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遗教经讲记(十一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“无贫”——从来没有贫乏;叫“无灭”——直到多劫之后福报还未灭尽;叫“如意”——一切所求,顺心如意。

  他是佛弟子中天眼第一,能观察到大众的心理,所以他代表大众发言说:“月亮可以使它炎热,太阳可以使它阴冷。而佛所说的四种真谛却无法改变。”

  月是太阴精,故冷;日是太阳精,故热。但依报器界的法只是众生心识所现,是识的相分。所以有神通的人可以使月热、令日冷。如果日月是心外存在的实法,那当然无法改变,但日月只是众生同分业习气所现的同分影像,你有这样的业习气变现日月,我也有同分业习气变现日月,所现的影像相似,就错觉认为在人类心外实有日、月存在,就像大家都吃了“商陆”这种迷幻药,在每个人眼前都呈现金色,就会误以为有心外的金色存在。其实金色并不在心外,金色只是心现的幻相而已。日月也只是唯识所现,所以有神通者可以使月炎热、使日阴冷。但佛说的四谛是众生心性法尔道理,永无变异。

  佛说苦谛实苦,不可令乐;集真是因,更无异因;苦若灭者,即是因灭,因灭故果灭;灭苦之道,实是真道,更无余道。世尊!是诸比丘,于四谛中,决定无疑。

  首先苦谛:三界里,下自阿鼻地狱,上至非想非非想天,虽然苦乐、升沉有极大差别:阿鼻地狱所受的苦极其漫长、剧烈,心识长劫被大苦逼恼;而非想非非想天,多劫安住定中,毫无苦受。看起来上、下二界天地悬殊。其实三界有漏法无不是三苦所摄,苦受是苦苦,乐受是坏苦(得到时心里非常贪著,失去了当然忧苦,所以有漏乐受必定与苦相连),舍受是行苦(虽然暂时处在不苦不乐的状况中,但苦因——烦恼种子、苦种子一直随逐不离,所以遇到因缘又发起苦苦、坏苦)。像这样一直在苦的轮转当中,无一刻止息。这三苦自性的法,无法成为乐的自性。

  三界一切众生,以烦恼、苦种子恒时随逐在身。由于没有生起空慧照见无我,所以没办法断掉执著我的心;断不掉执著我的心,就免不了随着顺、逆境生烦恼;由心里烦恼妄动的力量,就会有种种造作;因为有造作的业力,就会随业力生死。所以就不断地轮转三界!像这生死迁流的状况唯一是苦的体性,只要还不能从根源上止息业力流转,就一直是苦因的状况,就像癌症患者身上一直有癌细胞繁衍,无论如何都是苦的体性一样。

  其次集谛:见、思两种烦恼(或见和非见两种烦恼)以及善、恶、不动三种有漏业,的确是牵生三界的因,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因。因此说“集真是因,更无异因”。这是颠扑不破的法则。世间的因决定是见、思两类烦恼,善、恶、不动三种有漏业。是由种种惑、业的力量牵引着众生的心识受生三界,这是世间流转的定律。过去如此,现在如此,未来也如此。

  第三灭谛,也是真实寂灭苦的涅槃。“苦若灭者,即是因灭,因灭故果灭”,这就是寂灭无为安乐!由于见了无我而退掉了执著我的心,这样在顺逆境里,不再执著我,就不会再起贪、嗔等烦恼;烦恼息下来了,就没有那股烦动恼乱的动力来驱使心造作;造作止息了,就不会以业力牵着心去六道里受生。

  总之,这是从根源上止息了妄动,轮转的动力渐渐减到零,也就息灭了轮回。要看到:众生没有修道,无明没有破除,就会以此不断地妄动、造作,以业力就导致生死相续不断。现在从源头上破除了无明,就开始止息烦恼和造作。要懂得是按心里妄动的状态取名为烦恼,心一妄动就有一股动力,是以这股动力而发动身、口、意的行为,这就是由烦恼驱使而造业。有业就会被业力所牵而受生。反转过来,还灭之路的走法,就是从根源上破除无明,无明破了,就开始止息妄动;妄动停下来了,就会止息造作;没有造作,就不会牵入生死。像这样使苦因苦果完全寂灭,就是真实的灭!是真实的寂静涅槃!

