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遺教經講記(九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一旦根源上能夠消除掉,那你就有享之不盡的安樂,時時處處都是安樂,不必要依賴于外在任何的五欲六塵,就這麼簡單!就是本來沒有苦的,因爲你虛妄了就被套牢了,就苦了。如果你能夠放得下,不必費一分錢就能擁有圓滿的快樂歡喜!得到滿分的幸福!你只要對治掉你的貪欲就沒有苦了。

  行少欲者,心則坦然,無所憂畏,觸事有余,常無不足。有少欲者,則有涅槃。是名少欲。

  再往下還要好!涅槃也就這麼得到了!涅槃不是外在有個專門儲存聖者的涅槃世界,涅槃就在當下!

  這裏面講到涅槃叁德:所謂的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脫德。

  行持少欲的人,心則坦然,就會成就法身。心裏貪求虛妄的欲塵,因此而妄動不已,就會障蔽法身!而少欲,漸漸對這些不動心,所謂“如同木人看花鳥”,像一個木頭人看著花香鳥語——心裏不起貪欲,就是坦然的。這樣會顯法身。

  “無所憂畏”則成就般若。心時時被外在的假相所迷惑,認爲好的就拼命地要求到它,認爲不好的就畏懼躲避它。其實,生起追求“它”的沖動是錯亂,生起逃避“它”的沖動也是錯亂,都是虛妄的行動。無欲的人到最後見了法的真相。其實周遭的一切本來是水月空花,就跟夢中境一樣無有實義。這只是一些假相,這樣的話,對面前的事物不再耽著,遠離了憂愁恐懼,般若的慧光就發出來了。世間界本來沒有可得到的東西,迷惑的人才拼命地追求,像渴鹿追陽焰那樣;又拼命地逃避,像夢中逃避大火那樣。以這樣的心裏妄動,就被卷入生死苦厄中去了。而能放下貪求,照見一切無自性,就能成就般若。

  “觸事有余,常無不足”是成就解脫德。解脫就是在世間而不被世間所染,無論遇到什麼事,心裏都寬闊安閑,就是“觸事有余”的意思。

  “常無不足”,也就是常常滿足。所謂的解脫,就是在一切境界裏都自在無礙。沒有任何不滿足就平等了,睡一張小床就跟睡在王宮裏一樣,心裏覺得很好的!你穿一般的衣服,心裏也覺得很好的!無論到哪裏,都很滿足,都是很好的。今天吃青菜豆腐就是吃世界上最好的食物;今天坐拖拉機,也感覺很好的,無論到哪裏去,一切都是很好的,沒有什麼不滿足,這個叫“常無不足”。

  做事情也是這樣,沒有高高低低的分別,叫你做很髒、很下等的事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好,叫你去東邊、西邊也都很好,上山、下海都一樣。

  所以這就是心裏的欲望淡了,最終無貪欲,就自在解脫了。如果心裏貪欲重,那一碰到事情常常覺得不滿足,常常覺得沒辦法過,這樣的話就是自己的心量小啦!本來心量跟法界一樣大,什麼都能容納、什麼都能做、什麼都是自在的,但自己妄執就縮小到只能這樣,其它都不能。

  比如:如果形象欲很重,穿衣服非常講究,那稍微穿破舊一點就會無法接受,這就讓自己的心不寬閑、不自在。這就是“觸事有礙,常不滿足”。要知道這就是障礙涅槃。

  住房子也是住慣了高級的,稍微差一點就會受不了。就像兩個人住在一間房子,少欲的人不管房子怎麼簡陋,心裏過得照樣快樂,沒覺得有什麼不好;但很講究的人,就會非常不滿足,他的心怎麼也寬闊不了,甚至一看到這麼差的房子就生氣、就很不滿。這也不是外在造成的,而是自己的欲望造成的。

  同樣的,你做事情也是這樣,少欲不貪求,就高高低低隨緣而作,如同長江水遇到彎的地方就打彎、遇到直的時候就直流,任運騰騰沒有障礙。但如果要求太多,就會很不自在,成了只有這樣才行,不這樣就過不去。這樣實際是把自己綁死了。所謂的解脫不是在別的地方求,就是脫開貪欲的纏縛,就自然通行無礙了。

  世間人會講各式各樣的幸福論。其實那些論調基本上是毫無意義的。我們說人生要過得幸福、快樂,怎麼才叫幸福快樂?我們覺得要富有、要過得充實,又怎麼是富有和過得充實?其實,貪欲止息了,本自的法身德、般若德和解脫德都能顯發。這才是富有、充實,也才是真幸福、真安樂。

  有少欲者則有涅槃,是名少欲。

  很多人看不起修少欲的法,好像特別不喜歡少欲。其實有少欲就會顯法身、發般若、成解脫,叁德具足就叫大涅槃。少欲到最後沒有其它妄想,涅槃不求也自己來了。

  二知足功德

  學這一條也是自己要成就品德。要看我現在心裏是否有“知足”的品德。對于財富、受用、地位、名聲已經很知足了,不再把心思放在增長這些、尋求這些上了,還是很不知足,有了好的還想更好、更多。

  如果我們能知足,那心就已經處在安樂安穩當中。知足常樂!知足是第一快樂。知足,心已經平下來了。如果我們不知足,需要得到外在的物質享受、虛假名譽、地位等等才感覺到很快樂、很滿足,那我們實際上是處在非常危險的境地,成了財富、名聲、地位的傀儡,有一根線在牽著自己的心活動——這個叫財富、名聲、地位。只有得到了或者擁有更多、更好時,才感覺到滿足、才覺得實現了自我價值,一旦沒得到時,心就會塌下來,這樣就成了物欲的奴隸,成了被財富、名譽、地位的繩索套牢脖子的人,那不是真正的安樂,而是在顛倒的生活。

