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一旦根源上能够消除掉,那你就有享之不尽的安乐,时时处处都是安乐,不必要依赖于外在任何的五欲六尘,就这么简单!就是本来没有苦的,因为你虚妄了就被套牢了,就苦了。如果你能够放得下,不必费一分钱就能拥有圆满的快乐欢喜!得到满分的幸福!你只要对治掉你的贪欲就没有苦了。
行少欲者,心则坦然,无所忧畏,触事有余,常无不足。有少欲者,则有涅槃。是名少欲。
再往下还要好!涅槃也就这么得到了!涅槃不是外在有个专门储存圣者的涅槃世界,涅槃就在当下!
这里面讲到涅槃三德:所谓的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脱德。
行持少欲的人,心则坦然,就会成就法身。心里贪求虚妄的欲尘,因此而妄动不已,就会障蔽法身!而少欲,渐渐对这些不动心,所谓“如同木人看花鸟”,像一个木头人看着花香鸟语——心里不起贪欲,就是坦然的。这样会显法身。
“无所忧畏”则成就般若。心时时被外在的假相所迷惑,认为好的就拼命地要求到它,认为不好的就畏惧躲避它。其实,生起追求“它”的冲动是错乱,生起逃避“它”的冲动也是错乱,都是虚妄的行动。无欲的人到最后见了法的真相。其实周遭的一切本来是水月空花,就跟梦中境一样无有实义。这只是一些假相,这样的话,对面前的事物不再耽著,远离了忧愁恐惧,般若的慧光就发出来了。世间界本来没有可得到的东西,迷惑的人才拼命地追求,像渴鹿追阳焰那样;又拼命地逃避,像梦中逃避大火那样。以这样的心里妄动,就被卷入生死苦厄中去了。而能放下贪求,照见一切无自性,就能成就般若。
“触事有余,常无不足”是成就解脱德。解脱就是在世间而不被世间所染,无论遇到什么事,心里都宽阔安闲,就是“触事有余”的意思。
“常无不足”,也就是常常满足。所谓的解脱,就是在一切境界里都自在无碍。没有任何不满足就平等了,睡一张小床就跟睡在王宫里一样,心里觉得很好的!你穿一般的衣服,心里也觉得很好的!无论到哪里,都很满足,都是很好的。今天吃青菜豆腐就是吃世界上最好的食物;今天坐拖拉机,也感觉很好的,无论到哪里去,一切都是很好的,没有什么不满足,这个叫“常无不足”。
做事情也是这样,没有高高低低的分别,叫你做很脏、很下等的事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好,叫你去东边、西边也都很好,上山、下海都一样。
所以这就是心里的欲望淡了,最终无贪欲,就自在解脱了。如果心里贪欲重,那一碰到事情常常觉得不满足,常常觉得没办法过,这样的话就是自己的心量小啦!本来心量跟法界一样大,什么都能容纳、什么都能做、什么都是自在的,但自己妄执就缩小到只能这样,其它都不能。
比如:如果形象欲很重,穿衣服非常讲究,那稍微穿破旧一点就会无法接受,这就让自己的心不宽闲、不自在。这就是“触事有碍,常不满足”。要知道这就是障碍涅槃。
住房子也是住惯了高级的,稍微差一点就会受不了。就像两个人住在一间房子,少欲的人不管房子怎么简陋,心里过得照样快乐,没觉得有什么不好;但很讲究的人,就会非常不满足,他的心怎么也宽阔不了,甚至一看到这么差的房子就生气、就很不满。这也不是外在造成的,而是自己的欲望造成的。
同样的,你做事情也是这样,少欲不贪求,就高高低低随缘而作,如同长江水遇到弯的地方就打弯、遇到直的时候就直流,任运腾腾没有障碍。但如果要求太多,就会很不自在,成了只有这样才行,不这样就过不去。这样实际是把自己绑死了。所谓的解脱不是在别的地方求,就是脱开贪欲的缠缚,就自然通行无碍了。
世间人会讲各式各样的幸福论。其实那些论调基本上是毫无意义的。我们说人生要过得幸福、快乐,怎么才叫幸福快乐?我们觉得要富有、要过得充实,又怎么是富有和过得充实?其实,贪欲止息了,本自的法身德、般若德和解脱德都能显发。这才是富有、充实,也才是真幸福、真安乐。
有少欲者则有涅槃,是名少欲。
很多人看不起修少欲的法,好像特别不喜欢少欲。其实有少欲就会显法身、发般若、成解脱,三德具足就叫大涅槃。少欲到最后没有其它妄想,涅槃不求也自己来了。
二知足功德
学这一条也是自己要成就品德。要看我现在心里是否有“知足”的品德。对于财富、受用、地位、名声已经很知足了,不再把心思放在增长这些、寻求这些上了,还是很不知足,有了好的还想更好、更多。
如果我们能知足,那心就已经处在安乐安稳当中。知足常乐!知足是第一快乐。知足,心已经平下来了。如果我们不知足,需要得到外在的物质享受、虚假名誉、地位等等才感觉到很快乐、很满足,那我们实际上是处在非常危险的境地,成了财富、名声、地位的傀儡,有一根线在牵着自己的心活动——这个叫财富、名声、地位。只有得到了或者拥有更多、更好时,才感觉到满足、才觉得实现了自我价值,一旦没得到时,心就会塌下来,这样就成了物欲的奴隶,成了被财富、名誉、地位的绳索套牢脖子的人,那不是真正的安乐,而是在颠倒的生活。
