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遺教經講記(九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就是一塊可以做聖者的材料。從這裏會步入解脫之路,會真正得到喜悅,會漸漸恢複本來。所以一定要觀察知足。

  你就要想:一旦我知足了,我的生活會輕松多少?喜悅多少?幸福感會有多大?比如一個大公司的總裁整天都在求取,他的心理壓力比普通員工要大得多,就是因爲他的妄想大、欲望大。如果是這公司裏掃地的員工,每個月能拿800塊,他很知足,就只是每天掃掃地,再沒有別的勞累。如果幸福指數是以外在財富的多少來定,那當然掃地工遠遠不如總裁;但如果是以內心的安樂程度來衡量,那總裁又不如掃地工!因爲他除了掃地,沒有更多操心的事。這些錢已經夠他用,生活很安心,吃得香、睡得足,根本不必要操心、憂慮,不必要在名利的競爭場上和人爭鬥。相反,成天處在焦慮、緊張心態裏的人,即使手裏握著再多的錢,也不會有幸福感。

  再回到自身來說,如果知足了,衣服從原來的十套減爲兩套;飲食也從種種講究,變成只是很簡單的飲食;其它生活用品也都很知足,不必要增添,只要你這樣減下來,當時就能發現心裏會輕松很多,也會安靜很多,這就是緣起上的改變。單從衣服上講,減掉了多少追求穿的妄想,比如有好衣服就貪心想求到,爲了求到就要有錢,錢少了就會煩惱,穿了好衣服也只是增加虛榮心。但在衣服上一知足,這些心上的煩惱、種種不清淨的業就會減下來。然後,飲食上、住宅上、生活用品上都修知足,到後面就發現自己內心越來越輕松,越來越自由,心也越來越安樂了。所以知足會止息很多求取的苦,知足就常樂。

  “知足之法,即是富樂安隱之處”,這是講清淨因果。“知足”是清淨的因,“富樂安穩”是清淨的果。“知足”這個法就是富樂安穩之處。人們都在求一個富樂安穩之處,其實,外在沒有這樣的場所。人以爲去了什麼俱樂部、度假村,或者到了某個名勝古迹、海濱浴場、幽靜山林等等,就會有富樂安穩。其實沒有這樣的地方!

  只要你心裏知足,當下就住在富樂安穩之處。富樂不是外在有什麼形相的東西。現在我們不要被世間的概念所蒙蔽。我們人往往因爲熏染得過深,到了最後分不清真假。世間裏說的擁有名、利、財、色是幸福,這並不代表是真理。但我們處在強大的輿論場合,見到大家都這麼說、這麼求,自己也就會發生錯覺,會認爲我也必須這樣才算得到富足安樂,沒達到這樣就還不富有、還不幸福。千萬不要被世間的言說蒙騙。你要知道外在哪裏有富樂安穩呢?要知道,只是自己的心當下知足,就是富樂安穩之處;心不知足,就已經陷在貧乏不安穩中了。

  只要稍微體察一下,心馬上就明白,當你心裏不滿足,認爲我還不夠,我還要更多……這時候,你的心就有妄求的沖動,就已經不安了。見到別人得到,你就要求自己很快地求取到。一個錯誤的指令,就讓你脫離了本位。這時你已經迷失了,你本來是佛,就是這樣做衆生的!當時就失去了富樂安穩!你要心裏不動的話,那就是富貴安樂,就是安心。就只有這一點點。讓你學空性也是爲了認識這些全是假相。

  所以說“行亦禅、坐亦禅,語默動靜體安然”,無非就是見了本性,知道一切現相是虛妄的,心就不動了。凡夫無非是不見本性,誤認這些都是實在的,巴不得要求到,求不到就非常不滿足、非常不樂意!看看這世間的芸芸衆生,爲什麼這樣苦呢?就是著相貪求。如果見到是假相,外在的假相不會影響到你的心。比如,你認爲名譽是虛假的,那有沒有都沒什麼關系。但如果人認爲“我沒得到名譽”,他就哭啊!傷心哪!一臉的不高興!其實這是虛假的,但他迷了不知道。

  比如現在先假設說“這叫第一名,是什麼榮譽”,然後營造一個虛假的氛圍,這裏有領獎臺,首先主持人歌頌功德一番,然後宣布頒獎……那麼人就很高興地上去了,領到了獎,喜笑顔開,臺下也鼓掌慶賀。這時候大家就說“他得到第一名”,其實什麼也沒有,一切都是假的。但得到第二名的人就會見景生情,會覺得非常沮喪,心態也煩亂不堪,這就是不知足讓他遠離了富樂安穩,他心裏現的是貧乏相、苦相、不安的相。所以不知足是貧乏不安之處;知足是富樂安穩之處。

  有人會問:知足和求上進有什麼差別?