  因此灭谛是真实的涅槃。外道没有解脱正道,不能从根断除苦因,没有涅槃的实证。

  再说道谛。修戒定慧三无漏学,以无我慧为核心,决定能根除苦因。刚才说过,苦因就是执著我的心。道的核心就是现见本来无我。以蛇、绳比喻能得解。比如天黑见花绳是蛇,就起了蛇的执著,以这个执著心会让自己的心烦动恼乱,以烦动恼乱就驱使着自己做出各种行为。

  明白了这个比喻,对于什么叫惑、业、苦就会完全清楚!由于错乱的因缘把绳看成蛇,这表示把蕴看成我;由此心里一直执著有蛇,就像一直执著有我;以执著有蛇的心让自己的心起很多妄动,于是就驱使着心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,因为恐惧,就会从屋里跑出去,或者赶紧找刀来杀蛇。刚才讲的,心里已经失去寂静而妄动了,这个叫烦恼。一妄动了,就会采取行动,或者逃出去,或者找刀杀蛇,这就是造作,表示业。像这样本来没有我,但因为执著有我,就会为我而求,为求而行动。比如为了求现世的享乐,这是为我而求,想让我得到,结果发起各种行动,就造出来了各种非福业。觉得生天很好,是为了让“我”生天而发生修定的行动,这样就是造不动业。

  凡此种种,就知道:因为执著我的心,就会有各种为“我”而起的妄动,包括贪、嗔、嫉妒、傲慢等等,结果就驱使着心去造作种种,这个生起的过程就是由于执著我而烦恼、由于烦恼而造作、由造作而感召三界生死。

  当你现见了无我,就好比灯光一照,面前只是绳子而没有蛇,认为有蛇的心当下就会消失,而且妄动的心也会逐渐止息下来。眼睛看到只是绳子没有蛇,比喻在见道的当时就断掉了遍计执著,再不会认为有蛇。但心里乱动的惯性还要逐渐地止息,这好比俱生执著,它还要经过一段时间,逐渐地止息下来。但由于已经见到绳上无蛇,就再不会执取有蛇。也不必多久,心里的乱动就会平息下来。这样内心再不会动荡,再不会由内心的妄动而发起这样那样的行为,先前一切的行为都很好笑!

  按这样观察就会很清楚,唯一见到无我的智慧是真实的灭苦之道,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道。

  由于苦、集、灭、道是这样真实不虚,因此称为“四谛”。佛如实而说,比丘如实而解,因此“决定无疑”。

  三断疑流通又三:初显示余疑;二为断彼彼疑;三重说有为无常相劝修。

  今初

  于此众中,所作未办者,见佛灭度,当有悲感。若有初入法者,闻佛所说,即皆得度,譬如夜见电光,即得见道。若所作已办,已度苦海者,但作是念:世尊灭度,一何疾哉!

  这还是阿㝹楼驮的分别语言。包括三种分别:一是所作未办的人,指一、二、三果罗汉,断了见惑,思惑还没完全断,所以见佛说要涅槃会动悲感。比如阿难会起忧愁等;二是初入法的内凡、外凡,由于观行的力量深,一听佛说法就速疾见道,所以比喻为“夜见电光,即得见道”(夜晚一片漆黑,电光一下子闪亮了。表示观行力量深的人一听到佛语,心里一下子就亮了,一刹那就见道了);三是所作已办的人,即阿罗汉,他们已经断尽了烦恼,见佛灭度并不会悲哀。因为不会起烦恼。

  前面没有证到无学果,还有烦恼没断尽,所以见佛灭度还会悲哀。但是,四果罗汉已经断尽烦恼,永超三界苦海,所以不会动情爱悲感。但不了知佛实际不灭,因此说:“世尊灭度怎么这么快呢!”他们见佛的五蕴身即将入灭,认为这是涅槃。实际上,大乘现见法性的人知道“无有佛涅槃,无有涅槃佛”。法性常住不灭,这又另当别论了。