  我們如果成就了知足這一次功德,會發現自己的生活充滿喜悅。我常想:我們只要有一點智慧,佛法本來是很簡單的!學道本來應該比做世間任何事都要簡單容易,因爲它是做減法。有句名言:“爲學日益,爲道日損。”世間做學問是在不斷地增加,認爲自己的知識越來越多,就是進步了,而佛法是以退步爲進步,以無求爲得,以知足爲樂,是反過來減去妄想執著,最終減到了零,就是純一本性顯露。這裏是把貪欲、妄求歇下來,減到了零,那就無時無刻不安樂了。因爲你知道這是由自己的心妄生執著而出現了苦惱。如果心裏知足、什麼都好、怎麼樣都好的話,那才是真正自在的人、心安的人。

  求安樂不是外求,而是在心裏息滅苦因。苦樂的感受也是在你的心怎麼認爲,心外並沒有苦樂。你的心一旦知足,就一切都成了安樂。就像顔回居陋巷、一箪食、一瓢飲,也不改其樂(顔回住的是平民窟,很簡陋的房子,很簡單的飲食,生活相當簡樸,但他內心的樂從來不會改變)。我們內心知足就自在了,今天就是睡在很簡陋的茅屋裏,心裏海闊天空,而且無憂無慮,根本不必要爲世間的事動一下分別、執著一下,沒什麼憂愁愛憎,這就是安樂。就是因爲知足,把物欲降到了零,那就無處不自在了。這就是真正富足的人。

  苦樂在于心,心裏沒有什麼欲求、耽著的,所以不會因爲得到了就非常興奮自豪,也不會因爲失去了就沮喪、痛苦、憂愁。自心本自具足,不跟著虛妄的執著走,這就是安樂自在了。心裏活潑潑的,不再做外在幻相的傀儡。認得名聲、財富、地位都是假相,心就不被境轉、而能轉境了。

  再說,所謂富貴和貧窮也是你的心立的。如果心裏始終覺得不滿足、覺得很缺乏,那就是貧窮;如果心裏非常滿足,哪怕吃青菜豆腐,也跟吃美味佳肴一樣!一頓粗茶淡飯吃得比什麼都香;就是穿褴褛衣衫,也覺得非常好,就跟穿華美的衣服一樣!或者安步當車,跟坐舒適的小車一樣;睡在狹窄的鬥室裏,就像睡在廣廈裏一樣寬闊!心裏沒有不足,那就是富足。因爲心中沒有欲渴,這就是大富貴的相。

  所以這裏要參究一個問題:按照心法來說,什麼是富貴?什麼是安樂?怎樣的狀況叫做幸福指數高?怎麼來得到真正的安樂、富足?你要知道,就是跟世俗的做法完全相反,簡單到極點!心上一知足就什麼問題都沒有了,全部消失;心上不知足,那就源源不斷地求取、源源不斷地造業、源源不斷地受苦,這就是妄自受苦啊!沒有人硬要把苦加給你,是你自己誤入了貪欲的圈套。這是走到顛倒求樂的錯路上去了,實際上這是在不斷地積聚苦因,結果當然只會讓苦越來越多。

  人們自以爲是,認爲我這樣就能使人生幸福快樂,結果走下來,只覺得身心的憂苦、焦慮、煩躁越來越強。人們都認爲有財富就能真正快樂,但真正有了幾億塊錢,就快樂了嗎?今天就是睡在世界上最豪華的住宅裏,穿的是世界上最名牌的衣服、吃的是世上最好的山珍美味、看最好的節目,屋裏堆滿了高級物品,就坐在這五欲裏頭,但心裏還是貧乏的!不會因爲被外在虛假的物質包圍,就成了內心的富足者、快樂者。

  懂了這一點,就要知道:心裏知足就是富貴。就像心裏斷掉了害心,就是持戒波羅蜜;心裏調伏了嗔恚,就沒有了敵人,就成就了安忍波羅蜜。同樣地,心裏知足,就是快樂波羅蜜!

  汝等比丘,若欲脫諸苦惱,當觀知足。知足之法,即是富樂安隱之處。

  要觀察苦因果和清淨因果,緣起上的確認至關重要。只要你這裏看得透徹,心就一定能轉過來往安樂之道上走。有智慧的人會觀察:我有很多苦,這些苦是從哪裏來的?因在哪裏?如果能發現自己一向在以無明顛倒地造苦因,那就知道自己走錯了;能發現苦因是貪欲,然後轉過來做減法,就是安樂之道。

  所以,學佛法不必要外在各種五花八門的器具,沒有這些複雜的事。心法最簡單,比做加減乘除還容易!沒有比學佛更省心、省力的事,其實越省心、越省力就越好。如果連這種事都不會做,那真的迷亂太深了!這唯一是自己心上的事,不必借助外物就可以懂。你要真正有智慧的話,指點一下就明白了。

  我們在走什麼樣的顛倒之路?就是自己不知足,把虛假的名聲、地位、財富、感情看成是實在的法,然後拼命地要去求取。就以這個顛倒沖動,使自己無止境地陷入在惑業苦的循環中。這樣求不到是苦,求到了也是苦;而且貪壑難填,得到了還想更多、更好,所以一直陷在逐取虛幻假相而妄自煩惱、妄自造業、妄自受苦的錯亂圈套裏走不出來。

  如果你能看清自己落入圈套,就會明白該怎麼來減少自己身上的苦。就是要把妄求的心停止下來。要觀知足;進一步要觀一切都是空花泡影。現在這裏首先是讓你成就聖者種性,你如果有知足的心…

《佛遺教經講記(九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