  知足是指對于虛妄的法已經放下追求,上進是指有大願力,要把自己本具的性德徹底顯發出來,不得少爲足。這裏要能區分真假,過去是執假爲真而不滿足,才使得自己長夜馳騁生死,疲勞不已。雖然還處在虛幻的世間,還沒有證道,還需要一點資具來維持生存,但也僅此而已,因爲這是虛假的、無實義的。而在佛法上,那就要發普賢行願,身口意業無有疲厭,念念相續無有間斷。這是從無厭足的!這是覺悟者發起了無盡的大願,哪怕是經過百千萬劫布施給衆生財物、身體,也不會覺得布施已經做夠了!或者持戒已經多少劫,日夜守護身口意,禁止惡行,也不會覺得持戒已經做得很夠了!所以這叫做“無厭足心”。法上是無厭足,有無盡的行願。就像《易經》所說:“天行健,君子自強不息。(“天行健”,就是像日月等的天體恒時不斷地運行,從無止息。)”這是我們在法上無有厭足,這是盡未來際行道、盡未來際度衆生。但對名聲、財富、享受的貪欲,當然要止息下來,因爲這是妄執,怎麼能增加呢?

  知足之人,雖臥地上,猶爲安樂;不知足者,雖處天堂,亦不稱意。不知足者,雖富而貧;知足之人,雖貧而富。不知足者,常爲五欲所牽,爲知足者之所憐愍。是名知足。

  這是以叁個對比來顯示不知足和知足的差別。這也是在點醒我們“苦樂、貧富都在自己心上”,不必要在外面尋求。

  從處所上說,並不是標定了睡在地上就是苦、睡在天宮就是樂,不然如果外在的處所有安樂的自性,那應當在富貴的天堂裏任何人都富貴!但是所有皇宮裏的人,處在現在這個宮、那個宮裏的人都是很安樂嗎?即使頂生王已經發展到叁十叁天跟帝釋天王平起平坐,但他依然不滿足!他想把帝釋幹掉,自己獨霸爲王。結果起了這一念就從王座上掉下來了,昏天黑地裏去了。你要說有自性苦難之地,那爲什麼修行得自在的人在牢獄裏也如同天宮呢?爲什麼“顔回居陋巷、一箪食、一瓢飲,不改其樂”呢?真正心裏知足的人,外在是影響不了他的,即使睡在地上也還是歡歡喜喜,哪有不歡喜呢?不知足的人,即使處在天堂也還是不稱心,哪有喜悅呢?

  其次,所謂的貧富標准也不是由物質擁有的多少來界定。就借世俗的觀念來講,不知足的人縱然金玉滿堂、妻妾成群,但他的內心是貧乏的,因爲他有缺乏感,所以就“雖富而貧”。知足的人,因爲他沒有覺得欠缺,而是圓滿的擁有,所以就“雖貧而富”。

  這樣就知道,一旦消除了貪欲,那就無處不富足。進一步說:知道心性本來具足一切,就沒有任何貧乏的感覺,這時已經不爲外在的幻相所迷惑。自己心裏有無價寶,恒沙功德本自具足,運用起來源源不斷,有什麼缺乏?

  不知足的人是可憐的人,常常被五欲所牽沒有自在,所以“被知足者憐愍”。知足者看他一直被貪欲控製,再怎麼都無法滿足,無端地生起那麼多煩惱,成天像瘋狂人一樣捕捉虛幻的假相。得到也只是暫時快樂一下,馬上就又沒有了;沒得到,就很不滿。像這樣表現的心態和行爲讓知足者覺得可憐。有貪欲的病,身心就不自在,整天眼耳鼻舌都在求色聲香味,而所追求的只是假相,一生一世爲了假相而生煩惱、造業,太不值得。這樣冤冤枉枉地,一生又一生在輪回裏漂流,枉受辛苦。就好比一個夢中的人,一直被夢裏的景象所迷惑,在夢裏不斷地追逐求取,只見他在夢裏不斷地起貪嗔的心。那真是可憐,整個陷在迷夢裏。

  

《佛遺教經講記(九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