  二为断彼彼疑

  阿㝹楼驮虽说此语,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,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,以大悲心,复为众说:汝等比丘,勿怀悲恼。若我住世一劫,会亦当灭;会而不离,终不可得。自利利他,法皆具足,若我久住,更无所益。应可度者,若天上人间,皆悉已度;其未度者,皆亦已作得度因缘。自今已后,我诸弟子展转行之,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。

  阿㝹楼驮虽然说了这番话,大众也都了达四圣谛的义理。世尊以慈愍心怜惜众生,为了使大家都得到坚固信解,以大悲心再次说:“比丘们!你们不要悲伤苦恼,如果我住世一劫,也终究要入寂灭。相聚而不分离,终究不可得(意思是无常的世间,缘聚而会,缘散而离,没有一法能够常住。我来世间八十余年,现在因缘已尽,因此入灭。即使我能住世一劫,最终也要分离)。但我来世间,自利利他的法已经说圆满了。如果我再久住世,也不会有更多利益。应该得度的人,不论天上、人间都已经度脱,还没度脱的人也都作了得度因缘(就是都种了善根)。从此以后,我教下的弟子们辗转地修行,把如来圣法继承下来、修持起来,这就是如来的法身常存不灭!

  虽然四谛是本自如此的真理,但只有圣者才明彻地了知,因此称为“圣谛”。以“圣”简别非凡夫所知。当时大众已经了达四圣谛,已经明了世间和世出世间的因果,但如来的悲心为未来一切众生永断疑惑,所以再次跟大众说。这也使得我们未来的佛弟子,听到佛这样说,自己的心会坚固信受、远离怀疑,因此以佛语印定此事真实不虚。

  这段经文有三方面的断疑:首先从“勿怀悲恼”到“更无所益”之间,是断除“所作未办,见到如来入灭生悲感”的疑虑。一至三果的阿罗汉认为佛就要离开我们,所以生起悲哀的心情。世尊为此安慰说:“我再住世一劫,也还要分离,但自利利他的法已经具足,你们依法修行就能得道。至于相会必有分离,是世间必然规律,而且我久住对你们没有更多利益,所以你们不必悲伤。”

  其次,从“应可度者”到“得度因缘”之间,是断除“电光见道”的疑虑。意思是:有佛住世多好!我们来请问佛,一听佛说法,就像黑暗中刹那电闪一样疾速见道。佛不在世,怎么办?世尊解释:“一切都是因缘。所应得度的都度脱了,没得度的也作了得度因缘,在因缘成熟时也一定会见道,所以不必担忧。”

  第三,从“自今已后”到“而不灭也”之间,是断除“灭度何疾”的疑虑。四果罗汉已断尽烦恼,见佛灭度,不会生悲哀之心。他只会觉得“佛怎么这么快就离开了我们”。对此,佛解释说:“实际上,往后我的弟子们辗转地行持佛法,就使得因分的住持不坏;法身常住不灭,使得果分的住持也不坏,因果都常在,哪里是很快入灭呢?”意思是:弟子依法行持,使因上佛法的住持不坏,佛涅槃后弟子常常依法修习,由弟子成为师父又传授弟子,弟子又成为师父,再传弟子……这样辗转传授而使佛法不断绝;就果来说,由弟子所行的法不断绝,就使得如来五分法身(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这五分法身)常在世间,所以说“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”。

  三重说有为无常相劝修

  是故当知,世皆无常,会必有离,勿怀忧恼,世相如是。当勤精进,早求解脱,以智慧明,灭诸痴暗。

  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所作,因缘一散就坏灭无余,无一法能常住。所以相会必定有分离,世间相本来如此,要紧的是“当勤精进,早求解脱,以智慧明,灭诸痴暗”。有为法只是一场梦幻,毫无实义。对无实义的法执著没任何必要,见世间法的泡沫破灭也不必忧恼,因为本身就是泡沫。

  像这样,不是还要在迷梦里耽著种种幻相,而是要尽早从梦中醒来。对于世间的富贵、荣华、家庭、感情、财富、身体等等,都要看成梦幻泡影,知道会必有离、生必有灭,不能执为是常存不灭。