我们如果成就了知足这一次功德,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充满喜悦。我常想:我们只要有一点智慧,佛法本来是很简单的!学道本来应该比做世间任何事都要简单容易,因为它是做减法。有句名言: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”世间做学问是在不断地增加,认为自己的知识越来越多,就是进步了,而佛法是以退步为进步,以无求为得,以知足为乐,是反过来减去妄想执著,最终减到了零,就是纯一本性显露。这里是把贪欲、妄求歇下来,减到了零,那就无时无刻不安乐了。因为你知道这是由自己的心妄生执著而出现了苦恼。如果心里知足、什么都好、怎么样都好的话,那才是真正自在的人、心安的人。
求安乐不是外求,而是在心里息灭苦因。苦乐的感受也是在你的心怎么认为,心外并没有苦乐。你的心一旦知足,就一切都成了安乐。就像颜回居陋巷、一箪食、一瓢饮,也不改其乐(颜回住的是平民窟,很简陋的房子,很简单的饮食,生活相当简朴,但他内心的乐从来不会改变)。我们内心知足就自在了,今天就是睡在很简陋的茅屋里,心里海阔天空,而且无忧无虑,根本不必要为世间的事动一下分别、执著一下,没什么忧愁爱憎,这就是安乐。就是因为知足,把物欲降到了零,那就无处不自在了。这就是真正富足的人。
苦乐在于心,心里没有什么欲求、耽著的,所以不会因为得到了就非常兴奋自豪,也不会因为失去了就沮丧、痛苦、忧愁。自心本自具足,不跟着虚妄的执著走,这就是安乐自在了。心里活泼泼的,不再做外在幻相的傀儡。认得名声、财富、地位都是假相,心就不被境转、而能转境了。
再说,所谓富贵和贫穷也是你的心立的。如果心里始终觉得不满足、觉得很缺乏,那就是贫穷;如果心里非常满足,哪怕吃青菜豆腐,也跟吃美味佳肴一样!一顿粗茶淡饭吃得比什么都香;就是穿褴褛衣衫,也觉得非常好,就跟穿华美的衣服一样!或者安步当车,跟坐舒适的小车一样;睡在狭窄的斗室里,就像睡在广厦里一样宽阔!心里没有不足,那就是富足。因为心中没有欲渴,这就是大富贵的相。
所以这里要参究一个问题:按照心法来说,什么是富贵?什么是安乐?怎样的状况叫做幸福指数高?怎么来得到真正的安乐、富足?你要知道,就是跟世俗的做法完全相反,简单到极点!心上一知足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,全部消失;心上不知足,那就源源不断地求取、源源不断地造业、源源不断地受苦,这就是妄自受苦啊!没有人硬要把苦加给你,是你自己误入了贪欲的圈套。这是走到颠倒求乐的错路上去了,实际上这是在不断地积聚苦因,结果当然只会让苦越来越多。
人们自以为是,认为我这样就能使人生幸福快乐,结果走下来,只觉得身心的忧苦、焦虑、烦躁越来越强。人们都认为有财富就能真正快乐,但真正有了几亿块钱,就快乐了吗?今天就是睡在世界上最豪华的住宅里,穿的是世界上最名牌的衣服、吃的是世上最好的山珍美味、看最好的节目,屋里堆满了高级物品,就坐在这五欲里头,但心里还是贫乏的!不会因为被外在虚假的物质包围,就成了内心的富足者、快乐者。
懂了这一点,就要知道:心里知足就是富贵。就像心里断掉了害心,就是持戒波罗蜜;心里调伏了嗔恚,就没有了敌人,就成就了安忍波罗蜜。同样地,心里知足,就是快乐波罗蜜!
汝等比丘,若欲脱诸苦恼,当观知足。知足之法,即是富乐安隐之处。
要观察苦因果和清净因果,缘起上的确认至关重要。只要你这里看得透彻,心就一定能转过来往安乐之道上走。有智慧的人会观察:我有很多苦,这些苦是从哪里来的?因在哪里?如果能发现自己一向在以无明颠倒地造苦因,那就知道自己走错了;能发现苦因是贪欲,然后转过来做减法,就是安乐之道。
所以,学佛法不必要外在各种五花八门的器具,没有这些复杂的事。心法最简单,比做加减乘除还容易!没有比学佛更省心、省力的事,其实越省心、越省力就越好。如果连这种事都不会做,那真的迷乱太深了!这唯一是自己心上的事,不必借助外物就可以懂。你要真正有智慧的话,指点一下就明白了。
我们在走什么样的颠倒之路?就是自己不知足,把虚假的名声、地位、财富、感情看成是实在的法,然后拼命地要去求取。就以这个颠倒冲动,使自己无止境地陷入在惑业苦的循环中。这样求不到是苦,求到了也是苦;而且贪壑难填,得到了还想更多、更好,所以一直陷在逐取虚幻假相而妄自烦恼、妄自造业、妄自受苦的错乱圈套里走不出来。
如果你能看清自己落入圈套,就会明白该怎么来减少自己身上的苦。就是要把妄求的心停止下来。要观知足;进一步要观一切都是空花泡影。现在这里首先是让你成就圣者种性,你如果有知足的心…
《佛遗教经讲记(九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