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就是一块可以做圣者的材料。从这里会步入解脱之路,会真正得到喜悦,会渐渐恢复本来。所以一定要观察知足。
你就要想:一旦我知足了,我的生活会轻松多少?喜悦多少?幸福感会有多大?比如一个大公司的总裁整天都在求取,他的心理压力比普通员工要大得多,就是因为他的妄想大、欲望大。如果是这公司里扫地的员工,每个月能拿800块,他很知足,就只是每天扫扫地,再没有别的劳累。如果幸福指数是以外在财富的多少来定,那当然扫地工远远不如总裁;但如果是以内心的安乐程度来衡量,那总裁又不如扫地工!因为他除了扫地,没有更多操心的事。这些钱已经够他用,生活很安心,吃得香、睡得足,根本不必要操心、忧虑,不必要在名利的竞争场上和人争斗。相反,成天处在焦虑、紧张心态里的人,即使手里握着再多的钱,也不会有幸福感。
再回到自身来说,如果知足了,衣服从原来的十套减为两套;饮食也从种种讲究,变成只是很简单的饮食;其它生活用品也都很知足,不必要增添,只要你这样减下来,当时就能发现心里会轻松很多,也会安静很多,这就是缘起上的改变。单从衣服上讲,减掉了多少追求穿的妄想,比如有好衣服就贪心想求到,为了求到就要有钱,钱少了就会烦恼,穿了好衣服也只是增加虚荣心。但在衣服上一知足,这些心上的烦恼、种种不清净的业就会减下来。然后,饮食上、住宅上、生活用品上都修知足,到后面就发现自己内心越来越轻松,越来越自由,心也越来越安乐了。所以知足会止息很多求取的苦,知足就常乐。
“知足之法,即是富乐安隐之处”,这是讲清净因果。“知足”是清净的因,“富乐安稳”是清净的果。“知足”这个法就是富乐安稳之处。人们都在求一个富乐安稳之处,其实,外在没有这样的场所。人以为去了什么俱乐部、度假村,或者到了某个名胜古迹、海滨浴场、幽静山林等等,就会有富乐安稳。其实没有这样的地方!
只要你心里知足,当下就住在富乐安稳之处。富乐不是外在有什么形相的东西。现在我们不要被世间的概念所蒙蔽。我们人往往因为熏染得过深,到了最后分不清真假。世间里说的拥有名、利、财、色是幸福,这并不代表是真理。但我们处在强大的舆论场合,见到大家都这么说、这么求,自己也就会发生错觉,会认为我也必须这样才算得到富足安乐,没达到这样就还不富有、还不幸福。千万不要被世间的言说蒙骗。你要知道外在哪里有富乐安稳呢?要知道,只是自己的心当下知足,就是富乐安稳之处;心不知足,就已经陷在贫乏不安稳中了。
只要稍微体察一下,心马上就明白,当你心里不满足,认为我还不够,我还要更多……这时候,你的心就有妄求的冲动,就已经不安了。见到别人得到,你就要求自己很快地求取到。一个错误的指令,就让你脱离了本位。这时你已经迷失了,你本来是佛,就是这样做众生的!当时就失去了富乐安稳!你要心里不动的话,那就是富贵安乐,就是安心。就只有这一点点。让你学空性也是为了认识这些全是假相。
所以说“行亦禅、坐亦禅,语默动静体安然”,无非就是见了本性,知道一切现相是虚妄的,心就不动了。凡夫无非是不见本性,误认这些都是实在的,巴不得要求到,求不到就非常不满足、非常不乐意!看看这世间的芸芸众生,为什么这样苦呢?就是著相贪求。如果见到是假相,外在的假相不会影响到你的心。比如,你认为名誉是虚假的,那有没有都没什么关系。但如果人认为“我没得到名誉”,他就哭啊!伤心哪!一脸的不高兴!其实这是虚假的,但他迷了不知道。
比如现在先假设说“这叫第一名,是什么荣誉”,然后营造一个虚假的氛围,这里有领奖台,首先主持人歌颂功德一番,然后宣布颁奖……那么人就很高兴地上去了,领到了奖,喜笑颜开,台下也鼓掌庆贺。这时候大家就说“他得到第一名”,其实什么也没有,一切都是假的。但得到第二名的人就会见景生情,会觉得非常沮丧,心态也烦乱不堪,这就是不知足让他远离了富乐安稳,他心里现的是贫乏相、苦相、不安的相。所以不知足是贫乏不安之处;知足是富乐安稳之处。
有人会问:知足和求上进有什么差别?