  世人都喜欢生,不喜欢灭;都喜欢聚,不喜欢散;都喜欢盛,不喜欢衰。其实,灭是由生来的,散是由聚来的,衰是由盛来的,快乐本来是苦因。所以聚不必喜、散也不必忧,世事本来无常。对无实义的法,见其幻生而欢喜,见其幻灭而忧恼,都是不必要的情执。应当早求解脱,尽快灭掉愚痴的黑暗。

  世实危脆,无坚牢者,我今得灭,如除恶病。此是应舍之身,罪恶之物,假名为身,没在老病生死大海;何有智者,得除灭之,如杀怨贼而不欢喜!

  世间器情万物实际都是危脆的,丝毫不坚牢,如闪电、如泡沫、如草头露、如空中云,刹那坏灭。所以我现在已经得到了寂灭,就像除去恶病一样,这是应舍之身、罪恶之物。五蕴和合,假名为身。以这身沉溺在老病生死大苦海中,哪有智者能如杀怨贼般除灭这苦的根源而不欢喜呢?

  所谓“罪恶之物”是佛示现同于我们凡夫,让我们生起警醒。佛彻证法身、无量功德庄严显现,并没有罪恶之物、有漏之身,也没有苦的根源,这是为教导我们而说的!

  我们听了要归在自身上来领会。要知道这是说当下的五取蕴是苦的源泉,是出苦、造苦的苦器,是惑业的产物,所以称为罪恶之物,称为恶病。再具体一点说,长劫以来这有漏五蕴的苦始终连绵不断,它是苦苦器、是坏苦器、是行苦器。今生所受的一切苦,是由五取蕴而生;来世应受的一切苦,也是由五取蕴造集而起的;由于五取蕴念念相续不断,就长劫沉溺在老病生死的大苦海中。现在能从根断除我执,使惑业止息下来,从此不再造业感召未来的苦,等到宿世的业全部报完,有漏五蕴的相续就彻底息灭,这就叫“除灭”。

  “怨贼”,指无数劫来以无量苦加害于我,称为“怨敌”;劫夺我心中的功德,称为“盗贼”。以往这个苦性的五蕴一直相续,一直落在苦苦、坏苦、行苦当中,所以无量劫来从没出现过丝毫无漏的安乐和功德。今天得已除灭,这是大欢喜之事,因为已经灭尽了苦,永享安乐。

  四嘱付流通

  汝等比丘,常当一心,勤求出道,一切世间动不动法,皆是败坏不安之相。

  比丘们!你们要常常一心精进,寻求出离生死之道!“一心”指依止真实智慧;“求出离”,是因为三界不安犹如火宅,不能在里面耽著享乐,不求出离。我们住在世间要尽一生努力来求解脱,不是还要颠倒梦想,继续做轮回迷梦。轮回要截断它,不要发展它,所以要勤求出离。

  这世间动或不动的法,都是败坏不安之相。“动”指欲界,“不动”指色、无色界。欲界是散乱地,心识动摇不已;上界住在定中,远离散乱,称为不动。三界万法都是败坏不安之相,念念为业所牵、为苦所逼,因缘一散就归于坏灭,所以是败坏之相;一直有苦因在身,有苦患在身,因此是不安之相。即使长劫住在上界,也只是一次长眠,定力一失又堕落下界,烦恼和业种子重新翻腾起来,仍旧陷入苦海。只有从根除灭烦恼,使执著我的妄动彻底停止下来,才从根息灭了苦,得到了涅槃寂静。

  汝等且止,勿得复语,时将欲过,我欲灭度,是我最后之所教诲。

  “汝等且止,勿得复语”,这是劝导弟子止息身口意三业,成就寂静无我的法器。“时将欲过”,时间快要过了,表示即将归于寂灭,不离中道以为究竟。“最后教诲”,显示佛的遗训是住持法中最殊胜、紧要的法。

  世尊来世间四十九年教化众生,到最后殷勤嘱咐,悲心到了极点。我们做佛弟子的,应当把佛的遗教铭刻在心、信受奉行,这才是我们学习《佛遗教经》的目的。

  

《佛遗教经讲记(十一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