甚深法要我也已经听闻,所以我要珍惜此生,尽量精进修行!
如果今生没有趋入佛法的真实义,那就等于白活一世,叫做“空死”。到临死时没得到法,对佛法真实义还是一片茫然,那算是白活一世了。如果现在以少为足,临终也会后悔:当初如果我能把握机会、精进修行,会有更大的成就,绝不只现在这样。再下等的,到了临终发现一生造了很多恶业,现在要堕入恶趣,那就更加后悔!会自我呵责:为什么我这么愚痴?这么好的机会,没有修成佛法反而修到了恶趣!到这时后悔已晚。所以要珍惜每一天,不要空过。
我如良医,知病说药,服与不服,非医咎也。又如善导,导人善道,闻之不行,非导过也。
世尊又讲:我只能指导你们修行,修行要靠你们自己!我就像良医——知道你们的病情,而且给你们开了药方,服不服药在于你自己。不服药,治不好病,这并不是医生的过失。我又像很好的向导——给你们指明了光明大道,沿着这条大道实行,就一定能得到安乐!如果听完了不去实行,没得到安乐,这不是向导的过失,而是你自己不依道实行的过失。
“良医”和“善导”比喻的侧面不同,从“灭恶拔苦”,比喻成“良医”;从“生善予乐”,比喻为“善导”。
众生心上有很多烦恼,以烦恼而不断造业、感苦,所以都有烦恼病、生死病。佛如同医王,了解众生的烦恼,开出对治的药方,只要按方服药,就能灭除烦恼恶业、拔出苦根。但如果不按药方服药,那也治不好病,照样会起烦恼、会造业、感苦。佛能做的事就是给众生开药方,无法代替众生断烦恼,只有自己依法实行,才能断烦恼。
其次,佛为众生指明正道,如果依道修行,就会在心中生起无量善根。而且由内心出生、增长、成熟善根,就会解脱,会得到究竟安乐。如果只听向导指路而不实行,那不可能生起善根获得安乐。比如佛指示要如此持戒、修定等,不依教奉行,也不会出生戒定的功德,得不到究竟安乐。
总之,佛不会辜负众生,要做的都全部做圆满了;众生多辜负佛。听了佛的教导不依教奉行,就是辜负佛。
二证决流通
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,可疾问之,毋得怀疑,不求决也。尔时世尊如是三唱,人无问者。所以者何?众无疑故。
一代佛教有无量法门,以四谛摄无不尽。以苦、集二谛摄尽世间因果,灭、道二谛摄尽出世因果。所以,如果对四谛怀疑,则对一切佛法都有怀疑;如果对四谛无疑,则对一切佛法都能无疑。四谛是大总持法门,可以做种种深浅不同的诠释,总的可以含摄一切佛法。
所以这时世尊问大众:“你们对苦等四谛还有没有怀疑?”因为这牵涉到根本问题,四谛一旦明了,如果能了解苦、集,世间因果的相就完全了然(就是会了达由什么起因而造成流转生死,造成三界一切诸苦)。然后,寂灭苦和苦因的涅槃如何?能达到涅槃的道如何?如果对这道、灭二谛透彻了知,那么对出世间的因果方面也毫无怀疑(就是会明白修什么道能断苦的根源,能使惑、业、生三种杂染彻底息灭,而证得涅槃)。
所以世尊临入灭时,殷勤三次发问,这是有深义的,显示除四谛外无有余法。四谛能摄一切佛法,如果能深入四谛的法义,一切佛法都会了达。
“世尊如是三唱,人无问者”,表明大众没有怀疑,如来传法到此究竟圆满,表*轮圆满成就。“人无问者”,表证法满足成就。“众无疑故”,表断功德满足成就。
时阿㝹楼驮,观察众心,而白佛言:世尊!月可令热,日可令冷,佛说四谛不可令异。
阿㝹楼驮也叫阿那律,翻为无贫或无灭或如意。
这有一段因缘:以前在饥荒年代,有个人供养辟支佛一顿饮食,感得九十一劫往来人天,常享福乐。直至今天,福德还不消减,所求如意。所以他的名字叫…
《佛遗教经讲记(十一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