知足是指对于虚妄的法已经放下追求,上进是指有大愿力,要把自己本具的性德彻底显发出来,不得少为足。这里要能区分真假,过去是执假为真而不满足,才使得自己长夜驰骋生死,疲劳不已。虽然还处在虚幻的世间,还没有证道,还需要一点资具来维持生存,但也仅此而已,因为这是虚假的、无实义的。而在佛法上,那就要发普贤行愿,身口意业无有疲厌,念念相续无有间断。这是从无厌足的!这是觉悟者发起了无尽的大愿,哪怕是经过百千万劫布施给众生财物、身体,也不会觉得布施已经做够了!或者持戒已经多少劫,日夜守护身口意,禁止恶行,也不会觉得持戒已经做得很够了!所以这叫做“无厌足心”。法上是无厌足,有无尽的行愿。就像《易经》所说:“天行健,君子自强不息。(“天行健”,就是像日月等的天体恒时不断地运行,从无止息。)”这是我们在法上无有厌足,这是尽未来际行道、尽未来际度众生。但对名声、财富、享受的贪欲,当然要止息下来,因为这是妄执,怎么能增加呢?
知足之人,虽卧地上,犹为安乐;不知足者,虽处天堂,亦不称意。不知足者,虽富而贫;知足之人,虽贫而富。不知足者,常为五欲所牵,为知足者之所怜愍。是名知足。
这是以三个对比来显示不知足和知足的差别。这也是在点醒我们“苦乐、贫富都在自己心上”,不必要在外面寻求。
从处所上说,并不是标定了睡在地上就是苦、睡在天宫就是乐,不然如果外在的处所有安乐的自性,那应当在富贵的天堂里任何人都富贵!但是所有皇宫里的人,处在现在这个宫、那个宫里的人都是很安乐吗?即使顶生王已经发展到三十三天跟帝释天王平起平坐,但他依然不满足!他想把帝释干掉,自己独霸为王。结果起了这一念就从王座上掉下来了,昏天黑地里去了。你要说有自性苦难之地,那为什么修行得自在的人在牢狱里也如同天宫呢?为什么“颜回居陋巷、一箪食、一瓢饮,不改其乐”呢?真正心里知足的人,外在是影响不了他的,即使睡在地上也还是欢欢喜喜,哪有不欢喜呢?不知足的人,即使处在天堂也还是不称心,哪有喜悦呢?
其次,所谓的贫富标准也不是由物质拥有的多少来界定。就借世俗的观念来讲,不知足的人纵然金玉满堂、妻妾成群,但他的内心是贫乏的,因为他有缺乏感,所以就“虽富而贫”。知足的人,因为他没有觉得欠缺,而是圆满的拥有,所以就“虽贫而富”。
这样就知道,一旦消除了贪欲,那就无处不富足。进一步说:知道心性本来具足一切,就没有任何贫乏的感觉,这时已经不为外在的幻相所迷惑。自己心里有无价宝,恒沙功德本自具足,运用起来源源不断,有什么缺乏?
不知足的人是可怜的人,常常被五欲所牵没有自在,所以“被知足者怜愍”。知足者看他一直被贪欲控制,再怎么都无法满足,无端地生起那么多烦恼,成天像疯狂人一样捕捉虚幻的假相。得到也只是暂时快乐一下,马上就又没有了;没得到,就很不满。像这样表现的心态和行为让知足者觉得可怜。有贪欲的病,身心就不自在,整天眼耳鼻舌都在求色声香味,而所追求的只是假相,一生一世为了假相而生烦恼、造业,太不值得。这样冤冤枉枉地,一生又一生在轮回里漂流,枉受辛苦。就好比一个梦中的人,一直被梦里的景象所迷惑,在梦里不断地追逐求取,只见他在梦里不断地起贪嗔的心。那真是可怜,整个陷在迷梦里。
《佛遗教经讲记(九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